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已经通过莱夷族传播了过去。由于这些地方的平原海拔比较高,跟我在苏北看到的水网交错的草原不同,河流比较少,所以鱼网的使用还没有普及。
  代表团也在前进中顺便将鱼网技术传授给了这些部落——尽管他们本来是以畜牧业为主的。
  但在第六天,代表团终于见到了一个比较大的部落,按同行的能计数的骑兵估算,人数在1600人左右。这也是在途中不断有其他小部落的族人提到的一个部落——皋陶族。
  这个族的村长——或者族长叫偃梁,他和部落长老们热情接待了大元族的代表团。
  皋陶族的位置和莱夷族有相近的地方,也是背靠一座山,族里的祭祀活动也是在山洞里进行的,但对于外族人,这个山洞是禁地。据元昊分析,族长的态度跟大元带去的龙旗有很大的关系——族长坚持要把龙旗插在他和长老们接待贵宾的大账外。
  然后当木驼很小心地将一匹马背上被藤网密密实实捆好的的陶锅取下来后,大帐篷内的所有皋陶族“领导”们都睁大了眼睛。
  第一锅炖羊肉就把帐内所有的主人都征服了,随后没等木驼开口,皋陶族的长老们就急不可耐地打听这口锅的价值——要多少头羊才可以换这口锅?海盐要怎么换?
  木驼很谦卑地只要求50头羊和足够30人容身的地盘,当然如果族长能提供必要的畜栏和帐篷的话,大元族代表团愿意无偿地提供20个碗和2个勺,还有一些盐——木青在木驼临走前肯定进行了一次强化培训。
  长老们几乎是逼着族长当场答应了木驼所有的要求,然后召集族中的人员,开始为大元族人修建一个占地10亩左右的畜栏,当然放牧的地区也作了划定,大元族人活动区域在皋陶族人的基本生活区之外——看来防人之心还是有的。
  有的长老则开始研究陶锅外面的“花纹”——大元字。但同行的两位识字的大元人却含糊其词,没有给他们解释得很清楚——本来他们也不是全都认得完。
  尽管这不太让长老们满意,但震惊的表情却难以掩饰——大元人有文字,可以记录发生的事情和村长说过的话!这对族人的大事记录是何等的重要啊!以前都是通过壁画记录的啊!
  接下来,木驼他们在皋陶族外围建立起了一个简单的“大元基地”,开始我要求他们做的事:站住脚,并宣传大元!
  效果是显著的,从皋陶族长老们所在的大帐中不时飘出的炖肉香,间接地将族人们的目光引向了这个小型的“大元基地”。
  各种各样的传说,从大元族基地外的黑龙旗到神奇的陶器,开始在皋陶族人中传播,加上大元族人若有若无的解释和添油加醋,很快,“大元神族”的名声在族里传响。
  几天以后,陆续有其他小部族来皋陶参加他们的祭祀典礼,从仪式的结果看,这些小族多半都是从皋陶分离出去的,定期的回来参加祭祀就是一个证明。而且每一次祭祀后,顶着一个鸟羽冠的皋陶族长在送别客人时,都会在对方的头上插上一支鸟羽。
  这一点是大元代表团没有享受过的,从那些接受者的态度来看,也诚惶诚恐。
  看来对某种鸟类的——或者对所有鸟类的崇拜是这个较大的部落联盟的特点。
  这让木驼联想到了莱夷。
  但皋陶的祭祀活动后,就该大元族的商业活动开场了!
  “快来看啊!大元的神器!”元昊的声音在草原上响起。
  第五十三章 生意兴隆
  大元黑龙旗和元昊的声音吸引了来访各部落的注意。陶器生意很快转移了那些来宾的注意力,转而奔赴陶器摊子。
  在所有的陶器中,我和土土推出的最有特色的一款是这样设计的:
  锅身的最上面一排,是按空白——上弦——满月——下弦——空白的顺序排列的一圈月亮,每一个月亮下面是用○、◎等大元数字标出的1到30日的对应日期,最下面是一圈大元文字,对一个月的月亮变化过程进行描述。
  这样的锅带了5口。
  其他的锅和碗上也都有不同的图案和文字。但最具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是上面这一款,最具艺术价值的却是两口双龙锅和双凤锅。
  所有的这一批陶器都是釉陶,光可鉴人,在皋陶族外的草地上,元昊在一个敞口的兽皮棚下展示这些陶器,但最重要的几口锅则都用麻布盖住——这是我特意交待的。
  果然,那些祭祀完成以后,正在打算要返回的部落很快被这些陶器吸引住了,所有的陶器上神秘的花纹,都让他们感受到若有所指的隐晦含意。而木驼在一旁炖的一锅香气四溢的羊肉则让他们在第一时间明白这种“神器”的实际功用,绝非仅是用来观赏而已。
  但最重要的是那几口盖住的锅——所有的来访者都无一例外地要求掀起这奇怪而美丽的兽皮(麻布),看一下里面的东西。
  当月亮变化图出现在他们面前时,长老们瞠目结舌,多数长老直接就想把锅抱起来看一看全貌,被元昊坚决地制止了。月亮变化,是原始人在对不可把握的天象中观测最多,也是远古记载最多的天体运行现象,其次就是星辰。看到大元族的陶器上就对月亮不同形态的深入描绘,加上符号说明,让这些长老们直观地察觉到——大元族人一定对月亮的变化有什么深刻的了解,那还不得仔细看一看!
  但当龙锅和凤锅出现时,让那些还对学术问题有兴趣的族长、村长和长老们立即把学术抛到九霄云外,龙锅给他们的是一种震撼——就像龙旗对他们的吸引力一样。
  而凤锅直接就让他们跪了下去,不敢再用手抚摸。
  看来这些部族也是以凤凰为图腾的——木驼眼中有一丝热切——说不定有的部族就知道莱鹰的下落。
  可是长老们的回答让他失望,多数都听说过莱夷族,但对莱鹰却很少有人听说过,连莱夷覆灭的消息也很少有人知道——这里到莱夷大约200公里,看来消息的传播是很慢的。
  接下来就“在商言商”了,看到行情如此之好,元昊直接宣布这口凤锅是非卖品,龙锅要50只羊,月亮锅40只,其他锅20只,碗就半卖半送了:两只羊一个碗!
  十来天过后,大批的羊群就进入了木驼他们的简易畜栏,而陶器很快面临只剩非卖品的局面。
  这比狩猎的速度高了不只十倍!
  木驼面对买家发了愁,赶快让一名骑兵回村求救。
  考虑到运输成本和时间问题,木驼提出了一个超级后世——20世纪末的资本家们常用的策略:把生产基地搬迁到销售市场去!(靠——这小子也太超前了吧!)
  所以要求我派遣建筑技术人员和陶坊匠人去。
  同时还要求带一批海盐——各部落对这东西的兴趣一点也不低于对陶器的需求。
  但我提供的显然比他想像的还要多得多。
  我派遣出了近100人的队伍,包括大批土土和土鲁的徒弟,厨房的优秀厨师,还有大元学校的优秀学生,带上了刚加班生产出来的一批陶器,还有一批麻布成衣,数百斤碓好的粟米,数百斤海盐,甚至数百张大元白纸。(看清楚了——不是数张百元大纸,呵呵!)
  要不是秋收在即,我也想跟他们一起到新基地去看一下。
  估计是看在我们送了他们皋陶族一口凤锅的份上,偃梁很高兴地接纳了我们的队伍,并大方地在皋陶外随手一划,“指”了大约2000亩大小的一块地,让我们自主去建设我们的基地。
  土鲁的徒弟们一点也没有浪费皋陶族的慷慨赐与,立即在这块地上开始建设一道长4公里的篱笆墙,并用畜栏里的200只羊,换来偃梁提供了大约200名强壮的族人支持大元基地的建设工作。
  有了这批劳动力,一个微缩简易版的“大元商贸城”在几个月以后峻工。
  大元商业在皋陶蓬勃发展起来。
  而在此期间,我一直没有时间去一趟,大元秋收的工作已经到来,这一年,农业生产的收获相对狩猎产生了巨大的比较优势。农业和畜牧业全面取代狩猎的时代已经现出曙光。
  大元的2万亩土地产出了近400万斤粟米,以6000多人的食物需要来看,至少可以满足两年的食物需求。这让我对“大元牌粟米系列酒”产生了强烈的期望。
  大麻纤维也收获了1万多斤,另外还收获了2000多斤大麻籽。可惜大麻衣服只适合在夏天使用,而棉花还远没有到达东亚,棉衣还出不来,不然,我就有信心在冬天再投入服装业一把。
  土土和土鲁在秋收后也收入了近40万斤原来各族所欠下的粟米,急着赶建仓库,不然作坊都堆满了粟米,木青则在坚持不下的情况下,勉强同意了将部分粟米放到神庙里去。
  为了消化这些粮食,我开始着手“大元米酒”的酿造。
  相信历史上那个首先“规模化”造酒的人跟我的处境有相似的地方,基本条件是就是粮食大量的过剩了!
  第一件事是酵母的取得——酵母菌从原理上应该是在空气里到处都有,但没有开展酿酒业前,密度有多大,我就不敢肯定了。
  为了保险起见,在酿第一坛酒之前,我先找来在这个季节大量出产的各种野果,按种类分别堆在一起。按后世的经验,长期放置的水果会产生酒味,那里面的酵母菌密度应该是比较高的。
  一个星期后,进入堆放水果的房间,居然还只有一股浓浓的果香味,看来没有添加剂、没有施化肥的绿色食品就是不容易腐烂。
  十天以后,水果的后熟效应发挥到了极致,一股淡淡的酒香从果香中透出来。
  十三天以后,从一堆缩小版的苹果上,我闻到了最浓郁的酒香味。
  制酵母的条件有了。
  我找来一个陶坛,放入大半坛煮熟的粟米,倒入冷却的开水,基本将粟米饭淹没的样子,将几个酒味最浓的水果剁碎洒在面上,盖上盖子,再用黄泥封口,黄泥表面抹光,确保不透气。
  最后将这个坛子放在家里离壁炉有50厘米左右的地方。
  五天以后,开坛的时候到了。
  (酒要酿好了,兄弟的汗也流干了,一天三更的日子真不是当村长能比的累!大大们,给点推荐支持一下,看着点推比,兄弟郁闷啊!)
  第五十四章 神鸟图腾
  打开泥封,一股浓重的酒味从坛中传出。
  从口味上看,原始社会的第一坛酒是极其失败的,有一股明显的酸味,酒味极燥,还有明显的苦味。
  但已经足够让我小小的陶醉了一把——看来举杯邀明月的日子不会远了!
  因为这一个陶坛里富集了我想要的足够多的酵母菌!
  我将酒滤掉,将发酵充分的“酒粟米”倒出,和入更多的粟米饭,加在一起大约有20来斤,然后捏成拇指头大小的团,放到太阳下晒干。
  秋老虎式的太阳不如后世的烈,5天以后才成为我想要的干块,打开一块看了一下,从最里面到外面都晒干了。
  我另找了一个干净的釉陶坛,将这些小块放进去盖好。
  这就是下一步真正制酒的重要原料。
  这一次我用10斤粟米洗净蒸熟,在案板上用5颗酵母干块捏碎成细末,均匀地和入粟米饭中,再装入陶坛,加入冷开水,最后封坛。
  将陶坛放在火炉边后的三天里,我处在一种莫名的亢奋中,空闲时居然宁可守在火炉旁,守着那坛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多少才子佳人,多少昏君圣主,都将对错成败,离愁别绪,归结在这一杯小酌中。
  我酿这一坛酒,却是对万年之后那个世界的一点牵挂的寄托。
  三天后开坛,浓香扑鼻,甘甜清爽,微微泛黄。
  数天后,入秋的第二个月圆之夜,我把作为丈夫和父亲这些天来忙忙碌碌所得的成果端到梅梅、梓烨和元方的面前。
  月色下,其乐也溶溶。
  次日,在大元神庙内,当着木青他们,我把一碗酒祭酒过了天地,供在诸神和先祖灵前,再向神庙内廖廖数人每人分了一碗“大元粟米酒”。
  这个冬天,“大元粟米酒”的生产发展速度快于大元族的其他任何产业。
  酒能伤身,亦能败国,此言不虚。
  这时我牵挂的却是在皋陶的贸易代表团。
  皋陶族外,初冬的风已有寒意,但大元族的商业摊前却是热火朝天,一片繁忙,大元族已经达到近200人的商业队伍仍不敷使用。
  刚修好的“商业城”内,因为有2米多高的篱笆墙的遮挡,风要小得多,气氛更加热烈。皋陶族的近200个周边部族在得到消息后,纷纷前往交易,木驼已经将畜栏一扩再扩,达到了近7000只的羊群仍让他头痛,已经开始准备往大元族送一批回来了。
  但我派人制止了他的想法,而是让他在那里建设一座“大元庙”,需要用工就用羊群去换,占地面积在十亩左右就行了,远小于在大元城里的神庙,但基本结构要大致相近,同时在篱笆墙内开始修筑土墙。
  唯一区别是,在皋陶族旁边的宗庙内,供奉的第一个对象是大元墨龙。
  这一次的建筑速度比我想像的要快得多,主要原因是木驼为了赶进度,加大了用羊换劳工的速度,为了满足建筑需要,周边最近的100个部族的劳动人口中,有差不多2000人参加了大元贸易城的修建。
  在开春以前,羊群还剩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主体建筑工作就完工了。让木驼没有想到的是,这项工作大面积地将大元土坯房的建筑技术扩散了出去。
  宗庙的落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决定亲自到这个新庙去,主持落成仪式。同去的还有木青、土土、土鲁等人。
  趁农忙还有一点时间,我要将这个宗庙落成仪式办得漂亮一点。这一次大元族共有500余人随我前往,却不会再回来——这实际上是我蓄谋已久的一次移民行动。
  我和木青、土土、土鲁是骑马去的,大队骑兵要在后面护卫移民和步兵,只有20余骑跟我们前往,其中包括有穷族的木穷。
  远远看去,“贸易城”倚山而建,1米5厚,2米5高的小型城墙围起了一个不规则的圆形,主要是地形不平。
  没有护城河,只有简易的排水沟,这是山地上建城的一个特点,但能看到草地上的墙脚下有一条小河流出,看来在山那边的城墙下一定有这条小河流入。
  城门较宽,大约有五米的样子,上面有大量的木梁支撑。唯一的一道城门向北面的草地而开,城门上有一座门楼——实际上就是一个土坯房。
  木驼和元昊率城内的骑兵在门口列队欢迎我们,我到达门口的时候,所有的交易客人都挤在骑兵队列后面,好奇地看大元族的“神”村长驾临。
  “元齐!元齐!元齐!”
  骑兵们整齐地高呼。
  “大元万岁!”我高呼。
  “大元万岁!”响应声四起。
  进入新建成的宗庙后,我首先将新准备的五幅大元墨龙旗帜取出来,悬挂一幅在宗庙内正对大门的墙上,再将土土烧制的陶质神偶一一摆上,并挂上名称标签。
  退后一步,我率所有庙内的族人跪了下去,等到站起来时,庙内外又是一阵“大元万岁!”的高呼。
  如此大的场面和声响震惊了在城内交易的200多名各族长老和贸易代表们,开始有长老和村长进来参观,看到正中供奉的墨龙,几位年纪最大的长老急忙跪了下去,眼中泪下,我让人去问,却都三缄其口,无人作答。
  但大元族在这片地面上毕竟是主客皆有的身份,当天下午我就去拜访了皋陶族的族长偃梁,还有以偃师为首的长老们。
  对于闻名已久的大元村长,偃梁和长老们的态度是热情的,主要是感谢那口需要100多只羊才能换到的凤锅,以至当我提出要进入山洞祭拜皋陶族的图腾时,他们只是相互交换了一下征询的眼神,偃师把眼一闭,微一点头示意允许,偃梁便带我进去了。
  这个洞要比莱夷那个大上至少五倍,火光照耀下,正面的一大块石壁上,一幅壁刻约有十平方米,刻工精细,绝对不是短时间能刻成的,主体是一人一鸟,一只和莱夷洞内见过的差不多形状的类似凤凰的大鸟是壁刻的主体,尺寸比人略高一些,但人却是直立的,那鸟却似乎在向人致意,线条比较精致,人与鸟的关系明白清楚,周围刻了一些小鸟飞翔,有围拱的意思。
  壁刻前有许多羊头骨和牛头骨,显然是祭祀用过的,但比人头盖骨要亲切多了。
  看得出这壁刻就是皋陶族的图腾了,我急忙跪了下去,却发现前方的地面上,正供着上次我让元昊送来的,我亲自绘制的那口凤锅,一时之间有点啼笑皆非。
  回到大帐以后,闭目很久的偃师突然睁眼问道:“大元神族来到皋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