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1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这个锅,唐奕可不想背。因为除了耶律洪基,他还没往别人下半身使劲的习惯。

    腿是他打断的,但废了张俊臣下半生性福的,绝对不是他!

    。。。。。

    “说,你们谁特么那么损,把张俊臣踢成了太监!?”

    “不是我!”宋楷直摇头。“我可有节操的很,只踹脸了。”

    “也不是我!”庞玉、范纯礼异口同声道。

    “更不是我!”潘越撇嘴道,“当时就顾着爽了,倒是忘了帮曹老二把他踢废!”

    谁都说不是,众人看向唯一没言声的唐正平。

    唐正平翻了个白眼,“别看我!我什么都不知道!”

    说完,转身就走,根本不给大伙儿追问的机会。。

    “一定是他!”宋楷看着唐正平的背影怪叫,“这孙子阴着呢!”

    唐奕点头认同,“特么都是空着手去的,就这孙子不知在哪儿捡了根棍子!”

    。。。。。

    接下来,赵祯还是很够意思的,帮唐奕挡下了所有的风雨!

    赵允弼一看赵祯的态度,就知道这把火烧不到唐奕身上,所性送了个顺水人情,把原来要求严惩唐子浩的奏本改成了双方醉酒,误伤皇族,建议唐奕向汝南王世子当面赔礼道歉。

    这已经很给台阶下了。

    唐奕一听这个消息,立马就乐了,同意!必须同意!

    可是。。。。

    把汝南王家的两个儿子叫来回山,唐奕当面怎么道的歉谁也不知道。

    只知当时是大门一关,当门再开,两个世子出来的时候,都是捂着肋条的。

    这是什么鬼?

    哈哈,唐奕还是很听话地,赵祯不让打脸,那咱就不打脸。。。。

    。。。。。。

    唐奕疯起来不管不顾,但是冷静下来却一点不傻,知道这段时间得低调点儿,再出事儿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黑子终于醒了,伤情也在一天天慢慢恢复。而董惜琴亦因为心中愧疚,一直照顾着黑子。

    唐奕则过起了有规律,且十分乖巧的生活。

    定点去给儒生上课,定点回来继续鼓捣各种金属。

    只是,课堂之上起了不少变化。

    首先是儒生们,似乎一时间都变乖了。上课之时大气都不敢喘,连以往吵得火热的假想题也都极守规矩,先举手,唐奕点头才起来答题;

    再有就是,来听课的朝臣一下少了很多。这其中有一部分因为参唐奕的本,让赵祯发下去反醒了;还有一部份自认正气傍身,不耻与唐奕这种无视祖宗礼法的人为伍。

    。。。。。

    这种平静的日子一直过到八月中,终于,有了一些不平静的事情发生。。

    这天,唐奕到范仲淹房中给老师请安。

    进屋一看,范、尹、杜、欧阳修几位师父都在,连狄青也在下首的位置就坐。

    好吧,欧阳修这“胖子”死皮赖脸地粘上唐奕了,非要收他作弟子。后来,范仲淹被他黏的烦了,只好应下了。

    范仲淹见他来了,示意让他在边上稍坐,与几位师父和狄青继续之前的话题。

    “侬贼之乱进一步扩大,想来官家也要坐不住了。”

    杜衍闭目养神,慢声道:“靠余靖和广南几州的老爷兵就想平乱,难。。。。”

    尹洙则道:“侬贼之乱,说到底还是南夷与汉民难以融合的问题,要想根治,非平乱杀贼可破。依我看,当初不如应了侬贼的依附之请,再派遣得力能臣多加约束,说不定也就没了今日的局面。”

    。。。。

    唐奕在边上细心听着,心中已经有了大概,原来几位师父在关心侬智高叛乱的事情。

    想到侬智高叛乱,唐奕不禁摇头轻笑。

    这个举动正好被欧阳修看到,“大郎,你对侬贼叛乱也有看法?”

    唐奕一怔。

    他有什么看法,有看法也肯定是这几位师父不愿意听的看法。

    这么多年的师徒,范仲淹一眼就看出唐奕是肯定有话要说的。

    “有什么意见尽管说来,这里又没有外人。”

    唐奕苦笑,说什么啊?

    在他看来,侬智高起兵,就是一笔烂账。

    从汉夷关系,再到天朝上邦的目空一切;从广南军政到边境政策;从文臣到武官,里里外外想理都理不通的烂账。

    “还是不说了吧。”

    他真怕说出点什么大逆不道的话,把几位老师父再气出个好歹。

    。。。。。。(未完待续。)

第298章 汉夷关系

    香菇,蓝瘦。。。欠的债有点多,可以赖账吗?

    好吧,上面是扯淡!实际情况是动力满满,码字根本停不下来!

    大伙儿太特么给力了,直接把我推进了历史销售榜前十!

    谢了!

    —————————

    侬族诸部,名义生活在大宋的土地上,但却不是大宋子民。

    不论是南边的交趾,还是大宋自己,对于这群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侬蛮”,根本就没把他们当人看。

    这是汉人自古以来的优越性。

    汉根正朔!

    只有我们汉人才是汉王朝的子民,其他的,就算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那也都特么是蛮夷!

    东南沿海的疍民、西北党项羌人、西南的苗壮侬人皆是如此。

    这也是古代华夏四方边患不断的一个原因。汉人的包容是有前题条件的包容,是带有优越感的包容。

    我们一直在同化异族,但同时,我们也一直打心眼儿里瞧不起异族。

    边民异族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怎么可能和你是一条心?

    侬族诸部的叛乱,就是在这样的民族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侬族首领侬智高,与南边的交趾有杀父大仇。交趾国欺负侬族就跟下雨天打儿子一样,时不时就杀你的人,劫你的财。

    侬智高活不下去了,多次上本朝廷要求依附,并且身段拉的极低。

    不求大宋赏赐,只求管管我们,派个官员过来,开个権场互市,让我们侬人有个靠山,能活下去就行。

    可是,就这样的要求,朝廷也不同意。

    一来,是怕拉拢侬人破坏了与交趾之间的平衡;二来,是怕侬人得到休养,积蓄实力反宋。

    朝廷的算盘打的叮当响,想法是极美的。意思就是,让侬族夹在大宋与交趾之间,给大宋当缓冲带。

    连广源州大宋都没打算要,何况是几个夷民?

    反正死的都不是汉儿,与我何干?

    只不过,他们没想过,狗急了还跳墙呢,何况是活人!?

    侬智高活不下去了,除了反,就没别的活路。

    可是,反谁呢?

    交趾他打不过,他爹侬全福就是被交趾给杀的,他自己也被交趾俘虏过。

    那就只有攻宋一途。

    且西南军政多年息战,不是空城,就是爷爷兵,防御和纸糊的一样,一捅就破。

    是以,四月,侬智高率领五千侬人从郁江顺流东下,迅速攻破横山寨,守将张日新、高士安、吴香皆战死殉国。

    五月,进围邕州城。

    知州陈珙措手不及,急忙下令通判王乾祜防守来远门,权邕州都监李肃防守大安门,武吉守卫朝天门。

    只是,宋将防御准备尚未完毕,且仅老弱之兵千人。准备不足而仓促应战。唯败一途。

    但,邕州守军却也打出了大宋军人的血性,虽败,然无一人怯阵,尽数战死!

    侬智高率兵攻破州城,俘虏了陈珙、张立、王乾祐、陈辅尧、孔宗旦等宋朝文武官吏,

    其后,侬智高将这些官吏诛杀殆尽。

    李肃、武吉、梅微之等数人,因与侬智高的军师黄师宓有过交情,幸免一死。

    侬智高破邕州而后立国,国号大南,自称仁惠皇帝。改年号为启历,并大封文武百官。

    皇祐四年五月,侬智高继续突进,迅速向康州推进,广南诸州皆是不敌。短短三个月,竟被其连克九州之地,举朝哗然!

    目前,朝廷终于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赵祯急令余靖为宣徽使,统领广南(是广西南路)军政,剿灭侬智高叛乱。

    事情走到这一步,你说怨谁吧?

    怨侬智高?

    不客观。以唐奕后世民族大一统观念来看,侬族虽是异族,但怎么说也是大宋子民,你不给人活路,不反你才怪!

    那怨大宋?

    也不对。大宋要考虑的问题更多,更复杂。

    说到底,就是汉夷关系的大命题。若是早早地解决了这个大问题,侬族不可能反,甚至更根源的交趾也不会自立一国。

    可是,这话唐奕不能说,只听几位师父一口一个“侬贼”,就知道他们对夷狄的态度。

    名儒重臣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汉人这种汉夷之别的观念有多深固。

    “大郎,怎么不说话?”

    “啊?”唐奕回过神来。

    “没啥说的,反了就打呗。如何治夷,那是打服之后的事情!”

    这一点不用琢磨,既然反了,不管出发点是什么,都必须灭之!

    范仲淹点头,现在要考虑的是如果平乱。

    “余靖上任也有月余,却无寸进。估计官家是要等不急了,很可能从西北调兵南下。”

    调用西军吗?唐奕眉头一凝,看向狄青。

    果然,狄青眼睛发亮,“若要遣军南下,青自当请战!”

    范仲淹点头,“此存亡之机,亦只有汉臣可解此危局了。”

    话锋一转,范仲淹看向唐奕。

    “且先不说侬贼之乱,正好,我们几位师父有件事要与你商量。”

    唐奕愣愣道:“什么事儿?起学舍?直接去张晋文那支钱就是。”

    杜衍被他说笑了,“你呀,现在都快成土财主了,除了钱,还是钱!”

    唐奕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那别的事儿,您几位也用不着我吗?”

    范仲淹也不绕弯子,“书院近来学风不正,想听听你的意见。”

    学风不正。。。。?

    原来,书院的规模越来越大,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背离创院之初的本心。

    这也是范、杜等人一直担心的。

    观澜治学的初衷,是想让天下寒门学子有书读,有一展才华报复的平台。

    但是,观澜这几年名声大了,引来各路学子纷踵而来,却是越来越杂。

    范仲淹也是人,有些是无法拒绝,有些则是太出彩,舍不得放手。

    所以,除了真正的寒门学子,像宋楷、庞玉这样走后门的;像二苏、二章、二程这般学冠群生的,也都进到了观澜。

    这样的后果就是,贫富混杂,攀比成性。

    现在,书院之中奢靡成风,连朴素的寒门弟子也开始跟着攀比,这是范仲淹说什么也不想见到的。

    而且,不同阶级的儒生拉帮结伙严重,相互看不上眼更是寻常。

    范仲淹是想培养辅国之材,而不是还没出书院就开始贪图享乐、拉帮结派的浪荡子!

    这要是养成了习惯,放到朝堂上那还得了!?

    忧心此事已久,唐奕一向点子不少。今天范仲淹也是问问,他有什么意见。

    唐奕一听老师说的,忍不住笑了。

    “还真有个法子。”

    “什么法子?”

    唐奕贼溜溜地扫了几位师父一眼,“先说好了,法子有,但是有点失体统,听了可不能骂人!”

    “少卖关子,直说!”

    “那您老先管官家要个人。”

    “谁?”

    “邓州厢营曹满江。”(未完待续。)

第299章 给观澜儒生加点料

    对于上院这帮二世祖,唐奕早就看不顺眼了。

    奶奶的,看不上这个,看不上那个,拉帮结派不说,还成天牛的不行。

    关键是,程颢、程颐这两个货还公开传道,让唐奕更是十分的不爽。

    你自己想当圣人就算了,还鼓动别人,还特么在观澜书院里鼓动,必须灭掉!

    而且,范仲淹担心的那些什么攀比啊,扎堆啊的问题,也太好解决了。

    贫富不一?奢靡成风?

    好办!

    统一标准,统一配给,吃一样的,用一样的,谁也别带书童、使女,谁也别搞特殊化,都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不就得了吗!

    老子连内裤都让你们穿一个料子的,我看你还怎么比?

    拉帮结派,相互挤兑?

    更好办了,军事化管理,让他们抱成团儿,都来恨我一个啊!

    好吧,其实这里面唐奕是有私心的,或者说,有他自己的考虑。

    观澜的这批学子,就算唐奕不了解历史,用眼睛去看,也看得出,这都是大宋未来的希望之星。

    不说别的,这里面能当上宰相的就不下十个,能开派立说的也是一片一片的,更有的可以挥军千里,封疆阔土,可以奠定古华夏千年的科学基础。

    不论你穿越到哪个时代,不论你怎么使劲,都很难聚拢像这样的一群人才了。

    这些学生,不但是大宋今后几十年的顶梁柱,更是唐奕实现他的终极目标的一大助力。

    唐奕十分庆幸可以聚拢这样一群人,十分庆幸在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之前,把他们改造成最好的样子。

    那如何改造呢?

    任由他们自行发展吗?

    那肯定是不行的。

    先不说二程的理学比原子弹的杀伤力还大,按原来的历史:

    章惇会把苏轼往死里弄;张载会被王安王送回老家当教书匠;沈括混成了贪污犯;王韶打下的千里江山让司马光还了回去。

    一场熙宁变法,让这些学子之中的绝大多数人站了队,成了党争的中坚力量。

    说不好听点,一个个都成了只会吵骂、构陷的,没篮子的伪君子。

    当然,如今有了唐奕,这一切可能都不会发生。但是,唐奕觉得还不够。

    将来,他要干的事情,不是依附于原本的历史轨迹,而是要超脱历史,把华夏民族推上一个全新的高度!

    文人、君子之臣,是玩不转的。

    唐奕想趁着他们还年轻,趁着还处在“被灌输”的年纪,在他们的生命中添点料。

    在不失本心的同时,添一点血性,加一点儿狼性。

    所以,唐奕现在需要曹满江!

    。。。。

    唐奕把他的想法一说,欧阳修直接就炸了。

    “成何体统?成何体统!?”

    “这怎么能行!?大宋第一书院、文教圣地之中,怎么能把武人的粗鄙沾染进来!?”

    杜衍和尹洙此时也沉默了。

    他们知道唐奕的本心在哪儿,但是,这种法子,做为学儒尊礼了一辈子的他们,也有些无法接受。

    只是范仲淹!

    范希文盯着唐奕的眼睛,一字一顿道:

    “大郎可知,若稍有不慎,书院百多号学子的前程和命运就都毁了。”

    为人师者,这是他不得不去担负的责任!

    唐奕闻言,冷然一笑,“与大宋的前程和命运相比,百多人的命运又算得了什么呢?”

    !!!

    “好!”范仲淹猛一拍桌子。

    “你放手为之!老夫挡在你前面!”

    。。。

    有范仲淹这一句话,唐奕心里就有了底。

    只不过,想招曹满江来回山,不是说说就行的。

    毕竟观澜书院是民学,曹满江就算再不得志也是官身。让他放弃军籍,以武人之身到一个民学来,听着就不靠谱。。

    所以,基于朋友之间的尊重,唐奕不能直接让赵祯退了曹满江的军籍。他礼貌性地给曹营头写了一封信,先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番犹豫,让他晚了一步。

    。。。

    九月,侬智高叛乱进一步扩大。

    在围困广州五十七天久攻不下之后,侬军暂时退去,转攻贺州、昭州,连下两城。

    广西钤辖王正伦以身殉国,王从政、徐守一等一批文武官员也相继战死。

    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广西南路诸州战死的战死,出逃的出逃,竟无一人可阻侬人兵锋。

    赵祯一面令许余靖引交趾军兵入境一同平乱,一面从庆兴军路调兵南下。

    关键时刻,狄青终于站了出来,上表请战。

    他说:“臣行伍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能带得数百个蕃落骑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回京城。”

    赵祯自是高兴。

    但却仍有不放心,便把王德用和庞籍两位精通战事的重臣叫到身边,让他们说一说,狄青南下平叛可行与否?

    庞籍道:“值此危局,非汉臣不可!”

    这是在肯定狄青的能力。

    “但是。。。。”好吧,王德用和赵祯让他这个但是弄的直腻歪。

    文人说话就是不痛快,总带着个恼人的“但是。。”

    “但是,仍需派一文臣辅佐。”

    赵祯闻言点头,“卿家所言极是。”

    不废话吗?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