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农家女-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苏浅浅家豆制品批发铺,算得上是供不应求吧,肯定外地客户都会提前一个月前来下单,一个月后提货付清货款。苏浅浅在豆制品作坊正常运营后就开始着手于女子作坊的建造,待女子作坊建造得差不多的时候苏大壮订购的线也差不多了。
    在第一批线回来的时候,苏浅浅平着记忆把前世看小姨织毛衣时的织法教给了家里的张婆子和文婆子,现让两人先学会了以后女子工厂就交给他们打理,至于针织品销售苏浅浅也打算采取豆制品的销售方式,规定一个价格,采取批发的行驶,自己生产出来,批发出去,至于别人怎么卖,利润多少由商家自己决定。
    至于有些商家批发过去后不知道如何销售的,也可以到苏家销售培训班进行培训销售。
    苏家现在不管是豆制品还是针织品上都会印一个小小的“苏”字,这也算是苏家的一个品牌标志吧,及时后续有人能模仿出苏家的针织品或则豆制品,很多老客户都会认为苏家出品的才是正品。苏浅浅跟苏大壮说这就是一种品牌效应,也至于后续只要印有苏家标志的新物种都能很快被世人接受。

☆、95。第95章

女子作坊办好后,文婆子把附近村子里那些家庭不好的女孩子都招到了自己家工厂里来做工,也跟豆制品作坊一样发放月例。手脚麻利的姑娘们一个月也能挣个三四两银子回家,一年就能挣个三四十两银子了,这可比把女儿掉强得多。
    很多卖掉女儿的农家都在商量着把女儿赎回来送进苏家作坊,其实很多父母之所以把女儿卖掉,那也是逼不得已的事情,谁叫条件好了会把女儿往外卖?
    一时间苏浅浅就成了百姓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这话题无外乎就是苏家少爷以后要是看上谁家姑娘那是谁家姑娘的福气。有女儿的人家都巴不得把女儿送到苏家作坊去做工,这也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
    当苏浅浅听苏凯把打听来的事情跟她说时,也是能无奈的笑一笑了。要不是处于方便,谁家女子愿意整天顶着一身男装到处晃来晃去的。
    为了爹娘的未来,为了弟弟妹妹的未来,也为了自己的未来。她苏浅浅必须努力一把,在这没靠山就长久不了的古代,苏浅浅只能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富有。都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声好了,朝廷即使容不下你也会有很多的百姓护着你。
    这几天苏浅浅一直见苏大壮闷闷不乐的,一问之下才知道苏大壮每每看见儿子读书就会觉得对不起女儿一分,于是苏浅浅想,既然苏大壮那么想让自己和苏三丫也能跟苏二宝一样上学认字,而这个时代的学堂又不招收女子,为何自己不开一家女子学堂,专教女子读书认字、弹琴花花等?
    “爹,您这也不用愁啊,现在咱们家也算得上是小富裕了,您可以给知府大人递个帖子,把您的想法和知府大人说一说,如果知府大人同意了,咱们就可以开始找先生招学生了呀!”苏浅浅也知道,自己这个想法可能得不到执行,只是运气好的苏大壮又遇到爱女如命的知府肖大人,那可谓是算是找到知音了。
    两个爱女如命的人拼在一起,一个有权利,一个有钱,些事情算是敲定下来了。
    只是这可苦了苏浅浅,又要办父亲管理作坊,又要找人修健学校,还要给学堂找先生,弄得苏浅浅恨不得长九个脑袋才后用。
    最后还是肖知府把身边得力干将师爷拍过来帮忙才把先生的事情落实好。这一来二去的,苏浅浅家也算是抱上肖知府这颗大树了,肖知府也在苏家的不断壮大下政绩不断上升,直至任期满后皇帝问他是怎么在短短两年间把原来平困潦倒的淳南州整理得那么好,经济水平从全国倒数上升到全国前几的?肖知府只是笑笑说,这淳淮知府不管谁去做都能做到这样政绩,因为淳淮有个一直为百姓着想的苏家。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话说苏家现在开办的这学堂还是让苏家及唐师爷还是碰了很多壁,苏家口碑在附近虽然很好,但这个女子学堂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听说。很多人家连儿子都舍不得钱送去读书,更别说女儿了。

☆、96。第96章

很多人认为,女儿就是赔钱货,迟早要嫁出去的,现在给那么多钱给她花了,嫁人了就成了别人家的人,有那么多钱不如存起来给儿子盖房子用。
    也就只有个别如苏大壮这种人傻钱多的愿意把大把的钱花在女儿身上。知府也为了这事头疼了很久,还让自家夫人宴请了好多商户及官员家的夫人。说白了也就是给这些夫人洗洗脑,让他们回去吹吹枕旁风,好让他们家的老爷答应让女儿上学读书。
    苏浅浅见苏大壮一直为学校的事情愁眉不展的,在晚饭过后拉着母亲的手说:“娘,爹既然想让我跟三丫都去学堂读书,学校又办不起来,不如您跟爹商量一下,让爹去找肖大人说,咱们在集市中间搭建一个台子,找两个说书先生说一些关于女子读书有什么好处的故事,我估摸着这事离成功就不远了。”
    “对呀!这事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这就去跟你爹说,免得整天看他愁眉苦脸的,搞得一家子都不开心。”苏母说做就做,把事情跟苏大壮说了一通后,苏大壮歇也没歇就往肖大人家跑。
    肖大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拉着苏大壮说,还是苏大壮有办法。而苏大壮只是不好意思地摸着脑门说,主意是自家大闺女想出来的,这让肖大人更加佩服苏大壮家了说:“你们家的人都厉害,你闺女也就四五岁吧,这主意也能想出来?”
    “大人说笑了!您说的是我家小闺女,现在跟着她师傅外出采药去了。我们家大闺女就是平时跟我一直在买跑生意的那个,别人都说我们苏家是两个儿子,一个闺女,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们家只有一个儿子,两个闺女。也就是因为儿子去了学堂女儿在家帮忙生意我才觉得亏欠女儿的,想让她们姐妹俩也能跟儿子一样去学堂上学!”苏大壮见肖大人误会了,马上把家里情况说了一通。
    “哦!原来平时街道乡间直至传闻的苏家少爷原来不是少爷是小姐啊!本官还想不通你们家为什么小儿子小女儿都让上学唯独没管大儿子呢!原来是这么回事!”肖大人一副我懂了的样子。心里想着幸亏没让夫人去苏家说定娃娃亲的事情,不然真丑大发了。
    说来也不怪肖大人这样想,谁家闺女不是都好好养在家里,整天什么事都不做。谁家闺女又会像苏家的一样,一个整天男装跟着父亲打理家里生意?一个跟三四岁就给自己找了个不靠谱的师傅,还整天跟着师傅到处乱跑的?
    肖大人有时候都想问问苏大壮家的女儿都是怎么养的,让很多人家比起来儿子就不够看了。
    女子学堂的事情处理好了后,苏大壮跟肖大人都松了一口气,只是这三四岁的苏三丫问题又来了,这次跟着师傅出门了三四天,回来就一直缠着苏浅浅说老百姓看不起病好可怜,又吃不起饭怎么的,弄得苏浅浅真想一巴掌把她给拍飞了,免得一天到晚耳朵不清静。

☆、97。第97章

这苏三丫记性真不好,自己刚穿越来的时候家里不也穷得揭不开锅,自己受伤后药钱还是向张大夫佘来的呢!现在家里条件好了就开始同情起别人来了。
    “姐,你说要是这世上没有人生病是不是很好?”苏三丫这次出门也不知道遇到了些什么,总之一会回来总在苏浅浅的耳边说着这些事。后来苏浅浅问了老顽童才知道原来他们这趟出门遇到了一个老妇人病死,家里又没亲人,生病了看不起病,也吃不上饭,就这样在病痛和饥饿种等死。当时苏三丫还哭了很久任老顽童怎么哄都没用,苏三丫算是第一次刷新的老顽童对他这个女汉子徒弟的认知。
    听完老顽童的陈述后,苏浅浅默了。对于一个新时代的人类来说,活生生饿死活病死没能医治的人还真没有,农村都有国家资助医疗保险,城市人都会给自己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更不说了,什么生育险,工商险的就更不用说了。
    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解决了,医院里到处都能听到老百姓们在讨论着看病国家保险多少,自己只需要出多少之类的话题。而这个时代也就只有个别像想大夫一样愿意把药佘给老百姓的,很多大夫打着救死扶伤的旗子,看个病还能漫天要价。
    如果这个时代也有一个像二十一世纪一样的机构,能给百姓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该多好啊!
    “宗正师傅!你说要是咱们朝廷能办一个机构,给百姓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多好啊!那样就不用死那么多人了,一个人从生下来养到二十岁成本在八十两银子左右,二十岁以后开始赚钱养家,平均每年创造的收入是三十两,如果一个健康的人退休年龄是五十五岁,那么五十五岁之前小病病死了,这算不算是朝廷的损失?”苏浅浅是商人,即使对这些病死饿死的人抱有很大的同情心,但到分析问题是总喜欢用数字说话。
    “你个小丫头,还有没有点同情心咯,人都死了你咋还算计着核算不核算的问题?”老顽童宗正强愤恨地看着苏浅浅说道,这小丫头平时对谁都好,只是怎么看待一个死人怎么就用银两来衡量了呢?
    “同情归同情,我只是在分析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单个来说算不上什么,但要是十个,百个,甚至千千万万个加起来的时候,这又会是个什么样子?”也不管老头子是否能想清楚,直接走了出去。
    由于上次苏大壮跟肖大人把苏浅浅是女儿的事情说开后,苏家就时常多了一个娇滴滴八九岁的大小姐,这正是肖大人疼到心坎里的女儿肖玲儿。肖大人的意思是让女儿到苏家来学学,看看苏家是女儿是怎么养的,也让女儿跟苏浅浅多多接触,虽然很多人家瞧不上商家女儿,可苏浅浅不是一般普通的商家女。
    这苏浅浅不仅家里有钱,最重要的是苏浅浅聪明,胆大心细。肖大人不求女儿能跟苏浅浅比,但至少能学一点点也好。

☆、98。第98章

只是肖大人如果知道苏浅浅曾经拿刀追着人砍过,带着下人到老宅去打过架后,还能不能还像现在这样认为女儿应该跟苏浅浅多学点?
    苏浅浅把刚跟宗正强说的话又跟苏母和苏大壮说了一遍,苏大壮马上就想到了自己家当初的处境,觉得这件事情值得跟肖大人说一说,毕竟是利国利民的事情。而且自己跟肖大人现在也算是朋友了,如果这事能弄好,对大家都好。
    说做就做,苏大壮午饭后借送肖玲儿回去为由,带着一身男装的苏浅浅去了一趟肖府。刚进屋的苏浅浅就被肖夫人拉着问东问西的,弄得肖玲儿直在一旁问谁才是她亲生的。
    肖夫人也是个爱说笑的,直接说了一句,不知道苏浅浅是女儿身之前还想把肖玲儿许配给苏浅浅呢!苏浅浅被肖夫人这样一说,弄得顿时有些呆愣。只有肖玲儿在一旁叫嚣着说,以后就要找一个像苏浅浅这样有本事的相公。几年后苏浅浅经常在外地跑着,身边总有一个所谓的“未婚妻”跟着,不用多说肯定就是肖玲儿。
    苏大壮则找肖大人谈事情去了,只是是否能成还不一定,即使能把肖大人说服,但皇帝这一关可不好说,即使肖大人把苏浅浅的这一套搬了上去。
    当然,这件事情最高兴的莫过去苏三丫了,当一个人突然间面对生死时,可能冲击力会是平常人的好几倍。苏三丫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当苏母告诉她父亲带着姐姐去肖府谈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时,苏三丫高兴得就只差自己有一双翅膀飞得老高,告诉全天下老百姓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没钱看病了。
    只是这次真让她失望了,因为肖大人把奏折交上去,还没到皇帝手里就已经被压下来了。听到这个消息的苏三丫整整哭了一个周,在姐姐跟父亲提出自己以后会来医馆后才得以停止。
    也许是为了苏三丫,又也许是为了周边百姓,苏家一家子商量后,在自家郊外再买块地该医馆,因为按照苏浅浅形容的样子,占地面积不小,而且在郊外能节省很多资金,对于刚办了两个作坊和一所学堂的苏家来说,现在建立一家大规模的医馆确实在资金方面很吃紧。
    当肖玲儿回去告诉母亲苏家的打算时,心善的肖夫人红着眼眶对丈夫说:“官人,想苏家这样为老百姓着想的商人已经没有了,为了百姓,苏家又是建作坊,又是来女子学堂,现在就因为苏家小丫头出门一趟见百姓看不起病就要给百姓建一家大型医馆。听玲儿说苏家打算在明年再建一个学堂,找几个医术医德了得的大夫过来教学。”说完肖夫人已经泣不成音了,想到受苦受难的百姓,又想到苏家这一年来的做法。
    肖夫人想,要是别的富商都像苏家这样什么事情都以老百姓为先,整个大启国会有事个什么样子?老百姓还会现在一样食不果腹吗?

☆、99。第99章

肖夫人哭了一会儿又停下来对丈夫说:“要不咱们也发动一下城里的富商们,给老百姓们也做做好事,捐点善款?”
    “夫人说的不无道理,为夫也曾想过,只是这些富商一个个的没拿到好处会答应吗?谁又会跟苏家一样不记吃亏与否?”肖大人扶着头,头痛地说道。
    其实在苏家开始办豆制品作坊的时候肖大人就已经想过,要是在自己任职的这几年多办些作坊什么的,用苏家大女儿的话来说就是:一解决老百姓就业问题;二能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三还能解决很多老百姓家庭孩子上学问题。这可不就这样嘛!家里条件好了,老百姓偷鸡摸狗的事情也就少了。用苏家大女儿的话来说,老百姓日子好了,谁还会计较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
    肖大人也想过,要是自己任职这些年真能把淳州这边的情况变好了,调回京城的机会还能少吗?到时候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想到这些,肖大人觉得在自己任职的这几年里,真应该为淳州百姓做点什么了。便让家丁去苏宅给苏大壮说一声,约好第二天喝茶的事情。
    经过这一两年的沉淀,现在的苏大壮也越发变得老练起来,现在铺子里的事情苏浅浅也不在过问,都交给苏大壮一个人在管理。虽然每个铺子里都有自己家信得过的掌柜打理,可很多事情还得苏大壮去处理比较合适。比如发货数量的控制,既不能过度给商户,也不能让商户出现货物跟不上的情况。这还是苏浅浅运用了前世做过的经济学原理提出来的。
    现在的苏家,可谓是日进金斗的收入。只是这收入高了,支出的也多,比如一所女子学堂就花费了苏家差不多两个铺子进半年来所有的收入。这接着又要建一家大型医馆,这钱也够苏大壮头疼的,现在地的事情彤伢子是帮忙解决了,可这建房子的钱又得从哪里来弄起来,还要招那么多的大夫。
    苏家现在在老百姓中已经传了开来,女子学堂收的学费还不高,孩子送到学堂去还管中饭。路途远的还可以直接就住在学堂里,学堂里有宿舍。苏大壮算了算,学生们给的学费还不够用来支持给先生的月例钱,更别说每月的生活费,和孩子们的笔墨纸砚费,每个月家里还得补贴几百两银子进去。
    现在就因为苏三丫出门一趟,回来后一直嚷嚷着看百姓们可怜,大女儿就想给百姓建一家大型医馆。给百姓看病顾名思义就是能免则免,苏大壮想着这医院即使建了起来,家里每个月还得往里填多少银子才够?
    只是苏大壮这头疼的事情在苏浅浅哪里就完全成不了问题,肖府家丁到来时,正好苏大壮外出去城外看作坊去了没在家,家丁让苏母代为转告就回去了。
    第二天苏大壮如约去了淳淮最大的茶馆跟肖大人见了面,寒暄过后肖大人就直奔主题把心里的想法跟苏大壮说了一说,两个爱女如命的大老爷们第一次碰头没有在说女儿的事情。

☆、100。第100章

肖大人把心里想法跟苏大壮说了之后,苏大壮也把最近一直头痛的事情跟肖大人说了一说。两个大老爷们儿聊了两个时辰也没把事情理出个头绪来。
    晚饭时,苏家一干儿女看父亲一直愁眉苦脸的就问:“爹,是今天肖大人跟你说了什么吗?”
    “没什么!”苏大壮觉得心烦的事情没必要说出来影响一家人心情,既然解决不了就让它过去好了,至于医馆就等钱存够了再开。
    “爹,咱们家现在医馆是不是没办法建起来?我算了一算,家里现在开销大,女子学堂每个月咱们家就得贴几百两银子进去,不过这些都是暂时的。等老百姓日子过起来了,大家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咱们家学堂就不会在亏下去了。至于医馆,咱们就用之于民就得取之于民……”苏浅浅唧唧歪歪把心里的想法说了一遍后,苏大壮这才如醍醐灌顶般醒悟过来。
    既然上面不同意,为什么自己不找找肖大人让他先把这事情处理好呢?说做就做,苏大壮晚饭后就急呵呵地赶着牛车往肖府跑。这事能不能搞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