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是那个理,可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李秋林还是有点接受不了。要知道,虽然他是个队长,能管些事,家里也就够温饱而已,年头好的时候,还能攒点钱;可是他家老大、老二眼看就到了排队说亲的年龄,可是得花不少钱。
他伤了腿,就表示短时间内他不能出工,不能出工就没有工分,没工分就分不到钱和粮。一个整劳力工分,想想怪可惜的。
这时李秋林垂头丧气,完全没了瞒着媳妇也要帮胡寡妇的劲头。
可是腿已经断了,他再后悔也没法子。
郝大夫帮李秋林医治过腿,后秋林媳妇让人帮忙把丈夫抬回家。临走时,她狠狠瞪了胡寡妇一眼,明显不会善罢甘休的样子。
胡寡妇明白,队长媳妇这是恨上她了。这事摊到她头上,她心里也不好受。不就是找个男人帮忙修修房顶吗,她怎么就这么倒霉?
这事早被有心人看到眼里,并传了出去。不说别人,李洪生媳妇肯定不会放过散布消息的机会,等下午上工没多久,该知道的几乎劝知道了。
胡寡妇的婆婆特意跑到胡寡妇跟前骂了她一顿,说她是扫把星,说她不守妇道,有活怎么不找自家人帮忙,非得找别的男人……
总之,胡寡妇婆婆骂得很难听。可是这些话胡寡妇听得多了,脸皮早就练厚了。她听了只不过心里微微不舒服罢了,全都当做耳旁风,随风而去。
等婆婆骂完,要走时,胡寡妇厚着脸皮凑上前说:“娘,你回头让公公抽空帮忙给修修房顶吧,估计我是找不到人修房顶了。”
也是,修房顶修得出了事,谁还敢帮她?胡寡妇还算有自知之明。
没想到她婆婆反口说:“你想让修就给你修啊,美得你!”
“婆婆,你不让公公来给修房顶,你的孙子孙女下雨天可是会淋雨,冬天还会挨冻,你看是修还是不修吧?”
胡寡妇拿孩子将了婆婆的军,气得她婆婆气冲冲地走了。
过后,到底还是胡寡妇的公公帮忙修了房顶。
村里的男女老少听说李队长因为帮胡寡妇修房顶摔断了腿,很多人都觉得胡寡妇“克”男人。一时间,全村的爷们几乎都被自家媳妇嘱咐过,不能帮胡寡妇的忙,说不定会倒霉。
正在风头上,还真没人出头帮胡寡妇。因此,最后还是胡家人解决了修房顶的事。
李秋林摔断腿也是活该,谁让他不小心呢,谁让他觉得心虚呢?
在他摔断腿的这天下午,他媳妇没去上工,就在家帮他熬药伺候他。
此时,李秋林看到一直围着他转的媳妇,放佛明白过来:野花再香,也不如原配妻子好。
李秋林想起原来他鬼迷心窍,差点被胡寡妇迷住,觉得对不起媳妇。他想等腿好后,好好表现,做个顶天立地的顾家好男人,再也不着胡寡妇的边。
“来,秋林,你赶紧把药喝了。”李秋林媳妇把药碗端到丈夫跟前。
她知道丈夫真是帮胡寡妇修房顶后,就没再生丈夫的气,反而把怨气都聚集到胡寡妇一人身上。
要不是胡寡妇非得让她丈夫帮忙,秋林怎么会摔断腿?肯定是胡寡妇不好,“克”男人,连累了她丈夫,秋林媳妇如此想。
等秋林媳妇看着丈夫吃了药,把碗洗了放到橱柜里,径自去了胡寡妇家。
“胡寡妇,都怨你个扫把星,拖累了我家秋林。要不是你,秋林咋会摔断腿?今天你得给我个说法,要不然,我一定饶不了你。”
秋林媳妇找胡寡妇,不仅是想骂她,还想要药费,要赔偿。她家秋林两三个月没法出工,得耽误赚多少工分,这些都怪胡寡妇。
胡寡妇也不是吃素的。她整天出卖自己巴结男人是为什么,不就是图男人偶尔给俩钱,或者帮自家干点活,让自家日子过得宽裕点。
她也没想到队长会从房顶上掉下来,这能怪她吗?
胡寡妇心里忿忿不平。听队长媳妇的意思,还想跟她算账?胡寡妇可不想承认,队长摔伤是因为给她修房顶摔伤的,她家房顶到现在还没修呢?
胡寡妇不想让队长媳妇把责任都推到她身上。她可不想背一屁股债,不然,她家的日子还能不能过?
队长媳妇还就是想把责任全部推到胡寡妇身上,让她出药钱,甚至赔偿耽误的工钱。胡寡妇却一味地推卸责任,不想承担这一切。
两人都认为自己有理,便吵了起来。她俩越吵越急,争吵的脸红脖子粗,后来甚至对骂起来,引来好多人围观。
李秋林躺在床上,没法管媳妇;胡寡妇是没了丈夫,更没人管她,只有邻里街坊劝她们两句,一时半会儿根本消不了两人心头上的怒气。
两人一直对峙好久,直到公社领导来了,两人在其他队长的恐吓之下,停止对骂。
“跟你们说,你们要是还这样对骂,坏了村里的风气,让公社领导听出事来,说不定拉你们去游街。”
胡寡妇本来名声就不好,她听到这话,还真怕了。
也就是没人揪她小辫子,没人举报她,胡寡妇依旧能安然生活在周家村。要是有人举报她,够她喝一壶的。
队长媳妇是怕公社领导知道她的行为,怪罪到她丈夫头上。万一领导撤了丈夫的队长位子,那她不就坏了丈夫的事。因此,队长媳妇也停下对骂。
不过,因为俩人到底闹腾的时间长,动静大,到底公社领导听到风声,还找村长过去问话了。
公社领导了解具体情况后,直接跟周存福说:“周存福,你们村的烂事也不少啊。”公社领导还给了周存福一个类似同情的眼神。
这胡寡妇是个角色,竟然没被弄出去批斗,真有意思。
周存福能怎样,只得苦笑着说:“可不是,这老百姓过日子,就是磕磕绊绊的,经常发生鸡毛蒜皮的事。”
周存福把这事归为鸡毛蒜皮的事,就是不想公社领导知道了会计较。他是为村里大局着想,不想坏了村里的名声,就算又不好的事情,还是想烂在自家肚子里,
这次公社领导来,是往周家村送几个被批斗的坏分子,这几人中有走资派、臭老九等。公社领导知道这些人不好分派,没想到周家村恰好出了点事,这下好了,周存福应该不会拒绝收留这几人吧?
原来,自从几个知青来了,周存福每次去镇上或去县城开会,都说城里的娃娃不会干活,大多都是拖累集体的人,纯粹是扯队上的后腿,以后他们村拒收。
这些黑五类老的老,残的残,还不如知青能干呢,周存福肯定不想接收这几人。
可这是他的任务,他必须把这些人安排下。公社领导接着说:“说谁不是呢,周村长,我知道你的难处,你也得理解上级的难处,人都给你们带来了,你一定得接收,不然我回去也没法交代。”
为啥公社领导如此说呢?
说起来,莲花镇周围的氛围,跟县城、市里有点区别。因为此处的村子大多是宗族村,这里民风有些彪悍,凝聚力还强,而且村民大多数是根正苗红的贫民老百姓……
种种因素结合下来,此地的干部也不敢随便惹当地老百姓。因为在有些问题上,老百姓也不会退让。比如镇上的集市,本来是应该取消的,可是因为老百姓经常会在集市上换东西或卖钱,撤了集市等于断了老百姓的财路,当地很多村民都不愿意,为此闹过几次事,集市竟然如愿保留下来。
打那,就算镇上的干部也不敢小瞧当地的老百姓。现在政治局势紧张,万一惹出乱子,有可能就是要人命的事。因此,镇上的领导去村里执行任务,也不敢态度太强硬,硬性分派任务。
周存福老是跟镇上的领导打交道,一听明白了公社领导隐晦的意思。就是村里接收几个坏分子,公社也不过问胡寡妇跟李队长媳妇吵闹这档子事。
说起来,要是村里出个“破鞋”,可真是坏名声的事,还会影响年轻人的嫁娶。要是胡寡妇被批斗成“破鞋”,周家村也连带会倒霉,会被别的村笑话。
最后,周存福接收几个坏分子,公社领导表示装作没听见胡寡妇的事。
公社领导临走前却留了句话:“不管这李队长有没有私心,如今他腿断了,是没法继续当这个队长的,总不能耽误田里的事。你们村上也商量看看,谁接替李队长的位子合适?”
周存福送走公社领导,边走边琢磨继任队长的事。
这个李秋林也是,平时看他办事挺谨慎的,怎么就脑子发热,一个人去帮胡寡妇修房顶呢,这下好了,出事了吧,连队长也干不成了,真是活该!
可是,到底谁当下一任队长合适呢?
第59章
选队长之事不是周存福一人能决定的,必须是村委会和村民都支持的人选,再上报上去,只有公社领导同意,才能定下人选。
选干部时,村里必须综合考虑,看被选人有没有领导和管理才能,能不能让村民服气听话……要是选个不合适的人,他也管不了一两百口子人哪。
其实,周存福心里倒是有个人选,这人就是他极为看重和欣赏的谢怀谦。
谢怀谦这小伙子,各方面都非常出色,他觉得小谢绝对能胜任队长一职。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小谢来村里时间太短,他还太年轻,可能有些人会不服气。
为了早日定下下一任队长,周存福找来其他村干部共同商议,要选个最合适的人选。他们根据平时的观察,提出两个三队的队员和谢怀谦。
恰好在队长还没选出来之前,谢怀谦做了一件大好事,他也成功因此当上了三队的队长。
说起来这事也有汤立民的功劳。
有天,因为天实在热得不行,汤立民就让谢怀谦陪他去水湾里游泳,还能凉快凉快。而后,两人恰好救了三个差点溺水的孩子。
因为谢怀谦和汤立民及时救人,幸运的是没有造成溺亡事故。三个孩子的家长一起到知青点感谢谢怀谦和汤立民,感谢他们好心救了自家孩子。
“不用谢,我们也是赶巧了,碰到三个孩子溺水,我们肯定得救人。孩子们可不能出事,要不多可惜啊!”
谢怀谦和汤立民只说凑巧救了人,并没有张扬表功劳。
三个孩子的家长对他们是千恩万谢。最后周存福听说此事后,也来到知青点对谢怀谦和汤立民道谢。
“小谢,还有小汤,这次多亏你俩,要不三孩子没了,就是毁了三个家。”
确实,要是村里一下子没了三个男孩,那这三个孩子的家长肯定是悲痛万分,不知啥时候才能振作起来。有一个目前还是独苗苗,这绝对不是闹着玩的。
“村长,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看到三个孩子有危险,我们肯定会救人。不过这事得注意一下,给村里的孩子们上上思想课,不能让他们随便下水玩。”
“小谢提的这个意见确实得重视,不光是咱们村,别的村子往年也有下水淹死的。这些熊孩子,家长一看不到,就要偷着下水,必须得好好教育。”
村长准备回去跟村干部和村里的老师说说,让他们分别给家长和孩子们做做工作,让大人管好自家孩子,别再轻易下水玩。让熊孩子们长长记性,别玩水玩得一不小心丢了小命。
村委商量过后,还是把谢怀谦添到参选三队队长的名额里。村里原本打算等谢怀谦再历练一年半载,再让让他当个村干部。可恰好谢怀谦立了功劳,不如趁此报上去。反正成不成,也得看公社愿不愿意。
至于汤立民的功劳,村长也记在心里,不过汤立民没有谢怀谦稳重,村长才没有把他考虑为队长人选,准备以后有别的机会再推选他,村长代表其他人做了许诺。
至于原来的队长李秋林丢掉了队长位置,只能在家里唉声叹气,感觉自己时运不济了。
李秋林媳妇听到村上撤了丈夫的队长位子,为此还找过村里。
“我家秋林可是帮别人忙才摔断腿,咋能把他撤下来?”
周存福没说大实话,而是说:“这是公社领导决定的,我也做不了主。”
李秋林媳妇没办法,只好回去了。
李秋林听到媳妇的埋怨后,才知道媳妇去找了村长,问为啥撤掉他的队长位子。
李秋林想明白后,原来自己那点见不得人的小心思更没法说出口。他错了,不该对胡寡妇生出别的心思,还因此摔断了腿。如果不是他心思不纯,估计也出不了这事。
因此,李秋林跟媳妇说:“算了,你别去找了村里,我现在摔断腿,确实没法干队长工作,村里再选一个也是应该的。”
他想明白后,没那么厚脸皮,占着位子不干活,村里肯定有意见。再说他是帮胡寡妇才摔得腿,估计人家都觉得他是被胡寡妇迷住,才去帮忙;而不是纯粹去为了帮忙。遇到这事也是他倒霉,连个好都落不下,还会被人说闲话。
事到如今,还能怪谁,都怪他自己。李秋林心里懊悔不已,却心知肚明,队长的位子不会等他,肯定很快就有人接替他。
李秋林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最后顶替他当上队长的,竟然是才来半年的谢怀谦。
虽说谢怀谦挺出众的,尤其受村里的女人们喜欢。但他如此年轻,能服众吗?
确实,谢怀谦的出众的办事能力,加上他出色的长相,在村里很受欢迎,就连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他。孩子们都说这个大哥哥平易近人,还给他们分过糖吃。
更重要的是,这次谢怀谦和汤立民救了三个溺水的孩子。这样的功劳,是个值得表扬的典型。
三个孩子的家长,极力支持谢怀谦上任队长一职,就连李秋林也没有意见。因为李秋林觉得,说不定谢怀谦啥时候就返城了,他走后,自己腿好了,说不定还有机会当上队长。
因为知青返城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镇上的管这事的领导遇到不少难题。经常有知青跑到镇上问管事的领导,什么时候能回城?
可是,回城的事可不是一个镇领导能解决的问题,镇上得想办法安抚知青们躁动不安的心。
就在此时,谢怀谦和汤立民救孩子的事传了出来,恰好当做知青典型表扬一下。
领导又听说周家村正在选队长,他们一商量,干脆就选谢怀谦当队长。此外,他们还把谢怀谦和汤立民当成正面典型进行表扬鼓励。表扬是口头上的,奖励就是让谢怀谦担任村里的队长。
领导的意思就是让知青们看看,只要他们努力在农村扎根生活,也会出成绩。就连汤立民也受到上级的关注,下次有别的机会,也能先轮上他。
此事在镇上热热闹闹地宣扬了一阵子,最后竟然传到县里。县里还特意把谢怀谦和汤立民叫去表扬,奖励每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子。
总之,谢怀谦和汤立民赶到节骨眼上,县里和镇上都想安安知青们的心,就拿他们做了正面典型,要所有知青都向他们学习,“扎根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虽然谢怀谦没想过出风头,但他和汤立民还是作为知青代表,到镇上和县里风光了一把,受到很多人的表扬。
还别说,这种带头作用,还真在知青中起到一些作用。
除了那些特别想返城的知青,大部分知青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认清现实,就是他们想回城特别难,不知啥时候才有机会。
但是,就算不回城,也可以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来,比如争取做先进个人;争取跟谢怀谦一样,当上大队干部;争取在农村发展出新天地,比如说建设新农村……
自此之后,有一段时间之内,一些知青们干劲十足,认真负责,踏实苦干,“抓革命促生产”,干出不少成绩来。
好多知青在农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比如民兵连排长、民办老师、生产队长,还有政治辅导员、文宣队成员等等。
后来,有的知青甚至凭借出色的农村资历,成功参加大学考试,成为一名受人羡慕的大学生;有的在工厂招工时,成为工人……
当然,少数人是幸运的,成功脱离了农村。可是大多数知青,依旧留在村里或农场、林场劳作,直到政治局势改变后才得以返城;有的知青甚至因为某些原因,一辈子留在了农村。
谢怀谦当了队长之后,依旧是踏踏实实领导队员干活,积极配合村里的工作,干得有模有样,得到村长等年长的老人认可。
这也让他在做工作时没遇到太多难处,有事情会有人主动帮忙,反正谢怀谦在村里混得如鱼得水,成为最受欢迎、最年轻的的干部。
那些还未出嫁的女孩,悄悄把心思放到他身上,恨不能得到他的青睐。
无奈谢怀谦软硬不吃,从没有对未婚女孩表达暧昧,不少人打听他想找个啥样的对象。
谢怀谦还在等周娇毕业,哪里会松口?
谢怀谦在当上队长后,因为他能接触到村委很多事,倒是悄悄做了不少好事。
比如说,他把村委存放的一些种粮悄悄换了,换成空间出产的种粮。当然,他没有全部换掉,而是换了一笑部分。如果全部换掉,那样做太显眼,很容易让人发现猫腻。
即便是最后收获时产量高,有人能找出优化过的粮食,大家也可能觉得是变异品种,而不会联想到有人偷偷替换了粮种。
春去秋来,又是一年收获的季节,每到这时,都是干活最累的时候,却也是老百姓最高兴的时候,因为收成好代表年底分到的粮食多,日子会更好过些。
等秋收忙过之后,谢怀谦找到村长。
“什么,你想在村里盖房子?”村长惊讶地望着谢怀谦。
第60章
村长问:“小谢,你想好没?盖房子可不是小事,一两百打不住。你不怕前脚盖好了房子,后脚却等来返城通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