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大人真是忠勇可嘉啊,是社稷之福啊”“是啊,是啊。真乃我等楷模。”黄子澄和方孝孺也在一边不住地称赞道。
齐泰心里蛮苦的,你们这两个逼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肃国是什么地方,那可是龙潭虎穴啊,虽然他已经做好了为朝廷牺牲的准备,但是不想这么白白地死啊,死之前最起码也要干出一番事业啊,这样的人生才是轰轰烈烈的啊。
他虽然最后为朱允炆殉节而死,但那也不是他的本意啊,他是想着削藩成功,成为新朝代的大功臣,然后尽享荣华富贵,死后名垂青史的,谁知道碰上了猪队友,让朱棣打到了京城翻了盘,而他和黄子澄又是朱棣口中的头号奸臣,可以说,朱棣起兵借口就是杀他们两个,肯定不会招降的,这个时候不死也得死了。
齐泰面对他们君臣三人的称赞,只能在脸上堆起笑容,十分难受而又尴尬地应付着。
这个时候,朱允炆从桌子上拿出一份诏书,随手递给身边的太监,让他递给齐泰,道:“这是朕昨夜命方先生刚刚拟定的一封诏书,你将它带上,到了肃国,一并跟肃王去谈。”
太监接到朱允炆递过来的诏书后,立即转到台阶下面,将它双手捧着,递给齐泰。齐泰同样是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张开双手接过诏书一读,差点吓尿,一排冷汗从他的额头上直直地流淌了下来,猛然抬眼看了一下朱允炆,眼神中充满了惊恐,一脸不可思议地说道:“将肃王改封为吴王?皇上,请问这是谁出的主意?这能行得通吗?”
“是老夫出的主意。”只见方孝孺一脸得意地站在大殿上说出了这句话,一只手负在身后,另一只手不断地捋着胡须,脸上的表情十分自豪,显然是觉得自己出了一个锦囊妙计。
这就是建文帝所倚重的方孝孺先生的谋略,他自以为是地认为用这种幼稚的,骗三岁小孩子的方法就能克服强敌,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建文三年的时候,燕军攻略邯郸大名府,朱棣听说朱允炆已经罢免了齐泰和黄子澄,就假意上书请求朝廷停止军事行动,这个时候方孝孺就给朱允炆出了两条计策,第一是假意答应他,并赦免他的罪,让他立刻撤军回北平,等他回军的时候,趁机偷袭他。
第二是写了几道秘密诏书给出使燕军的使臣,让他在燕军中秘密散发,以祸乱燕军的军心。
当然,朱棣最后没有听朝廷的命令,那位使者到了燕军大营之后,就将诏书藏匿了起来,不敢散发,他可不是傻子,就凭你两句话,那些跟朱棣一起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的人就会相信?就会跟你一起反朱棣?
人都是有脑子的,你嘴上说既往不咎,等我们投降之后在算后账怎么办?更何况,建文三年的时候,朝廷对燕王形不成绝对的优势,他们跟着燕王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投降了朝廷就是低人一等的反贼,只能苟延残喘。人做选择的时候,利益才是第一位的要素,若是让他们放弃跟着燕王的荣华富贵去投降朝廷做苟延残喘的反贼,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即朝廷已经对燕王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他们顺从就会死,朝廷若是没有实力将他们逼到无路可走,他们是不会走这条路的。
还有一次也是建文三年的时候,燕兵攻略沛县,烧毁粮船,朝廷处于劣势。这时候方孝孺就向朱允炆建议,利用朱高炽和他弟弟的矛盾,策反朱高炽,许以封王,最后,朱高炽将看都没有看诏书,就将诏书和使者一齐绑来送给了朱棣。
方孝孺能想出这种办法来御敌,实在是不知道他的脑袋里装的都是什么?先不说朱允炆和朱高炽只是堂兄弟,论血统关系,怎么能比得上他和朱棣的父子关系?就拿当时的形势来说,明明是朝廷打了败仗,处于劣势,朱高炽是世子,就算朱棣打下了江山,就算朱棣不喜欢他,就算朱棣很喜欢朱高煦,那朱棣也不得不立朱高炽为太子。
因为这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而朱棣起兵靖难所打出的旗帜就是恢复祖制,你连关于皇位继承法的这条最重要的祖制都不恢复,还谈什么靖难?还谈什么清君侧?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朱高炽放着十分有希望的太子之位不坐,非要背上一个背叛父亲的罪名去给你做一个藩王,那才叫脑子进水。
更何况,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去背叛自己的父亲来换取荣华富贵,都是相当令人鄙视的,一辈子活在别人的鄙视与唾弃之中,就算是封了王又有什么意思?
这就是方孝孺,他自认为读过几年书,就将史书中经书记载的那些所谓的锦囊妙计,三十六计都生搬硬套过来,用在不合时宜的地方。
他不知道的是,那些令他心驰神往,崇拜万分的古人的神机妙算的智慧,大部分都是编出来的。不说别的,就说装疯装病装弱小这一招,在历史上出现了多少次了?孙膑用过,刘秀用过,司马懿用过,还有很多人用过,可问题是这些史书中的主角们一用就能成功,那些反派们在这一刻似乎都集体失忆,忘了之前的教训,智商都直线下降,乖乖地钻进了主角设置的很不高明的陷阱里。这不是编的是什么?
方孝孺是读了不少书,但都是不带脑子读的,书上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丝毫不加怀疑,这样读书的人,肯定是要被那些编书的御用文人,以及以不可告人的目的写书的人带到沟里面去。
史书也好,经书也罢,说到底都是别人讲给你听的,你没有亲眼见过,怎么能全都相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尽信书,不如无书。方孝孺怎么就不好好想想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齐泰看着方孝孺这趾高气扬,志得意满的神情,心里就恨得牙痒痒,怪不得先帝一直不重用你,你这出的都是什么馊主意,肃王好不容易独立建国,南面为君,打下了数千里广大的江山,岂会心甘情愿的跑到苏州来被你们给圈起来?
先帝临终之前,明明已经对肃王进行了限制,令他的兵马不得过兰州一步,这基本上是杜绝了他争夺皇位的可能,在这个形势下,对朝廷威胁最大的就是燕王,朝廷不讲主要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向,反而去惹肃王,那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齐爱卿,朕以为方先生的话很有道理,吴王是皇爷爷生前的爵位,不管对谁来说都是莫大的殊荣,朕想肃王是不会拒绝的,还请齐爱卿将这件事一并告知肃王。”朱允炆见到齐泰那副一脸震惊,额头冒汗的表情,心道他可能有所顾忌,于是就立即出言安慰道:“你放心,你是朕亲自任命的钦差大臣,不管怎么样,在这大明朝是没有人敢动你的。”
齐泰内心深处的灵魂紧紧地闭上了双眼,知道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无法挽回,他若是拒绝或者是提出反对意见,朱允炆肯定会认为他是贪生怕死,不敢为朝廷分忧,若是这样的话,那他的政、治生命也就终结了,这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齐泰来说,那简直是比死了都难受,最后只能面无表情地向朱允炆拱了拱手,硬着头皮说道:“臣遵旨,臣一定竭尽全力将皇上的差事办好。”
见齐泰终于答应了下来,朱允炆很高兴,十分大气的对自己身边的太监说道:“传旨御膳房,好好摆一道丰盛的酒宴,朕要和三位爱卿好好痛饮几杯。”
“多谢皇上。”“多谢皇上。”齐泰和黄子澄深感皇恩浩荡,十分感动地向朱允炆施礼道。
方孝孺对君王的礼遇也是很感动,但出于骨子里的儒家风格,他还是忍不住地劝谏道:“皇上,我们随便吃一点就好了,切不可铺张浪费。”
朱允炆微微一笑,十分礼貌地说道:“好,好,好。就依先生的话,随便吃点,不能浪费,不能浪费。”
随即君臣三人吃了一顿十分和谐的酒宴,席间十分畅快的谈论了他们的儒家理想,这样朱允炆开心不已,不自觉地多喝了几杯酒,在他看来,人生最快意的事情莫过于此。
………………………………
第二百八十三章 迁都伊犁
此时,遥远的西北,现在已经隶属于肃国的亦力把里城内,朱楧正在着急忙荒地进行搬家,回鹘的都城亦力把里已经被攻克了,他们的可汗黑的儿火者也已经死了,可以说,回鹘这个政权从此以后已经在地球上被彻底抹平了。
虽然,目前回鹘境内,还有一些忠于黑的儿火者的零星武装在不断地反抗,时不时地制造一些恐怖、袭击,但已经完全成不了气候,当地的地方治安队完全可以搞定他们。
他最喜爱的将军王虎臣和瞿能已经继续带兵向西进攻了,他要将回鹘所有的地盘都抢过来,而不只是止步于亦力把里。
王虎臣向西北进兵,一直抵达了巴尔喀什湖这个外表像是月牙一般的半咸水半淡水的湖泊。巴尔喀什湖古中国称为夷播海,是古代中国地理位置的最西北端,汉唐时期都曾经统治过这一带,清朝时这里曾经是中国与俄国的分界线,只不过由于清朝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将这个湖泊分割出去了,这才成了外国的湖泊。
瞿能则一直进兵到锡尔河也就是古代的药杀水的拐弯部才收住兵马,因为在往西走就会和帖木儿帝国接触了,肃国和帖木儿帝国名义上还算是盟国,他不敢随随便便高摩擦,要请示王上后才能定夺。
这时的肃国,已经恢复了唐朝时的安西都护府的大部分地域,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已经不能够被任何人忽视了。
朱楧正式下令将亦力把里改称为伊犁,并决定将都城迁到这里。之所以做这个决定,那是因为伊犁是个十分适合建都的地方,至少到目前为止,肃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替代它。
伊犁地处伊犁河谷,伊犁河是巴尔喀什湖的主要补给河流,发源于天山,全长一千两百多公里,流域面积十五万多平方公里,水量及其充沛。
除此之外,伊犁河谷境内还有包括额尔齐斯河、额敏河、乌伦古河等大大小小两百零八条河流,不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及其丰富,灌溉十分方便,绝对不是一般人想象的荒漠地区。
古代发展农业,最重要的两个条件就是河流和土地,这两点,伊犁河谷都得天独厚,来自后世的朱楧知道,伊犁河谷地区,可供农作物生长的土地面积超过一千七百万亩,其中能种粮食的超过一千万亩。此外,伊犁河谷地区还有十倍于此的天然草场可供放牧。
真是无愧于它的西域湿地,塞上江南的美称。在后世,也是西北地区著名的粮仓,与河西走廊地区遥相呼应。
另外,朱楧还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在伊犁河谷地区发现了一个巨大型的金矿,价值两百多亿,这笔财富,自然是不能放过。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富丽堂皇的回鹘国的王宫已经被黑的儿火者一把火烧了,让他本来想住的地方变成了一片废土,一想起这个来,他就气得不打一处来,就会很没有品德的去找黑的儿火者的宠妃阿迪莱发泄怒火。
每当看着阿迪莱那副惊恐的表情,听着她无奈而又凄凉的求饶声,朱楧的心里才会找到一点点的平衡。
伊犁河谷的地势也很好,北面、东面、南面三面环山,只有西边是平原,易守难攻,实在是建立都城的不二选择,朱楧为了能更好的向西部发展,就将都城迁到了这里。
朱楧暂时将回鹘的一个亲王府作为王宫,毕竟老朱刚刚去世,现在就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也不太好看。
他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一旦决定之后,就立即付诸实施,下令参与围攻亦力把里的二十万大军全都就地驻扎,加强伊犁地区的汉人控制力,此外,还立即派人将后宫、朝廷、以及这二十万大军的家眷从内地搬迁过来,这样以来,伊犁河谷一带就有了超过一百万汉人,统治力量大大加强,可以安心的在这里住下来,将来若是能打败帖木儿再说,若是灭不掉他,世世代代在这里称王称霸也不错,反正以肃国现在这个体量,没有谁可以轻易灭掉它。
朱楧将他带来的二十万大军分为两部分,其中十万人驻扎在伊犁河谷附近,负责守卫新的都城;派三万人驻扎在伊犁西部的碎叶城一带,这里是唐代安西四镇的碎叶镇,也是大诗人李白出生的地方,控制着国土的西大门。另外派三万人驻扎在位于伊犁河谷西南方的疏勒镇,控制住帕米尔高原,把控住中亚入西域的门户。
剩下的四万人中,将两万人派到龟兹镇,加强对西域腹地的控制,最后,在通往内地的要道高昌城和西南边陲的门户于阗各派一万人以加强这里的力量。
一切工作调度完毕之后,朱楧才在大王座上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管理一个大国真的不容易啊,尤其是这样的一种胡汉杂居的国家,必须要多费点心在民族融合上。
在一边侍立的端妃迪丽娜扎见朱楧将最后一份奏折批改完毕,端了杯茶水,盈盈地走到朱楧跟前,将茶水轻轻地放在他的身前,然后袅袅地绕到他的身后,用比葱还要白的双手帮他揉了揉双肩,笑道:“这几日大王累坏了吧,回鹘可是个大国,虽然这几年衰败了,但是到底是有百年底蕴的,若想将它全都吃掉消化,还需要多费些时日。”
朱楧端起热茶来轻轻地喝了一口,然后缓缓地放下茶杯,身子向后一仰,慢慢地靠在他的大王座上,享受着爱妃的按摩服务,一脸惬意地说道:“是啊,打下回鹘来容易,可要想完全占领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爱妃可有什么良策?”
迪丽娜扎莞尔一笑,双手变做拳头,一边轻轻地给朱楧捶肩膀,一边抬眼望着屋外,若有所思地说道:“臣妾愚钝,没有什么锦囊妙计,只是臣妾以为,我国刚刚占领回鹘,立足未稳,万事应当以和为贵,不要轻易地激化矛盾。”
这话说到朱楧的心坎里去了,他抬眼看了看迪丽娜扎绝美的脸庞,一脸欣赏与宠溺的说道:“爱妃之言正合我意,寡人打算以胡治胡,利用回鹘之前的贵族以及乡间的乡绅来维持秩序。寡人会继续给他们一定的特权,让他们帮助寡人来压迫回鹘境内的普通百姓。”
听见朱楧说的如此坦诚,迪丽娜扎不禁莞尔一笑,道:“大王英明。以上率下才能垂拱而治,臣妾建议将我国的保甲制度也搬到回鹘来用,借此控制住全部的回鹘人,不过回鹘的乡绅最多只能当甲长和副保长,保长以及都保长只能由汉人来充任。”
朱楧边听边微微点头,迪丽娜扎的意见跟他可谓是不谋而合,从内心最深处来讲,他还是不相信这些回鹘人的,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外族人就是外族人,不管对他多好,都养不熟,安禄山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吗?
但是,他现在的实力还没有到完全将回鹘土著人压制到无法动弹的地步,将这里的人都杀光也不现实,那完全是二杆子似的做法,回鹘之前有两百多万人,现在经过一系列的大战,死了不少人,也有不少人逃跑了,不过还剩下一百多万人,将这些人都杀光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气。
况且,朱楧占领这里是想奴役这里的人替他做苦力的,将他们都杀掉占领一个无人区有什么用?
他一直都很喜欢迪丽娜扎,除了因为她有绝世的美貌之外,还因为她的谋略不俗,在许多大事上都能帮自己,跟自己也最有共同语言,刚刚她的一席话,可谓是切中要害,又有很强的操作性。
朱楧心里也是这么打算的,将汉人从内地大量迁移过来,让他们与当地的回鹘人杂居,进而通过通婚这种手段慢慢地改变他们的血统。
为此,他还制定了一条专门的法令,胡人没有军功的人不许纳妾,否则要缴纳巨额的罚金,而汉人却可以多娶胡女为妾,通过这种手段,慢慢地消化掉回鹘这个民族,因为在古代,一般来说,孩子的种族还是随父亲的。
不过,他心里也知道,这种事情肯定会激起胡人的反对,尤其是那些有钱有势的胡人,他们本来可以左拥右抱,体验奢侈人生,朱楧这一条法令,可以说是夺走了他们很多的快乐。
所以,朱楧也给了他们一定的特权,让他们在地方上做甲长做副保长,管理本甲内的治安、兵役、徭役等状况,给他们当官的感觉,让他们替新王朝卖命。
这次攻打回鹘,回鹘境内又死了不少男丁,妇女一下子就富余了出来,大约多出了三十多万,这三十多万人中,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被参与作战的明军抢回去做奴仆了,对于这些,朱楧在所不问,这些将士们跟着他浴血奋战,这是他们应得的报酬。
剩下的人也被朱楧分配给还没有成亲的军士,再有富余的,就赐给了肃国的汉人平民为妻,他的这一项仁政,又得到了肃国百姓的一致拥戴,许多中原的百姓听说后,纷纷举家搬到肃国,尤其是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