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纨绔到底-第1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炉盖一一打开,把燃旺的炭火往炉内放。随着炉盖轻轻一合,顿时,令人称绝的一幕出现了。

只见一对古香炉内同时有紫烟冒出,袅袅升腾。孙掌柜跳开几步,远远望去,只见一只古香炉上仿佛有观世音端坐其上;一只则有弥勒佛微笑其间。紫烟升至两尺来高,烟气渐淡,整个当铺却香气扑鼻。而更令人称奇的是,随着炭火的旺燃,两个薄如蝉翼的紫铜炉盖上,线刻般的猛禽走兽,竟飘然欲动起来……

四百七十七章香炉之谜

孙掌柜见了不由激动万分,确信这对古香炉当属宝中之宝。不过,孙掌柜毕竟老成持重,不动声色。他清楚,接下来,该是年轻人开口要价的时候了。

果然,就见年轻人这时才冲孙掌柜一抱拳,坦诚一笑道:“既然是做当铺生意,想必孙掌柜定是懂行之人,今日把家中一对祖传宝物拿来当,并在孙掌柜面前演示一番,其实就想喊个高价。”接着,也不等孙掌柜开口,年轻人又是一声长叹,道出实情。

原来年轻人姓王,名云成,城北王家庄人,他在江南开有绸庄,不想近日遭遇火灾,庄上货物损失殆尽。眼下正急需一大笔银子前去恢复生意。家中银两又不凑手,便想用这对祖传古香炉,从孙掌柜当铺当三万贯,前去救急……

王云成显然怕孙掌柜一口回绝,说完便急巴巴冲孙掌柜望。可万没想到,孙掌柜听完,再一次仔细验看一遍古香炉,然后一挥手,便一口同意了。

转眼,议定的当期说到就到。这日,孙掌柜又是刚在当柜前坐定,就见王云成兴冲冲赎当来了。

进得当铺,王云成先冲孙掌柜深施一礼,然后才开口道:“这次孙掌柜可是帮了我们王家一个天大的忙啊。”

说着,也把当票和一沓钱票轻轻推到了孙掌柜面前。孙掌柜见了,也只呵呵一笑,随后一摆手,便亲自取来黑漆木匣,要王云成验看。

王云成也不验看,又冲孙掌柜一拱手,笑笑道:“孙掌柜,咱们还是点炭火一验吧。”

说着,也不等孙掌柜点头,王云成已伸手从褡包中取出木碳,又是“嚓嚓”几下点燃……

不用说,接下来,那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观就要再次出现了。

可不料。等过许久,燃旺的炭火都把那薄如蝉翼的紫铜炉盖烧红了,奇特景观却始终不曾出现。王云成又赶忙重试,可几次试过,一对古香炉就像施了魔法,始终不见那奇特景观出现。王云成就不由看一眼孙掌柜,很生气地摇头道:“这对古香炉恐怕不是我们王家那对吧?”

一听这话。孙掌顿时急了,存放黑漆木匣的钥匙一直由他保管。存入密室之后,自己从未动过,况且这黑漆木匣封存完好,怎么转眼就不是他们王家那对了呢?他拿过古香炉,急急验看起来。

都知道,但凡香炉都是靠燃烧或烤炙香草、香料产生香气。王家这对虽属个别,可万变不离其宗。就算炉内布有机关,也得有地方可布才对。孙掌柜显然是古玩儿中的行家,沿炉子内外又仔仔细细验看起来。一切都和当初验看时一样。古香炉内除放置炭火的托盘和一层除不去的细炭灰外,再无其它。

一时间,孙掌柜不由叫苦连天。他经历大小典当无数,还从没有出过任何差错……

可事已至此,便也无奈地冲王云成一抱拳道:“既然说香炉不是你们王家那对,按当铺规矩,我们也只有自认倒霉。再赔你一倍钱。”

没想到,王云成却不干,他告诉孙掌柜:古香炉是祖传宝物,代代相传视若性命,这次拿来当,已属不孝。若再在自己手中丢失,就属大不孝。一句话,王云成一定要赎回自家那对会冒烟的古香炉……否则,就要按当银三倍的钱赔他。

孙掌柜一听,顿时进退两难。一方面他清楚,除了手上这对古香炉,他可再拿不出第二对如此这般的古香炉啊;再一方面。若赔一倍银子给他,孙掌柜想着凭着自己的老脸,东家阿史那献也不会有什么话。可若用三倍的钱赔他,不仅自己无论如何张不开这个口,就连阿史那献也不会有这么多钱。无奈之下,孙掌柜一咬牙,他要王云成给他宽限三天,想想办法。三天期限一到,如果到时再拿不出会冒烟的古香炉,他情愿把当铺抵押给他。

一见孙掌柜如此说,王云成也不好再坚持说什么,只好点头同意。

孙掌柜将此事禀报给了阿史那献,阿史那献一直宽慰着孙掌柜。

三天期限眨眼即到,这天一大早,就见王云成急匆匆赶到孙掌柜当铺。孙掌柜并不在,只有阿史那献在那里。

阿史那献阴沉着脸道:“我是当铺的东家,因为香炉之事,孙掌柜已经以死谢罪了,他死前留信给我,让我把当铺抵了你这香炉之当,以全他一生的清名。我家这一辈子欠孙掌柜的太多,所以,我要为他了这一桩心愿。这是契约,当铺归你了。”

听说孙掌柜自尽了,王云成面上神色变了一变,但他也没客气,把孙掌柜当铺划到自己名下。

阿史那献将当铺划给王云成且,便将自己锁进了书房,不吃也不喝,一连两天没有出来,无论阿史那雪莲如何苦劝,他就是不理。

无奈之下,阿史那雪莲便来求助于李陶了。

“你先回去,我一会便到!”李陶对阿史那雪莲道。

见雪莲还有些不放心,李陶宽慰道:“放心,你大哥的事情包在我身上了。”

劝走了阿史那雪莲之后,李陶来到了内宅。

华菁菁、娑娜与卢月儿听李陶说完恋玉之事,都不禁潸然泪下。于是,李陶趁机提出,请三女出面,让恋玉打消出家的念头,嫁给阿史那献。

三女毫不犹豫便点头答应了。

尔后,李陶迅速召来了李申,将孙掌柜一事讲于了他:“这里面肯定有问题,你马上动用一切力量,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是,小主人!”

“这事很重要,务必在一个月内给我结果。”李陶又叮咛了一句。

李申还是第一次见李陶给自己交待任务的时候专门叮咛,当然知道事关重大,他点点头道:“我知道了,小主人,请放心!”

送走了李申,李陶又马不停蹄来到了阿史那献的府上。

“孙掌柜是被人冤枉的!”

“我会尽快查出真相的!”

“你若想慰藉孙掌柜的在天之灵,就说句话!否则,我转身就走!”

李陶站在阿史那献的书房门口,仅仅说了三句话,阿史那献便打开房门出来了。

“我信你!”阿史那献赤红着眼睛道。

李陶拍了拍阿史那献的肩头,一句话没说便转身离去了。

……

四百七十八章蝗灾

开元三年三月的一天下午,汴州的一个普通村落,农人正在村东头树林下躺着,只听从东向西的行人惊慌地高叫:“看,西边天上的浓云把日头都盖住了!”

大约不到半盏茶功夫,灰色浓云愈滚愈近。村内黯然无光。空中传来了“簌——簌——”的骇人声。接着噼噼啪啪全身土黄色的虫子,铺天盖地而来。

在外乘凉的一老妪,见此情景立即跪下,两手合拢面向苍天,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天啊,要保佑,要保佑!”

周围的十多人都被她的祈祷惊呆了。

村里一位同族老人好像明白了什么,立刻大喊道:“蚂蚱爷显灵了!”

村民所说的蚂蚱爷便是飞蝗,刹时间飞蝗便到了头顶,遮天蔽日,时起时落,空中地上,上下交织,落在树上黑压压的,胳膊粗的树枝压得上下忽闪,一个劲地叫,边吃边拉屎,只听谷地里轰隆轰隆的嚼食声,哗啦哗啦的落屎声,他们无计可施,揪心地看着绿油油的谷苗,不一会被蝗虫啃成了光秆……

……

范长风与董少卿急急来找李陶。

“这个消息朝廷知道了吗?”李陶听罢皱着眉头道。

“应该还不知道。”董少卿道:“我们的消息是由汴州商号直接由快马第一时间报来的,若由里正报给县衙、县衙报给州府,州府再报到朝廷,估计要到三日后。”

范长风点头道:“看来,我们的分号传递消息,的确比朝廷的驿站快些。”

李陶没有说话,只是低头深思起来。

毫无疑问,汴州出现了蝗灾。

蝗虫的习性很奇怪,当年份风调雨顺之时,植食性的蝗虫一般会分散单独生活,不会造成蝗灾,可是一旦某个地方出现旱灾哪怕是轻微的。植物数量减少,大量蝗虫攀附于少数植物之时,蝗虫之间会因为大腿的相互碰触而改变生活习性,它们会变得喜欢群居,大量的群居蝗虫会大量繁殖,然后,形成一场吞噬天地间一切植被的风暴。这就是蝗灾。

这些与人类争夺秋收口粮的蝗虫的吞噬能力相当恐怖,只需要半天。蝗灾所覆盖的田野就会只剩下裸露的大地,凡是能够入口的一切植物,包括高大的树木的叶片,到低矮的苔藓,一切绿色植被都会成为蝗虫的口粮,大量繁殖的蝗虫在几十天后又会加入对植物的掠夺。

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农民,望着满天的飞蝗之时,悲怆的痛哭毫无作用,往往发生蝗灾的年份。都是饿殍满地易子而食的惨状。

绝不能让这样的情况发生,想到这里,李陶对范长风与董少卿道:“此事非同小可,你们抓紧时间,动用商号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做好以下几件事情。第一,大量调集粮食到河南道。特别是汴州,越多越好,。第二,从长安总号与别处分号调集人手前往汴州,等待命令。第三,筹集大量现钱。以备急用。”

二人知道事关重大,点点头转身匆匆离去了。

李陶在屋内踱了几步,又让人将华云峰与宋林找来。

不一会,华宋二人便赶来了。

李陶也没有废话,将汴州蝗灾的事情说了一遍,然后道:“二位回去后,尽快去查古方。一定要找到治蝗药方,这可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计。”

“我们会尽全力的!”

……

李陶做好一切准备,剩下的只能等了。尽管他也知道救灾如救火,但必须要等朝廷最终的决断,不然他什么也做不了。

三月初九的夜晚,四方馆的一间书房内,有个老者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宰辅姚崇。

自从姚崇做了首辅后,李隆基对姚崇言听计从,而姚崇对玄宗也是竭尽全力,君臣之间亲密无间,配合默契。姚崇虽然做了宰相,刚开始还没有府邸,就住在罔极寺里。

寺院里花木葱茏,蚊子比较多,有一次,姚崇得了疟疾,只好请假休息。李隆基见不到姚崇,急得不得了,不停地派使者去探视,一天就派了几十个。

姚崇既然休息,就只能由另一位宰相卢怀慎主政。卢怀慎每次到李隆基那里去奏事,只要说得合了李隆基的心思,李隆基总会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吧?一旦说的不合玄宗的心意,玄宗马上就会说:怎么不先和姚崇商量商量再来!

后来,卢怀慎觉得总跑到寺里向姚崇问计也太不方便了,干脆上奏李隆基,让姚崇搬到四方馆一边养病一边办公算了,让他的家人也到这里来伺候他。

四方馆是大唐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可以住宿。

玄宗一听,马上答应了,催着姚崇搬家。

姚崇却再三推辞:“四方馆里有许多档案文书,住进去不方便!”

李隆基却不在意:“设四方馆,是为了国家。今天让你住进去,也是为了国家。若没有制度限制,我恨不得让你住到宫里来,四方馆算得了什么,你就不用推辞了!”

李隆基对姚崇如此信任倚重,这便是对他最大的认可了。姚崇也感激涕零,恨不得为玄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阁老!蓝田王求见!”姚崇的老管家进门来禀报道。

“蓝田王?”姚崇皱了皱眉头。

李陶是宗室,能力毋庸置疑,对陛下有大功,深受陛下信任,但他素来低调,很少参与政事,所以也很少单独拜访过自己。像今日这样夜晚来访,这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快快有请!”

“老姚,好久不见了,怎么样?最近可好?”

李陶每次见姚崇都很是热情,始终沿用着在潞州时的称呼,姚崇现在虽然已经贵为宰相了,可听了李陶的称呼还是觉得很亲切。

“托蓝田王的福,老夫一切都好!”姚崇呵呵笑道:“里面请,我这里可是有好茶的!”

“好好好!”李陶也不客气,随着姚崇进了书房。

二人坐定后,姚崇问道“蓝田王可是稀客,不知今夜……”

李陶笑道:“老姚,我们俩是老相识,就不兜圈子了,我有一事要你帮忙。”

“蓝田王开口求人可是很难得,说吧,只要是合情合理我又能办的,决不推辞。”姚崇的话说的滴水不漏。

四百七十九章要官

“我想让李林甫做国子司业!”李陶笑嘻嘻道。

“让李林甫做国子司业?”姚崇奇怪地看着李陶。

去年的时候,姜绞就专门来向姚崇为外甥求官,虽然求的不是国子司业一职,但姚崇毫不犹豫就拒绝了。今日,李陶又来为李林甫求官,而且还是清望官国子司业,难道是姜绞说动了李陶。

姚崇思虑再三,觉得不可能,他与李陶交往多年,以他对李陶的了解,李陶绝不可能做如此荒唐之事,他这么做必有深意。

想到这里,姚崇试探着问道:“蓝田王莫非不知道这李林甫是不无术的游荡子弟?”

“我怎会不知道李林甫是什么样的人?”李陶笑道。

“那蓝田王可否知道,这国子司业一般都由进士担任,以李林甫的学问,那可是远远不够格。”

李陶直接道:“老姚,你所说的这些我都知道。我来为李林甫求这官,不是因为姜绞,我有我的打算,但现在却无法对你明说。”

见姚崇又要说话,李陶摆手打断了他:“老姚,你也不用急着回答,我给你五天时间,五天后你再回答我!当然,我也不会白白落你这个人情,五天之内,你若遇上无法解决的难事,我会帮你解决掉,到时我们就两不相欠了。”

姚崇摇头道:“蓝田王,这李林甫不适合做国子司业,莫说是五天,就算是五年,我也是这话,到时恐怕会让你失望了。”

李陶神秘兮兮道:“老姚,你可别把话说得如此满,天有不测风云,或许五天后,你就不会如此说了。到时候,你会觉得用一个国子司业的官职就解决了你遇到的难题,那可是太划算节。”

说罢。李陶起身道:“不说了,告辞了,我等着你的消息。”

看着李陶离去的背影,姚崇嘴里嘀咕道:“他又再弄什么玄虚?”

……

“大和尚,你现在的日子过的不错嘛!”李陶一见普润方丈便调侃道。

普润作为天慈寺的住持,在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争斗中,为李隆基出了大力。开元初年。李隆基下诏,将天慈寺敕封为国寺。普润也被被礼为国师。

普润双手合什道:“蓝田王说笑了,普润还是原来的普润,并无任何变化。”

“这就好,那我问你,你还杀猪吗?”

“啊?”普润愣住了,他不知李陶为何问了这么一句没头没脑的话。

“你还记得吗?当年你说过,你杀猪让别人吃肉,就是替人承担罪孽,正合舍身喂虎的精神!正所谓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我自然记得!”

“那好,今日还得要你入一次地狱,不知大和尚你敢不敢。”

说罢,李陶便把汴州蝗灾一事讲于了普润。

“若我没估计错,朝堂之上有许多人会以不杀生为由反对灭蝗,殊不知他们这么做是要将百姓活活饿死,你是佛法大家。帮我驳倒他们,剩下的事我才可以放手去做。故而我来求大和尚再去杀一次‘猪’,如何?”

普润听罢,点头应允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更何况是那么多人命。佛家所说不禁杀生,是禁杀念,并非是为了图那虚名。为了不杀蝗虫,却要将那么些人饿死,岂不荒谬?没问题,这些猪让贫僧来杀吧!”

从天慈寺出来,李陶立刻赶到了陆象先的家。

太平公主权倾朝野之时。宰相萧至忠、岑羲等人争相依附,只有陆象先不肯,始终没有前去拜访过她。后来,太平公主欲废黜李隆基,另立皇帝,召集宰相商议。

太平公主对宰相们道:“宁王是太上皇嫡长子,而皇帝只是庶子,我们不应废嫡立庶。”

陆象先当时便问道:“那皇帝为何得以继位?”

太平公主回答:“他只是一时立功,才登上帝位。如今失德,理应被废。”

陆象先则道:“因为有功被立为皇帝,那么有罪才可以废黜。如今皇帝没有罪过,怎能被废?”

太平公主只得另与窦怀贞等人商议。

太平公主被诛杀后,陆象先因是太平公主所举荐,也被捕获。但李隆基却将他释放,还加封他为兖国公。

政变平息后,李隆基还要还要进一步清洗萧至忠、岑羲的党羽,陆象先暗中进行营救保护。很多人得以保全,但都不知是陆象先所为。

陆象先为人清心寡欲,言辞议论高妙玄远,受到舆论的推崇。如今,他因丧母而辞职在家丁忧。李陶知道,要想堵住那些反对灭蝗的朝臣物业的嘴。只有通过陆象先最合适。

“不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