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毒清-第5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记者,虽说大多没有战略眼光,但微妙的情绪变化,他们却是能准确把握的,义律本来要为沙俄争取一定利益的话语,若是被报道出来,只会被认为是落井下石的举动。

欧美记者们请求下去采访的提议,直接被义律和杨猛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杨猛怕的是下面的小动作曝光,而义律担心的是,更多不利于英吉利一方的消息被这些记者们侦知。

随着夜色的降临,北塘营地中,屠杀的枪声也停了下来,集体屠杀,十几万人包围几万沙俄佣兵,一天的时间足够了,明日,就是英军离开的日子了,也代表着这场由英法发起的,沙俄稀里糊涂参与的战争走向终结。

“义律先生,明天走的时候,记得缴械,记得将英吉利承诺给大清的火炮运送到海岸上,不然你们的归途也不一定顺利呐!”

临走之时,杨猛说了这么一句,可是把义律给气得够呛,这话要是报道出去,就是大英帝国的耻辱啊!

但形势比人强,纵使心里有再多的不甘,义律也选择了隐忍,这次在远东发动战争,绝对是帝国极端荒诞与错误的决定,清国已经今非昔比了。

英军的受降仪式上,杨猛倒也没有太过刁难,只是与法兰西一样,让英军脱下了军装,光着登船,近千门舰炮,数万步枪,一堆堆的被摆在了海岸的泥滩之上,步枪倒是小事儿,这些火炮,加上拦江沙里的,还有之前额尔金留下的,足有三五千门。

这些若是全部运到西北,足够沙俄那边消受了,想要对抗这些远程火炮,沙俄只能大规模的铸造巨炮,而杨猛手中,这些没什么大用的前膛重炮、巨炮有数万门之多,沙俄想要对抗步步为营的西北军,付出的代价绝对小不了的。

看着一队队的英军登船,杨猛心中也多少有些不甘,这些人杨猛本打算全部宰掉的,但在利益面前他做出了退让,如今能抚平他心中遗憾的,只有战争带来的利益了。

这次战争,以英法俄三方完败告终,以后几年,就不会有国家不识相,对大清的本土发起战争了,这对北方的战争,好处是绝大的,若是英法在海岸线上骚扰,杨猛就不能全力对付沙俄了。

最大的利益,还是这场战争,给了华夏崛起的契机,满清已经名存实亡了,简单的工业基础,杨猛也依托杨家建立了起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国内修路、开矿、建厂,在国外掠夺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相对于英法等国来说,杨猛的资源掠夺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在掠夺资源的同时移民,杨猛不可能不管英法殖民地百姓的死活,虽说同样是掠夺,但英法的掠夺过于直接了,而杨猛的怀柔政策,对于英法的殖民地政策,也具有致命的威胁。

不等英军离开进口,荒诞战争的言论,已经在欧美记者之中,传播了开来,这对杨猛是有好处的,那些个一个不平两个不忿的欧美记者,正是最好的利用对象,有了他们不避权位的义气,杨猛就可以利用他们在舆论上继续打击欧美各国了。

第八百四十九章邸报

国内的纷争落下了帷幕,但杨猛这边还是闲不住的,蒙古诸王、东三省的鬼子六这段时间,都要发配到北方送死的,说是送死或许草率了一些,但杨猛的目的却是很直接的。

战争,不仅需要先进的武器与高昂的士气,后勤补给也是重中之重,北方几乎是无路可走的,铺路搭桥、筹集粮食,就是蒙古兵与八旗兵的主要责任。

铺路搭桥还是很不错的任务,筹集粮食就要得罪当地的原住民了,这时节,哪个手里的粮食也不是极端富足的,北征的大军需要粮草,沙俄土地上的原住民需要活命的口粮,想要筹集粮食,只能一方选择放弃了。

杨猛是不会停止战争脚步的,而沙俄的百姓,杨猛也不会像中亚那边一样,对他们进行接济,满蒙大军想要粮食,就只能杀人夺粮了。

这些如今来说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还是国内的支持,举国之人同仇敌忾,才能为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的根基,国内动不动就造反、变乱,显然是不利于对外战争的。

控制百姓,杨猛不需要什么信仰,事实证明,无论是什么样的信仰都会有崩坏的一天,用信仰控制百姓,可以说是下策,苏俄的崩溃,就是前车之鉴呐!

而利益才是团结、拉拢百姓最好的手段,利益到了,不用说别的,百姓也会站在你的身边,只有信仰没有利益,大家伙都吃不饱穿不暖,信仰再为雄厚。也会在瞬间坍塌的。不说别的。太平天国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让国内同仇敌忾,杨猛之前做了很多,但有一项他还没有做,那就是舆论,现在的舆论就是报纸,这东西要做不难,但做好就难了。

舆论针对的目标,也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大清的读书人,读书人在大清的底层,有相当的基础,而办一份绝大多数读书人都认可的报纸,也是不容易的。

办报纸,杨猛直接就将目标选在了邸报之上,这东西原本是官场互通消息的玩意儿,在读书人之中,有很强的权威性,若是将邸报发送的范围。扩大到整个读书人群体,想来不是很困难。

但这事儿如何去操作。杨猛还是有些力不从心的,对于自己的弱点,杨猛清楚的知道,事无巨细的去做,那就是一事无成的结果。

他的前瞻性在大局之上,具体到细处的工作,他是做不了的,若是强行来说,对于劫掠他还是能做到细处的,但治理一国可不像劫掠那么简单,抢到手赚了,抢不到无所谓,大方向虽说重要,但没有底下细致的操作,想要成事,太难!

这些或许已经确定了未来他杨猛,以及杨家要处的地位,参与其中不如超然于外,具体做事无论好坏,都很难让所有人满意,与其被人诟病、针对,不若放下呐!

揣着这种心思,杨猛找到了徐子渭,将扩大邸报覆盖范围的事儿说了一下,就等着徐子渭的建议了。

“三爷,这事儿可行,这是挣名声的好事儿,不如由咱们牵头来报新的邸报如何?这事儿无论是计长还是颜卿,亦或是秀成,都可以一力担当的。”

确实,这邸报是个挣名声的事情,若是能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喉舌,这样的声望,是许多读书人都难以拒绝的。

“先不说由谁来办,我只问这邸报如何?”

徐子渭的请缨,杨猛好似没有听到,这事儿不能由杨家来办的,具体参与到其中之后,就很难抽身离开了,徐子渭、岑毓英、李秀成如今都是杨家麾下,做这事儿,以后容易遭人嫉恨的。

“很好!最近几次科举,都在倡导洋务上下了功夫,曾涤生为各省出的题目也是不错的,这天下的读书人,虽说皓首穷经,但朝廷有了新的方向,也由不得读书人不做变通,根据最近的明湖的反馈,咱们印制的洋务书籍销量还是不错的。

邸报这东西,但凡有志于官场的读书人,都会想方设法的搞到手看一看,由各省的府道州县,下发邸报,三爷的这个谋划大好呢!”

自杨猛接手朝廷大权之后,各地的科举考试,也进行了几次,题目都是曾涤生依着洋务与儒教的结合点制定的,有了曾涤生的题目,洋务、政务这些东西,也披上了儒教的外衣。

科考,面对的群体虽大,但还是有盲点的,底下的官员、官府的书吏,许多人还是不研究科考题目的,若是用邸报,这覆盖的范围,就几乎没有盲点了。

这样的点子,看起来很简单,但徐子渭知道,没有长远的眼光,是很难想出这些法子的,杨家三爷,在大局的把握上超乎寻常呐!

“可行就好,你说这邸报,该多长时间发一次呢?西洋的报纸,有些是一天一张,有些是几天一张,邸报这东西,涉及国家的走向,发的太过频繁,内容太过杂乱,只怕误导人心呐!”

办报纸,是个控制舆论的好法子,报纸的用途何在,杨猛清楚的很,如今的邸报,只是为了改变大清的读书人,没有必要太过频繁的。

“一月一次,或是一月两次最好,配合明湖印发的书籍,再加上咱们之前的经验,这样一来,邸报就言之有物了。”

徐子渭的脑子混官场,绝对是顶尖的,听了他的想法,杨猛也点了点头,虽说是认同了,但杨猛有自己的想法。

“嗯!就定为一月一次,咱们再发一个邸报副刊,这副刊,一月两次当以册页为主,一来可以弥补邸报的不足,二来可以扩大邸报的信息容量,这样再结合上明湖的洋务与政务书籍,这样一来,影响力就比单单一份邸报也要大的多了。

在邸报与副刊的基础之上,各省也要办相关的报纸,以邸报和副刊为基础,结合各省的行政情况、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人口多寡,出符合各省实际的报纸。

办报纸,一是要引导读书人的学习方向,二是要为各地的行政积累经验,许多事情,咱们都是第一次尝试,吃亏可以吃一次两次、三次五次,但次次吃亏就不成了,有些错误与经验,由朝廷收集,放在邸报之上,这样一个自我积累经验、发现错误的舆论系统就成型了。

朝廷的心意,就不用各地的官员揣摩了,朝廷要什么就说什么,说了什么底下的官员就要做什么,行政不是官场,无需揣摩上意,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要斩钉截铁!

而且通过下面的报纸,咱们也可以了解各地的实际情况,行政总依靠影子或是暗影这样的情报组织,走上一段时间,这行政也就变味了!

计长,你看这样的体系如何呐?”

之前解散的影子,后续建立的内务情报部、暗影,都不该是行政所依靠的东西,这样的情报机关,隐在暗处的作用最大,放到了明处,也就失去情报机关应有的职能了。

之前用影子,是情非得已,现在不用影子之类的情报机关,才是正常的做事方法,一个国家的行政束缚太多,官员们惯于墨守成规不敢做变通,才是行政最大的弱点。

依着徐子渭的提示,后世的一些东西,杨猛整合出了一个以邸报为基础的行政信息,以及国家走向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东西或许有许多的疏漏之处,但疏漏是可以补上的,惯于用影子这些东西,控制下面的行政,才是最大的失误。

“三爷英明,自打历次肃贪之后,下面的官员与管事,都不太敢做事了,若是有了这么些详实的经验作为参照,下面做事也不会束手束脚了,这样一来,咱们的行政效率也会提高很多的,许多的官员、管事也可以调作他用了。”

听了杨猛的说法,徐子渭也有些惊艳的感觉,这主意太好了,对于官员的杀伐果断,势必会引起官员们做事束手束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怠于政事,将来会引发乱子的,有了邸报这么个系统,下面该怎么做事儿,就有了指导与依托,你做的好,有功!做不好,有罪!这可比肃贪厉害多了!

“英明什么?这只是尝试而已,整理出来的经验,要依着大清律和世界各国的法律,制定成行政之法!

贪污该杀、渎职该杀、玩忽职守该杀,做到这个位子之上,就要做该做的事情,不该做的事情,做了就要悔断肠!

做官,老子可以让他们衣食无忧,可以让他们声名远播,但想着靠官帽子锦衣玉食,老子灭他九族!

这些事儿,大半交给明湖去做,你们关注一下就好,行政法的制定,暂缓!十年之后,再做定论,这段时间,还是要用刀说话的!”

乱世重法,这是经验之谈,坐在杨猛的位子之上,怜悯或是可怜,只是偶尔的,所有的东西,都要依着规矩来办,没有规矩就制定规矩,逾矩就要付出血的代价。

“当是如此,计长有些急躁了!”

“嗯!具体行政,不比打仗,打仗这玩意儿粗暴的很,行政要细腻许多的,邸报之事要快做,让叶名琛起头吧!

最近国内的情况如何?”

英法的威胁,已经可以说是没有了,沙俄被撂倒,也是近些年的事情,国内还是最主要的着力点,国强则军强,国弱则军弱,这是定理。

第八百五十章战火之中蓄国力

“三爷,近期内外交困,国内的事情,我们这边关注的不多,大多的心思都用在西北的兵事上了。”

一听杨猛问到这个,徐子渭也顿了一下,最近的杂务太多了,他们对国内的关注,大多停留在后勤之上了。

“舍本逐末!无论是西北还是将来的北方,保证军队有饭吃,有弹药就好了,缺什么少什么,那是军队的事儿,你们不必太过在意!照方抓药就好!

前面败了、后面补充,前面缺粮、后面产粮,实在不行纵兵抢掠就是了,无非这战事是在国外,沙俄百姓的死活与咱们无关,实在没有粮食,就让前线拿着沙俄的百姓当口粮,这手里端着枪的壮汉,还能被饿死吗?

国内重要,万一国外战败,咱们又该如何呢?先修路、再建厂,之后发展工商业,西北的战事,占用你们一成的心思就好!”

徐子渭的回答,显然让杨三爷不满意了,西北的战事,杨猛自己都不怎么关注,大军想在西北有什么作为很难,但战败也很难。

说白了,西北的战事,就是为了吸引沙俄国内的军队聚集的一个幌子而已,步步为营不求突破,就是杨猛给曾涤生的告诫,西北军在枪械上强于沙俄的军队,这样要是再全军覆没,就扯犊子了。

如今的西北军有几十万,明年怕是要上百万了,百万条步枪,数万门火炮,百余万人结成战阵。一步步的向沙俄推进。所过之处鸡犬不留。若是这样再被全歼,这仗还打个屁啊?

西北军战败,损失的是中亚的人口,战胜也不可能灭掉沙俄,那边只是一个人造的屠场而已,真正的突破点,在蒙古以北,那边地广人稀。占领很容易,只要蒙古军团北上封锁了西伯利亚地区,那里的沙俄百姓,全都是死人。

之后在西伯利亚荒原的西部,找几处水草丰美的平原,支持蒙古诸王建国就是了,这样有利蒙古诸王的屏障,他们背后的西伯利亚以及欧美口中的远东,还不是囊中之物?

过分关注西北的战事,就是白白的耗费心思。对沙俄用兵,杨猛只用一个战术。那就是横推,遇神杀神遇佛杀佛,西北军即使有灭掉沙俄的能力,杨猛也不会这么去做的,若是有这个能力,西北军最大的目标,就是割裂沙俄中心地带与西伯利亚的联系而已!

“三爷,兵事乃国之大事啊!”

一听杨三爷对于西北的战事,不怎么上心,徐子渭也急了,万一战败怎么办?

“狗屁!西北军大部分都是中亚的人口,咱们只要提供物资补给就好,打成什么样子,咱们不用去管,无论胜败,只要他们步步为营就好,西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给沙俄庞大的压力而已!

这段时间,将京津一战缴获的火炮,全部运到西北去,让他们推着炮前进,咱们之前购置的那些重炮,也要往西北运一些,如今国内的防御,就先依托臼炮吧!

沙俄的战事,新军不参与,咱们就不重视,前面死伤多了,后方补充就好!全军覆没,重组大军就是了!

如今国内为重,修路、建厂、兴商,才是大政,战火之中也要蓄积国力呐!”

杨猛的话已经说得很直白了,无论是现在的西北军,还是将来的蒙古兵、八旗兵,都是这场战争的炮灰而已,真正定局的是新军,也就说无论前线死伤多少,中枢都是不必在意的,只要仗还在继续打就是了。

“知道了!不知这国内,三爷有什么方针呢?”

器量还是差在了器量之上,针对沙俄的谋略,是徐子渭等人与杨猛一起制定的,但到了打仗的时候,他们的心思不约而同的放在了战事之上,反而忽视了国内的发展,无论是粮食还是枪械、弹药,前方都是需要后方来补足的,若是抢能维持战争的话,就无所谓后勤了,舍本逐末,三爷的训诫还真是及时啊!

“嗯!这事儿,是需要说一下的,先说铁路,西北的战事,虽说不用太上心,但铁路的修造,还是要以西北的战事为主的,西北、草原、东北,凡是能修造铁路的地方,都要修造铁路!

至于公路,以原有的官道为基础,六丈为主要指标,实在不成的地方也不能小于一丈,遍数大清的山山水水,只要有人住的地方,必须要有路!就必须能行四轮的铁制马车!

开矿,却是要收缩一下的,这几年依托运河开矿建厂,主要钻研西方的工业技术与生产技术。

大型的工厂,要依托海港、运河、以及便于铺设铁路的地方来建造,以后的资源在国外。

说到这些,就涉及到了港口与码头,大批的建造码头,不切实际,现在还是以五大商埠为主,北方加上烟威、胶莱、津口、旅顺就好,但其他海港的勘测,却要同步进行!

兴商,简单一些,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一下西方的一些优点就是了,产品的精密性与美观,要与世界接轨,毕竟挣钱还是要从外面挣的。

大体的就这些,有些没想到的,你们要多问一下。”

涉及到一个四万万人口的国家,即使杨猛想的再详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今还是在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