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初,德军各突击集团已疲惫不堪,消耗严重,被迫停止进攻并转入防御。在莫斯科附近防御交战中,苏军表现了坚韧不拔和集体英雄主义精神。
苏军在列宁格勒东南转入反攻,促进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德军对列宁格勒构成第二个合围圈的企图被打破了。南方面军在苏联元帅铁木辛哥的指挥下,粉碎了罗斯托夫附近的德军兵团,解放了罗斯托夫(参见罗斯托夫战役),并把德军赶过米乌斯河,取得了苏德战争中第一个大规模进攻战役的胜利。
在5个月的激烈交战中,德国企图在一个速决战局中战胜苏联的计划遭到破产。苏军疲惫和消耗了德军各突击集团,迫使它们在整个苏德战场转入防御。苏军的英勇行动,打破了德军计划,为组建苏军新的部队和兵团以及使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赢得了时间。所有这一切使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能够准备和顺利实施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
12月5—6日,加里宁方面军,西方面军以及西南方面军右翼在西部战略方向转入反攻。这是苏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第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中,苏军击溃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至12月底前推进了100—250公里。“中央”集团军群的11个坦克师,4个摩托化师、23个步兵师被击溃,其余师遭重创,德军损失50余万人。对莫斯科的直接威胁消除了。1—4月,苏军在西方向总攻中又前进80—250公里,击溃德军16个师另1个旅。但由于苏军总体力量和武器装备不足,战略预备队分散使用,反攻未能获得圆满成功,
德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失败和苏军1941—1942年之交冬季的进攻,具有重大军事政治意义。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次大败德军,夺得了战略主动权,迫使德军在整个苏德战场转入了战略防御。“闪击战”计划彻底破产。苏军在全世界面前揭穿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德军不得不打持久战。德军在莫斯科附近的溃败,是战争进程中根本转折的开始。
苏军的胜利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42年1月1日,包括苏、美、英、中在内的26个国家签署了关于把军事和经济资源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集团的宣言。
德军统帅部针对苏德战场出现的形势改变战略计划,放弃全面进攻,转而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由于欧洲没有第二战场,德军统帅部得以将基本力量集中于南方,以图进抵高加索石油区及顿河、库班河、伏尔加河下游等物产丰富地区。德军统帅部指望,这一战局的胜利结束,能把土耳其和日本拖入侵苏战争。截至1942年5月前,德军在苏德战场共约620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3229辆,作战飞机3395架,火炮和迫击炮约5。7万门。此时,苏军作战军队(海军和防空兵除外)共有51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44900门,坦克3882辆,作战飞机2221架。苏联陆军和空军的组织编制得到了改进,方面军属坦克军和坦克集团军以及空军集团军开始组建,战略预备队的兵团数量有所增加。截至1942年夏初前,这些措施尚未完成。
1942年5月,德军首先突破了苏军在刻赤半岛的防御,迫使苏军撤往塔曼半岛。1942年7月4日,苏军经激战后,被迫放弃了塞瓦斯托波尔,9万人被俘。1942年5月12日,西南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在哈尔科夫方向发起进攻。5月12日,德军转入反攻,分别由克拉马托尔斯克地域和哈尔科夫以北地域实施突击(参见哈尔科夫战役)。这次战役苏军受挫,24万人被俘。苏军在克里木和哈尔科夫地域的战役中失利,使苏德战场南翼情况极端复杂化。德军又夺得了战略主动权,并于6月底展开总攻。在德军优势兵力突击下,布良斯克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至7月25日前分别后退150—400公里,放弃了顿巴斯东部地区和顿河右岸。7月月中,德军进抵顿河大弯曲部,造成了突向伏尔加河及高加索的现实威胁。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和高加索方向开始了激烈的防御交战(参见斯大林格勒会战、高加索会战)。1942年7月12日,组成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巴甫洛夫斯克、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之间顿河大弯曲部占领防御。7月1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的防御阶段开始了。该阶段一直延续到1942年11月月中。苏军顽强浴血战斗阻止住了由第4航空队支援的德军第6集团军。从高加索方向调来了德军坦克第4集团军增援第6集团军(司令为保卢斯上将)。7月31日,两个集团军重新向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德军优势兵力突破了刚组建的东南方面军的防御,并于8月6日逼近斯大林格勒外层防御围郭。8月9日,苏军在这里实施了反突击,迫使德军转入防御。8月17日,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继续进攻,强渡了顿河,8月23日其部分兵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雷诺克地域进逼伏尔加河。从9月到11月上半月,苏军(第62、第64集团军)在市内同德军优势兵力进行了激烈战斗。
在高加索方向,战斗行动从7月25日起展开。北高加索方面军和外高加索方面军(在黑海舰队协同下)在顿河与高加索山主脉山前地带之间以及高加索山地和黑海沿岸进行的艰苦防御战斗中,疲惫了德军“A”集团军群,并于11月初阻止了它的进攻。斯大林格勒会战和高加索会战的防御阶段到此结束。苏军转入反攻的有利条件业已形成。1942年5—9月,苏军统帅部在西北方向、西方向和沃罗涅日方向实施了数次局部进攻战役,这些战役牵制了德军兵力,对主要方向即西南方向的战役结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总之,战争第一阶段是苏联人民及其武装力量最艰苦的阶段。德军夺取了部分苏联领土,战前这部分领土上的人口约占全国的42%,工业总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但是德国未能达到侵苏战争预期目的。其政治和军事计划均告破产。1941—1942年之交的冬季,在苏德战场,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次遭到最大失败。
在严酷的战斗中,苏军指挥员和其他人员在政治上得到了锻炼,战斗技能捉高了,这就有可能在1942年10月在苏军中取消政治委员制,改行完全的一长制。对敌反击所以加强,也是国家后方得到巩固的结果。由于党和政府的大量工作以及苏联劳动者的英勇奋斗,至1942年底国家已有了安排就绪、迅速增长的战时经济。苏联人民以其在前方的英勇行动和在后方的劳动功勋,于1942年底前为在反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的斗争中争取有利的根本转折创造了条件。
战争第二阶段(1942年11月19日—1943年底)苏德战争进程中的根本转折截至1942年11月下半月前,苏德战场情况仍很紧张。苏联及其武装力量继续单独对德国同盟作战。西欧第二战场尚未开辟。德军向苏德战场调来67个师,并组建了16个新的兵团,至1942年11月前,德军在这里共有62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517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5080辆,作战飞机3500架,战斗舰艇194艘。
此时,中国抗日战争消耗和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太平洋战争也分散了日本的部分兵力,使苏联减轻了后顾之忧。苏联作战军队共约66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高射炮和50毫米迫击炮除外)778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7350辆,作战飞机4544架。在这种条件下,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规定的任务是:于1942—1943年之交的冬季粉碎苏德战场南翼德军,同时大大改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附近的战略态势。
苏军首先要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粉碎德军1个最大的和最积极的集团,为向哈尔科夫方向、顿巴斯方向和北高加索方向发展进攻创造条件。斯大林格勒反攻计划的特点是:战略企图大胆,目的坚决,军事行动规模大。11月19日,西南方面军(司令为瓦图京中将)和顿河方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转入反攻,11月2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上将)转入反攻。德军防御被突破。11月23日,在卡拉奇市东南地域,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坦克兵团和机械化兵团封闭了合围圈,德军第6集团军以及坦克第4集团军部分兵团(22个师另160个独立部队,共约33万人)陷于合围。12月,苏军向顿河中游进攻,10天内前进几达300公里,击溃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一部。顿河方面军歼灭被围集团的战役(1943年1月10日—2月2日),是伏尔加河大会战的最后一幕。
斯大林格勒会战,按其意义和规模来说,超过了过去所有的会战和交战。6个半月内,在广大地区进行了激烈战斗,双方同时参战的兵力计有200余万人。德国及其盟国损失近150万人,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四分之一。斯大林格勒一战之后,战略主动权终于转到苏军最高统帅部手中,苏德战争和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历史性转折。伏尔加河会战是达成苏联最重要军事政治目的,即根本改变战争进程和开始大批地把德军赶出苏联国土的一个决定性阶段。
1943年1月,苏军在高加索方向转入了进攻,并于4月初前解放了北高加索大部地区,前进了500—600公里。苏军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从北面迂回顿巴斯。2月8日,库尔斯克解放,次日,别尔哥罗德解放。2月16日,哈尔科夫解放(参见哈尔科夫苏军进攻战役)。为挽回败局,德军统帅部在哈尔科夫西南集结了重兵(30多个师),进行反攻。德军再度攻占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参见哈尔科夫德军进攻战役),这样苏军便在库尔斯克形成了一个突出部。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与波罗的海舰队协同,于1月12日转入进攻,突破了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参见对列宁格勒封锁的突破)。此役具有重大军事政治意义。
3个方面军所发动的斯大林格勒反攻,已转变为11个方面军的总攻。开始大批地把德军从苏联领土上赶出去。不仅1942年夏季被德军夺取的国土解放了,而且战争开始时被他们侵占的许多地区和城市也都解放了。1942年冬,德军及其盟军损失约17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4万门、坦克3500余辆、飞机4300架。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战场的积极行动,使英美军能顺利地结束北非进攻(参见北非战争),随后又于1943年夏在西西里岛登陆(参见西西里战役)并在意大利南部展开进攻(参见南意大利战役)。
德军虽在1942—1943之交的冬季遭到失败,但仍拥有巨大军事威力。由于对德国和被占领的欧洲各国的资源进行了总动员,至1943年夏季前,德国同仆从国在苏德战场集中了53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433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5850辆,飞机约3000架。德军所以能如此集中兵力兵器,也是因为没有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军统帅部力图不惜任何代价防止法西斯集团瓦解并夺回战略主动权,决定于1943年夏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发动一次代号为“堡垒”的大规模进攻战役,粉碎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尔后向西南方面军后方实施突击(“豹”战役)。此后,预定向东北方向发展进攻,以图进至苏军中央集团的后方,构成对莫斯科的威胁,并重新向列宁格勒进攻。为了进攻库尔斯克,集中约50个战斗力最强的师,近90万人,火炮约1万门,坦克和强击火炮约2700辆(多为新式),飞机2000余架。
截至1943年夏季前,苏军得到相当大的补充,特别是在技术兵器和武器方面。作战军队共有66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0。5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0200辆,作战飞机10200架。苏军准备于1943年夏发动总攻。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识破了德军统帅部的企图,并从现实情况出发,决定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以顽强防御打破德军的进攻,消耗其突击集团并在反攻过程中予以粉碎。在历史上,开创了兵力较强的一方转入预有准备的防御之先例。
库尔斯克会战的各次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由统一的企图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战役整体,实施这些战役,应能保障牢固掌握战略主动权,在最重要方向转入总攻,并在1943年夏季战局一开始就打破德军计划。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仅中央方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大将)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为瓦图京大将)就有133。6万余人,火炮和迫击炮(火箭炮和高射炮除外)191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444辆、飞机2172架。在这两个方面军的后方集中了强大的预备队——草原方面军(司令为科涅夫上将)。
7月5日,德军从南、北两翼开始进攻(参见库尔斯克会战)。在地面和空中展开了激烈交战。苏军阻止了楔入苏军防御10—35公里的德军各突击集团的进攻,并于7月12日和8月3日先后在奥廖尔方向和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转入了反攻。各方面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准备和行动由大本营代表、苏联元帅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这是苏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第三次大规模反攻。计有22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5个坦克集团军、6个空军集团军以及大量远程航空兵参加了这次反攻。反攻得到了战线其他地段进攻行动的支援。
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遭到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苏军共击溃德军30个精锐师(含7个装甲师),使德军共损失50余万人、火炮3000门、坦克1500辆、飞机3700余架。德军在侵苏战争中夺取战略主动权的最后企图乃告破产。从此,苏军完全掌握战略主动权,德军统帅部被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各个战场都转入防御。苏军在库尔斯克附近的历史性胜利,直接影响到意大利法西斯制度的复灭,注定了意大利1943年9月退出战争。
1943年8月,苏军的反攻转变为从大卢基到黑海长达2000多公里战线上的战略总攻。主要突击指向西南方向。加里宁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大将)和西方面军(司令为索科洛夫斯基上将)实施了斯摩棱斯克战役,于9月25日解放了斯摩棱斯克。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波波夫上将)于9月17日攻占了布良斯克,强渡了索日河,进抵白俄罗斯东部地区。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向第聂伯河中游迅猛进攻。开始了解放左岸乌克兰作战和第聂伯河会战。9月21—30日,苏军在700余公里的地带内进抵第聂伯河,从行进间强渡了该河,在基辅以北及其以南、克列缅丘格地域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南夺取了数个登陆场。同时,西南方面军(司令为马利诺夫斯基大将)和南方面军(司令为托尔布欣大将)在顿巴斯实施进攻,突破了德军米乌斯河防御。最重要的经济区顿巴斯获得解放(参见顿巴斯战役)。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为彼得罗夫上将)与黑海舰队协同,于10月9日完全解放了塔曼半岛(参见新罗西斯克—塔曼战役),进逼刻赤海峡。
在随后一些战役中,苏军扩大了第聂伯河各登陆场,重创德军许多集团。10月20日,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分别改称乌克兰第1、第2、第3、第4方面军,中央方面军则改称白俄罗斯方面军。1943年11月6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解放了乌克兰首都基辅(参见基辅苏军进攻战役)。基辅和克列缅丘格—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两大战略登陆场的建立,为解放右岸乌克兰准备了条件。
在西方向,波罗的海沿岸第2、第1方面军,西方面军和白俄罗斯方面军于12月月中前解放了加里宁州部分地区,斯摩棱斯克州全部地区,波洛茨克州、维捷布斯克州、莫吉廖夫州和戈梅利州各一部,强渡了杰斯纳河、索日河、第聂伯河、普里皮亚季河及别列津纳河,进逼波列西耶。开始了解放白俄罗斯东部地区作战。
从1942年11月到1943年12月,苏军且战且进500—1300公里,解放了一半左右的德占区。
此时,德国及其盟国有236—266个精锐师对苏作战,其中218个师被苏军击溃。这是苏联人民及其军队获得辉煌胜利的根本转折阶段,这些胜利,使国际舞台上的军事政治形势急转直下,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苏联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1943年,苏联共生产飞机34900架,坦克和自行火炮24100辆,火炮130300门,迫击炮69400门。而德国仅生产飞机252000架,坦克和强击火炮11900辆,火炮73500门,迫击炮2。3万门。
苏军的历史性胜利,社会主义国家军事威力的增长,德国及其盟国在东线的惨败,使世界大战主战场的兵力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说苏军是在几乎势均力敌的条件下展开斯大林格勒反攻的,那么到1943年底,苏军在战场上的官兵几乎比德军多0。3倍,火炮和迫击炮多0。5倍,作战飞机多2。1倍。1943年底,德军在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