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b289/
……

第1章 唐记食铺

    新人新书,还请各位客官多多垂怜。

    已经过了起点责编的签约审核,嫌字儿太少的客官,可以先收藏,养肥了再杀。

    拼尽全力,即使粉身碎骨也能无憾赴死。小弟必不让客官们失望!

    ————————————————————————————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赵匡胤生怕走了唐末武人乱政的老路,定下了这重文轻武的立朝之本,也成就了这个华夏五千年历史之中,最悲情、最可爱的时代。

    地处京西南路的邓州,深居中原腹地远离边患,又有湍河、刁河、赵河、严陵河等几条大河穿境而过,于东南汇于白河,注入汉水。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邓州少山多平原的绝佳地貌。是以,农事昌盛,地产颇丰。

    邓州城不算大,但却十分繁荣。时逢卯时未过,朝阳初升,城内各处以是人声鼎沸,东西两市更人潮如织。各色商铺临街而立,贩夫走卒往来穿梭,一派盛世华年之姿。

    晨烟渺渺,人声沸沸。除了少半为生计奔走的宋民行色匆匆,多数的城中百姓显得从容安逸,游走于处处飘香的各家早点饭铺之中。

    西市接临西城门,西北、北方经由官道南下的客商多由此门入城,是以西市在邓州城也最为繁华。早点食铺也最多

    而其中生意最好的,当属把头儿的那家——唐记食铺。

    别家铺子才刚刚开始上客,此家,却已在门外排起了长队。

    唐记食铺与别家不同,把高灶架在了铺子外面,两口平底的三尺大锅并排架在灶上,泛着腾腾的热浪。透过锅盖隐约听见锅里传里呲拉拉的响动,一阵阵油香勾得排队的诸位一阵心急。

    排在队首的妇人似是等不及了,对掌灶的那位出言催促道:“我说马老三,唐家大郎怎么就雇了你这么个温吞老汉,快些出锅,家里还等着吃食呢!”

    “嘿。”马老三眼睛一立,“就你急?着急你咋不去照顾别家生意?”

    妇人闻言,指着马老三左右招呼着骂道:“大伙都听见了吧?兀那马老三却是越来越狂,居然都开始赶客人了!”

    众人一阵哄笑,大伙都是街坊近邻,平时开几句玩笑谁也不会当真。再说,唐记食铺现在可算是邓州一绝,别家要是有唐记的手艺,也不至于长队堵街的,非要在唐记苦等。

    妇人伸头朝着店里面吆喝:“唐家大郎,还不出来照顾生意?再由兀那老汉胡乱支应,客人都被他吓跑喱!”

    话音刚落,就见店中出来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一身青衣小褂,甚是精神,手里还拿着把木工小刀。

    少年站在店门也不上前,笑盈盈地看着妇人。

    “跑了不怕,只要六婶和众位街坊还来关照小店,就饿不死小子!”

    “端是一张巧嘴!”六婶白了少年一眼,其实心里如沁蜜糖。

    转头又向马老三吃味道:“兀那老汉真是福气,摊上唐大郎这位运财童子。老身要是摊上这样的主家,也要甘当佣户了。”

    马老三虽闷头盯着锅灶,却难掩得意之色。

    “六婶快别夸了!”唐大郎伫立门沿,打趣道:“再夸,小子可就当真了。”

    哈哈哈哈。。。。在众人一阵哄笑声中,唐大郎又折回店中。

    。。。。。。。。。。。。

    唐记食铺的早点供应一般外卖居多,店中不像外面那般热闹,反倒清静不少。

    唐大郎回到柜台里,看着店外马伯守着锅灶,店内马婶前后支应,一切井然有序,心中说不出的踏实宁静。

    嘴角牵起一个弧度,拿起柜下一块两尺多长的木条,用小刀继续雕琢起来。

    木条为一半弧长形,三指多宽,二尺多长。一面平滑另,一面则带着弧度,形状十分古怪。粗看之下,倒像是半截扁担。

    只是,扁担的一头还连着一块巴掌大的扁平木板,实在看不出是什么东西。

    其实这东西宋人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放到现代,九成九的人会认出来,这分明就是一把吉他的琴头。

    。。。。

    宋人当然不会知道吉他这种乐器,也唯有唐大郎这个开了挂的家伙,才会把它带到大宋来。

    唐大郎本是千年之后的那个时代,一位普通的硕士研究生,姓唐名奕,与北宋的唐大郎同名。

    毕业之后,回老家接手家里的买卖,不想第一天就出了状况。一声惊天巨响,不单把唐家的私营小厂炸上了天,连他也顺带着被崩的骨头渣子都没剩。

    。。。

    可能是老天爷也觉得培养一个新时期的高学历人才不容易,死了可惜,于是,唐奕稀里糊涂地跨越千年,来到了这个中华民族最鼎盛,也最悲情的时代——北宋中叶!

    好吧,已经算是穿越古代的头等仓了。。要是回到汉末三国、唐末五代那特么才叫真的悲催呢。。。

    前世的唐奕走的“轰轰烈烈”,一声巨声伴他长眠天地。

    这一世的唐奕来的却是“悄无声息”,甚至有些凄零惨淡。

    。。。。。。。。。

    一睁眼,唐奕就发现,这个北宋的唐奕还真是惨的可以。

    家人死光了不说,家产也被这具身体的败家爹祸害光了,自己更是在家败和丧父的恐惧中一病不起,这才让千年后的唐奕钻了空子。

    唐家原本是邓州大户,传到唐大郎之父唐冠宇这一代,更是家财万贯,田产颇丰。盛极之时,唐宅光使唤佣人就有十几二十个,一时风光无二。

    唐老太爷英年早亡,把诺大家业留给了独子唐冠宇。

    这位唐官人是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没几年被酒色掏空了身子不说,还把唐家诺大的家业败得精光。唐妻见家道日渐衰落,苦劝无果,郁郁而终。

    所谓天作有雨,人作有祸,醉生梦死的唐冠宇终于醉死在烟花柳巷,只剩下唐奕孤儿一个。

    唐冠宇最后的时光只能靠遍卖祖业为继,家里使唤佣人的佣资更是一拖几年。唐大官人一死,几十个长工使女眼见拖欠的佣资是要不回来了,哪里还顾得上唐家还有未成年的小少爷。

    情急之下把唐家几近搬空,来了个卷包脍!

    搬无可搬,就连连厨房做饭的大锅都让人抬走了。

    但,凡事都有个例外。。。

    在忙着搬空唐宅的一众家仆之中,唯独一对老夫妇未动,就是马老三一家。

    。。。。

    按说最恨唐冠宇的,就应该是马老三了。

    马老三育有一子二十有三,早就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但是宋人娶妻三媒六娉,可要不小的一笔银钱,马老三一家又穷得叮当响。本想着一家三口在唐府做工,攒下些银钱好做迎娶之用。哪成想在唐家干了四五年,一个大子儿都没拿到,唐大官人就死翘翘了。。。。

    。。。。。。

    马老三也不是没有想过和别的佣工一样,搬些唐家财物变卖,好为儿子娶上一门亲。但看到唐奕还是幼年蒙童,又一病不起,马老三实在下不去这个手。

    忠厚老实的马老三一咬牙,不但没有落井下石,还担负起了抚养唐奕的责任。

    马家父子在街面找些为商户搬运的活计勉强为继,马婶也接些帮人浆洗之活,贴补家用。

    刚到大宋的唐奕放眼望去,除了空空如野的唐宅,就剩了三个忠仆。

    不但锦衣玉食没有,美婢娇妾欠奉,还要眼看着年近五十的马老三夫妇日夜操劳,二十大几的马家大哥无钱迎娶。

    唐奕顾不上思念千年后的父母亲人,更顾不上埋怨当下这具身体的死鬼老爹是个神坑。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在这个时代过得安逸,如何让身边的好人不再受苦。

    经过一段时间对大宋朝的了解,唐奕发现,他虽贵为高科技人才,但是在千年前的大宋,前世所学,特么根本没什么卵用。

    谁能告诉他,一个‘高分子化学’硕士生在大宋怎么玩得转?

    化学兴宋吗?可以,但是现在他连吃饭都是问题还兴个屁的宋。

    无奈之下,唐奕只得从最基层做起,。把目光转向了餐饮业。

    大宋的餐饮业十分发达,在这个中餐体系初步成形的时代,后世的一些菜品十分适合宋人的口味。

    此时的大宋植物油还只用来点灯,炒菜还被京城里的大酒楼当做独门秘技藏着掖着,唐奕就算卖生煎包,也能挣个盆满钵满吧。

    于是,不顾马老三的极力劝阻,唐大郎毅然卖掉了祖宅,在西市街面上盘下了一间铺面,开起了“唐记食铺”。

    而唐记食铺卖的,就是生煎包。

    呵呵。。。。。。堂堂穿越众,梦回千年,却卖起了包子。。。。。。。也是没谁了。。。。。

    。。。。。。。。

    唐奕是个懒人,志向不大。

    家藏市井凡民中,

    财如清溪自来投。

    醒时美妾评茶笑,

    梦入山水天地游。

    这是唐奕的终极目标!

    一间小店,不用自己多操一分心神,小有盈余,足够他应付当下的生活了。

    等过几年,攒下一些银钱,再干点宋人都干不了的买卖,挣钱之后。。。

    挣钱之后,当然是干点现代人干不了的事儿。

    比如。。。。。

    用现代人的优越感,鄙视一下宋人。

    再比如。。。。。

    娶上一个貌美如花的老婆。。。。

    再再比如。。。。

    再娶上一堆貌美如花的老婆。。。。。

    好吧。。。。。俗了。。。。。

    。。。。。。

    至于吉他,纯粹是把唐奕憋的没法儿的产物。

    宋朝虽然是繁华至极,但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还是太过单调。况且,大宋朝那些“找乐子”的地方,他一个十四岁的孩牙子也去不了啊。他总不能十四岁就步了那个便宜爹的后尘,留连烟花柳巷吧?

    实在无聊,唐奕就想把后世他唯一的爱好——吉他鼓捣出来。

    虽然他只会弹,不会做,但是玩了那么长时间,他对这种乐器的了解还是很深的。没做过不要紧,慢慢摸索着来吧,反正他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总有一天会做出来的。

    到时候,唐奕就抱着吉它,给古人们吼一首《多少痛的领悟》。让他们也知道知道,老子在千年之后过得好好的,却被扔到了北宋,这是多少痛的领悟啊!

    。。。。。。。。

第2章 拍桌子(求收藏)

    15号之后一天最少两更。求收藏!求关爱!

    ————————————————

    唐奕专心的扣着琴头,不禁露出满意的笑容。这把琴头雕琢的已经差不多了,只要再找铁匠镶上品柱,打几个调音钮就算完工了。至于琴箱,唐奕觉得自己做着应该有点费劲,只得画出图来,找专业的木匠来做了。

    等吉他做出来,唐奕还就不信了,柳永那货靠添几句酸词,就能吃一辈子软饭,小爷肚子里的那些伤感情歌,还不把大宋的靓姐儿们迷的北都找不着?

    呵呵。。。。。。

    他想多了。

    。。。。

    街上人潮熙攘,唐奕则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洋洋自得,完全没注意到,一个留着山羊胡子,头带纶巾的老头大喇喇地走进店来,见唐奕怀抱“半截扁担”,劈头叫道:

    “大郎,莫要不务正业,快些做饭,老夫饿了!”

    唐奕抬头一看,不禁白了老头儿一眼。

    “蹭吃蹭喝还这般理直气壮,除了您,可能全邓州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老头眼睛一立,“胡说!怎是蹭食?老夫前些天还给你提了几斤牛肉来,全当饭资!”

    唐奕有些哭笑不得地放下手中活计,抱怨道:“您老是提来二斤牛肉不假,可二斤牛肉,抵半年的饭资,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吧?”

    “少废话!”老头儿大手一挥,“大不了,改日再提二斤来便是。”

    “。。。。。。”

    这老头儿姓孙,是隔壁医馆的坐堂郎中。自从唐记在西市开门迎客,两家一墙之隔,免不得时常往来,一来二去,这孙郎中倒是与唐奕混的顶熟,时常来唐奕这里蹭饭。

    唐奕知道孙郎中膝下无儿无女,孤苦无依,倒也乐得他到这里来搭伙。

    至于那些抱怨的话,纯淬是两人闲来无事逗闷子的玩笑之语。

    要知道,与这老头儿逗嘴,可是唐奕现在唯一算得上消遣的营生了。唐奕生常拿一些后世的卫生常识为难这老头。时常弄得他云里雾里。非要和唐奕争个面红耳赤才肯罢休。。。。

    昨天两人还就“病从口入,和个人卫生”这个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

    唐奕探头瞅了一眼店外,马伯新做的两锅生煎已经销售一空,正在收摊。

    觉得也是时候管管自己的肚子了,唐奕绕出柜台,对孙郎中道:“早晚让您老给吃穷了!”说着,就进了里间的厨房。

    孙老头儿满意地目送唐奕进了厨房,他来蹭吃,倒不是没钱,做为邓州最有名的郎中,孙老头家底还是很丰厚的。主要还是这唐大郎的一手好厨艺,让人吃了一次就放不下。再说这小子别看只有十四,但是能言敢讲,倒不失一个“有趣”之人。

    。。。。

    马伯在外面收的差不多了,回头见孙郎中坐在店中,不禁摇头轻笑。心说,这位老倌来的倒是时候。

    往灶里又添了几块木柴,揉面打馅儿,又摆上了一锅生煎,准备一会儿供几人自食。

    当众人各自忙活,孙郎中翘着二郎腿等着开饭之时,两个气质不凡的老少走进店来。

    马婶一见,急忙上前,满心歉意道:“两位原谅责个,小店刚好收档了。”

    两人一愣,“收档了?这么早?”

    这两位一老一少,都做文士打扮,一看就是有学问的大户之家出来的。

    老的那个,须发灰白,目光如炬,一步一姿都透着一股中正之气;少的,看上去十**岁的样子,布袍纶布,书卷气极浓。

    宋人爱极了读书人,只要喝过几年墨水,走到哪里都倍受尊敬,连孙郎中这等平日颇为倨傲之人,都恭敬地柔声道:“两位不巧,这唐记卯时一过就收档了,如想品尝唐记美食,可中午、晚上再来。”

    那少年人听闻,不禁一脸失落,懊恼地对那长者道:“都怪孩儿起晚了,要是早点出门就好了,要不,我们去别家寻些吃食,改日再来?”

    那老者皱眉看了一眼唐记边上那家面食铺,似是没什么味口,出声道:“算了,为父还不饿,你若是想吃,就买些带走,咱们直接出城。”

    说着,转身欲走。

    那少年不禁眉头锁得更深,迟疑了一下,对马婶施了一礼。

    “这位婶子,原谅责个!家父近来体虚病弱,胃口很差,唯对贵店的生煎生出些兴致。婶子能否行个方便,念在家父的份上,单起一锅?”

    “这。。。。。”马婶一阵为难,要说这文生一片孝心,所请并不过份,人家大老远奔着你来了,却没吃到,必是心中失落。

    但是,规矩就是规矩,若是人人都来“求方便”,那唐记十二个时辰迎客,也忙不过来。

    正当马婶左右不是之时,唐奕端着几盘小菜从里间出来,朗声道:“外面灶上不是还坐着一锅吗?给两位客官捡上几个就是。”

    唐奕发话,马婶自然从命。笑声问道:“两位是外带,还是在小店里面享用?”

    那老者见店家肯变通,自然就折了回来。略一沉吟,便道:“多谢店家通容了,就在贵店用餐吧。”

    唐奕放下菜肴,见马婶引着那两个文士落坐,不多禁看了那老者几眼。

    这老者虽然脸色略显灰白,但却神清气定!

    灰白的须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略显陈旧的儒袍也是浆洗得十分干净平整,一双锃亮的眼眸射出坚毅而慑人心神的光芒。

    到了大宋之后,唐应接触的多是市井小民,商户行武。至于读书人,也只是在街面上见过。像老者这般风度的,更是第一次见。

    。。。。。。

    时间有限,唐奕只做了一道小炒牛肉、一道素炒时蔬,一盆蛋花汤。因主食是生煎包,为免油腻,又做了一道凉伴黄瓜,再加上现成的萝卜泡菜。

    简单的四菜一汤,色鲜味美,看着就让人食欲大涨。

    孙老头常来常往毫不见外,唐奕刚摆上桌就拿起筷子开动了。

    夹起一块牛肉满足地放到嘴里,一边闭目细品,一边含混道:“我看,大郎这手艺只卖生煎却是可惜了,开家正店,一准是邓州第一的酒家。”

    唐奕不禁莞尔,“你还想让我当一辈子的厨子不成?”

    。。。。。。

    这边孙老头与唐奕马婶有说有笑,却不想早就引起了旁桌那两个文士的注意。

    只听那青年文生向那老者道:“想不到这店家还卖炒菜?父亲大人想必也怀念这种京城独味了,我们点上几道如何?”

    老者微微一滞,木然点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