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毒清-第3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猛的折子虽说突兀,但配上户部那边的消息,就有些先见之明了,因为大运河的淤塞和长毛贼的缘故,这两年江南解京的粮食大多走得是海路。

丁泰辰的战船,要转移七千余太平军,先要在天擦黑的时候,抵近海岸,然后用小船从岸上运兵,收拾停当的差不多就得一夜的时间。

再次从天津海岸,那时间已是天明时分了,近海运粮船队也是日夜不停的,打个照面也不算是什么稀奇事。

杨猛本就让丁泰辰留下一些踪迹,遇到粮船无疑是最好的首尾了。

商船与战船,从远处看区别不大,不过战船有个最显眼的地方,就是炮口舷窗,海路运粮虽说没几年的功夫,但船工都是些混码头的老船工,战船与商船他们自然能区分的出来。

惊鸿一瞥的二十多艘战船,可是吓了运粮船队一跳,虽说在商埠经常看到西洋的战船,但一次二十多艘,却是很多人看不到的大场面。

这样的消息瞒不住,但运粮的都不是什么大官,这事儿到户部那里本就停下的,但涉及到林吉李长毛贼的行踪,户部的官员也留了一个心眼,将此事报给主事的堂官之后,这消息也就到了军机们的耳中。

二十余艘英夷战船,出现在京畿近海,这可不是小事儿,当年庚子一役,英夷逼得朝廷签了城下之盟动用的战船,也就这么个数目。

修约遭拒、勾连长毛、靠近海岸接走林吉李所部的长毛贼,这些事儿稍一联络,就是个好大的局,官场之人都是心有九窍的,不用杨猛多说什么,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对号入座。

这些事儿看似牵强,但大清的官员,对西洋了解不多,即使大清的地面有西洋各国的公使,但凡是三四品以上的官员,基本都不会接触这些洋妖的,消息的闭塞,只能让军机们关起门来瞎想,这事儿是越想越多,越想越惊人,难道这英夷要帮着长毛贼,在华夏的地面上搞兴替?

林吉李所部,多半是被英夷的战船给接走了,这事儿其实也瞒不住,僧格林沁的人马到海岸上一查,就会有结果的。

京畿到天津卫,快马加鞭一日的功夫也差不多,僧格林沁那边的人一查,果不其然,林吉李的长毛贼是从海路遁走的。

静海的死围,独独疏漏了沿海的一片区域,长毛贼无船,再说了虽说是春夏之交,但海水依旧冰冷,僧格林沁是个陆将,哪会想到长毛贼在海上也有接应?出些差错也是难免的。

林吉李的去向有了眉目,可朝廷上下的心却悬的更高了,与长毛贼相比,英夷这个盗匪,也不是什么好人,二十多艘战舰,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怎生不让人惊惧呢?

前些年,这海防还是有模有样的,这些年忙于剿匪,天津卫的海防也懈怠了许多,好在这次英夷只是运走了林吉李的人马,若是攻打京畿,朝廷毫无防备,那结果会怎样呢?

正值剿匪之际,若是京畿让洋鬼子端了,这事儿就大发了。

事情的前因后果摆在了四色棍的面前,四色棍大怒是肯定的,杀掉几个拱卫海防不利的总兵、参将。并不能消去英夷对京畿的威胁。

这时候。杨猛的那份折子就起作用了。军机众臣、一干朝臣,说起英夷之事,只会张口瞪眼、嗯嗯啊啊,本是主管洋夷事务的礼部和理藩院,对此也是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

洋务的事情,也不是人人都不知道,只是许多人选择了避而不谈,毕竟这洋务可不是什么好事儿。穆彰阿、耆英之流,涉及到了洋务,都保不住身家,更别说礼部与理藩院的那些小官了。

从近期的折子上看,唯有九江的杨三哥懂一些洋务之事,若是平常事倒好罢了!这英夷威胁到了京畿的安危,对四色棍来说可不是什么小小不然的事情。

对于英夷,四色棍本就深恨不已,若不是庚子的赔款,哪来的长毛贼作乱呢?

“一群废物!彭师傅。问问杨猛这事儿该如何应对呢?”

打压了杨三哥一段时间,看来杨三哥的忠诚依旧。这林吉李的事儿,朝廷这边还没个眉目,杨三哥就注意到了英夷的异动,所谓一心为国,不过如此啊!

自杨三哥提督江南军政以来,虽说江南的局势日益糜烂,但这事儿与杨三哥却是没有关系的,杨三哥驻军武汉三镇,保住了云贵川三省不受兵灾所侵。

杨三哥坐镇九江,两湖之地岿然不动,朝廷一再的猜忌,杨三哥主动解了兵权,回头就拾起了河道工程。

这一桩桩一件件,倒不是四色棍有意给杨三哥戴高帽子,这事儿就实实在在的摆在了他的面前,现如今,英夷异动,杨三哥就注意到了,而且给朝廷上了折子示警。

许多事儿,看似是杨三哥在多管闲事,但回头一想,杨三哥对他这位皇帝,可谓是仁义无双的,凡是对朝廷有利的杨三哥都会做,凡是对朝廷不利的杨三哥都会去注意的。

安庆的局势,虽说陷入了僵局,但皖赣的匪患却被实实在在的遏制住了,若是早些听杨三哥的,委军权给他,怕是现在被围的就是江宁,而不是安庆了。

来来回回的转了一圈,四色棍的心里也多少有些悔意,自己对杨三哥的猜忌,是不是有些重了呢?

“陛下,杨部堂如今正在忧心河道工程,是不是派礼部或是理藩院的官员,去五大商埠查探一下呢?

毕竟杨部堂如今身兼数职,那英夷向长毛贼提供火器之事是军情,洋务之事繁杂,只怕杨部堂那边忙不过来呐!”

作为军机首辅,彭蕴章忧心的不是杨老三的诸事繁杂,而是他的高瞻远瞩,林吉李的事情还没分明,这位就猜到了是英夷作祟,单为了一个安庆的局势,涉及到了英夷,不值当的!

要说这事儿是巧合,彭蕴章也不信呐!如今的杨老三,半属地方半属京畿,若是他的能力过强,对自己的地位也是个好大的威胁呐!

军机首辅一呼百应,哪个不想多干几年?如今杨老三的本事,已经威胁到了彭蕴章,有些事儿,不是时候也得出手了。

“嗯!双管齐下吧!告诉底下的人,如今剿匪为重,探查英夷之事,一定要稳妥一些!”

虽说心里恨极了英夷,但四色棍也知道如今朝廷的状况,江南之兵无饷可派,京畿之地勉强维持,再与英夷开战,实属不智之举。

话说到这个份上,彭蕴章也无计可施了,为今之计,只能让礼部和理藩院的人尽力做事儿了,不然再被杨老三强了风头,刚刚打压下去的杨老三又要爬出来闹事儿了。

散了上书房议事,彭蕴章也亲自去拜会了恭王爷,对于英夷之事,鬼子六也是极为重视,事涉大清的兴亡,对鬼子六来说都不是小事儿。

杨猛之前的折子,彭蕴章没有给鬼子六抄本,知道了英夷给长毛贼提供火器之后,鬼子六的眉头也紧紧的皱在了一起。

“彭师傅,看来这段时间还是要用一用杨老三的,在洋务之上,杨老三的眼光有独到之处,他历经了兵事、政事,也知道朝廷的难处,处理英夷之事,非杨老三莫属。”

鬼子六的评价中肯,对于洋人之事,鬼子六比一般的朝臣了解的多,如果说庚子年间的英夷是个强盗的话,那这次英夷做的事情,就是大清朝的死敌了。

京畿之地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出大力扶持洪杨逆贼,涉及到了篡权,就不能等闲视之,遍观朝廷诸臣,现在能用的也唯有这杨老三一个了。

早在先帝的时候,杨老三就嚷嚷着办洋务,而且还弄了轮船,至今那艘满贴金箔的轮船,还在京师停着呢!

了解洋务、会打仗,这杨老三就是活脱脱的另一个林老虎啊!想到了这里,鬼子六也有些心惊,当年出了林老虎,就有庚子一役,难道这次……

当年之事,虽说是因林老虎而起,但林老虎做的事儿,对朝廷是不错的,只可惜江南的人马太次,输了庚子一役,如今这次英夷强求修约,提出了许多非分之想,怕是把大清朝当做软柿子了。

与四色棍不同,鬼子六是个明白人,这修约一事,怕是不能善了了,看来之后要联系联系这个杨老三了。

第六百四十四章威胁来自海上(下)

“王爷,当防着杨老三变成第二个林元抚呐!若是再次引发了战事,如今的朝廷已经无力支撑了,英夷船坚炮利,内有长毛外有英夷,只怕这社稷……”

彭蕴章的想法与鬼子六差不多,杨老三的履历,他早已翻了无数遍了,杨老三在云南与林元抚有过好长一段时间的交际,这就是彭蕴章诟病杨老三的地方。

“第二个林元抚?岂不是很好?林元抚只做到了督抚,离着军机还早呢!

前事虽因林元抚而起,但罪状实不在林元抚的身上,换了别人,即使再委婉一些,怕是庚子一役也难免!

英夷与大清远隔重洋,若是真要做生意,用得着那么多的兵马?

彭师傅,如今的局势,怎么说呢!生死存亡之秋,原本咱们以为这英夷只是盗匪之流,没想到这次他要做那篡国的盗匪!

朝廷需要依仗杨老三的地方颇多,有些事情彭师傅也要让一让的,第二个林元抚不是?”

彭蕴章的想法,鬼子六也能猜出个大概,别看鬼子六的年纪小,但本事却是不俗,他与四色棍不同,打交道的都是些官场的人精,加上师傅教导有方,比杨猛岁数还小一些的鬼子六,心机城府可不比杨猛差多少。

“多谢王爷提点!”

彭蕴章想想也是,自己这是有些杞人忧天了,杨老三才多大岁数,让他当这个军机首辅,只怕满朝臣工都不会同意的。

“大局为重!”

面对虎视眈眈的英夷。鬼子六最后这句话也是格外的郑重。社稷之存亡。不可等闲视之,内有长毛外有英夷,接下来的大清朝风雨交加啊!

朝廷那边有了章程,杨猛这边也就收到了谕令,看着谕令的内容,杨猛知道四色棍算是重视起英夷来了,御晦这事儿,单凭他直接不好办。现在这时间篡清,也不是很容易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慢慢的理顺,不然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英夷是对大清有野心,但他们还真就是盗匪之流,在支持太平军与支持大清朝廷,这两个立场上,想必英吉利还是心向大清朝廷的。

毕竟新兴的政权都是激进,一个激进的政权,对英吉利来说是没什么好处的。而腐朽没落的大清王朝,无疑是个极好的选择。

但大清极度排外。想要慑服大清,先期支援一下太平军也是条捷径,只可惜英吉利的先手,被杨猛识破了,稍一运作,英吉利就从打家劫舍的匪贼,变成了窃国的大盗。

对于窃国的大盗,大清朝即使再孱弱也是不惜一战的,英吉利或许还有后手,但时间上晚了一些,闭关锁国,对杨猛来说也不是不能利用一下的。

消息不通,大清朝廷上下,对于欧美各国的认知,只是想当然而已,这种想当然,让大清朝廷,忽视对欧美各国国策的认知,凭着现有的东西,两国之间难免一战,看来到了投重磅炸弹的时候了。

“计长,将克里米亚的事情汇总一下报给朝廷,西洋各国报道克里米亚战争的报纸弄上几十份,挑那些个陈旧一些的货色。”

克里米亚战争的规模是空前的,英法俄近两百万兵员的战争,对朝廷来说,这样的威胁足够了,管他英吉利有没有进军大清的实力,这样的灭国威胁,足以让朝廷孤注一掷了。

如今的峨罗斯,短期之内无力大战,他们的威胁,近几年只是口头上的,若是峨罗斯能再支撑一场与大清的国战,那克里米亚战争的结局就不会是英法战胜了。

开战之后,或许朝廷会明白英吉利如今的用意,但那时候早就晚了,杨猛求得只是朝廷最初的支持,只要这仗打起来,三两下就能结成死仇,别的不说单单一个屠杀战俘,就不是英吉利能接受的,这仇怨易解不宜结,同样的道理,结下了死仇,十年八年之间也是解不开的。

与英吉利的战争,打一场就足够了,一旦英军敢在大清登陆,那就等着被屠杀吧!杨猛杀完了之后,大清与英吉利之间的战争,才算是刚刚开始。

能做这样的谋划,与朝廷闭关锁国的政策密不可分,朝廷不了解西方的国策,那相对应的国策,就只能由着杨猛的情报引导了。

而杨猛给出的情报,是极为片面的,只讲英吉利的野心,这样的野心,如今看来就是要灭绝大清王朝,朝廷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开战,一是等着被灭国。

对于大清朝,满人是极为重视的,后续的许多条约,就是为了保障大清的统治,再丧权辱国的条约,大清都能签,现在选择不惜一战,也在情理之中。

克里米亚战争的规模,以及欧美各国对克里米亚战争的报道,可不仅仅是让朝廷开战的,重视起洋务,也是杨猛的目的之一。

若是能在山东或是辽东开设一个军港,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但这事儿需要谋划,近期怕是不容易的。

杨猛的折子到了京师,军机们震动了,谁曾想,这个乾隆年间还给大清上贡的英吉利,竟有如许的实力呢?

英法六十多万人,打败了沙俄的一百二十万人,而沙俄的一百二十万人,可都是装备了洋枪洋炮的,如今大清的总兵员还有多少?

五十万?六十万?亦或是八十万?朝廷的花名册上,也是百多万人,但朝廷究竟能支撑多少人的大战呢?

江南的十几万,京畿的十几万,加上辽东的八旗精锐,再算上北方残余的绿营兵,以及各地驻防的将军,能聚起来的兵力,怕是连猫带狗都算上,也就只有五十来万。

而且朝廷还拿不出这么多的钱粮支撑这场大战。江南的人马很难调派。北方的人马。拢起来能组成一支二十万人的大军,就不错了。

这仗看着是不能打的,但又不能不打,难道看着英夷支持着长毛贼灭掉大清吗?

西洋的报纸,不用杨猛给四色棍翻译,理藩院的人自然会翻译出来的,看了这些东西之后,再对比一下礼部和理藩院。报上来稀奇事儿,四色棍不由的大怒!

“混账!杨猛从西洋水手那里都能得到这样的消息,礼部和理藩院的人,就弄了这些物件来?

什么洋人俱是光棍,打仗悍不畏死,这在庚子年间就有这个说法,让礼部和理藩院的人,拿着这些洋报纸,去找洋人求证一下,一帮子废物!”

四色棍的心里也是天翻地覆的。但在臣工面前,他也不敢表露出来。看来杨三哥是要大用的。

“陛下息怒,这英夷狼子野心,朝廷还是早作防备为要,能不能再问问杨部堂该如何应对呢?”

看了杨猛威胁在海上的奏疏,彭蕴章也是一个劲的头皮发麻,英夷的野心太大了,先是要并吞沙俄,并吞沙俄不成,转攻大清,这六十万英法联军,可要怎么应对才好呢?

“问!赶紧问!这事儿一定要压住,出了军机处就没有这事儿!”

兹事体大,一旦让朝野的臣工知道英夷这个大威胁,绝对会动摇大清的统治,一众军机和四色棍的想法一样,决定将这事儿暂且烂在肚子里,不然人人思危,恐怕要危及江南的剿匪大计啊!

莫说几十万装备了洋枪、洋炮的军队,现在这局势,就是几万英夷也能让朝廷上下分外难堪,单单一个安庆,几千条洋枪,就让湘楚二军止住了步伐,有些事儿,看来要提早做准备了。

杨猛给朝廷摆出来的,又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局,朝廷咨询防务的谕令来了之后,杨猛没有第一时间回复,而是让左季高和曾涤生各自上了一份有关洋枪、洋炮,与大清火气之间差别的折子。

安庆就是最好的一个试验场,前期的冷兵器,初期的回回炮,中期的洋枪、洋炮、开花弹,无论是左季高还是曾涤生、曾老九,这段时间都对洋枪、洋炮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别的不说,一个攻城用的臼炮,大清用的是石弹、铁蛋,洋人用的是开花弹,开花弹这玩意儿的威力有多大,曾老九和左季高是亲身体验过的。

两人还亲自让匠师仿造过西洋的开花弹,但土药与颗粒药的威力,差了不少。云南出的开花弹,即使质量上有些偏颇的,也能一炸十几片,而两人弄出来的,一炸八瓣就是极品了,多数仿造的玩意儿,只能一炸两半,吓唬人而已。

曾左的折子之后,就是杨猛固海防的折子了,固海防的地方只有一个,临近京畿的天津卫。

以朝廷的财力来说,巩固一个天津卫,就捉襟见肘了,巩固其他地界,想法是好,但只能想想而已。

与折子一起上去的,还有一些巨炮的铸造图纸与比列,这些巨炮,对技术的要求不高,工部的匠师应该勉强能够做出来。

而龚振麟的铁模铸炮法,也被杨猛递了上去,这铁模铸炮算是个省时省力的法子,虽说铸造的火炮质量不是很好,但勉强可用。

这铁模铸炮最关键的还是速度快,只要铁料足够,三五个月的时间,铸造几千门可用中小火炮,还是轻而易举的。

这些铸炮之法,连带着西山的冶铁之法,都被杨猛连同折子一起发到了京师,这些东西,根本没有隐瞒的必要。

朝廷那里,怕是还有一些造炮的好法子吧?只是被埋在了故纸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