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2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码头寻一画舫快快去喽,可不与你挤一张床。”

    唐奕摇头轻笑,不与他勉强,“那就这么散了吧。”

    “就这么散了!”说着,萧誉起身,简单与主家冷香奴道别。算是尽了礼数。

    观澜儒生一见唐奕他们要走,自也没留下来的理由,皆是起身告辞。

    “唐公子。。。。。。”

    眼见唐奕等人就这么走了,冷香奴忍不住叫住他。

    等唐奕回身,却又没了说辞,窘促之间转向萧巧哥。

    “公子若是有空,不妨常来切磋琴技。。。。。。”

    萧巧哥闻言,有些动心。说实话,遇到一位琴技高超的知音并不容易。

    习惯性地看向唐奕。

    唐奕一笑,“想来就来,看我做甚?”

    听唐奕奕这么说,萧巧哥终于露出一个甜笑,向冷香奴点了点头。

    。。。。。。

    卓立楼下,依窗眺望,直到唐奕等人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夜幕之中,冷香奴依然无法平静。

    抬头看向半山腰处那所同样掩映在黑暗之中的观澜书院,香奴姑娘忍不住好奇,那是一所怎样的书院,能培养出一群像土匪一样的“绝世才子”?

    还有唐子浩。。。。。。

    忍不住缓步回身,坐于琴前,玉指轻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唉。。。。。。”

    只弹了一句,就忍不住悠然一叹,停了下来,词再好也不是给自己的。

    再次撩弦,流淌而出的,却是《玉青案》。

    这回冷香奴自己都不禁皱眉,想起萧巧哥只起了一个头就停下来的曲子,再一想后来唱《水调歌头》的自然,不像是因为琴而不敢弹奏,她不会是有一首不愿意弹给别人的词吧?

    唐奕与苏轼等人一同回山,王韶瞪眼瞅着走在前面的唐奕,使了半天劲,最后还是靠了上去。

    “喂,问你个事儿。”

    他曾随唐奕两年游,私下里可是没那么客气的。

    “什么事儿?”

    “你刚才。。。。。。是佳句偶得啊?还是已经到这个水平了?”

    唐奕皱眉,“什么乱七八糟的?偶不偶得很重要吗?”

    “当然重要!”王韶眼睛一立。

    “关系到老子用不用破财的问题!”

    “哈!”唐奕笑了,终于知道他打的什么主意。

    “那你就等着输钱吧!”

    说完,急走几步,把王韶扔到了后面。

    王子纯脸色一苦,又追了上去,“你不能赢啊。。。。。。”

    中秋一过。

    书院上下又开始紧张起来,因为距离大比真的就只剩下一年了。

    而唐奕又把王韶他们惊出了一身冷汗,中旬院考,唐奕乙等上。

    “完了,完了!真要输钱!”

    大伙儿这回彻底不干了,一回甲等是侥幸,第二回还是乙等上,那就是真本事了。

    自此之后,都不用范仲淹敦促,一个个打了鸡血一般玩命的苦读,说什么也不能让唐疯子拿这个状元。

    对此,唐奕却是不闻不问,安心在小楼学自己的。

    这天上午。

    正在萧巧哥和苏小妹的敦促下作文,范师父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来了,站在旁边看了半天,唐奕都没注意。

    等终于写完,伸了个大大的懒腰,才发现旁边站了个人。

    “老师?您怎么来了?”

    范仲淹不答,先是拿起唐奕新作的文章看了起来。

    粗扫一遍,不禁满意点头,“嗯,已臻大成!”

    “伯伯,看看我的,看看我的。”苏小妹卖弄地把自己写的东西推到范仲淹手里。

    为了陪着唐奕念书,萧巧哥和苏小妹有时也会与唐奕用同一命题作文,之后互为比较,细品长短,帮助唐奕提高。是以,此时不光唐奕作了一篇,苏小妹和萧巧哥也各有一篇。

    范仲淹本来是有正事找唐奕,但是这丫头闹得很,老人又挺喜欢她跳脱的性子,平时少不得溺爱,自然顺着她的性子,真拿着小妹的文章看了起来。

    。。。。。。(未完待续。。)

第552章 解额

    拿起苏小妹的文章,连范仲淹都忍不住赞叹,可惜是个女儿身,不然以苏小妹的才学,与她那两个哥哥也是伯仲之间。

    “嗯,不错。。。。。。”范仲淹最终给了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

    苏小妹眼睛一亮,“真的?”一指唐奕。“那和他比呢?谁的更好?”

    “这个嘛。。。。。。”范仲淹捋着胡须,还真的考虑了起来。。。。。。

    考虑什么,其实就是逗小孩玩儿。

    而苏小妹果然上当,一脸期待。心说,要是比唐奕好,又能数落他一番啦。

    不想,范仲淹装模作样摆了半天的架子,最后还是道:

    “还是子浩略胜一筹。”

    “为什么呀!?”苏小妹脸色瞬间垮了下来。“伯伯偏心,明明是我的比较好!”

    范仲淹哈哈大笑,“好好好,除了言之无物、确实是你的好。好得都可以考状元了,行了吧?”

    “哼!”苏小妹紧着鼻子。“本来就是我的好!”

    范仲淹不与她争辨,也不舍得真气着这孩子。

    这几年,这些老儒全靠这几个小家伙儿排解逗闷,别看是苏明允的闺女,可范仲淹就当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转向唐奕道:“天天闷在房中,不觉憋闷?”

    唐奕道:“还好,倒不觉得累。”

    范仲淹点点头,“张弛有度方是治学之道,给个你差使,全当放松了。”

    “什么差使?”

    范仲淹道:“眼看来年就是考期,观澜明年要应考的举子颇多,你把诸生户籍整理出来,开封府衙昨日来了消息,过几日就要上门来查保。你看看,有没有户保不全,籍不入考的,帮着顺手补全。”

    “啊?”

    唐奕瞬间脸就拉了下来,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麻烦着呢。

    “这事儿让苏老泉去啊,干嘛非得我?”

    “我爹病了!”不等范仲淹答话,苏小妹已经抢白开了。

    范仲淹这时也接道:“我们几个老家伙岁数大了,这段时间,书院上下皆是明允一人支应。既要照顾大课所教,又要抽空给诸生私授,却是累病了。

    唐奕闻言一窘,看来自己是有点学傻了,苏洵累病了,他竟然一点不知道。

    “那好吧。。。。。。”说到这个份儿上,唐奕不应也不行了。

    “不过,有个事儿老师得想办法了。”

    “什么事?”

    唐奕一摊手,“解额的问题啊!”

    范仲淹沉默下来,“这还真是个问题。。。。。。”

    唐奕苦笑,哪里是问题那么简单,这是个大问题!

    。。。。。。

    解额,故名思意,就是乡试取解名额的数量。

    放在往年,临考之前,朝廷会给各州府配发解额,也就是一州之地取解几人。

    这个数额不是每个州府都一样,而是按当地的教育水平来定的。

    比如河北诸州,文教昌盛,发解也就多,一般每州二三十之数;西北各州边夷为主,发解就少。前几科,像庆州、丰州这种地方,只取一二人。

    开封做为大宋首都,发解当然有照顾,一般百人左右,已经达到了庆丰二州的一百倍,多到爆炸。不然,大伙儿也不会削尖了脑袋想到开封来参加乡试。

    但是,今科却是不行了。。。。。。

    一百多?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观澜这一科要应举的人数就得超过百人,按说太学每科应举的人数也不少,这一百多个放在哪年都不算多。

    但是,观澜的水平不一样啊!

    这帮牲口是什么水平,唐奕这个后来人最清楚不过。要是还按往年开封的发解名额来考,他敢保证,不说把开封府一百多个解额包圆儿了,估计也挤不进来几个外人。

    要真按往年的来,那还了得?大宋举朝上下就得炸窝。

    况且,就算把开封解额都让观澜拿了,观澜书院还是不够,得有落榜的。唐奕也不会干。

    所以,今年的解额必须得加,而且加少了都不行。

    可是,增减解额不是说加就加那么简单的,这本身就已经超出了科举的范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利益博弈。

    不单是观澜儒生占了京畿本地学子的名额,京师本地人不能干。

    而且,不管朝官也好,各方利益勾连的仕族大户也罢,谁不想自己的同族同乡考上的多?

    每年中进士的就那么几个,哪里的解额多,哪里就机会大。八百只眼睛盯着解额这个事儿,谁多发了解,别的地方肯定是不干的。

    往年为了一州一地增减一两个名额,朝堂上就能吵得不可开焦,何况今天一下多出一百多个妖孽?

    轻则打嘴仗,重则是要出乱子的。

    。。。。。。

    “你先把明年应试的人数统计造册吧!”

    范仲淹想了半天,觉得还是先把人数统计上来,看看有多少人要考,再去想加解额,加多少的问题。

    “剩下的事,老夫去与官家商量。”

    “行。”唐奕道。“老师放心,这两天我就把这事办了。”

    范仲淹点头,实在不行,就只能劝一部份儒生回乡去考,或者是再等四年了。

    。。。。。。

    事情说的差不多了,范仲淹看了眼依旧噘着小嘴儿,愤愤不平的苏小妹,欣然一笑,“小丫头,还谁都不服了?”

    苏小妹撇嘴,“服什么?就是不让我去考,不然谁也考不过我。”

    “好好好。。。。。。”范仲淹顺着她说。“考不过你行了吧?不过啊,你也得能考才行喽。”

    “。。。。。。”气得苏小妹恨恨地一跺脚。

    “哈哈。。。。。。”范仲淹哈哈一笑,颇为享受这种后辈顽皮,使性带来的愉悦。

    不过,不想太耽误唐奕的时间,也就不再逗她,转身欲走。

    突然想起什么,又对唐奕道:“对了,纯礼最近似是也很用功,你有精力就带带他,说不准这小子也能有所建树。”

    唐奕应下,目送老师出院。

    苏小妹则是小声嘀咕,语气之中有着一丝委屈,“范老三那锒铛样子都能考,我为什么不能?”

    唐奕不接,这是社会现实,纵使他的观念不觉男女有差,但大势使然,他也无能为力。

    放下读书的心思,让萧巧哥陪着苏小妹“玩”,自己却是出了小院。

    统计户保麻烦着呢,要是不快点,等府衙人来的时候估计都弄不完。

    。。。。。。(未完待续。。)

第553章 死也死在这一科

    科举做为文人唯一的上升通道,可不是像后世那般有个学籍,报个名就可以考的。

    单以解试为例。

    因各地考生人数多少不等,差距大者,乃至上百倍。然无论多少,朝廷这些年在解额分配上已经达到了相对的平衡,分配给各州郡的录取指标亦已固定。

    但是,即使做得再公正,这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总会有的地方给的多,有的地方给的少。

    打个比方:

    东南州军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竞争之惨烈可想而知。

    可是,西北州军取解,因文教不兴,应举者甚少,个别州郡不过百人,而因各种原因,解额给的却不能少,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那边是百里挑一,这边是百里挑十,肯定是这边容易中啊!是以,东南之仕假借西北户籍到西北应考的甚矣。

    所以,朝廷在调控解额,尽力争取平衡的同时,亦严抓户籍审查,让考生尽量在家乡取解,也就成了必然。

    现在,范仲淹交代给唐奕做的事情,就是考试之前户籍审查中的流程。

    做为大宋的都城,开封每科取解都是人满为患。除了“官二代”、“权二代”这些是没有办法的,对于普通考生的审查当属前宋最严。

    地方州郡要提前半年进行审查,而开封就要更早,尚有一年才到考期,就已经进入了审查程序。

    其中规定,应试考生报名要递交状纸,上列姓名、乡贯、三代情况等内容。

    开封府衙据此进行审查,其中乡贯的户籍要求很严格。依《贡举条例》,仅有户籍还不行,须实际居住在本贯才合格,名曰“查籍”。

    虽有户籍但久离本贯者,则要有命官担保方可,是为“户保”。

    而天封比别的地方不同的是,天圣七年定律,考生须有户籍7年以上,并实际居住“即许投状”;户籍不足7年,不住开封者,不在接收之限。

    也就是说,不但要有开封户籍,还要在开封实际居住七年以上才行。

    当然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考试,大宋这帮文人也是拼了,可谓花样百出。

    有的京师之中有亲戚,为了考试过继人子,取得户籍。更有甚者,即使认兄为父,也要在开封考试。

    还有的,比如王韶、章等人,早在当年随唐奕进京之时,家中就已经为他们铺好了路。在开封置地,落籍于此,等考的时候,也差不多七年了。

    所以,“学区房”这个概念可不是后世才有的,早一千多年就开始时兴了。

    唐奕要做的就是,把书院这一科要应试的儒生统计出来,再把状纸收归整理。有个别不合要求的,或是找范仲淹等人出据“户保”,或是走个“后门儿”。毕竟观澜的地位在这摆着,不管是谁,也不会在这事儿上不给面子。

    这事不难,就是麻烦,要查的精细,省得耽误了考试,却是耽误了人家的一辈子。

    一连忙了三天,到最后,唐奕脸都绿了。

    不是累的,而是这帮孙子今年都铆上了,统计下来。。。。。。148人!!

    上一科,开封取解107人,也就是说,如果不加解额,就算107个坑都让观澜占了,还有41个考不上。

    可是就算加!?加多少?观澜考的越多,加的就得越多。

    “要不。。。。。。你们几个再等下一科得了。”

    “姥姥!!”一听唐奕让他们再等四年,宋楷直接就骂娘了。

    “小爷这要是躲了,还不得让章子厚他们笑话死!?不行,死也死在这一科!”

    “可是。。。。。。”

    唐奕苦着脸,抖着手里的一大捋考状,“你要是连解试都过不了,那不更丢人?”

    “那也不行!”宋为庸上来撅劲谁也拦不住了。“老子可以考上了不当官,但是必须得考!”

    “。。。。。。”

    “要不等一科?”庞玉有些动摇。“我爹也跟我聊过了,说这科有点凶,可以避避风头。”

    丁源倾向于庞玉,“这事儿不是较劲的事儿,解试都不一定能过。别忘了,可还有复试呢!”

    宋律规定,食禄之家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必须加试复试。也就是说,还得多考一场。

    唐奕接道:“你看看,还是等一科吧。。。。。。”

    宋楷不说话了,攥着拳头运气。起早贪黑,捏着鼻子往死了学,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抬头看向范纯礼,希望这货说几句中听的。

    可是,他也不想想,贱纯礼这时候要是顺着他说,那就不叫贱纯礼了。

    范纯礼嘿嘿一乐,“你别看我,谁让你乐老子早不想办法?”

    好吧,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庆七年,范仲淹退下来的时候,赵祯觉得愧对范仲淹,就把他一家都赐了散官。

    范纯礼是正九品上的“儒林郎”,连幺儿都有个从九品上的“文林郎”散衔。

    这东西没多少官奉,也不用上班管事儿,就是个虚名。可是,一但进了考场,可就有大用了。

    不但不用跟宋楷他们考复试,而且可以进“别头场”。十取三,机会大大地。

    “。。。。。。”

    宋楷瞪了他一眼,“什么东西!”

    贱纯礼不以为意,“要不你就跟正平学学,取个郡主皇亲啥的,也能进别头场。”

    “滚!”连庞玉都不干了,这货太贱,就差上脚踹了。

    可是一转脸儿,庞玉就对唐正平做出一个谄媚的表情,“兄弟,和你家玉竹妹妹说说,还有什么小妹啥的,表妹也行,咱愿意屈尊!!”

    唐正平白了他一眼,本想安慰他们几句,却是也收回去了。

    他确实也没有宋楷、庞玉的担忧,因为他老子唐介给他定了门好亲,北海郡王赵允弼的六女。已经下了聘,来年开春就成亲。

    到时候,他就算是和皇族沾了小边儿,也能进别头场。

    。。。。。。

    “我不管!”宋楷还是老样子。“反正这科我得考,爱特么中不中!”

    说完一调头,走了。。。。。。

    唐奕看着他的背影直摇头,看来,只能自己帮着想想办法了。

    。。。。。。(未完待续。。)

第554章 商量商量别考了

    148人!相当于观澜几乎是全院出动,要大闹这一科。

    可是,这个解额怎么办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