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多游戏通常是几个孩子共同玩的,例如“过家家”、“捉迷藏”。孩子们在玩耍时,每个人一开始可能都“各怀心腹事”,例如各自有各自想要扮演的角色、各自希望的玩法等等。而要想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就必须想办法说服别人。于是,由争执到冲突到公平竞争的一系列行为便在孩子们之间出现了,在这之后总会有一个重量级“领导者”胜出,从而使游戏得以展开。在玩的过程中,可能又会有人违反规则或侵犯到自己的利益,接着新一轮的竞争开始。渐渐地,孩子就会懂得,要想和大伙儿一起开开心心地玩,就不能固执己见,要善于了解他人的想法,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且随时调整自己的想法,必要的时候还得作出一定妥协和配合。最后,那些“先知先觉”的孩子便建立起了最初的团队合作意识,发展了与他人的友好关系。
  可见,成人看似简单、幼稚的孩子的游戏行为,其实颇为微妙,而正是这种微妙的团队游戏,使得孩子的社会化智力(八大智力之一)获得了快速发展。
  专题11——大自然是绝佳的游乐场
  能够坐上电子游戏设施的孩子是幸福的,而能够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孩子是幸运的。
  亚里士多德说:“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陈鹤琴说:“大自然是一座知识宝库,是一本活教材。”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周围的世界,首先是那包含无穷现象的大自然的世界,这个大自然是孩子智慧的永恒源泉。”
  融美妙、知识、智慧等于一体,难道这包罗万象的大自然不是个绝佳的游乐场吗?
  广阔的空间,无拘无束地玩
  孩子喜欢摸爬滚打着玩,家里为他提供了一个角落,大自然却为他提供了一片能让他玩得更加充分的辽阔无边的草原;孩子喜欢在水里嬉戏打闹着玩,家里为他提供了一个浴盆,大自然却为他提供了一条能让他玩得更充分的绵绵流淌的小河和一片一望无尽的大海;孩子喜欢跑跑跳跳着玩,家里为他提供了跑跳着玩气球的房间,大自然却为他提供了让他玩得更充分的跑跳着放风筝的空地;孩子喜欢不断挑战着玩,游乐场里为他提供了由跷跷板到过山车的有限的游乐设施,大自然却为他提供了能让他玩得更充分的由一个个土坡到一座座高山的无垠的领域;孩子喜欢指指点点着玩,街道为他提供了绚烂耀眼的霓虹灯,大自然却为他提供了让他玩得更充分的皎洁的月亮和璀璨的繁星……
  因为广阔,所以孩子玩得无拘无束,所以玩得充分。
  丰富的资源,随心所欲地玩
  山川河流、花草虫鱼、风雨冰雪、日月云霞、谷物瓜果、沙土石子、树叶贝壳……这些都是大自然恩赐给每个孩子的最最特别的游戏资源,让孩子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看着玩、听着玩、闻着玩、尝着玩、摸着玩……不仅玩得开心,而且玩得聪明。
  赏花赏云赏树叶——
  ①赏花:看花并说说花的颜色、花瓣的数量、花瓣的形状;闻花并说说花的味道,是香甜是淡雅(发展观察、审美、比较及感官能力)。
  ②赏云:看云并说说云的形状像什么(发展观察、想象及审美的能力)。
  ③赏树叶:看树叶并说说树叶的颜色、纹理以及树叶的形状以及形状像什么;摸、撕树叶并说说树叶的手感、薄厚、韧性、硬度(发展观察、比较、触觉及想象的能力)。
  玩水玩沙子玩石子——
  ①玩水:用各种容器舀水、倒水、灌水、洒水,并用同一个容器盛等量的水灌入不同体积和不同形状的容器内,从而在亲自操作的实验中感受并建立容量、容积以及量的守恒等概念(发展动手、观察、比较能力)。
  ②玩沙子:用各种容器盛沙子、装沙子;选择适当的容器或工具往细口瓶里装沙子,如利用漏斗并正确使用漏斗以及用纸筒替代漏斗等;用水和沙塑造各种造型、堡垒等(发展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③玩石子:用不同形状的石子互相敲打出各种好玩的声音;扔石子;用石子挖土;用石子在水面上打水漂(发展运动能力和创造、欣赏声音的能力)。
  玩风玩雨玩白雪——
  ①玩风:听风声并说说听到了风声想到了什么;通过顶着风走、顺着风走、看柳条摆动的方向等辨别风向来源;观察起风时自然界的变化(发展听觉、观察、想象能力)。
  ②玩雨:观察雨前自然界的变化,如天空的乌云、大风、低飞的蜻蜓、搬家的小蚂蚁等;穿上雨鞋在地上跑跑跳跳地践踏雨水;抖动雨伞观看飞溅的水花;听隆隆的雷声;观察雷、电出现的顺序;观察雨后的蚯蚓、蜗牛(发展观察、运动能力)。
  ③玩白雪:滚雪球;打雪仗;堆雪人;观察飘落的雪花的形状;观察雪融化的过程(发展运动、观察、审美能力)。
  作画做书做手工——
  ①用树叶作画:用不同形状的叶子蘸上各种颜料后印在白纸或报纸上,组合成一幅美术作品;将叶子蘸上胶水后在纸上贴成小山、笑脸等有趣的图案(发展动手、审美、创造能力)。
  ②做书:将捡回的各种树叶洗净、晾干后,分别贴在白纸或彩纸上,并在树叶下方配上相应文字,如“绿树叶”、“黄树叶”、“长树叶”、“心形树叶”、“银杏树的树叶”、“香山红叶”等,然后将贴上树叶的纸订起来,再做个封面,上面写着“秋天的书”或“春天的书”等,一本精美、独特的叶子书就做好了(发展动手、创造和审美能力)。
  ③做手工:用剪刀剪树叶是很不错的选择。可以将洗净、晾干的树叶剪出各种形状,如小飞机、小鸟、小船、小房子、小苹果等(发展动手、创造、审美能力)。
  变换的四季,花样不断地玩
  对于孩子,大自然最大的魅力便是随着四季的变化而不断展示着景象万千的迷人风采,从而使得孩子在一年当中总能变着花样地玩,游戏的形式永远不单一、永远不乏味。
  春天,大地复苏,万物吐绿,走进去,孩子就可以尽情体验那清新空气、徐徐微风、柔软小草、或浓郁或淡雅的花香的温柔抚摸,这无疑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享受。再在草地上走一走、跑一跑、蹦一蹦、翻翻跟头、抽抽陀螺、踢踢足球、跳跳皮筋、丢丢手绢、放放风筝……这便又是活动筋骨、为身体注入能量的大好时机。
  夏天,骄阳似火,小树林成了孩子的好去处。在树荫下听听蝉鸣、捉捉蟋蟀、找找昆虫……是何等惬意的童年!海滩当然也不能错过,踏浪、玩沙、游泳、捡贝壳……有了这些让孩子着迷的活动,夏天刚好完美无缺。
  秋天,天高云淡,硕果累累,摘果子、拾稻穗、收种子、在田边看运粮食、捉蝈蝈、钻进小山似的稻草堆、踩得落叶沙沙响、赏红叶……样样都能引得孩子欢呼雀跃。
  冬天,北风瑟瑟,白雪皑皑,孩子终于盼来了一年一遇的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溜冰、打冰球、赏树挂这些让他欣喜若狂的游戏。
  可爱的朋友,永不孤单地玩
  孩子天生喜欢小动物,天生喜欢交朋友,如果孩子和小动物交上朋友可是件好事。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小动物是孩子的好伴侣。”
  “小蝌蚪找妈妈”、“小蜜蜂采蜜忙”、“小蚂蚁搬家”、“小蚯蚓松土”、“小蜗牛扛房子”、“小乌龟冬眠”……几乎所有孩子的童年都是在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的世界里度过的。从图画书里虚构的故事到大自然中真实的小动物,再从大自然中真实的小动物到图画书里虚构的故事,孩子与小动物的交情从生疏到熟悉,慢慢变得如胶似漆。孩子把小动物当成有思想的、会说话的、和自己一样有家有爸爸妈妈的朋友,所以他时常对着小动物自言自语,但虔诚地以为它能听懂;他给小动物喂食,并坚信它最喜欢吃自己喂它的东西……尽管没有兄弟姐妹,但因为多了小动物这一亲密无间的特殊玩伴,孩子玩起来少了许多孤单、少了许多寂寞。
  专题12——让阅读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孩提时代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思维定式少,因此是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最佳时期。而充满想象、构思夸张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则是不可多得的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好“工具”。那么如何让阅读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使他在幻想的世界里恣意翱翔呢?下面就以图画故事《小蚯蚓找朋友》为例,作个比较具体的说明,希望借此给家长抛砖引玉。
  翻开故事,里面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农场上一只小蚯蚓钻出了地面。小蚯蚓先去找母鸡,想和母鸡做个朋友,可母鸡嫌弃小蚯蚓不会下蛋,不愿和他做朋友。小蚯蚓接着去找奶牛,想和奶牛做个朋友,可奶牛嫌弃小蚯蚓不会产牛奶,不愿和他做朋友。小蚯蚓又去找蜜蜂,想和蜜蜂做个朋友,可蜜蜂嫌弃小蚯蚓不会产蜜,不愿和他做朋友。小蚯蚓伤心地哭了。这时,园子里的花、树、水果、蔬菜说话了,它们告诉小蚯蚓不用伤心,因为没有他就不会有松软的土壤。在园子里,大家都是小蚯蚓的朋友。
  允许孩子为内容“添油加醋”
  孩子的思维总是十分“跳跃”的,常由一点联想到其它,尤其是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
  比方说,如果正在阅读《小蚯蚓找朋友》的孩子曾经去过农场,那么当他听到“农场”这个词,或是看到农场的画面时,很可能就会联想到自己上次到农场的情景,就会按捺不住“心事”,情不自禁、滔滔不绝地讲起农场里如何如何。在这种时候,家长应该接纳孩子的“触类旁通”和“节外生枝”,并允许他将自己的经验或自己知道的事加入正在阅读的故事里,为故事内容“添油加醋”。例如看到小蚯蚓遇到奶牛的那一幅画面,孩子就可以把一句“牛奶是用挤奶器挤出来的”加进去。这样,孩子便将图画书里的故事和生活中的经验揉合成了一个和孩子更加贴近的新的故事。
  这种由联想而生的想象,接着自说自话,无疑离创造又近了一步。
  引导孩子为人物“设计对白”
  阅读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上远优于电视。因为电视提供的大多是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通常孩子还没来得及发挥想象呢,画面就已经转换了。图画书阅读则不然,想在哪幅画面上停留多久都可以。而图画书里隐藏的画面信息又总是多于文字表述,这便等于给孩子预留了大块展开遐想的空间。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图画书的这个特点,在分享阅读时,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孩子根据画面上人物的细微表情揣测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为人物设计“题外对白”。
  例如读到“小蚯蚓先去找母鸡,想和母鸡做个朋友”时,家长可以问孩子:“猜猜小蚯蚓会对母鸡说什么?”孩子就会说:“你好!我想和你做个朋友。”读到“可母鸡嫌弃小蚯蚓不会下蛋,不愿和他做朋友”时,家长再继续引导孩子边看画面,边猜猜母鸡是怎么说的。依此类推,让孩子给每幅画面上的每个人物都设计一段对白。那么,从头到尾地读一遍故事相当于一次读了两遍,孩子的想象不仅得到了有效释放,语言能力也随之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启发孩子对情节“预测进展”
  优秀的早期儿童读物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每个故事都会围绕一个相对固定的线索展开,并且在语言和情节上存在大量重复,《小蚯蚓找朋友》就不难看出这一点。这是非常符合孩子认知发展和学习规律的。正因为如此,孩子读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这不仅表现在故事语言的“可把握性”上,也表现在故事情节的“可预测性”上。或许儿童文学的作者们就是有意要满足孩子的“自居心理”,愿意给孩子施展想象的机会并让他“有理有据”地预测情节的发展吧,所以总给故事一个固有的套路。既然如此,家长也应借此良机,配合并启发孩子对故事情节“预测进展”。
  例如读完了小蚯蚓找母鸡做朋友遭到拒绝的部分后,到下一个情节里,就不要急着让孩子一气呵成地读完,而是读一半后(读到“小蚯蚓接着去找奶牛,想和奶牛做个朋友”),家长故意“盖住画面”,通过提问“奶牛会不会和小蚯蚓做朋友?”等,让孩子预测接下来的情景,然后再继续读,揭晓答案。如果孩子预测的和原作一致,家长一定要积极鼓励,比方说:“你太神了!”“看来你也能当作家了!”如果孩子预测的和原作不一致,也不能因此说孩子预测错了,因为既然是预测和想象,本身就没有对与错之分,更何况很可能孩子的猜想更有意思呢?所以,通过预测故事情节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不要打击孩子。
  鼓励孩子对故事“演绎再现”
  演绎故事需要有大量想象的参与,因为孩子在书上看到的是静态的画面,即便有动态因素,也只是人物的一个动作而已。
  例如《小蚯蚓找朋友》里,母鸡拒绝和小蚯蚓做朋友的那一页,只有一只高傲地昂着头的母鸡。孩子在演绎故事时,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将静态的画面还原成具有一定连续性的动态的情景。比如模仿母鸡用看不起人的眼神和轻蔑的语气对小蚯蚓说:“连下蛋都不会,谁和你做朋友啊?”接着学母鸡的尖嗓音“咯咯咯”地嘲笑几声,再背起手,昂首挺胸,假装不可一世地踮着脚转身走开。这样,在孩子充满想象的演绎下,一个平面、静止的童话故事,就变成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小型情景剧。
  除了想象力,一个成功的故事表演者还需要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肢体表现能力和惟妙惟肖的模仿能力等。所以,演绎故事是将阅读和游戏相结合的一项高难度的、极具挑战的,当然也是颇受孩子欢迎的有趣的活动。
  尽管几乎每个孩子都具备想象的天赋,但是,家长也应该知道,想象力的发展是因人而异并且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表现,所以不能强求孩子一开始就进行尽善尽美的想象,而是要肯定并保护孩子当前表现出的想象力,即便非常有限。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启发和引导,例如通过适当提示及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一步步增加创编故事的成分,等等。
  专题13——表扬——必须用,但必须正确用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彻底颠覆了中国人千百年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优良传统”,不能不说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是科学教育观的体现,是孩子的“福音”。不过这里要说“但是”,我们不应该非此即彼,认为“表扬好”就使劲儿用、滥用。实际上,表扬是把“双刃剑”,用得恰当,能够“斩断”孩子的自卑,增强孩子的自信,从而有益于孩子的成长;而用得不恰当,不仅对孩子无益,还会对他有害。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曾把表扬、称赞比喻成“青霉素”,提醒家长决不能随意对孩子“用药”。使用强效药有一定的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必须小心谨慎地使用,因为使用不当随时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对于“表扬”这种精神药物的施用,是同一个道理。
  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接受“夸奖”胜过“棍棒”这一理念,这是非常好的开始,接着要做的就是掌握表扬、夸奖的科学方法。
  积极的“镜像自我”得益于他人的表扬
  每个人都有种“察言观色”的本领,通常总能从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语言等细节里“看见”自己在那个人心中的印象,就像我们可以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容貌、身材和服饰一样。也就是,他人通过表情、语言等对我们的评价扮演了我们行为中“镜子”的角色。假如我们从这面“镜子”中看到一个“美丽”的自我,就会有自信,就会很开心;反之,如果我们从这面“镜子”中看到一个“丑陋”的自我,就会自卑,会很难过。这就是心理学家库利提出的所谓“镜像自我”,即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的概念。“镜像自我”的理论也是对前面提到的心理暗示作用的另一种解读,且与“皮格马利翁效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一个自信心很强的成年人而言,即便从别人身上看到了一个不怎么样的“镜像自我”,也会一笑置之,不予过多理会。然而,对于正在构建自信、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他的自信心的形成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镜像”中的自我,尤其是从家长身上得到的“镜像自我”。即便是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当中相当的一部分人,依然需要通过家长给自己的正面评价来培养自信。家长的评价在孩子心中的分量非同小可,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待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因为这涉及到能否使孩子建立积极的“镜像自我”、建立自信。
  “你怎么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