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毒清-第5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新军的战力并不是格外的突出,新军想要成为世界强军,打一打沙俄,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熟悉战争、习惯战争的军队,才是真正的强军。

现在与英法两国死磕,新军的底气还稍显不足,趁着沙俄孱弱的时候练兵,也未尝不是条捷径,说白了,如今的杨猛就是要疯狂的占地盘,等大清没了,就没有这样的好机会了。

“公爵大人,您这是一意孤行啊!两个月的时间,希望您再好好的考虑一下,或许到时候与沙俄合作,并不是什么坏事儿!”

杨猛的态度,让普提雅廷有些怒火中烧了,但如今的局势对沙俄极为不利,一旦再次被英法利用,沙俄的国力消耗,就是恐怖的,一旦……

许多事情不难想象,与大清全面开战,极度不符合沙俄如今的利益,几百万人的大规模战争,很可能导致一个国家的崩溃。

“你们随意就好!”

面对普提雅廷的苦口婆心,杨猛依旧是冷若冰霜,外蒙怎么出去的?当年的内战谁在背后支撑,少不了沙俄的影子,如今小日本已经不是什么威胁了,英法俄三国,才是死敌!不往死里弄他们,杨猛就算是白活了一回。

“公爵大人,傲慢的代价或许是不可承受的!”

“哼!我们这边还有一句名言,叫做打落牙齿和血吞!不送!”

如今英法俄三国就是穿一条裤子的王八蛋,对法兰西杨猛可以松口,对英吉利也不是不成,而对于沙俄,杨猛是绝对不想松口的,如今的世界正处于变革之中,新式的武器,新式的耕作方式,占地盘,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儿了,隐性的利益再大,也不如实实在在的利益,大清要打仗,没有疆域的扩展,也是拿不住人心的。

第八百二十六章法域双王

给英法俄三国定下了谈判的基调,杨猛没有立刻回京,而是到了直隶总督曾涤生的府邸,这次京津之战,湘勇来的晚了一些,填坑之事没有成功,但以后的战事有的是,葬送一支湘勇,对杨猛来说也不算难事儿。

湘勇可取,但湘勇之中的哥老会不可取,有这么一个会党存在于军中,谁知道以后哥老会有什么样的发展?与其留下隐患,不如葬送掉他们,军中的会党,无论什么时候,杨猛都不会给他们生存的土壤。

“杨国公,京津一战逼得英法请和,可喜可贺啊!”

对上这半师的杨国公,曾涤生的话语之间也多少有些酸涩,偌大的太平天国,杨老三伸伸手,就打的七零八落,如今的天京城,已经成了鬼蜮,临来直隶之时,曾涤生也去天京看过,惨不忍睹啊!

这杨老三玩弄人心的本事,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恐怕日后这大清再无拜上帝教的存在了,经此一事,洋教想要在大清发展,难入登天啊!

天京城已经摒弃了人性,若是信洋教,就是没有人性的畜生之类,即使有人要信洋教,恐怕也是过街老鼠之辈呐!

“听曾夫子的话音,倒是有些酸涩,不知杨某这洋务做的可好?”

有些事儿,或许别人不知道,但杨猛知道,这些事儿是瞒不过曾涤生的,心里明白说话糊涂,这儒生藏拙的本事。曾涤生倒是炉火纯青。

“不敢!没有国公倡洋务,哪有如今朝廷的不世武勋呢?”

“得了!别说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近日藏边法域的两**王。携中原高僧入京,你曾夫子有什么说法没有?”

如今有湘勇做后盾的曾涤生已经算是杨猛的政敌了,虽说杨猛控制了朝廷,但在野的曾涤生手里,潜力有多大,恐怕他自己都不清楚。

“国公又有什么惊世之举?”

“蒙古!西北!东三省!”

“疆域太大,人手不足呐!”

“天下读书人何其多也?蒙古藏边东三省。也容纳不了呢!”

“国公要涤生做什么?”

“举旗!”

“涤生力弱,怕是难当大任!”

“江山终是江山,你难当大任。这蒙古西北东三省,就有许多地域要裂出去,如今要是让他们裂土封王,以后就不是咱们的江山了!

如今英法两国虽然兵败请和。但五大园林的二十万万的损失他们不想赔偿。废约之事他们首鼠两端,接下来的疆域怕是要不安宁了。

曾夫子,若是西北、蒙古出了叛乱,如何应付?凭湘楚二军?还是凭京师的民团?

湘楚二军可以调派,若是调派京师的民团,京师不保,若是不理会西北蒙古的叛乱,丢城失地啊!

西北、蒙古没了。身为疆臣不说面对帝君之事,你如何面对这天下的百姓呢?

若此时读书人不发力。那还要儒教做什么?不如废了科举,禁了六经!”

杨猛与曾涤生,都主动的避过了一些棘手的话题,朝廷对于西北蒙古东三省三地的控制力不是很强,东三省还稍强一些,但西北和蒙古就差的多了。

若是让杨猛评价一下西北与蒙古,那版图内的属国,应该是很贴切的,对于西北和蒙古,朝廷不是不想控制而是无力控制,一是因为交通二是因为当地的势力。

杨猛这次命令法域双王入京师,目的就是与蒙古诸王分庭抗礼,寺庙经济是蒙古草原的支柱之一,他的影响力一点也不小于蒙古诸王在草原的影响力,宗教就该为国家政权服务,而法域双王,如今就是杨猛手里的工具,单凭寺庙和军队,收拾西北和蒙古并不稳妥,儒教这东西,是凝聚人心的利器,草原一带并不崇儒,将儒教与佛教结合,从宗教、行政上影响西北与蒙古,最多两代人,西北与蒙古跟中原就一般无二了。

“既然国公把话都说到如此境地了,需要涤生做什么,国公吩咐就好!”

自己的软肋被杨老三死死的拿住了,如今这位杨国公的势力,遍布大清,再加上坐镇京师的杨国公,废科举禁六经之事,皇帝说不得还真会答应。

洋务之利,曾涤生已经看过了,这些年,曾涤生对于洋务也有了一个极深的了解,洋务之中有许多颠覆性的东西,一旦这位杨国公谋求别的道路,对儒教来说影响甚深。

“简单,组织儒生,将佛教变为儒教,辅助朝廷一统南北东西!”

杨猛为什么不说读书人呢?为什么要说儒生呢?这些曾涤生心里有数,只怕是没有相当功底的读书人做不了儒生的,但如此篡改交易,怕是有许多的不妥之处。

这中原的许多教派,都是与儒教结合不假,但藏边、西北、蒙古却是花开数朵,这么做只怕会惹起变乱呐!

“公爷的想法不错!可……”

“看看这个,带上老九与我入京!”

将黄帝衍生说递给了曾涤生,杨猛也不想多说什么,有些事儿读书人比他杨猛懂得多,该怎么做,有了这黄帝衍生说,就有了框架。

至于拉曾老九入京,杨猛则是防着变生肘腋,没了曾老九的湘勇,只是湘勇而已,有了曾老九的湘勇,就是曾涤生的靠山,如今京津的战事虽说停歇了,但局势却比打仗的时候更为紧张,若是曾老九在津口一带摆了自己一道,那大势就没了!

“好吧……”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曾涤生知道如今京津说了算的就是这位杨国公了,拧劲儿。他曾涤生不是对手。

一行人坐上了火车,杨猛可以清楚的看到曾涤生眼中的忧虑,不知这位是忧心火车呢?还是忧心以后大清的局势呢?

到了京师。给曾涤生兄弟安排了宅子之后,法域双王的队伍,也乘坐驳船入京了,这只队伍的人数在千人左右,里面的人员杂乱的很,杨家的影子、儒生,藏边与中原的僧人。但无论是出自哪里的人马,都是一副僧人的打扮,待蒙古诸王进京之后。就该是他们入蒙的时间了。

“陛下,法域双王与直隶总督曾涤生都到了,是不是该见一见了?”

东暖阁之外,曾涤生等人肃然而立。寄所托之内杨猛的声音。直接传到了东暖阁之中。

“这些事儿三哥处理就好,朕要养身,如今的朝廷势头正旺,朕的身体才是国之大事!”

一场大病之后,四色棍的心态又有改变,躺在御塌之上不能行不能动不能吃不能喝,对他来说是最大的折磨,如今杨三哥只要说陛下的龙体为重。一切事情,四色棍都不理会的。

“陛下。事涉蒙古与西北,还是该抚慰一下众人的。”

“嗯!那朕就见见他们?应该的!”

春日的寒风还有些料峭,但东暖阁之中是没有风的,听了这番对话之后,曾涤生正好瞧见了,一股恶风卷起冬日枯叶的景象,定睛一看之后,曾涤生不由的打了几个寒战,变天之兆啊!

“两位法王请安坐!曾涤生吧?江南那边你做的不错,以后好好的听杨三哥的吩咐,朕如今要养身,大事小情以杨三哥的主意为尊!跪安吧!”

直隶总督、疆臣之首、文帅第一,在皇帝面前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或许是因为对曾涤生的恶感,四色棍存心打压,或许是因为对杨三哥的信重,面对朝廷的股肱之臣,四色棍这个皇帝几句话就算打发了。

“臣遵旨!臣任由杨国公驱策!臣告退!”

曾涤生胸中的千言万语,都被皇帝的冷淡打消了干净,面对这样的皇帝,他还能说什么?他说什么能有用呢?

“就该如此!下去吧!两位法王,不知蒙古之事谋划的如何了?”

挥退了曾涤生,四色棍转头望向了两位年纪幼小的法王,距新选法王不过十年,如今的法域双王,不过十岁左右,这话与其是问法王的,倒不如说是问他们身边的扈从。

“蒙古之事,国公爷已然安排妥当,法域诸王尽归陛下驱策!陛下的龙体为重,近日国公爷安排了千僧法会为陛下龙体祈福,陛下万寿无疆!”

一个文质彬彬的密宗僧人,给了四色棍很完美的答复,这位的出身倒与徐子渭差不许多,满腹经纶心思不正,有了他调理法域双王,杨猛也放心。

“还是杨三哥体己呐!你们尽管做事,朝廷是不会亏待你们的,朕有些倦了……”

因为刚刚用药的缘故,四色棍的精气神,并没有恢复如初,如今这几天正是关键的时候,杨猛也不想让四色棍过于操劳,说了几句注意龙体的话之后,杨猛带着法域双王与养心殿之外的曾涤生汇合了。

“三爷,我等下去安排法事了!”

“哦……去吧!带着这俩小伢子多玩一玩,瞧瞧京师的繁华!”

这一幕看在曾涤生的眼里,更是让人心寒,这杨老三这些年究竟做了什么?以后他又要做什么呢?

“曾夫子,黄帝衍生说可看完了?对于蒙古之事,你可有了定计?”

“陛下有言,涤生但凭公爷驱策!”

如今这局势,曾涤生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对抗这杨老三,人家手握数十万大军,江南西南,怕是已经易主。

三湘来的消息很不好,三湘大地虽说还有官府,但底下的乡村,却完全被杨家给把持了,作为湘勇之首脑,曾涤生想要探知这些东西,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三湘之人还是认可他曾涤生的。

“呵呵……这话说的,跟老子是个小人似的,明说吧!保国护教,你曾夫子只能选其一。

之前老子也认为儒教一无是处,但这些年走下来,老子却发现儒教与百姓结合之深,却是无法撼动的,无论是宗族还是亲情,都融入了太多儒教的东西。

朝政朽坏,或许只是一部分读书人,读歪书的原因吧?儒教的走向如何?还需要斟酌,中西结合之路,是必走之路,老子读书不多,不知道何为儒教,这些事儿就需要一个掌舵之人。

若是你曾涤生想保国,那老子就另选旁人,若你曾涤生想要护教,咱们也有护教的说法!曾夫子你怎么说?”

杨猛的话也是实话,华夏的凝聚力是什么?追根溯源就是儒教,百姓的宗族亲情、一言一行,近两千年来深受儒教的影响,破坏儒教说白了就是破坏这份凝聚力。

当然儒教也并非是至宝,好坏参半而已,想要用儒教推动一国的发展,变革也是不可或缺的,儒教的变革用外人就会走形,只有用曾涤生这样的人,才能保证这种变革不走形,或许曾涤生也会走很多弯路,但他杨猛与曾涤生联手,这样的弯路,恐怕也不会太多。

“是与不是公爷都说明白了,涤生选择护教!”

第八百二十七章十王献女(上)

曾涤生低头,并不是向杨猛低头,他所低头的对象也是所谓的大势,就如今的局势来看,与其说是曾涤生背叛了大清,倒不如说是儒教放弃了大清。

同样是读书人,有满蒙回汉之分,虽说面上说的是满汉一家亲,但究竟亲不亲,曾涤生心里有数,天下读书人心里也有数。

若真是满汉一家亲,为什么要分满汉双尚书呢?为什么各地的驻防将军,全数是旗人呢?

如今的杨老三已经掌握了大势,若是曾涤生反抗,他反抗的不是杨老三,而是天下的读书人,甚至是儒教,所谓忠君报国所谓满汉一家,在民心面前,在大势面前,不堪一击呐!

“内蒙古诸王已经在口外了,外蒙古诸王一个月之后便到,在此期间,你曾涤生拿出一份收服内外蒙的折子吧!”

怡亲王载垣一去就是三个月,这外蒙的路可不比京师到江南或是西北好走,这去的时机又不怎么好,若是换做夏季三个月的时间,内外蒙诸王怕是已经到达京师了,赶上了隆冬,拖延一个月,也算是迅速了。

“公爷,不知如何慑服蒙古诸王呢?”

低头之后的曾涤生,也算是光棍,倒不是他曾涤生两面三刀,而是这几年他想了太多,杨老三隐忍的太好,如今的局势已经无力回天了,京师宗室俱无,这样的消息,杨猛也早就透露给了曾涤生。

如今的大清除了四色棍、鬼子六、端华、载垣、以及为数不多的几个宗室以外,已经算是绝断传承了,而这些人都在杨老三的控制之下。只要他动动手。大清的皇室一脉就没人了。到时候谁该继承大统,就要靠实力说话了。

如今半天下的督抚都是杨老三的人马,其余一半就是满蒙诸王公了,与他们合作不如与杨老三合作,汉室江山,对曾涤生来说也是有些吸引力的。

“和亲!”

“和亲?蒙古诸王与皇帝和亲?”

“嗯!话是这么说,但真正种地的是老子,以老子的血脉控制蒙古!”

“你……”

不知廉耻、丧心病狂这样的话。曾涤生如今还真说不出口,但这终是有违伦理,瞪着杨猛,他的脸色也是忽红忽白。

“脏活累活,总要有人干的!

曾夫子,没有老子,长毛贼变乱江南,会死多少人?数百万只是个零头吧?

若是没有老子,江南就要有数千万人死于战乱,此事你说是不是事实?”

杨猛也知道自己的许多作为有违曾涤生为人的准则。如今这时候,想要拉拢曾涤生。只能用悲天悯人四个字了!

“是!但如此有违礼法之事,将来如何向后世之人交代呢?

儒教?没了礼法何来的儒教?”

杨老三做事太过不地道了,口口声声要护教,就这么做事儿?杨老三其行如此,只怕儒教到了他的手里也会被篡的面目全非!

“呵呵……曾夫子,既然摊牌了,老子也不隐瞒!皇后、懿妃包括恭王福晋肚子里的孩子,都是老子的种儿!

曾夫子,你瞧老子这体格,子嗣遍布华夏,二三十年的事儿,如今老子不及而立之年,怎么也有十好几年的日子能生能养,蒙古诸王的公主、格格,皇城的旗人贵女,老子的后宅,一年一茬就是几十个,十几年就是几百个啊!

人才出自数量,有了庞大的后嗣,再用一个任人唯贤!国祚传承岂会断灭?

有违礼法,这话还不是史家的笔头子说了算?到时候,就是说老子是半圣,后世之人都能信服!

若是不齿,这事儿你来做?没有汉人血脉,怎么慑服蒙古?礼法?什么是礼法?百姓就是礼法!老子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就是礼法!

大清倒是有礼法,丧权辱国不说,民生疾苦不说,一个八股害了多少读书人?

曾夫子你也是读史书的人,前明如何?大清如何?史书之中即使篡改,也不会改的面目全非,这事儿做不得?”

“恬不知耻!”

听了这些,曾涤生的腿肚子都打转了,这杨老三毒啊!恐怕京师之中,桂良之事、肃顺之事都是他一手撺掇的,如今即使明了,他又能做什么呢?

“呵呵……看看三湘的百姓与书院,曾夫子就该知道怎么做了,对不对?”

“以卑鄙无耻之手段,行光明正大之事,曾国藩倒要看看你杨猛能走多远,下场如何!”

“哈哈……这话说了也是白废!曾夫子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何苦为难自己呢?

一国之崛起,一族之崛起,总要有些血腥肮脏之事的,你我联手一起走一走这血海如何?

以老子手中的实力,若是不管不顾,华夏沉沦只在反掌之间,你我俱是汉人,这华夏也是汉人最多,咱们掌权可以公平的对待其他各族,若是他族掌权,可能公平的对待汉人?

元明清三朝已有定论,开不世之局,就要有不世之手段,管他卑鄙无耻还是光明正大,结果最重要!”

“唉……涤生枉读了一辈子的诗书,与你杨老三为伍不齿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