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名门-第2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音刚落,崔寓便急匆匆地大步走进来,急切地道:“大哥,你可知道张焕昨晚已连夜出京。”
  崔圆笑了。他似乎知道崔寓会来,便扬了扬手中的快报笑道:“我也是刚刚知晓。”
  “那大哥认为这其中可有什么问题?”崔寓迟疑一下问道。
  “问题?你们昨天开会时,他不是说王思雨地大军已经南下,他要亲自去淮南解决吗?既然已经说过了,那又会有什么问题?只不过他改成连夜出发。或许是感觉到事态有些严重罢了。”
  崔圆轻描淡写的回答让崔寓并不能满意接受,从表面上看确实也没有什么异常地地方,淮南事急,张焕便连夜出京,一切都顺理成章,但崔寓却总觉得这其中似乎藏有什么不可告人之事,他忽然想起一事,急道:“昨天我说由我来出使淮南,让张焕坐镇京师。以我与楚行水二十年交情以及他长期在京为官。我想应该能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但张焕却一意孤行。就在我再劝时,元载却给了我一个暗示,示意我不要劝阻张焕南行,弟资质愚钝,没有能想清这其中地缘故,望大哥给我指点。”
  “你应该想得到这是为什么?”崔圆仍然轻描淡写地说道:“自古上位者登基有留在京城的吗?不管他再怎样急切,怎样再有登基的优势,但最后一步都要表现出一种姿态:他的登基是迫不得已,是被臣子所迫,三番五次相请才无奈登上皇位,留在京中他怎么会有这种机会呢?”
  崔寓恍然大悟,他虽然不如崔圆那般老谋深算,但也为官多年,有足够的政治经验,只要点破那层纸,后面地情形也就迎刃而解,张焕回京已近一个月,太后党人他始终没有清算,这样看来,他就是要留下他们作为他登顶的阶梯。
  既想通这一点,崔寓的心立刻燥热起来,在这关键时候,可遇而不可求的拥立之功他怎么能轻易放过,他立刻迫不及待地问道:“那我们该做些什么?”
  “你急什么?”
  崔圆瞥了他一眼,有些不满崔寓的急躁,张焕既然敢在这关键时候离京,他岂会没有布置?而且想要登基,没有他崔家地支持怎么行,政治如舞台,被埋没在后台不行,可抢别人的戏也不行,关键是要知道自己该在其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想到这,崔圆轻轻哼了一声道:“现在我们什么也不要做,只管冷眼旁观,等着替他收拾残局。”
  虽然是这样想,但崔圆的心中对崔家将扮演一个什么角色也有一丝困惑,只看这一次,便可知道崔家和裴家在张焕的心里将是孰重孰轻。
  裴佑今天也没有准时上朝,卯时三刻,当上朝的最后一阵钟响后,他才不紧不慢地从府中出来,登上马车,向亲仁坊而去,和其兄裴俊相比,裴佑的权谋运用显得有那么一丝滞涩,他不象崔圆那般能准确把握张焕的心理,虽然崔圆也放弃了军队,但却为崔家赢得了最大的利益。
  河北道之战结束,张焕名利双收,而他裴家不但失去了军队,也失去了绝大部分庄园,他们裴家曾经拥有数十万顷土地,现在只剩下邺郡附近的三个田庄仅一万顷土地。
  不仅是军队和土地,裴佑对裴家内部地控制也不象裴俊那样能说一不二,最典型之事就是他无法平息裴家地家主之争,他现在只是代家主,并再三在族中声明他不会因此强占家主之位。就算是这样,依然有很多同辈族人不买他的帐,比如现任中书侍郎裴伽就是他最大地反对者,现在裴家局势平静只是因为裴莹居中调停而暂时搁置了争议罢了,一旦裴明远归国,此事必将再起波澜。
  马车里,裴佑微微叹了口气。算起来裴明远出使大食已经快半年,也该到归国的时候了。不知他归国后听到父亲的死讯,又会怎样对待他的兄长。
  家族的内乱让裴佑深感疲惫。现在唯一能寄予希望的就是裴家最大的靠山裴莹了,但愿她能理清裴家地纷乱,使裴家能在未来的大唐中立有一席之地。
  “老爷,到了!”马车夫地禀报声打断了他的沉思,他连忙掀开车帘。车窗外,一座宏大地府第呈现在他的面前,这里就是大唐首席元老郭子仪的汾阳王府。
  马车缓缓停下,裴佑低头从车门里下来,拾襟快步上了台阶。他取出一张名刺递给门房道:“请转告太尉,裴佑来访。”
  门房不敢怠慢,告一声罪便飞奔跑去内府禀报,片刻,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府内传来,侧门吱嘎一声开了,只见郭子仪的儿子郭曙出来迎接,郭子仪共有六个儿子,长子已在前年病逝。其余几子都在各地为官。只有六子郭曙留在身边,郭曙今年近三十岁。没有出仕,在家负责打理郭家地田产和店铺,但他却有个上轻车都尉的正四品勋官,按后世的话说,也算是个弃政从商的太子党人。
  郭曙见裴佑等候在问外,连忙上前躬身长施一礼道:“小侄不知世叔大驾光临,迎接来迟,万望恕罪!”
  裴佑笑了笑便道:“你父亲可在府中?”
  “父亲一早就出去散步,尚未回来,要不裴世叔进来稍等片刻,我这就派人去找。”
  “这裴佑有些犹豫,他在考虑要不要先回朝房,中午再来寻郭子仪,毕竟张焕离京前指明要他来主持朝政运行。
  就在这时,裴佑的身后传来一阵豪爽地笑声,“裴相国应该在大明宫主持政局才对,怎么会来老夫的蜗居?”
  裴佑急忙回头,果然是郭子仪站在他身后,他穿一身极为寻常的青色长袍,头戴纱帽,须发皆已花白,尽管他已经八十余岁,但眼光锐利,中气依旧十足,他每天早晨都要出门散步一个时辰,去茶馆里喝茶聊天,吃罢早饭才回府。
  裴佑连忙拱手笑道:“我受监国之托制定契丹策略,有些事情拿不定,特来请教太尉。”
  “以裴相国之才,还有什么事情会拿不定?”郭子仪笑着向府里一摆手道:“裴相国请!”
  “太尉请!”
  裴佑随郭子仪进了他的书房坐下,一名侍妾进来给他们献了香茶和糕点,郭子仪端起茶碗吮了一口茶,这才徐徐问道:“河北大捷我也已听闻,五万契丹主力被我唐军全歼,连契丹王也被活捉,现在契丹人已经是一只待宰羔羊,不知监国准备怎样处置契丹人?”
  “效仿当年处置突厥人,将契丹人打散与我汉人混居。”
  郭子仪轻轻捋着胡须沉思片刻道:“这样甚好,安史之乱时我与契丹人打过仗,他们最善变,今天投降了明天又反叛,难以归心,索性将他们灭族倒也不留后患,既然方略已定,不知裴相国找我还有什么事?”
  裴佑微微欠身笑道:“将契丹人打散南迁已是定局,但将他们迁往何处我却拿不定主意,所以特来向太尉请教,以为将他们安置在何处最为妥当?”
  郭子仪迅速瞥了裴佑一眼,自己既不是控制大唐一方江山的地方诸侯,也不是为政多年的退仕老相国,这种事为何要来问自己?应该去问户部索要户籍资料或者问兵部要大唐各地地图才是解惑之道,居然来问自己,岂不是有些笑话了,裴佑一个门不对户的问题忽然引起了郭子仪的疑心,他立刻意识到,裴佑找自己应该是另有所图才是。
  “老夫一直生活在长安,对我大唐各地的了解还停留在二十年前地情景,恐怕对裴相国地疑问爱莫能助了。”郭子仪不冷不热地回答了一句,他又端起茶慢慢地品尝,等待裴佑后面的话题。
  果然,裴佑对郭子仪地爱莫能助也并不在意,他淡淡一笑道:“既然太尉帮不上忙,那我就不强人所难了。”
  话题一转,裴佑又诚恳地问道:“太尉是四朝元老,历经我大唐数十年风云,尤其对安禄山之祸知之甚深,对我大唐兴衰可谓高瞻远瞩,现在大唐又处于命运十字路前,不知太尉以为我大唐该路走何方?”
  “路走何方?”郭子仪已经明白裴佑的真正来意了,他是要请自己出山,拥立张焕登基。
  郭子仪和段秀实一样是皇权的维护者,但和段秀实不同的是,郭子仪并不在乎帝王的血统纯正,在他看来最重要是能否有一个强势君主,当年安禄山叛乱的爆发,他一直就认为是强势君王的缺位所造成,李隆基长期养虎为患,直接导致了安禄山坐大,同样,这些年无论是朱的蜀中之乱还是崔庆功的中原之乱,或是其他地方军阀的叛乱都是由于大唐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君主,而世家朝政的一盘散沙更形成不了中央朝廷的凝聚力。
  从这一点上说,郭子仪是极其盼望大唐能出现一个中兴之主,他原本最寄希望于太子李豫,李豫在长期平定安史之乱中赢得了军方将领的一致拥戴,他郭子仪也是积极的拥护者,只可惜豫太子英年早逝,使大唐走上了岔道,现在,他的儿子又再度卷土重来,郭子仪怎么能不砰然心动,况且还有马、白光远、辛云京、荔非元礼等一帮老部下全力支持张焕,无论于公于私他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只是郭子仪为人十分谨慎,在事情没有完全明确之前,他绝不会轻易表态,所以对裴佑的问题他迟迟沉思不语。
  裴佑从郭子仪的眼睛里已经看到了希望,他立刻站起身向郭子仪深深施一礼道:“我今日所言,我想太尉应该明白,太尉是我大唐的定鼎之臣,威望崇高,只希望到了那一天,太尉能够挺身而出,为我大唐重新走向强盛尽一分力量。”
  为我大唐重新走向强盛。郭子仪低低念了几遍,他的眼睛里忽然流露出了异样的光彩,一种久违的赤子之火在他胸中重新燃起,他也克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郑重地点了点头,“好!我答应你,到了那一天我定会挺身而出!”
  第三百七十四章 江淮风云(上)
  广陵郡也就是扬州,距长安一千七百余里,自两晋起江南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后,地处江淮腹地的扬州便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隋炀帝杨广为使江淮物资得以北上,遂开始建设大运河,到了唐时,漕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经过大唐百年的励精图治,政治清明与经济繁荣得到有机结合,最终成就了大唐繁盛一时的开元盛世。
  也就是从开元五年起,楚家开始慢慢走上了政治舞台,安史之乱后,世家崛起,楚家虎踞东南,以广陵郡为本宗,势力渗透到淮南及浙西数十个郡县,有带甲军数万,战船千艘,最终跻身为天下七大世家之四,从庆治五年楚行水入朝任太府寺卿开始,一晃二十余年过去了,山河依旧、世家已老,随着地方军阀割据越演越烈,随着张焕在陇右崛起,大唐世家朝政终于走向了末路,无论是崔家、裴家、韦家、张家、杨家还是王家,六大世家相继在内讧与战乱中离开舞台,唯有楚家偏安一隅而没有受到任何损伤,就如同夕阳落山前总要有最绚丽的一幕,楚家注定会成为最后一个谢幕的世家。
  广陵也是大唐的商业中心,城内万肆齐聚、商贾云集,这里地势平坦、航运便利,西有长江之利,千石大船可抵巴蜀、襄阳,东有大海之浩渺,北接新罗、日本,南至闽粤,甚至远渡重洋,大食、波斯皆有海船可通达于此,而广陵又是漕运的发源地,一百余年来。源源不断的江淮物资被庞大地船队输向中原、关中,再加上肃宗年间开始盐业专卖制,盐税逐渐成为大唐主要的财政收入,而广陵附近盛产海盐,这就更使得广陵在大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长一段时间。大唐的盐铁监(相当于现在的税务总局)便设在广陵。
  四月,正是绿肥红瘦、落英缤纷的暮春时节,在江都县城地一座私人码头上,一艘乌蓬小船正缓缓靠岸,船头坐着一名四十余岁左右的男子,他头戴纱帽、身着青袍,三缕长须飘然于胸。目光中透着精明,在他身后则站着两名强壮的大汉,皆是黑衣短襟,脸上没有丝毫表情。他们显然是这名中年男子的随从。
  小船靠了岸,船夫殷勤地跑上来搭了船板,“客官,这里就是宋锦记的码头,你的目的地到了。”
  中年人微微一笑,向后面地随从使了个眼色,一名随从放下了五贯钱,“这是你的船钱,讲好了五贯钱。一文不少。”
  “不少!不少!”船夫千恩万谢地将钱收了,他又意犹未尽道:“听客官口音是长安来的,可千万要当心一点,最近听说楚家在严查长安来人。”
  “多谢了!”中年人拱拱手,转身上了岸。河岸上是江都县城南的一条小街,也是商铺密集之地,这里大多经营各种锦缎,货物主要都是通过水路运输,所以这条小河就成了各家商铺地运输通道,小街是商铺的背面,路上行人稀少,只有一些伙计在搬运货物,宋锦记是这些商铺中规模属于中等的一家绸缎店。主要经营蜀锦。尽管规模中等,但每日也有千贯资金进出。若在小县城,它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大店了,可惜它是在商业繁盛的扬州,日进出万贯的大店比比皆是,楚家的楚墨堂日出入资金就高达六万贯,涉及粮食、布匹、茶叶等大宗物资,还有李承宏的锦绣坊,专营高档绸缎、高档瓷器,日进出资金四万贯;李伸兄弟的吴越堂,做大食贸易,日进出资金三万五千贯,这一间间官商大店垄断了广陵地主要商业,广大中小商人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不过宋锦记还有另一个特殊身份,它是陇右内务司设在广陵的分支,主管整个淮南地区的情报收集,有成员一百余人。
  中年人上了街道,背着手不慌不忙地从后门走进了宋锦记,后院里,十几个伙计正在忙碌地整理货物,众人见他贸然闯进,立刻有一人上前来询问,“客官若是买货,请走前门,这里不接待外人。”
  “我既不买货也不卖货,我找你们掌柜。”中年人一口京城口音,顿时让所有伙计都警惕起来,这时,一名三十岁左右的伙计头上前将他们引到一间客房,见左右无人便低声问道:“请问客官贵姓?找我们掌柜有什么事?”
  中年人负手笑而不语,他身后一名随从取出一块银牌晃了晃,冷然道:“请告诉侯掌柜,我家主人姓杜。”
  那伙计见来人出示的竟是银牌,心里大吃一惊,要知道内务司下管辖数千人,令牌分为金银铜铁四种,金牌只有都督和内务司正才能持有,而银牌也只有寥寥十数人,其余各地地头子也只持有铜牌,而来人竟拿着银牌,不容置疑,这必然是一个长安来的高官,伙计头肃然起敬,立刻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道:“请杜先生稍后,我这就通报掌柜。”
  伙计匆匆去了,那中年人则背着手打量着墙上的字画,嘴角始终挂着一丝淡然的笑容,他姓杜,其实他就是张焕心腹幕僚杜梅,目前暂任内务司副司正,这次是奉张焕之令前来广陵执行特殊使命,目前从河北道南下的王思雨大军已经抵达彭郡,而部署在浙东一带的六万蔺九寒军也从宣城开始向当涂方向挺进,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淮南上空。
  片刻,一名高高瘦瘦大胡子男人快步走进,他一眼便认出了杜梅,立刻半跪行一军礼道:“卑职侯明,参见杜判官!”
  杜梅回头诧异地望着他道:“侯掌柜认识我?”
  “卑职原是都督亲卫,不止一次见过杜判官。”
  听说对方曾是张焕的亲卫,杜梅地脸色立刻变得温和起来。他摆了摆手笑道:“侯掌柜请坐!”
  “卑职不敢。”候明立刻命人将门关好了,又亲自给杜梅倒了一碗茶,这才垂手站立,准备随时回答上司地问题。
  杜梅端起茶碗喝了一口凉茶,沉吟一下便问道:“最近广陵的官场可有什么变化?”
  “没有,一切如旧。只是江都县县令前日请假回丹阳给父亲奔丧,现在由县丞代管政务。”
  “刺史还是赵严吗?”杜梅不紧不慢地又问道。
  “是!赵刺史在民众中威望很高,是个好官,从未听说他有任何劣迹。”
  杜梅点了点头,将茶碗轻轻搁在桌上道:“李司正交给你地任务可有进展了?”
  候明立刻取出厚厚一叠资料放在杜梅面前,“这是属下用三个月时间收集的淮南、浙东、浙西各地的千顷以上大田庄的资料,以及各大官商地详细情报。请杜判官过目。”
  杜梅接过略略翻了一下,立刻交给一个随从道:“用最快的速度给都督送去,不得有误!”
  “是!”随从接过资料贴身放好了,行了一礼正要离开。侯明却拦住了他急道:“这几天楚家在各个路口、要津盘查往来路人,这样出去太过危险,不如随我们的货船出去,今晚就走。”
  杜梅想了想便道:“好吧!这情报事关重大,不可大意,就今天晚上随货船出广陵。”
  此刻,广陵郡各地已是如临大敌,楚家的十万大军已经全面部署,南面则以三万水军封锁长江。防御蔺九寒的军队北上,而北方则部署了六万大军在盐城、淮阴及临淮一线,另外最精锐的一万楚家老兵则驻守广陵城防。
  天气虽然还不是很热,但江都城内的气氛已骤然紧张起来,随处可见一队队全副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