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贾敏的红楼生活-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代大家族的规矩,还没成亲的都算未成年,本家女眷不必严格避讳。因此这个社会虽说讲究“男女大防”,男女授受不亲,七岁不同席。但是在前者的规定下,也不是真的一丝不苟,严格遵守,也有变通。所以,清玉和霁玉进后院,并无关碍。他们又不像宝玉那样,一直厮混在内帏之中,并且还居住在内院之中。
一身明蓝色提方格纹阔袖滚回字纹宽袖锦袍,袖口处有着同色的暗绣图案,腰系暗银嵌玉厚锦带,头上戴着青玉束髻冠的清玉和一袭青莲紫点白色花纹半袖长衣,里面着白色正袍,藕荷小衣,腰间束着一条珍珠琉璃白玉带,头上带着翡翠明玉冠的霁玉一前一后走了进来,给贾母和邢王两位夫人磕头见礼。
贾母把清玉和霁玉叫到跟前,带上鸳鸯递过来的眼镜,仔细打量着两小。清玉形貌昳丽,眉目如画,唇红齿白,姿容雅致。霁玉丰神俊朗,凛凛眉目犹如山水相逢,剑眉星目,顾盼晔然,清新俊逸。两人都生了一双好眼,站在那里宛如芝兰玉树一般,又如一丛挺拔的翠竹,俊秀飘逸。就连一向以宝玉出众的外貌而自豪的王夫人见了他俩,也不得不承认,这两人模样长相不比宝玉差什么。
贾母心中欢喜,命鸳鸯端出预备好的见面礼,递给两人,笑道:“都是好孩子,这是外祖母给你们的。我有个孙儿,今天有事到他舅舅家去了,不然他见到你们更欢喜,等他回来你们见见,一定很投契。今后你们和他一起玩,一起读书,可是有伴了。”
自从知道贾敏要上京,深知宝玉脾气秉性,再加上贾母有把黛玉配给宝玉的意思,让王夫人存了一段心事在心里。犹记当年,她还年少的时候,只要贾敏在,无论在场有多少闺阁锦绣,都掩不住她的风姿。只要她略皱皱眉头,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之心疼,举手投足间,就轻易勾去了所有人的魂儿……
黛玉是贾敏的女儿,女儿肖母,哪怕随了贾敏一半,就宝玉那个性子,未必会给她争气。一想到儿子被贾敏的女儿“勾走”,王夫人就一肚子气。所以王夫人想着在宝玉未见到人之前,她要先对黛玉“劝谏”一番,让她远着点宝玉。所以在昨天收到下人的报信,说是贾敏一行今日会到的时候,一早她就找了个理由把宝玉支到王子腾家,估计得在那边吃过晚饭才能回来。这样的话,有一整天的时间,她可以琢磨怎么找机会,把这话即含蓄又能让人容易明白的点过去。
闲话一阵,贾敏起身对贾母说道:“清玉和霁玉已经拜见过两位舅舅了,这三个丫头也该去见见母舅。我带她们过去吧,自从离开京城,我也再没见过两位哥哥了。”
贾母把贾敏拉回来道:“你就不用去了。在这里陪我好好说会儿话。你和赦儿、政儿是亲兄妹,晚点见面他们也不会和你计较这个。”随后,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了三玉去见两个母舅。
邢夫人早就不耐烦听贾母和贾敏在这里上演母女温情了,听贾母这么说,忙亦起身,笑回道:“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贾母笑道:“正是呢,你也去罢,不必过来了。”邢夫人答应了一声“是”字,遂带了釉玉三个与王夫人作辞,大家送至穿堂前。
邢王二位离开,贾母命人带清玉和霁玉去府中为贾敏一家收拾的屋子处歇歇,洗去旅途的劳累。自从贾母收到贾敏要带着儿女进京的消息,就巴巴的派人收拾房子要留贾敏一家住下。起初选定了东北角荣国公暮年养静之所梨香院,但是梨香院才十来间房,贾敏带着两个儿子,三个女儿,还有一干仆役,住在那里不免狭窄拥挤,而且贾母不舍得贾敏离她太远,最后王熙凤选中府中西北角一所小三进的房子。就在贾母住处的后面,非常方便贾母和贾敏的往来。为了贾敏家的家人仆役出入,又另开一门通街。
对于贾府留她居住,贾敏并没有太多推辞。一来,贾母诚挚相留,她推辞不过。当然坚决要离开也不是不可以,可是作为离家多年的女儿,见到亲人,正是该亲厚之时,她表现的如此疏远,不免让人非议,毕竟贾家并没有做什么让她疏远娘家的举动,而之前,无论是贾母还是贾敏都表现的很亲热。
二来,林家在京的宅子,因为贾敏起意想修地热取暖,建造供人消暑的凉屋,改厕所,重新建浴室,……。贾敏以现在社会的建造能力尽量引进现代生活中的方便快捷,可是她不是学建筑的,所以尽管贾敏在扬州请来设计师傅,按照她的描述,画出图来,让林图拿着图改建。但是有些东西,涉及的关键点,是这个社会没有的,如果她本人不和工匠讲明,他们按照图也建不出来,就算勉强造出来了,也不伦不类,无法达到贾敏的要求。林图按图索骥,建完之后,收到贾敏来京的信息,打扫房间的时候,试用,结果不如人意,而且还让水淹了房子。
房间多年不住人,又遭水淹,不免阴暗潮湿,需要晾晾,散去潮气才行。否则住进去,人易生病。从头往下数,贾敏一行没有几个身子是结实的,小心保养还来不及,哪能上赶着去找病。虽然林图最后将宅子重新平整好,但是急急忙忙收拾出来的房间怎能和贾家这边收拾好的房子相比。而且贾敏还没死了修整房子的心,她想着暂时借住在贾家,等她把房子收拾好再回去也不迟。若是现在就住进去,回头收拾房子,还得搬出来。否则住人的同时又动工改建,乱糟糟的不说,匠人进出,在世人看去也不成体统。还不如等建好了,在住进去。这是贾敏留在贾家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个让贾敏留下的原因,那就是黛玉的下凡历劫。她病中曾经遇见过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只从他们的口中得知,黛玉的命运被扭转,但是他们声称,绛珠仙子是要历劫的,那么这个命数到底改成什么样?宝玉还是不是黛玉的劫?
从现代社会知道近亲结婚坏处的贾敏,就算宝玉是这个世界完美无缺的好儿郎,所有的人都认为可堪与黛玉匹配,她也不赞同这门婚事,她才不管什么“木石姻缘”呢。如果木石姻缘依旧,那么她的反对是不是黛玉的一劫?……对此贾敏曾经辗转反侧,思索良久,终是无解。
黛玉和宝玉是表兄妹,宝玉又是个爱在内帏厮混的,就算贾敏严防死堵,若是他们依旧是彼此的“劫”,那么终究会见面。“堵不如疏”,就如同贾敏对釉玉和黛玉读《西厢记》《牡丹亭》等**的态度似的。贾敏并不阻止她们看,在她们看完之后,给她们分析。书写的不错,辞藻华丽,文理细密,可惜却把这个世界的准则抛到了一边。
“聘则为妻奔为妾”。女儿家名声最重,要尊贵,矜持。若是像书中所言,那般行事,必然会被男方和世人看轻,将来就算成婚,日子也不好过。就算男方没有家人,孤身一人,一双两好的时候,还算罢了。若是等那柔情蜜意散去,世人的眼光和议论,就未必能够承受的住了。甚至有那心思卑劣的,就会想,当初她见到我的时候,就这样,若是再见到一个更清俊的男人,只怕又贴上去了,觉得这女子不好,水性杨花,生性放荡,全然忘记了是自己引诱对方。
再者,这男子生的好,未必品行就好。这世上生的相貌堂堂,却一肚子男盗女娼的男子不少。看人绝对不能以貌取人。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乱臣贼子,李林甫、蔡京、秦桧、严嵩、……都是颇有风仪的美男子,可是品行不端,令人不齿。像以莫须有罪名害了忠义之臣岳飞的秦桧,因为他,当世之人以姓“秦”为耻,遇人都不敢说出自己的姓氏。
分析完后,贾敏又告诉她们,《西厢记》本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而且元稹一面在文中为张生勾引上崔莺莺洋洋自得,一面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行径辩解开脱,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大肆批判莺莺的不守妇道。《西厢记》不过是后人不喜欢原作的结局,为了迎合世人的大团圆思想,才有了后面的张生功成名就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团圆结局。
讲完《西厢记》,贾敏又给她们分析《牡丹亭》。高祖立国时废除女子裹脚的政令中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女子裹脚人为长成已半残,有损天和有碍子孙,凡是有爵人家不得为女子缠足,缠足女子不得入宫,不得诰封。”此令一出,除了扬州瘦马这样专门供人亵玩的女子,天下间再无缠足者。
像杜丽娘那般,身为父母的独生女儿,为了个梦中的人,连性命都不要了,死去活来。既然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像她这般行事,心中可曾想过疼爱她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中年丧女,又该是如何的痛不欲生?魂魄不散,只为等待那柳梦梅,却半点不曾想过去看父母一眼,她心中把那生她养她的父母置于何地?心中想的全是自己,全然没有想过,她的身上系着父母兄妹甚至儿女,已然忘记世间还有“责任”二字。像这般自私自利之人,有何面目活在世间,倒不如真死的好。
一席话,说的釉玉和黛玉两个掩卷沉思,自此再看书,两人在欣赏唇齿噙香,华丽婉转诗句的同时,已经学会理智的从现实的角度思考,做到了“识其精华,辩其糟粕”。有的时候,看见黛玉往这个社会的“淑女”方向靠拢,贾敏不知道她是作对了还是做错了。
其实要论“叛逆”,只怕从现代来的她,满脑子的叛逆思想无人能比,可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深刻的认识到这个社会现实之后,她把所有的不合时宜的思想都禁锢起来,自然,她也没想过要培养出一个“先驱者”。
贾敏不记得她什么时候看过的一篇文章上,写着这么一句话:“一个人没有什么可能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和整个已经根深蒂固,广为当时人认同并遵守的礼法制度相抗衡的。不是没有特例,但是既然是特例就一定是少的,而且为之付出的代价必然大。” 自她来到这个社会所看到的,所经历的,也让她深刻的知道,如果这个世间真的存在这样的人物,那么生存在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又是怎样的为世所不容。何况黛玉又是个女儿,在这个社会女儿家生存本就不易。
虽然贾敏住在贾家,有看木石姻缘发展,让两人历劫的想法,但是她怀疑,经过她的教育,又有清玉和霁玉这两个出类拔萃的兄弟比着,黛玉能否依旧看中宝玉?不是说宝玉不好,只是宝玉依旧是当年的宝玉,黛玉却非当年的她。当已经改变,开始成长的黛玉,遇见依旧在原地的宝玉,是否能够作彼此的知己,贾敏无法下定论,只能静等着看结果。
清玉和霁玉被人带着离开,贾母把凤姐和三春也都支了出去,又屏退了身边伺候的人,拉着贾敏的手问道:“清哥儿是怎么回事?林家什么时候多出了一个庶子?而且还比霁玉大?”收养清玉和釉玉,贾敏并没有写信告知贾家。直到贾敏写信说,要带着儿女们上京,信中提到清玉和釉玉,贾家这才知道这两个人的存在。
“他们是老爷一位姨娘生的,当时我没孩子,老爷又那么大的年纪了,好不容易有个姨娘怀孕了,自然没有不让她生下的道理。因为清玉和釉玉是龙凤胎,刚生下来时小小的一团,弱的很,他们又是七月十四的生日,鬼节前一天出生的。孩子小,肉身弱,易引来小鬼儿,老爷怕养不大,就把他们送了出去。后来我有了黛玉和霁玉,等他们四岁上的时候,才把他们接回来。”贾敏将早已经想好的说辞讲给贾母听。
大户人家养不大孩子,想了很多办法,有把女孩当作男孩养的,男孩当作女孩打扮养大的。有的是觉得家里富贵太盛,需借些贫贱之气帮着压住孩子。所以,有给孩子取“猫儿狗儿”这类贱名的,大名则迟迟不取。有认贫苦人家或者有法力通鬼神这样的人物作寄名干娘的。情形更严重的,就是把孩子寄养在贫苦人家中几年的。
贾母听了点点头,道:“这两个孩子的母亲现在在哪?清玉是庶子,可是他比霁玉年长。你信上说,这孩子和霁玉一样,也是到京里来念书的,若是将来有了出息,你想好怎么办了吗?”贾母年老成精,一下子就指出问题关键所在。
贾敏笑道:“他们的母亲生产的时候就作下了病,孩子被送走之后,身体就垮了,没多长时间就病死了。孩子接回来养在我的身边,清玉是比霁玉年长,可是论天分,他比不上霁玉。再说,就算将来他出息了,荣光也是我这个作嫡母的,和他死去的生母无关。何况他要想在朝为官,对我这个嫡母,只有恭敬的份,不敢有什么其他的心思,否则,一个‘不孝’的帽子扣下来,我就能坏了他的前程。”
听出贾敏没有打压清玉的意思,贾母想了想,叹道:“说什么呢,庶子给生母讨诰命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太宗时的兵部尚书郦大人的事情当时沸沸扬扬,最终还不是姨娘越过正妻,扬眉吐气了。这才过了多少年,至今还被人时不时的提起。前车之鉴,还不足以让你引以为戒。何况,他毕竟是庶子,你是嫡母,虽然做儿子的要尊敬母亲,可是你们终究隔着一层,真闹起来,对你的名声也不好。再说,为这么个毛孩子用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两败俱伤的法子不值得。何必等他长起来再动手,现在就收拾了不但省事,而且便宜,还轻而易举。”
不等贾敏说话,贾母又拍着她的手道:“你这个孩子就是心善,既然有了霁哥,还留着他做什么?他是庶子不假,可是他不同于寻常的庶子,比霁哥儿玉大,是庶长子,这样的人你怎么能把他留着。再者,你要是心慈手软,下不去手,想着留他一命,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是个庶子,让他认识几个字,会写名字,给碗饭吃,不饿死他就行了。好好的你让他读什么书,上什么学堂,考什么科举,真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一席话说得贾敏大汗,想到记忆中,原主幼时不明不白没了的庶出的哥哥,还有长大之后,远嫁他乡,婚姻和生活俱不如意,已经过世的三位庶出姐姐。又想到贾家身为庶出子弟的贾环和贾琮在府中的地位和待遇,还不如府里一个有点体面的小管事呢。
贾敏想了想道:“母亲,郦大人的事情我也听说过,可是这并不能成为我薄待清玉的理由。清玉的生母已经过世,他又是自从进府就养在我身边的,我待他怎么样,有目共睹,若是这样还让他和我离心,只能说他就是一个天生‘养不熟的白眼狼’。这样的话,我也没办法了,少不得等他长大,给他娶个妻子,早早的分出去算了。让他读书识字,总比把他拘在家里胡闹的强,毕竟读了书,多少能够懂点道理,比那蛮横无知的好多了,至少不用担心有什么讲不通的。”
深吸了一口气,贾敏又道:“再说,林家和贾家的规矩不一样。为了林家的发展,对嫡子和庶子一律给予最好的教导,就连女儿也是要从小熟读诗书的。毕竟家里的庶子真有出息了,那也是自家的面上有光,不是便宜了别家。就是因为有这条规矩,林家才能这么兴旺发达,从商周延续到本朝。只是如海这支一直人丁不旺,几代单传,而姑苏的林氏宗族则是在太宗年间犯下大错,被勒令子孙三代不得出仕,所以这条规矩不为人知罢了。放眼本朝,也出过不少庶出的进士,这些人出身的家族早已经摒弃旧见,并不是一味的排挤庶子。所以如果墨守成规下去,家族早晚会衰落下去。……”
贾敏说了这么多,不无劝诫贾母的意思,可是看到她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知道刚才的话都白说了,她根本没听进去。因此贾敏又换了个话头:“母亲放心,科举考试三年一轮,虽说是中了举人就可以做官,但是只有进士方可为上品。自本朝立国以来,每科取中的进士,多则三四百,少则四五十。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向往上升,除了个人的资历能力之外,还需要家族出力辅助。再者,朝廷官职就那么多,可是每三年都有新进人员。如今四海晏平,本朝已经立国百余年,不比刚立国之时官位空缺者多,僧多粥少,中了进士在吏部候缺的不是有多少,有的都等到了皓首斑白之际,都没有等到。我如今已经是正二品的诰命夫人,若是等着清玉给我讨封,想往上升,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我这辈子能不能等到还未知呢。”
列举了不少数据之后,贾敏又道:“再者,都说科举出仕,可是科举可不是那么好考的。清玉的资质一般,而且他进的并不是国子监,而是另找的官学,就算再好,也比不过国子监那个地方。当年珠儿那么聪颖,入了国子监读书,不是也未曾考取吗?清玉远不如珠儿,只怕更难考中。何况他现在又在我的眼皮子底下,想要拿捏他岂不是太容易了,倒也不用太心急。”十四岁就进学的贾珠一直被认为是贾府的骄傲,虽然他已经早亡,但是并不妨碍贾母以他为豪,所以贾敏干脆拿贾珠做比,让对科举不甚了解的贾母更能够听得明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