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外交-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俄国革命后,它们担心美国的加入充其量只能弥补俄国的退却。德俄
签订的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条约,显露出德国对战败国的待遇是什
么。英、法对万一德国获胜忧心忡忡,因此不愿与怀抱理想主义的美
国伙伴争辩作战的目标。
战后协约国觉得比较有可能表达保留意见。而且若联盟关系因而
有变,那也不会是欧洲的协约首次在获胜后出现紧张或破裂(维也纳
会议即曾经历战胜国相互扬言不惜一战的阶段)。然而,一次大战各
胜利国在战后已是民穷财尽,对美国这个巨人仍相当依赖,因此不敢
与美国争辩或得罪美国以致其退出和平过程。
法国尤其是如此,它发现自己的处境十分悲哀。两百年来法国拼
命想取得欧洲主人翁的地位,但大战结束后,却连能不能保卫自己的
疆土免于战败的德国的侵犯,都不再有信心。法国领袖们直觉地意识
到,残破的法国已无力于围堵德国。战争使法国国力枯竭,和平却似
乎预兆着更多的灾难。法国先前是为生存而战,现在则为国格而挣
扎。它害怕没有外援,但它最强大的盟国所主张的和平原则,却把安
全变做了司法程序。
胜利使法国真切地觉悟到它为报复付出太高的代价,且近百年来
国力一直在消耗中。唯有法国心知肚明自己与德国比起来是多么虚
弱,这一点其他国家尤其美国是不会相信的。在此情况下,美法于胜
战前夕展开的会谈使法国的士气加速低落。法国与现代以色列相同,


以处处作梗来掩饰其脆弱的内在,以强硬不妥协来掩饰心中出现的恐
慌。它也与现代以色列一样,不断有被孤立的危险。
盟国虽认定法国的忧虑是大惊小怪,但法国领袖有自知之明。
1880年时法国人口为欧洲15。7 010。1900年时已降至9。7010。到1920
年,法国有4100万人,德国却有6500万,以至于法国政治家白里安
( Briand)面对别人批评他采取讨好德国的政策时,为自己辩护他实
行的是依法国出生率而来的外交政策。
法国相对经济地位的衰落情况更严重。1850年法国是欧陆最大工
业国。1880年德国生产的钢、煤、铁超过法国。1913年,法国年产
4100万吨煤,德国却有27900万吨。到20世纪30年代末,差距更拉
大为法国4700万吨,德国35100万吨。
战败国残存的实力是维也纳会议后与凡尔赛和约后国际秩序最主
要的不同点,其不同的原因在于凡尔赛和约后战胜国四分五裂。当年
各国联手击败拿破仑,如今压倒德国也需要多国合作。但即使战败,
1815年的法国与1918年的德国仍保有相当实力,足以对抗原先结盟
的个别国家甚至于以一对二。其间的差别在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
谋和的各国能够齐心协力,结成四国同盟,其压倒性的实力足以粉碎
任何东山再起的企图。但凡尔赛和约后战胜国却不能团结。美、苏完
全退出,英国对法国则是又爱又恨。
直到凡尔赛和约后法国才觉悟到一个残酷的事实,即1871年败
于德国并非只是一时落败的特例。法国唯一能只靠本身力量维持与德
国势均力敌的途径,就只有将德国分裂成许多小邦,或许是重建十九
世纪的德意志邦联。法国确实也不遗余力地追求这个目标,鼓励莱茵
区( Rhineland)寻求独立,并占领产煤的萨尔区(Saar)。
然而要分裂德国有双重的阻碍。一是俾斯麦太成功了。他所建立
的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法国于1923年占领鲁尔区( Ruhr),以
及苏联在二次大战后在东德建附庸国达数十年后,仍保有其国家意
识。柏林墙于1989年倒下时,法国总统密特朗( Mitterrand)  度曾
想到与戈尔巴乔夫( Gorbachev)合作阻止德国统一。但戈尔巴乔夫
对内政问题尚自顾不暇,不可能推行此种冒险行动。1918年时法国同
样因为势单力孤而无法令德国分裂。即便法国有意这么做,盟国尤其
是美国也不会容许如此明目张胆地违反民族自决原则。但威尔逊同样
不打算坚持和好式的和平。最后他提出几项违背十四点原则保证的平
等待遇的惩罚性条款。
要在美国的理想主义与法国的梦魇之间取得协调,以人类的智慧
势难办到。威尔逊便以修正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联盟的交换条
件,他希望以这个组织来解决一切合约中悬而未决的合理问题。法国
希望能换得美国长期承诺保障法国的安全,因而接受了它认为与其牺
牲不成比例的惩罚措施。到头来没有一国达到目标:德国未享受到和
解,法国的安全未获保障,美国又退出合约。
巴黎和会
1919年1月至6月在巴黎举行的和会,威尔逊是会上的明星人
物。在由美国到欧洲需在海上航行一星期的年代,很多顾问都警告他
美国总统不可连续离开首都几个月。而他离去后的确降低了对国会的
影响力,这在和约送交国会批准时尤其是致命伤。除此之外,国家元
首亲自参与谈判的细节几乎必然非明智之举。因为这么一来,他们必
须熟悉通常由外交部处理的事务,分心于交给属下更恰当的主题,反
而无法专注于唯有元首才能解决的问题。由于能爬到最高职位的人自
我意识都很强,要妥协相当不易,僵局更十分危险。而往往至少要表
面上看来成功,才能形成各国国内有利的气氛,因此谈判的重点多在
模糊歧见,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
这正是威尔逊在巴黎的遭遇。时间一月一月地过去,他却越来越
身陷于为过去从不关心的细节讨价还价而无法自拔。他待得越久,越


觉得迫不及待地要让事情告一段落,欲建立全新的国际秩序反被置诸
脑后。这项和约的谈判程序造成不可避免的后果。由于有太多的时间
耗费在调整领土的问题上,使国际联盟最后变成救火队,才能解决威
尔逊的道德诉求与和约实际条款间的鸿沟。
代表英国的是机敏的威尔士人劳合·乔治。他在和会就要召开前
竞选时,誓言要迫使德国赔偿战争的一切耗费,“我们搜他们的口袋
也要搜出这笔钱来。”但面对善变的德国与难缠的法国,他便着重于
在克里蒙梭( Gee Clemenceau)与威尔逊之间的运作。最后,他号
召以国际联盟为日后纠正一切不平等的机构,如愿地制定了惩罚性条
款。
为法国立场辩护的是身经百战但年岁不小的克里蒙梭。有“老
虎”之称的他曾打过数十年的内战,历经推翻拿破仑三世,到拥护德
雷福斯上尉(Captain Dreyfus)。但在巴黎和会上,即使以他如此强势
的才干,欲完成他心目中的任务仍力有未逮。他极力想促成的和平是
设法分裂俾斯麦建构的德国,并师法黎塞留使法国恢复在欧陆的优越
地位,这超出国际体系所能容忍的限度,事实上也超出法国的能力范
围。时光不可能倒流150年。其他国家也不认同法国的立场,要不便
是无法真正了解法国的目标何在。克里蒙梭是注定会遭到挫折,法国
的士气也免不了每况愈下。
“四巨头”中的第四位是意大利首相奥兰多( Vittorio Orlando)。
虽然他本人十分杰出,但因外相桑尼诺( Sidney Sonnino)非常活跃,
经常抢去他不少风头。原来意大利的谈判代表到巴黎来是领取战利品
的,不是为了规划新世界秩序。协约国为拉拢意大利参战,便在1915
年伦敦条约( Treaty of London)中,以保证它可获得南蒂罗尔(South
Tirol)及达尔马提亚(Dalmatian)海岸为饵。但南蒂罗尔居民主要属
德、奥民族,达尔马提亚海岸则属斯拉夫,意大利要求这两地是直接
违背民族自决。但奥兰多与桑尼诺不断阻挠和会的进行,直至引起公
愤,南蒂罗尔(但不包括达尔马提亚)终于给了意大利。此一“妥
协”显示十四点原则并非铁则,也大开其他各种领土调整的方便之
门,这全部都违反民族自决原则,而且既未改善旧有的均势,亦未建
立新国际秩序。
巴黎和会不像维也纳会议将战败国也纳入。因此会议一开数月,
德国人只能雾里看花,难免产生错觉。他们一再玩味威尔逊的十四点
原则,而且虽然他们若获胜对战败国提出的和平条件会相当无情,如
今却自以为协约国最后商定的和平方案会相当温和。因此当和会代表
们于1919年6月宣布其决议时,德国人大为震惊,并在随后的20年
里一步步地设法打破它。
列宁主政下的俄罗斯亦未受邀与会,它抨击这整个过程,指其为
一场资本主义闹剧,而发起国最终的目的在干预俄罗斯的内战。于是
就发生为结束一切战争的谋和,却将欧洲两大最强的国家德国与俄国
摒除在外,这两国的人口加起来远超过全欧人口的半数,其军事实力
也属全欧第一。仅这一点就注定凡尔赛和约不会成功。
和会的程序也无助于达成整体的解决方案。四巨头——威尔逊、
克里蒙梭、劳合·乔治及奥兰多虽是主角,却无法像100年前各强国
的首脑主导维也纳会议一般掌控和会的进行。维也纳会议的与会者全
神贯注于建立新的均势,并有皮特的计划为蓝图。在巴黎集会的领袖
们却不断为无休止的枝节问题而分神。
这次和会有27国应邀参加,原始构想是让全世界各民族共聚一
堂,共商大计,最后却演变成漫无章法。最高委员会( Supreme Coun
cil)由英法意美四国元首组成,是此次会议所设的无数委员会与小组
当中层级最高的。另外有五国委员会( Council of Five),由上述四国
加日本元首组成;十人委员会( Council of Ten)由五国委员会再加其
外长。小国的代表可随意向这几个委员会表达各自的意见。这充分表
现出和会的民主作风,但也十分旷时费日。
由于会前并未对议程取得共识,各国代表来开会时都不清楚各个
讨论议题的先后顺序。结果巴黎和会总共设有58个委员会。其中大


部分是处理领土问题。每一国都有一个单独的委员会。另外还有专司
战罪与战犯、赔偿、港口水道铁路、劳工及不可少的国际联盟等委员
会。这不计其数的委员会总共开了1646次会议。
对枝节问题的讨论没完没了,反而模糊了最要紧一点,即和平若
要能持久,其方案便需要某种中心思想为依据,尤其是对德国未来的
地位需要有长远之计。理论上,美国的集体安全及民族自决原则应该
就是中心思想。实际上,和会真正必须解决却难以解决的问题,是欧
美国际秩序观的歧义,特别是美法之不同。威尔逊否认国际冲突有结
构上的原因。他认为追求和谐是人类天性,因此极力促成能扫除利益
冲突的幻觉、让四海一家的感觉自然而然浮现的体制。
法国身为众多欧洲战争的战场,其本身参加过的战事更不止于
此,当然不会相信国家利益有冲突只是幻觉,或是国际社会隐含有尚
待发掘的和谐本性。50年内两度被德国占领,使法国对于可能再遭侵
略寝食难安。它盼望获得具体的安全保障,至于提升全人类道德的任
务就留待别国去努力吧。但具体的保障要不就是削弱德国,要不便是
有其他国家,特别是英国美国,保证在战争再起时会站在法国这一
边。
美国反对再使德国分裂,集体安全对法国又太过不可捉摸,因此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英美保证协防法国。而那正是这两个盎格鲁一萨
克逊( Anglo Saxon)国家极不愿许下的承诺。既然无法争取到这种保
证,法国退而求其次要求采取变通做法。美国有地理隔绝为保护,德
国舰队投降也消除英国对控制海权的疑虑。法国是唯一须仰赖全球舆
论为安全保障的战胜国。法国主谈者之一达赫狄欧( Andre Tardieu)
主张:
“对法国而言,就如同英、美,有必要建立一安全区。
这个区域海权强国靠其本身的舰队,靠消灭德国的舰队来建
立。没有海洋屏障的法国,又无力消灭千千万万训练有素的
德国人,就必须靠莱茵河来建立这个安全区,由盟国共同占
领这条河。”
但法国要求自德国领土中割出莱茵河地区,根本违背了美国的信
念,“如此得来的和平完全违反我们奋战的目的。”美国代表团指出,
将莱茵河划出德国并派盟军驻守,会导致德国永远愤愤不平。英国代
表克尔( Philip Kerr)告诉达赫狄欧,英国认为一个独立的莱茵邦将
“制造复杂情势,导致衰弱。若当地发生冲突,后果会如何?若因此
爆发战争,英国及英联邦各自治领均不会有前次战争中,使它们倍受
鼓舞的与法国同仇敌忾的认同感。”
法国领袖们顾不了德国日后的愤恨,德国真正的实力才最令他们
忧心。达赫狄欧坚持自己的立场:
“你说英国不愿将英军派往海外。只要看看实际情形便
知。英国在印度及埃及向来有驻军。为什么?因为英国知道
其国界不以多佛( Dover)为限。要求我们放弃占领,无异
于要求英美将自己的舰队沉没。”
法国若得不到缓冲地,就需要某种保障,最好是与英美结盟。如
有必要,法国愿意接受透过对集体安全概念的解释,以达到与传统结
盟相同的结果。
威尔逊实在太热衷于创建国际联盟,因此偶尔会提出一些令法国
满怀希望的理论。有好几次,他把国际联盟说得有如一个国际法庭,
可以裁决纠纷,改变国界,为国际关系注入极有必要的弹性。他的顾
问之一波曼博士(Dr。 Isaiah Bowman)在1918年12月,在前往和会
途中的船上草拟了一份文件,扼要地列举出威尔逊的构想。其中提到
国际联盟可提供领土完整,若得以证明有不公平之处或情况已有变


化,可于事后就条件及边界进行修正。而且待热情已消减,可凭公正
的观点而非经年战火结束时的和会观点,来看待问题时,再进行改正
要容易得多。与此背道而驰的是延续列强与均势的观念,而此等概念
素来仅能带来“侵略与自私与战争”。
在1919年2月14日召开的全体大会上,威尔逊公开国际联盟的
盟约内容,会后他以几乎不变的口气对威尔逊夫人说:
“我们就此真正地迈出了第一步,因为我现在比以往更
真切地领悟到,一旦成立国际联盟,我们当前正设法达成的
和约中必然会出现的种种错误,均可通过它加以仲裁改正。”
根据他的规划,国际联盟将负有执行和平及纠正不公的双重使
命。然而有一个顾虑却使他寝食难安。在欧洲历史上绝找不出任何一
个,靠诉诸正义或纯靠法律程序便使国界改变的例子,几乎无一例外
的全是借国家利益的名义,才使国界得以改变或保全。但威尔逊也心
知肚明,美国人民丝毫没有以军事承诺保证实现凡尔赛条约的意念。
大致上,将威尔逊的构想形诸实际建制已等同于一个环球政府,美国
人对世界政府的接受程度远不如对世界警察的自许。
威尔逊为规避这个问题,便号召诉诸世界舆论作为对抗侵略的最
终制裁力量,排除使用政府或军事力量。他在1919年2月就是如此
向和会说明的:通过此一工具(国际联盟)我们主要是仰仗一股庞大
的力量,即全球舆论的道德力量。
至于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靠经济压力必可迎刃而解。波曼写的
备忘录中说:对于需要惩戒的案例,有不必动武的替代方案,此即抵
制;针对行为不当的国家断绝其贸易,包括邮电设施。
欧洲国家从未看过这种安排实际运作的情形,也无法说服自己相
信此计可行。无论怎么说,要求法国接纳道德制裁是太强人所难,它
牺牲了无数生命财产,只为勉强苟延残喘,却无奈地面临着中欧的真
空及实力远超过自己的德国。
因此在法国眼中,国际联盟仅有一个目的,即必要时它能促使各
国以军事援助法国对抗德国。历史悠久但此时已国力衰微的法国,对
集体安全的基本前提持怀疑态度,它无法相信所有国家对威胁都会有
相同的解读,即便做出相同的评估,也不见得会对应如何反应得出同
样的结论。倘若集体安全失败,美国,或许包括英国在内,尚不至于
无路可走,还可以自己保卫自己。但法国没有第二条路,第一次就必
须判断正确。万一集体安全的基本假设事后证明是错误的,那法国不
像美国,是无力于再打一场传统战争的,它或许就要亡国。所以法国
想要的不是一般性的保证,而是针对法国国情所需要的保障。对此美
国代表团断然拒绝。
虽然鉴于美国国内的压力,威尔逊只肯做原则的宣示,不愿为美
国多做承诺,这一点可以理解,然而却加深了法国的危机意识。固然
美国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来维护门罗主义,威尔逊也一直援引这个
范例来说明他的国际新秩序。但美国在德国威胁欧洲均势的问题浮现
时,却裹足不前。这难道不是代表欧洲均势对美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