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抗战悍将-第1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就无法继续抵抗日本了。
  同样的,日本本国的战争资源也非常有限,其作战成败关键,亦在于维持物资供应路线的通畅,以输送石油、钢铁、橡胶,与各种金属等战略物资回到本土。根据史料的分析,当西方国家终于在一九四一年,决定停止对日出售这些原料之后,日本除了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外,已别无选择。后来以中国为基地的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开始有效的威胁到日本从南洋到本土间战略资源的海上通路之后,日本只有再孤注一掷地发动“一号作战计划”,企图消灭中国华南的空军基地,以确保日本通往南洋航道的安全。
  其实,在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岂只中、日如此,德国、英国、苏俄,也全都一样:作战国若无法维持战争资源进口路线的畅通,战争就不可能持续下去了,当德国被迫放弃所占领的东欧油田之后,纳粹武力的失败,就是必然之结果。英国与苏俄全是靠美国提供的作战资源才能打下去,因此盟国维护大西洋与北冰洋航运畅通的防潜作战,实际上是同盟国在欧洲作战胜负的关键所在。
  日军陷广州之后,就等于切断了中国最后一条主要对外的交通联络动脉,因此造成了国际社会相当的震惊。各国普遍的认为,广东一失守,中国已经失去进口的直接通路,因此未来很难得到其所需的作战资源了,又因为中国大后方西南地区的工业非常落后,虽然国民政府在战前开始了在西南的工业建设,但是由于西南地区的复杂政治情况以及时间过于短暂,根本无法生产足够的作战资源来支持对日作战,因此中国将会很快的对日屈服。
  广东的失陷,对于中国抗日的社会人心,以及国际社会的观点影响也很大,甚至影响到美国考虑暂停协商对华的桐油贷款。这时候,德国与意大利因为与日本结盟反共的关系,已经先后停止出售军事装备给中国,并且承认了满洲国、撤回军事顾问与终止外交关系。因此中国只能从国际军火市场中,设法弄到一些武器与作战、民生必须的医药产品,从越南的河内或是缅甸的仰光,经云南进口到大西南。日本眼见攻占广东之后,中国还能从海南岛、越南等地,以分散作业方式,进口支持其作战的必要物资,因此日决心攻占海南岛,甚至威胁越南。于是日军频繁出现在南中国海,而开始直接威胁到美国在菲律宾、法国在中南半岛及英国在马来西亚的利益了。此时这些国家才开始认真考虑,日本侵华战争的扩散已经严重破坏了亚洲的战略结构,以及影响各国在亚洲之利益,所以这些国家开始考虑是否要停止出售战略物资给日本。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日军完成武汉攻略与广东攻略之后,中日的全面战争的态势,就从中国采取战略防御的初期,演变成为中、日战略僵持的局面。大体上双方的战线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没有重大的变动,这种对峙的僵局,直到一九四四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计划时才被打破。
  一九三八年年底,日本全国共有三十四个师团,其中只有近卫师团留守日本本土,一个师团驻守朝鲜半岛,其余的部队,全都在中国战场,其中有八个师团属于关东军,战略任务是防苏,其余的二十四个师团,则在中国的关内进行作战任务,这种兵力极端不平衡的配置,严重消耗了日本的国力与战力。日本将自己陷在泥沼之中,迟迟无法结束中国事变,但又要面对美、苏的压力,这自然迫使日本迟早会设法作出更大的军事冒险。
  日本动员了所有可用的兵力,深入中国进行武汉作战,仅勉强地达到了下列的结果:日本封锁了中国的海岸线,同时也控制了中国主要的大都会与工业地带,但是日军在广大的中国领土之中,只能控制点与线,以及少数的带状地区,日军在补给路沿线必须配置之部队(以维持运输线之安全)的总数,甚至接近日军在前线作战兵力的数目。华军最为特别的战略,是在中、日的战线之后,仍然留置了大量的兵力,对日军的补给线以及汉奸政府,都造成重大的威胁。在日军战线后方的游击战,中国GCD部队的发展,比国民政府更为灵活且有弹性,日军为了清剿这些中国游击队的活动,经常是劳师动众、颇有伤亡,但是收效却非常的有限。由于中国的海岸线此时已被日本完全封锁,于是打开后方国际通路的努力,就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后期的成败关键所在。日本固然是要设法全力切断中国的对外通路,以逼迫中国屈服,但是令人感到寒心的是,英、苏两个盟国一刻也没有放过中国,在打通中国对外通路的计划上,大玩其政略阴谋,使得援助中国的通路,迟迟不通,中国根本无法获得足够的作战资源,最后甚至连保护自己国家利益的实力都不存在了。
  虽然,在中日战争初期,国际社会中曾经比较公开支持中国抗日的是苏俄,它甚至多次传出将与中国并肩作战的讯息,而在中国整个抗日战争中,苏俄在前后三年内,总共提供中国两亿五千万美元的军火信用贷款(当然是中国要连本金带利息来偿还的)、售与中国可以装备三十个陆军师的武器装备以及一千架的战机,都是从新疆经甘肃进口;另外,苏俄派有军事顾问与飞机志愿大队,到达中国参战,目的是收集日军作战的战术与装备的情报。而当时中国最为希望的,是苏俄能够与日本正式作战,以减轻中国所受到的压力,但是苏俄则设法不断拖延与欺哄中国,所谓俄国将对日作战的计划,从头到尾都是空话。
  因为斯大林支持中国抗日的战略目标,是绝对不希望全力武装中国以致于打败日本的侵略,苏联只是希望中国能够拖住日本,让中、日的国力都受到大量的消耗,这样苏联才能轻易地从中日战争中,获得最高的利益,一方面日本的战力被中国严重的消耗,而无力威胁苏联,一方面中国受到日军严重的打击,使得中国民穷财尽、再起内战,苏联可以轻易地继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要知道几百年来,对中国最有侵略野心与部署的就是俄国,继承帝俄的苏联怎会让中国发展强大,又怎能放过对中国进一步的侵略?斯大林先利用中国抗日以消耗日军的战略,然后再回手介入分裂与弱化中国的手法,真可以算是及历史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策略精华之大成,更是标准的一石二鸟的谋略。对于俄国人一直以来对中国保持的不良企图,其实是主张联合苏俄的孙中山先生也早已察觉,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在病榻之上仍然对跟随自己在北京的身边工作人员直白的说苏俄是红色帝国主义,希望大家能够对他们保持应有的警惕。
  精明强悍的丘吉尔,他认为自己对英国的历史使命,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要全力使不列颠仍维持一个“日不落帝国”的规模,特别是必须保留它在亚洲的殖民地,并且要继续操控英方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基于这个大政略的前提,实力已大不如前的英国,不但要设法阻止中国在战后的复兴与强大,更要加速中国内部的政治分裂与内战,以防止中国将来成为亚洲各民族国家抗拒西方殖民主义的领袖。邱吉尔当然非常注意苏俄对中国的一举一动,因此他很快地就活学到了斯大林侵略中国的诀窍,并以青出于蓝的手法,加以翻新应用。英国在战争期间一再对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施加压力,要求美国只能给与中国战区最低限度的支持与援助,目标就是让中国还能有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以将日军陷在中国的战略泥沼之中,但却绝对不能给与中国充裕的援助,以免中国能击败日本的主力而于战后得到复兴;在美援华的同时,还要设法制造中国内部的矛盾,并培养中国内部的分裂势力,这样纵使中国可以战胜日本,但是分裂的中国仍然无法成为亚洲的强国。一九四二年初,英国先是轻率地放弃了对其缅甸殖民地的防守,中国的西南对外信道因而被切断。随后这个中国的“盟友”,又想尽所有千奇百怪、反复无常的借口,在盟国反攻缅甸、打通滇缅公路的行动计划中一再的玩弄策略,以离间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英国的亚洲战略,就是设法让中国在精疲力竭的边缘中挣扎,而不肯真正出力帮助中国(但却要求中国尽力帮助它来防守缅甸),早日打通滇缅公路。因而中国在抗战最艰苦的关键时段里,一直无法从对外通路中,获得充裕的作战资源供应,中国的国力因而加倍的消耗殆尽,自然就“确定”了战后的中国不可能强大复兴起来,于是英国就可以放心,继续在亚洲维持其殖民主义的利益。因此苏俄与英国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立场,一直是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战略手法,当中国面临危机的时候,他们会给中国一点最低的援助,以防止中国放弃抗日的意志;但是一旦中国要有所振作,他们就会立刻卡住中国的命脉。故此中国当时真正要面对的历史挑战,不只是日本正面的侵略而已,同时在背后,还要面对英苏这两个各怀鬼胎、继续进行侵略中国阴谋的“盟友”。
  美国的立场则是处在“夹缝”之中,一方面美国是希望每个受到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侵略的国家,都能在国际社会正义的支持下,有力反抗侵略者的迫害。不过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也极看重其在亚洲的商业与战略利益。在中国艰苦抗战的初期,美国仍然依照美日通商条约,大量的供应日本生产军备与弹药的原料,以及提供日军飞机、坦克在中国战场上所不可或缺的燃料与石油。结果使得日本的战争机器,能够在中国领土全速运作,当然日本的军国主义最后也把美国当成其攻击的目标。
  中国抗日战争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最高战略指导原则,就是以中国人民与国土的损失,换取等待国际社会加入并肩对日作战的时间。这个战略的着眼点,是中国一旦获得世界其它国家参与共同对抗法西斯的战争之后,她就可以结束孤军抗日的不利状况,并可获得盟国的作战资源协助,而将中国军队战力彻底地提升,以有效地全面打击日军,成为盟国当中的主力部队。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由于中国对外的通路,被日本与苏俄所分别切断,盟国又一再地玩弄打通国际通路的策略,迟迟没有将作战资源,运到中国军队的手上,结果虽然是中国与盟国共同参加反法西斯作战,但是她一直没有办法得到盟国所应许要供应的援助,因此中国军队也就无法展现应有的作战能力。
  日本虽然切断了中国通往海岸的所有通路,但是由苏俄经中国西北进入关中与四川的通路,仍足以输入中国抗日所需的物资,但是此时斯大林已经看出中国民族的坚忍毅力,因此他已知道中国绝对会不屈不挠地与日本奋战到底。一九四○年德国在欧洲发动闪电作战成功之后,斯大林估计纳粹德国随时可能会对苏发动攻击,所以开始担心日本是否会利用机会,与德国合作,联手东西夹攻苏俄。斯大林于是与日本进行交涉,愿意以停止援助中国抗日为条件,换取日本与苏俄签订中立友好条约。一九四一年六月,日、苏两国就以一纸“日苏中立条约”,完全切断了中国西北经苏的外援通路。于是中国能够获得外来石油与军火原料支持的唯一孔道,就只剩下由云南通缅甸的公路而已了。
  当然站在苏俄自己的国家利益而言,它为了避免遭到德国与日本的两面夹攻,以停止援助中国来换取减轻日本的军事威胁,是可以勉强理解的做法。但是到了一九四一年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日军事实已经没有多余的战力可以对苏俄进行作战。中国战区可以说是面临了弹尽援绝的生死关头。此时的苏俄,实际已经没有日本威胁的后顾之忧,但是这个“盟国”,却坐视中国面临作战力量全面耗竭之危机,不但自己不肯援助中国,更不准盟国借道苏俄援华,来支持六百万抗日部队的需要,苏俄存心要置中国于死地的企图就非常明显了。斯大林的作法很简单,只要中国失去力量,那么就非常方便苏俄在战争以后对华的继续侵略。日本有了苏俄这个红色帝国主义的侵略帮凶,当然就可以说是得到的帮助太大了。
  苏俄切断盟国援助中国的主要交通路线,对于中国整个作战能力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日军对华军在所有会战中之打击。因为就算是中国遭到原子弹的轰炸,其历史的结局,也不会比苏俄切断中国对外交通路线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更为深远。
  第二百四十五章 … 缅甸悲歌(十)
  而多达六百万的中国军队,就在近乎弹尽援绝的情况下,不但没有足够的作战装备、没有医疗后勤,甚至连基本的衣食供应都常有问题。
  共同对抗法西斯轴心国的责任,就是同盟国在作战上相互支持与共同进退,中国在极端的劣势下为整个盟国挡住了日军的兵锋,尤其苏俄因此不必双线作战,而蒙受了极大的利益(如果国民政府决定与日和谈或向日屈服,让日本能及早结束中国事变,日军早就会进一步攻击与威胁苏俄在西伯利亚东线的战略要地了)。制造战争的理由原本就是日本(或任何侵略者)的专长,若不是日军被中国的侵略泥沼陷住而无力分身,一纸日苏中立条约只不过是张废纸罢了!就是这样恶劣,但她仍然继续苦撑了四年,坚决不肯向日本屈服,反把日本拖垮,最后赢得了胜利。
  整个中日战争中,一个胜负关键所在,就是中国是否能及早打通遭到日本以及盟国苏俄切断的国际通路。由于盟国反攻缅甸、打通西南对外通路的计划,一再遭到英国反复地拖延,中国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援助,以装备中国军队成为可以在战场上主动攻击日军的劲旅。即使如此,中国仍选择苦撑到底、牺牲一切也不屈服地继续抗战,可是在得到最后胜利的同时,中国也耗尽了国家几乎一切的元气。中国在战后没有足够的实力争取到战胜国应有的权利与光荣,反而遭到最可怕的出卖,都与她在战时无法得到应有的援助,有着直接而且重要的关系。
  虽然中国处在这种极其恶劣的危机状况之中,但是中国政府仍然以团结共抗法西斯的战略为重,中国不但在山穷水尽的情形下坚忍到底,拖住了日军百万以上军力,而且还设法冒着自己后方基地遭到日军攻击的危险,将从驼峰空运所得到物资的百分之八十,都用来支持在华的盟国空军,以空中轰炸来重创日本的运输船队,形同截断了日本通南洋的战略物资航路,造成日本总体战力濒临崩溃,但却也为中国惹来了日军最后孤注一掷反扑的沉重打击。中国为世界的反法西斯作战,用尽了超过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所能付出的一切力量,但盟国却几乎没有实质地帮助中国建立起反攻日军的军力,也丝毫没有放过对中国的暗算,这就是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如何残酷对待中国的历史真相。但是,中国政府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严格的遵守同盟国之间的协定,从来没有单独与日本进行停战的谈判,可是英、苏、美在出卖中国的阴谋上却表现的非常理所当然,事后连一丝的懊悔都没有。
  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加反法西斯轴心国阵营的同盟国家里坚持战争时间最长,牺牲最大,损失最惨重的国家,理应在战后得到与这一切相对应的国际地位和荣誉,但是,中国却什么实际战果也没有得到。相反的,在战争期间,中国还被自己的盟友多次无情的出卖和背叛,唐努乌梁海,科布多被苏俄强行并入自己的版图,外蒙古沦为苏俄的势力范围,东北的大连和旅顺被苏俄强行租借,原本早已被苏俄卖给日本的中东铁路,理应在战后被中国收回,却再一次被苏俄强占。苏俄还以所谓的驻军费用为由将日本留在东北的工矿企业里面的主要机械设备几乎全部拆运回国。就是在苏俄的操纵下,中国的版图从一片美丽的海棠叶,变成了一只雄鸡。
  虽然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当时的国际交通线被切断了。中国无法得到足够的来自外界的援助物资,以维持和提升自己军队的战斗能力。
  作为从后来回到过去的人,刘建业对这一切的记忆尤其深刻,所以,他才义无反顾的全力投入到以保护当时的唯一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为目的的入缅作战。可是,无情的现实让他感到自己实在是无能为力。在被迫放弃了同古城北的克永冈机场以后,刘建业总算被“刻薄的乔”抓住了机会。美国老头多次对重庆的最高统帅宣称刘建业不但不支持他的作战构想,相反还直接丢失了有着重要战略地位的克永冈机场,他是绝对不能胜任目前的职务的。
  为了安抚这位掌握着美国援华物资分配权,名义上还掌管着所有在华美国军人的老头的情绪,最高统帅下达了公开的命令免除了刘建业担任的远征军副参谋长职务,转任中国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