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1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接说重点!”

    唐奕停下脚步,“我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全靠一个‘情’字撑着。对您的感情,对曹、潘几家的承诺,还有对官家的责任。”

    “你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我就是靠着情义当作动力,一步一步向前走。您让我无情。。。。。。”

    “我要真无情,现在就找个谁也管不了我的地方,领着几个漂亮娘子,混吃等死了!”

    “你敢!”范仲淹眼睛一立。

    唐奕总是有这个本事,既说服了你,又让你气的不轻。

    “嘿嘿。”唐奕装傻地嘿嘿直笑。“我不敢,我不敢行了吧?”

    范仲淹翻着白眼,“就你这个无赖的样子,老夫怎么放心得了?”

    “您不用放心啊!”唐奕陪笑着。

    “您就在一旁盯着我,给我掌舵不就得了。”

    范仲淹一阵沉默,随即叹道:“老夫还能给你掌舵多久?”

    。。。。。。

    而唐奕也借由着黑夜的掩盖,渐渐敛去笑意。

    也许要快一点了,不然,就算真的做成了,又做给谁看?

    。。。。。。。(未完待续。)

第384章 又要下猛药

    第四更,求票,求全订啊!

    ————————————

    夜深人静,一师一徒就这么借着月色,缓步走在观澜蜿蜒俊秀的景致之间。

    唐奕忽然觉得新奇,出声道:“当初建这个园子,美誉无二,被称之为大宋第一园林。可是,这才几年,却是没人提这园子的秀美了。”

    范仲淹点头,“是啊,不是观澜不美了,而是看观澜的人心境皆不在意美之上了。心境变了,再美的景致也无人问津了。”

    唐奕则道:“老师心境不变,这景致就不算白费。”

    范仲淹莞尔一笑,有时候,真是觉得收了唐奕这个弟子,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老夫心境也变了,不似庆历之时那般锋芒毕露了。”

    范仲淹一提到庆历,唐奕不由一滞,倒是想起刚刚在河弯,王之先的那番话。

    “对了,小子有个关于庆历新政的问题要问老师。”

    范仲淹轻挑眉头,“什么问题?”

    那都是多少年前的旧事了,唐奕这个时候问它做甚?

    “庆历党争之烈,开国未有,老师在那段时间,可觉得汝南王有何异样?”

    “嗯?”

    “怎么又扯上他了?”

    当下,唐奕把王之先说其父王拱辰曾接到“匿报”的事情,与老师细细一说。

    范仲淹眉头锁得更深,“你是说,王拱辰接到的匿报是赵允让所为?”

    唐奕摇头,“我也不敢肯定,只是直觉。毕竟前一段时间,司马君实也接了一份这样的匿报,手法太像了。”

    “而且。。。。。。”

    “而且,我之所以急急地回京,皆因江淮华联铺的铺展出了些岔子,很可能也是汝南王使的手段。”

    范仲淹不语,低头沉思。

    “这还真说不准。王、苏二人且不说,腾子京也有其不甚之处;单是我与你甄姨的事情,老夫并没有外面传的那般不堪,发于情止于理,遂显少有人知晓此事;而杜、富之事,就更加微妙了。”

    “夏竦、章得象做的虽过,但陛下也控制的极好,开始之时,危害也只限于朝中重臣与官家知晓。”

    “有人能把这些事情都查出来,汇于一纸匿报,这显然就透着诡异。”

    唐奕点头,“所以,我要问老师,当年汝南王是什么立场?如果他偏向保守派,那这件事很有可能就是他做下的!”

    范仲淹摇头苦笑,“哪有那么简单!当年,北海郡王赵允弼还没有入主宗正寺,汝南王独掌大宗正,身份本就尴尬,是不会出来表态的。”

    “况且,现在来看,赵允让在朝中运作了不止十年,隐藏极深,怎么可能站到台面上来?”

    唐奕一阵失望,心说,这个赵允让确实是个人物,几十年竟也没露出一点马脚。

    “不过。。。。。。”

    范仲淹的一个转折让唐奕神情一震!

    “不过什么?”

    范仲淹朗然道:“不过,汝南五也不用表明立场,因为他的立场一定是站在守旧一派那边的!”

    “为什么?”

    范仲淹借着月色,又横了一眼唐奕。

    “你之前不是说,老夫的庆历新政危害最大的就是北方的大士族和地主阶级,所以反对之声也多来自北方士族的官员吗?”

    “嗯。”唐奕点头应下,等着老师的下文。

    “汝南王府的根基皆在北方,你说,他对亲政应该是什么态度?”

    “对啊!”

    唐奕一拍大腿,事情要是这样,就明朗多了。

    “对什么对!”范仲淹呛声道。“就算有十成十的把握知道是他所为又有什么用?你还不是和以往一样,查无实证!”

    “抓不到他的马脚,你就永远被动!”

    “。。。。。。”

    唐奕恶狠狠地一咬下唇,“抓不到马脚,那就引他露出马脚。”

    范仲淹一顿,以他对唐奕的了解,这小子又要下猛药了。

    “你要做甚?”

    唐奕嘿嘿一笑,“老师,跟您商量个事儿呗?”

    “什么事儿?”

    范仲淹下意识把身子往后躲了躲。

    一般唐奕这个作派,说明这个“猛药”不一般的“猛”。

    “我就是拿不准,让您老帮我把把关。”

    “直接说事儿,别卖关子!”

    “那我说了,您可不别激动啊!”

    “说!”

    “真说了啊?”

    “你说不说!?”

    。。。。。。

    唐奕长出一口气,终于下定决心。

    “我想。。。。。。煽动立储!!!”

    “。。。。。。!”

    范仲淹只觉天悬地转。

    这个“猛药”,比他想像的还要猛一万倍!

    ——————————

    赵祯没儿子的时候,朝里那些士大夫都盼着赵祯立下国本,哪怕是从皇族过继。

    但是,赵祯现在有儿子了,而且,一下子就是两个儿子,这事儿就微妙了,谁也不敢张这个口了。

    因为,开口就是天大的篓子!

    其实说到底,到现在谁也没捅破,谁也不敢说的主要原因就是:苗贵妃这个儿子来的不是时候。

    哪怕她只是晚生一刻钟,现在都没这么麻烦。

    。。。。。。

    对了,问题就出在,苗妃所生的是——皇长子!

    而曹皇后旦下的龙子,哪怕只晚了那么一盏茶的工夫,地位也是极为尴尬的。

    这里面的缘由十分复杂,说简单点就是,若是立储,应该立谁的问题。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按礼法上来说,曹皇后是正宫娘娘,所生的儿子自然是嫡子嫡亲,当立曹皇之子。

    可是,这里面有过一段插曲。

    苗妃早在十几年前,就旦下过雍王赵昕。

    那时候,赵祯也是连得两子,高兴坏了,把苗氏之子赵昕和朱才人之子赵曦,皆以嫡子嫡亲的宫仪厚养。并且有朝臣非义时,赵祯还夸下海口,“朕的儿子并无嫡庶之分。”

    当时,一来,赵昕和赵曦皆是庶出,嫡不嫡的没什么分别;再者,皇帝得个儿子可是费了牛劲了,这点礼法逾越也不是不能忍,还能显出皇家仁爱,何乐而不为呢?

    而后,两个龙子相继天夭,然后就是,一连十年后宫也没生出个带把的。

    朝臣们只关心国本后继无人,别说嫡子了,这时候连“干儿子”都要逼着赵祯去认领了。

    可是现在,一下就尴尬了。

    曹皇后生了儿子,一下出来一嫡一庶,礼法当然是曹皇后占优。

    但是,皇帝的牛皮十几年前就吹出去了啊,你说苗妃之子算嫡,还是庶?

    嫡?不合规矩。

    庶?那赵祯说话就是放屁。

    所以,这事儿没人提,也没人敢提。

    麻烦。

    可是,万一赵祯说话不是放屁,那就更麻烦了。

    又是礼法上来说,当然是立长不立幼,苗妃的皇长子确是继承大统的最好人选。

    可是,这个话谁也不敢说。

    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从政治的角度来考虑,曹皇后的龙子继承皇位才是最好的选择。

    。。。。。。

    苗妃是凭着母亲的背景,才在后宫占下一妃之位的。

    赵祯是个极为念旧的人,苗妃的母亲曾经是赵祯的乳娘。得位之后,赵祯就把奶娘的女儿招进宫收入帐下,以示不忘旧日恩情。

    一个乳娘的女儿能有什么背景?

    而反观曹皇后,那是正经百八的将门贵女,背靠曹家这颗大树,在军政两界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要真的掀起立储之争,你说立谁吧?

    倒不是说朝臣们都是势力之辈,偏帮曹皇后。

    (当然了,站在唐奕的立场来看,他当然会偏帮曹家,就算苗妃很可能是自己未来的丈母娘也不行。)

    而是,一但真的照礼法立了苗妃之子,那么不论后宫,还是朝堂,真的就将永无宁日了。

    。。。。。。。(未完待续。)

第385章 听墙根儿

    上一章脑子已经不清醒了,落下了一段儿,写前面的时候觉得放在后面一点比较好,而等写到后面又以为前面写过了。。。。

    请重新下载重新看,嫡庶之由,差点成了bug

    ————————

    立长,还是立幼?

    这件事,就算无关乎礼法、正义,即使是放在铁面无私的包拯面前,也是一个极难做出选择的问题。

    苗妃出身平庸,无关势力,无关以利观人,放在政治环境之中,这本身就是一个绕不开的大问题。

    打个比方,一旦立了苗妃之子为太子,那曹家,还有与曹家有关的势力会不会安然受之?

    就算现在安然受之,那将来会不会有夺嫡之患呢?

    而且,别忘了,曹氏依然是皇后。

    立苗妃之子,现在还好,将来万一赵祯西去,那让曹后与苗妃在后宫如何自处?

    最操蛋的是,大宋还有老妈当政的“优良传统”。

    万一赵祯死的早,新帝年幼,垂帘听政的是曹后,不是苗妃,曹后会甘于给别人的儿子管家吗?

    谁能保证,她不会一顺手把自己的儿子扶正了,让苗妃领着儿子一边吃土去?

    所以说,立苗妃之子,必然是后患无穷。

    而大宋的士大夫们又都以君子自居,谁也不愿意开这个废长立幼,自毁名声的口。

    。。。。。。

    赵祯苦了二十年不得一子,现在好了,一下来了两个,又陷入到幸福的烦恼之中。

    唐奕有时候都替赵祯愁得荒,他觉得,老赵上辈子不定造了什么孽,这辈子就是特么来还债的。

    而现在,唐奕一张嘴就说,他要掀起立储之争,范仲淹能不直发晕吗?

    这绝对是一颗原子弹级别的存在,不管谁去碰,都是一死一大片。

    。。。。。。

    “你给我老实点,容老夫再想想!”

    这事太大,就算能把汝南王炸出来,也必是两败俱伤,容不得范仲淹草率。

    “不急。”唐奕还是嘿嘿直乐。“我也是逼的没法了。”

    “行了,赶紧回去睡觉去!”

    正好走到范仲淹宅子门前,范仲淹像哄苍蝇一样撵着唐奕。

    刚刚还在暗夸这孩子懂事儿,谁知转个脸儿,就给他出了这么大个难题。

    。。。。。。

    唐奕悻悻然地独自离去。

    他当然知道,这事儿要是玩不好,得把自己玩进去。但是,逼到这儿了,不下猛药不行了。

    必须要把赵允让摸透,要不然,处处被这老东西算计,能把唐奕逼疯了。

    联想到苗妃与曹皇后分娩之日,赵允让无意间露出的反常举动,唐奕更加坚定了扔出这颗大雷的念头。

    那里面肯定有事儿,至于是什么事儿,唐奕不知道,所以才要扔这颗雷。

    算是个试探吧,就看赵允让接不接了。

    。。。。。。

    回到小楼,一进屋,就看到君欣卓坐在桌旁,支着下巴已经睡着了。

    唐奕悄悄地坐到她身边,伸手轻轻拂着她的面颊。

    君欣卓悠悠地睁着眼睛,“回来了啊?”

    唐奕手上动作不停,“嗯,倒是你,怎么不回屋去睡?”

    君欣卓睡眼惺忪地白了他一眼,“赶了两天路,又从城里折腾到城外,我要不管你,许是又脸也不洗,脚也不泡的睡下了。”

    说着,就起去给唐奕打水洗漱。

    唐奕摇头轻笑,不管在外面怎么千般坚难,万般阻碍,回到他自己这一亩三分地,总是那么温馨、安逸。

    轻声轻脚地上楼,往萧巧哥的房间望了一眼,已经快到五更天了,这丫头应该睡的正香吧?

    回到自己房里,刚脱下罩袍,君欣卓就端着热水上来了。

    洗了把脸,又坐在床上把脚泡上。唐奕才对君欣卓道:“那丫头知道咱们回来了吗?”

    君欣卓摇头,“回来的时候已经睡下了,就没叫她。”

    唐奕点头,拍了拍身边的床沿儿,“过来,坐这儿。”

    君欣卓警惕道:“干嘛?”

    “干嘛?帮我挠挠后背!”唐奕没好气地道。“又不吃了你!”

    君欣卓一阵无语,这家伙耍流氓从来都这么理直气壮。

    不情不愿地坐到唐奕身边,果然,这货的大手无耻地伸了过来。

    “别闹!”君欣卓声色厉敛地喝斥。“巧哥那边都听得见。”

    “她不都睡了嘛。”

    唐奕对君欣卓的喝斥完全免疫,把手直接放到了君欣卓腿上,开始不规矩起来。

    君欣卓被他弄的直痒痒,“能不能规矩点?”

    唐奕嘿嘿憨笑,“别回去了,睡这儿吧!”

    “你。。。。。。”

    你还没说完,就猛然听见隔壁咣当一声,似是打翻了什么东西,伴随而来的,还有一声刻意压得很低的痛哼。

    二人作贼似的定在那里,竖着耳朵细听,却是再无什么动静。

    半晌,君欣卓才反应过来,嗔怪地拍了一下唐奕,低声道:“看你,让人听声了吧?”

    唐奕摇头苦笑,心说,小丫头片子学什么不好,学人家听墙根儿!

    。。。。。。

    第二天一早。

    唐奕习惯性地早起,一出房门,正撞见早起的萧巧哥也出来。

    萧巧哥低着头。“回回,回来了啊!”

    唐奕还没等接话,萧巧哥就已经逃似的冲下了楼。

    等唐奕下楼,没看见萧巧哥,却见老曹进了院子。

    “听说,今天‘放羊’?”

    “嗯。”唐奕应着。“该让他们缓口气了。”

    老曹点头,“那今天就都不用我们几个盯着了呗?”

    “不用了。”

    “行,正好我也有事儿。”

    唐奕一疑,“你有什么事儿?”

    “去后山老营看看,这几天要进新丁,帮他们把把关。”

    虽然离开了军伍,但是老曹对老邓州营还是放不下心。一有空就回去瞅两眼。

    唐奕一琢磨,“也好,那一会儿叫上我,我也去瞅一眼,看兄弟们缺啥不。”

    老曹点头应下。先回去吃早饭,完事儿再和唐奕一起去后山的老营。

    。。。。。。

    儒生们一听今天放假,一个个差点没把房盖儿鼓开。

    “进城进城!”

    章惇光着膀子,露出一身还算看的过去的毽子肉。

    “奶奶的,好几个月没进过城了,老子都快忘了,咱这书院是开在东京的了!”

    宋楷则嚷嚷道:“同去同去!到了城里,某家请大伙儿吃花酒。”

    王韶不客气道:“还花酒?你哪儿来的钱?”

    宋楷撇嘴道:“这话让你说的,城里那可是我宋老四的地头儿,哪里弄不来点打赏姐儿的钱?”

    庞玉接道:“真接去找潘越,特么还不把兄弟们招待得美美的?”

    潘越要是听见,非得捶死这货不可,怎么有种吃大户的感觉?

    。。。。。。

    (未完待续。)

第386章 帮着要人

    上午开始停电,四点多才来,匆匆码了一章发出来,大伙儿见谅!

    ——————

    当初,赵祯的圣旨是重建邓州营,并扩为一厢,还把杨怀玉这个后起之秀调过来执掌大局,可见赵祯对这一厢新军还是十分重视的。

    只不过,后山的营房刚建好,就正赶上唐奕的观澜商合被司马光泄了底,杨家也被牵扯进来。

    后来,贾昌朝更扣上了个谋逆的大帽子,其中也提到,唐奕把邓州老营揽到回山图谋不轨,邓州营的处境一下子更加尴尬了起来。

    所以,这么长时间,皇帝的扩军圣旨虽然有,但是,考虑到朝局的微妙,赵祯一直没让兵部下调兵的文书,事情也就一直拖到了现在。

    如今,唐奕谋逆之事有了定论,新营的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