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偈刮夜牧甘吃俅捶崾铡!�
“准奏。”朱楧略微思忖了一下,便同意了他的请求,虽然他下一轮的建设主要是赚大钱,但农业问题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荒废的,这可是立国之本,农业没了赚再多的钱有什么用?饿了能当饭吃吗?
啥?向别的国家买?万一人家不卖给你呢?或者是趁机加价敲你一笔呢?不过了?实际上,朱楧新打下来的地盘,虽然都处于气候比较干燥的西北,但也不是完全没救,因为他们都有比较发达的灌溉系统,朱楧修复的那些水渠先不说,新疆地区独特的坎儿井也是十分有名的。
实际上,仅仅敦煌一带就有三十多万亩的耕地面积,由于后世敦煌是个县级单位,因此这个耕地面积只是敦煌县境内的,而大明的敦煌是个郡,将全郡的耕地面积都算进来的话,大概有一百万亩左右吧,而且有疏勒河水系流经此地,灌溉十分方便,唐朝的时候,敦煌就设有专门管理水利的官员。
对地理十分熟悉的朱楧知道,哈密地区有可开发的耕地面积一百一十万亩,草场六千万亩,林地四百五十多万亩,但是这些可以开发的土地只占哈密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剩下的百分之七十是高地、沙漠、戈壁等无法开发利用的土地。所以说,北疆的条件虽然较好,但是和河西走廊比起来还是差了一大截,差距的根本在于绿洲的面积。
位于河西走廊的张掖、武威等市,基本上都是被绿洲所覆盖,故而才有“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但是北疆的绿洲覆盖率跟河西走廊相比就差的多了。但俗话说的好,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有总比没有好。
一百一十万亩土地,别说都开发出来,就算是只开发一半,亩产仅仅一石的话,那也是五十万石粮食,按照朱楧的制定的待遇标准,大约可以养四万士兵,还有那么多的草场可以放牧,绝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
第二百一十章 全部用来办教育
更何况,朱楧这么痴迷于哈密地区,除了它无比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迪丽娜扎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矿石。哈密的矿石有很多,最吸引朱楧的是锡矿。
锡矿有多少作用朱楧不知道,他只知道一点——可以用来上产马口铁,而马口铁却是生产罐头的利器。
罐头的出现可以说是军事史上的革命,这还要归功于拿破仑,这位老兄一辈子南征北战,战线拉的太长,粮食运输十分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全国发出悬赏令,一来二去终于弄出了罐头这种东西。罐头的出现为他的征服事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为这个军事天才再也不用担心令人头疼的后勤问题了。
朱楧也是在网站上看到这则介绍的,但马口铁和罐头具体来说怎么制作他也不清楚,只能交给工匠们去解决了,我们在商代就开始利用锡这种资源,在铁皮上镀层锡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大明生产的罐头质量肯定比不了后世,可以保持里面的食物好几年不变质,朱楧也没打算弄出这么逆天的存在,只要能让食物品质保持半年左右的时间,那绝对是吊打一切的存在了。
有了这个神器之后,在利用西北一带广阔的草原饲养自己的战马,培养出数万精锐骑兵,那到时候寡人就可以做到直捣王庭,战不旋踵了。
毕竟终于王朝进攻游牧民族一直有两个巨大的困难无法克服,第一个就是粮草问题,千里运粮真不是动动嘴那么简单,汉朝那么强大的国力不也照样被掏空了吗?但是有了罐头,这个问题就不用考虑了,相当于自己的军队可以半年不吃饭,那是多么bug的存在啊。
第二个就是机动力问题,步兵打骑兵防守还可以,但要是进攻就太扯了,等寡人的山丹军马场建成,再加上其他的马场生产的战马,以及和少数民族茶马互市换来的战马,寡人就可以组织起装备精良、数量庞大,而且半年不用吃饭的骑兵,到时候什么鞑靼、瓦剌,什么黄金家族,全都要跪在寡人的脚下唱征服。
寡人要永清大漠,完成秦汉盛唐以来,所有伟大的帝王都无法完成的事业!
“农业是我肃国的立国之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不过,一个国家的发展要百业俱兴,光靠农业是不行的,还要发展工商业,这不是什么舍本逐末之术,而是可以与农业互相促进的行业。举例来说,就说我们制作的大水车和手压机等物,不就很好的促进了我们农业的发展吗?没有它们我们也收获不了这么多粮食。所以这三百万两银子中,本王还有拿出一百万两来作为本钱,发展我肃国的工商业。”朱楧批准了户曹判书张文远的报告后,又略微沉吟了一下,自顾自地说道。
“王上圣明,臣等恭听王上训令。”众位大臣齐声答道,虽然他们不知道王上要用本钱干什么?但既然他说要那肯定就要,反正钱是他的。
“王上,此次瓦剌趁我军主力西进之时进犯,虽然已经被打退,但胡虏皆有虎狼之心,不可不防,剩余的一百万两臣请王上拨出来用于修建边墙、打造盔甲等军械,用于防备北虏的侵犯。”说话的是兵曹判书管子玉,此次瓦剌进犯虽然没有造成什么大的损失,但是也让肃国的官员捏了一把汗,对方的骑兵来去如风,趁肃军的主力还没有撤回来,集中力量打击明军防线的一点,让负责留守的明军很是头疼,若不是此次庆王殿下及时派兵支援,肃国的留守部队怕是要遭受较大的损失了。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有了这次教训,管子玉认为加强北部的防线十分重要,毕竟他制定的战略就是北守,北边的防守一定要坚固。到底是这个时代的人,管子玉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罐头这种东西,在他的认知里,肃清大漠是十分不现实的,朱楧要是现在提出这么干,他一定会拼死进谏。
“王上,此次我肃国举全国之力大战回鹘,国民因此节衣缩食,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臣以为除了管判书说的以外,改善国民生活也很必要,请王上分一些银两出来用于改善国民生活,让举国百姓一齐来歌颂王上的恩德。”说话的是吏曹判书纪君用。虽然吏曹主管的是人事,但他是文官之首,这种军国大事自然有很大的发言权。他认为肃国的百姓此次为了同时应付西边的回鹘和北边的瓦剌出了很大的力,吃了很多苦,为了打仗和修建边墙将家中的壮劳力都派去了,耽误了农时,生活水平大为降低,现在好不容易打赢了,是该回报他们的时候了,这也有助于人心的安定。
“不,用来办教育。”朱楧端坐在大王座上,几乎是想都没想,一口就否决了他们两人的建议,语气犹如寒冰一般坚硬。
兵曹判书管子玉和吏曹判书纪君用这两位二品大员瞬间懵逼了,这位王上真是不走寻常路啊,自古以来的治国者从来都没有走过这个路数,互相对望了一眼,似乎是心有灵犀地说道:“启禀王上,臣以为可以拿出来一笔钱办教育。但是,军备和民生也应该兼顾。”
“不,全部用来办教育。”朱楧的脸色没有丝毫变化,犹如被坚冰冻住一般,十分坚毅地说道。
看到这一幕,没有人敢于反驳了,两位判书大人又是互相看了一眼,额头上都不自觉地因为朱楧的威严冒出了一丝丝汗珠,虽然不理解朱楧的路数,但还是恭恭敬敬地行礼道:“臣遵旨。”
朱楧霍的一下子站了起来,双手负在身后,抬眼望着大殿外遥远的天空,一副畅想的样子,坚定而自信地说道:“五年之内,寡人要让这肃国境内每一个人都识字。”
听到这句话,殿内的文官全都面面相觑,他们之所以能身居高位,就是因为掌握了读书识字这个大明朝很少有人掌握的技能,若是真像朱楧说的那样,让所有人都识字,那将来跟他们抢生意的人就实在是太多了。
但看到朱楧如此坚定的样子,他们当中也没有人有胆子站出来反驳,只能齐声俯首道:“臣等遵旨。”
朱楧对他们的态度十分满意,人是智力型动物,所以一个民族的将来根本还是在教育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创造性,让他们能创造出更多好用的工具来为人类服务。但这肃国人民的创造性朱楧是左右不了的,他没有能力将每一个肃国人民都变成爱因斯坦,他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每个人都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可以自己去获取知识,然后再建立类似于知识产权之类的制度,为他们的创造提供良好的环境。
解决了这个问题,接下来就是此次会议的重头戏了——封赏有功之臣。兄弟们刚刚帮你打了一个打胜仗,不给封赏怎么能行,毕竟人家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给你干活,为的就是荣华富贵,可不是来跟你喝酒论交情的。
朱楧早就列好了长长的封赏名单,最主要的三人分别是:将军佥事张龙,舍命护主有功,追赠一品将军,子张彪封三等侯爵,世袭罔替;将军瞿能,攻破敌军甬道,逆转攻守形势,居功至伟,封三等侯爵,世袭罔替;指挥使王虎臣,生俘敌军大将博尔忽,特准连升两级,封为一品将军。其余人等各有封赏不提。
另外,阵亡和伤残的军人都有优厚的抚恤,此外每家每月还发放五斗粮食的补贴,使得他们的生活不至于陷入困境,如此一来,肃国的将士们全都断了后顾之忧,可以安安心心地为肃王殿下效力了。
今日朝会又决定了几件大事,朱楧对此颇为高兴,出于对教育的重视,他专门设立了督学大臣来管理肃国的学政,正二品官职,与六曹判书的地位相同。第一任督学大臣由之前肃王府的教授俞恩远来担任,俞恩远也算是个老学究,本来想好好督导肃王殿下学习圣人之学,奈何这位殿下对此十分不敢兴趣,整日就是屯田练兵打造兵器。搞得俞老师伤心不已。
朱楧虽然不喜欢儒家学说,但督学一职,必须授予品德方厚之人,若是给了那些只会投机取巧之人,那岂不是要将肃国的所有人民都给教坏了?而且他设立督学大臣的目的不是让他给全体肃国人灌输儒家或者是某一家的所谓的万世不易的思想,而是让他督促全体肃国人努力学好读书识字这项技能即可,至于思想,朱楧是不怎么管的,只要不反动就行,各派学说各有所长,本来就应该综合运用,理不辩不明,肃国的人识字之后,自会去读各派的书,到时候觉得那句话有用就学那句,何必去进行灌输。
………………………………
第二百一十一章 车岗的密报
当然,朱楧也不会好心到将所有的思想和言论都开放,毕竟现在还是封建社会,忠君爱国是必须要讲的,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是必须要讲的,某些宗教也是必须要禁止的。明朝时,西域大部分都已经被某宗教占据,他们的思想十分不利于国王的统治,因此是必须要取缔的,在肃国境内,你信佛也好,信道教也罢,什么都不信也行,但是不能碰这个宗教。
督学大臣俞恩远接到王上的圣旨之后,震惊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他从来没有想到会有一个统治者这么重视他们这些教书匠,古语有云:“家有一曹糠,不做孩子王。”可见老师这个职业,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地位。这个观念甚至一直影响到现在,现在社会上还有一些人以为老师是很不高端的职业,这种观念不去除,对于本国的科技、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件很大的障碍。
不过,对于这位肃王殿下设置的课程表,这位督学大臣也是一脸懵逼了,他教了一辈子学,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的课程表。
按照这位肃王殿下的规定,学生们其实只是上午在上课,下午完全就放羊了,去学什么体育课,体育课的课程很多,有拳术、刀枪、弓马等等,居然还有蹴鞠?这不是教学生放纵玩乐,不思进取吗?
另外,上午的课程也不全是学圣人之学,诸子百家的都要讲,还要学什么算术,物理?等等,什么是物理?
对于这些安排督学大臣俞恩远虽然一头雾水,心里也不怎么同意,但这是王上亲自下的旨意,他也只能照做。做学问只是手段,当官才是目的,熬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天上掉馅饼混了个二品大员当当,怎么能因为这些细节问题给王上留下不好的印象呢?
俞恩远立即领旨谢恩,按照朱楧的命令去选址建立学校,招募教书先生去了,不管怎么样,当今王上对就学如此重视,也算得上是明君之举了,这个注定会名留青史的差事他一定要办好,好顺带沾点光,光宗耀祖一把。
忙完了前朝的军国大事,朱楧信步来到了后宫,他可是有一段时间没有见他的一后二妃了,说不想念是假的,毕竟她们才算是他真正的亲人。
孙云琦是王后,无论怎么样,朱楧都应该先来看她,若是乱了规矩,肯定会破坏后宫的和谐。
令朱楧稍稍感到意外的是,他的所有妃子都聚到了王后孙云琦这里,似乎是算准了他会来一样,迪丽娜扎也来了,她作为朱楧的新欢,刚来若是不拜见正宫王后,那将来的日子怕是会产生许多误会。
“诸位爱妃都在啊?”朱楧十分开怀,看到这四个绝世美人都聚到一起等他,他吃多少苦,打多少仗都无所谓了,毕竟他打仗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脚下的土地和怀里的女人,如果一个男人连这两点都做不到,那真是枉活一世。
刚才还在叽叽喳喳有说有笑的四大美女一听见朱楧的声音,立即收住了说话声,齐刷刷地站起来,然后在王后孙云琦的带领下,整齐地跪到朱楧跟前,叩头道:“臣妾拜见王上,王上千岁,千千岁。”
“好了,好了。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就不用这些虚礼了。”朱楧立即急走两步,一把扶住孙云琦柔软的香肩,顿觉一股柔软涌遍全身,温柔地说道。
“多谢王上。妹妹们都起来吧。”孙云琦笑盈盈地看了朱楧一看,眼神中满满的都是幸福和崇拜,顺着朱楧的扶力娇滴滴地站了起来,扭头冲着跪在她身后的三个美人说道。
其余人也都慢慢地站了起来。肃王大战回鹘的经过早已经传遍了整个肃国,是当今肃国最热门的话题,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许多说书先生更是加了不少夸张离奇的情节,听得人们是心惊胆颤,荡气回肠。孙云琦也从太监和宫女的口中大致了解了这件事的经过,因而对她的丈夫是满满的崇拜,少女心瞬间爆棚,秒变迷妹的节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嫁一个令自己无限崇拜,无限喜欢的人更加兴奋呢?
孙云琦轻挪碎步,走到朱楧跟前,笑着替他整了一下衣冠,拨了拨稍微有点凌乱的两根头发,脸上带着一丝心疼的表情,十分温柔地说道:“王上晒黑了,也瘦了。想必这些日子吃了不少苦吧?”
蓝幼澄也跑上来,抓住朱楧的胳膊,嘟着小嘴撒娇道:“王爷,那个回鹘是不是真的那么厉害?王爷这次有没有遇到什么危险啊?”
朱楧左拥右抱,一把搂住这两个俏丽动人的老婆,笑道:“寡人稳坐中军帐,能有什么危险?危险的是娜扎,要不是她在吐鲁番城里替寡人撑了那么久,耗尽了回鹘军的锐气,寡人还真不会这么轻易地大获全胜。”
&nb
………………………………
第二百一十二章 赚钱第一步
朱楧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寒意,这件事情虽然不大,但性质却很严重,这就表明了博尔忽在那三万多名回鹘战俘中还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在这三万多回鹘战俘中,博尔忽不是败军之将,不是阶下囚,而仍然是他们高高在上为之敬仰的大将军。
这种情况太危险了,回鹘军的战斗力和顽强精神朱楧也已经领教过了,若是博尔忽将这三万人串联起来,在他的后院放把火,虽然不至于倾覆他的政权,但麻烦总是会造成的,影响肯定是不好的。自己现在的地盘仍然出于四战之地,保不齐哪一天又会有大仗,如果这个时候博尔忽在自己的屁股后面放一把火,那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博尔忽啊博尔忽,你不要怪寡人心狠手辣,毕竟寡人留下你们这三万多回鹘军战俘是做奴隶用的,不是做战士用的。他们不需要坚强有力的领导,只需要像绵羊一样听话,向牛一样闷头干活就行。
朱楧脸上的寒意越来越明显,直逼的与他近在咫尺的车岗打了一个哆嗦。车岗也算是久经官场的老油条,如果连这点事都看不出来,那这一辈子岂不是白混了,脸色也瞬间寒了下来,眼神中的杀意大盛,恶狠狠地对朱楧说道:“王上,要不要将这个家伙……”说着,用手在脖子上比划了一下。
朱楧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不允许自己的领地之内有一丝丝的安全隐患,眼神中的精光跳动,沉着脸,一言不发的点了点头,随后又补充了一句:“百夫长以上的军官一个不留,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