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确实才华横溢。他原本是明天启户部尚书侯恂之子,十五岁即应童子试中第一名。不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几位公子整日聚在秦淮楼馆,说诗论词,狎妓玩乐,颠痴狂笑。侯方域与李香君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的青楼玉女,两情相悦,正是狂蜂爱上香花。像李香君这样一位名妓,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可惜侯方域没有银子,无能为力。友人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了他大力的资助。但是,那笔钱并不是杨龙友的,而是阮大铖赠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想拉拢侯方域入僚。阮大铖本是明末了不起的戏曲家和文学家,人品却十分低下。侯方域尚自犹豫,但是李香君发飙了,劈手就把头上的发簪脱下来了,骂醒了侯方域。变卖了首饰,四下借钱,总算凑够了数,把钱扔还给了阮大铖。
阮胡子给气死了,侯方域只好逃亡。其实,很多时候,像阮大铖这些机会主义者也不过是文妓,人尽可妻。□□无情是职业要求,而“士大夫之无耻,谓之国耻。”指望书生是不成的。侯方域不成,阮大铖也不行。自侯郎去后,李香君结束了自己革命性的职业生涯。洗尽铅华,闭门谢客,一心等候公子归来。在阮大铖的怂恿之下,弘光皇朝的大红人田仰吹吹打打地来迎接李香君做妾了。李香君一口拒绝了,田仰还要坚持,她干脆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桃花扇。娶亲的人见闹出了人命案,只好灰溜溜地抬着花轿溜回去了。 阮大铖也算是文坛上响当当的腕儿了,他并不想就此放过李香君,而是为南明皇朝弘光皇帝亲自执笔撰写歌词剧本,等李香君伤愈后,阮大铖立即打着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不久后,清兵攻下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最终被部将劫持献给了清军,随后南京城不攻自破。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了出去。
青楼皆为义气妓,英雄尽是屠狗辈。□□用性命来维持自己的贞节和道德大义,士大夫倒是放弃原则,随时准备改换门庭。入清以后,陈贞慧隐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为僧,杨文聪抗清殉国,陈子龙自沉明志,但侯方域却耐不住寂寞,参加了顺治八年的乡试,而且只进了副榜,又引起许多人非议。三种结局关于李香君有三种结局:一种是终于在苏州与侯方域重逢了,被一个老头当头棒喝,两人拔剑四顾心茫然,勘破尘缘,只好出家了事。一种是李香君顺利嫁给侯方域为妾,侯方域变节南下,李香君则在侯府里被人赶了出来,寂寥而死。第三种则两个人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着,李香君就留下一柄桃花扇恹恹地死去。临去之前留下一句话:“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可惜,她的侯公子连玩世的犬儒主义者都做不成了,白白污了香君的名声。
近几年来,我们又多次漫步于秦淮河畔,驻足于媚香楼前,三登南京栖霞山,四赴河南商丘古城;向侯方域研究专家何法周、王树林教授请教,与秦淮文化热心人把酒共话,同侯氏后人、陈贞慧后人和商丘文化名人尚起兴先生促膝长谈;在历史的烟尘中寻丝觅迹,在留有主人公足迹的遗址前踏勘凭吊……迷雾逐渐散去,疑团逐渐化解,我们终于发现:侯方域、李香君非但没有在栖霞山抛却尘缘,反而尘缘绵绵,二人从栖霞山携归河南故里,养育后代,相伴终生,而那把引发戏剧家孔尚任创作灵感的桃花扇至今尚存人间。李香君,1624年(明天启四年甲子)生于苏州阊门枫桥吴宅,兄妹三人,有两位哥哥。其父原是一位武官,因系东林党成员,被魏忠贤一伙阉党治罪后家道败落,飘泊异乡。1631年(明崇祯四年辛未),也就是李香君八岁时,被秦淮名伎李贞丽收养为养女,即随养母改吴姓为李,名李香,号香君,绰号“香扇坠儿”。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己卯),也就是李香君十六岁时,与从河南商丘前来参加秋试的侯方域相识,后以身相许,誓死白头偕老。侯方域送宫扇作为定情信物。1644年(清顺治元年),北京紫禁城天崩地陷,明朝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清兵大举入关,明王朝覆灭。明宗室在陪都南京仓促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原来阉党的一帮余孽阮大铖之流又重新执政,大肆对东林党、复社人士进行报复,下令缉捕侯方域和其父侯恂,侯方域在宜兴亳村陈贞慧家被捕,押送至南京大牢,侯恂逃亡到安徽徽州朋友处避难。李香君在南京受尽苦难,后躲进栖霞山葆真庵,与昔日秦淮姐妹卞玉京相伴为尼。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秋,侯方域在栖霞山寻到李香君。经过商议,二人携手渡江北上,前往老家商丘。他们星餐夜宿,历尽艰辛,回到商丘侯府。李香君隐瞒歌伎身份,以吴氏女子、侯方域妾的身份住进西园翡翠楼。在这里,她与公婆和睦相处;与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相敬如宾,姐妹相称;与侯方域鱼水情深,琴瑟和谐。从1645年到1652年这八年时间里,李香君生活得平安、舒适,也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为幸福美满的时期。
可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侯方域去南京为香君求子、寻亲的时候,她经常担惊受怕的身份问题终于暴露了。公公侯恂这位孔孟之道的卫士,知道李香君是秦淮歌伎的真实身份后,怒不可遏,大发雷霆,当即命令李香君滚出翡翠楼,后经人讲情,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让她住到离城十五里的侯氏柴草园——打鸡园。那里是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凉村落。而此时得知李香君已身怀有孕,引起婆母和常氏夫人的同情,二人一再向侯恂求情,侯恂才勉强答应派一个小丫头去那里服侍。
侯方域在江南寻亲求子回到商丘之后,发现李香君被赶到城郊打鸡园,心如刀绞,悲愤至极。他多次在父亲面前长跪认错,替香君辩解,说明她卖艺不卖身,请求父亲收回成命,但最终遭到的还是无情的训斥。1653年春,李香君在打鸡园生下一个儿子,但因为自己是下九流,身份低贱,孩子不能随侯方域姓侯,只能随自己姓李。孩子生下不到几个月,李香君便在郁闷绝望中含恨离开了人间,终年三十岁。坟墓埋在村东头。侯方域在痛苦与内疚中,为李香君立碑撰联。墓前树碑,碑上撰联:卿含恨而死 夫惭愧终生 , 碑前摆一石桌,桌前立一圆形石墩,上面镌刻着“愧石墩”三个大字。侯方域生前经常去凭吊,每次他都呆呆地坐在愧石墩上,久久不忍离去。
在李香君去世仅一年后,也就是1654年的12月13日,年仅三十七岁的侯方域,也在忧闷中走完了自己充满惆怅悔恨的人生之路。 李香君生下的那个儿子,原先一直住在打鸡园,后来搬迁到离侯府南园一里路的侯宅——雪苑村(侯方域号雪苑)居住。侯府一再严厉申明,无论到什么年代,李香君遗留下来的那一支,都“只准口传,不准入家谱”。所以,长期以来,李香君的后人便名不正言不顺、忍辱负重地在雪苑村一代代生存繁衍,直到今天。现在全村李姓已有三百多口人了。为了进一步核实雪苑村李姓的来历,我们前年深入该村访问。在座谈时,李氏的后人还以为他们的先人是□□而不愿承认自己是李香君的后代呢!我们反复讲解李香君是歌伎,卖艺不卖身,是一位忠于爱情的纯洁烈女,是一位有气节的奇女子。说他们明明是她的后代,却因为长期受封建正统观念的束缚,不敢正视,不敢承认这个铁的事实,很对不起这位一生光明磊落的老祖宗。让他们挺直腰杆,为有李香君这样的祖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还劝说他们逢年过节去给李香君扫墓祭祀。
接着,我们又步行来到侯恂当年住过的南园(今侯小园村)。一位热情的青年说:“西边雪苑村姓李的都是李香君的后代,一代传一代,谁都知道,可李家就是不说,为啥呢?有顾虑呗。人家会说,他有爹,不姓爹的姓,姓他娘的姓,丢人哩!其实社会早变了,到什么时候了,还顾虑它干什么?”说完,他自己也笑了。一位侯姓老人对我们说:“本来雪苑村姓李的就是俺侯家的后人,不说就是了,家谱上不让记,老辈儿也不让讲。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总是俺姓侯的骨血,这错不了。” 人物传记秦淮河名妓李香君身边时时带着一把绢扇,扇面是洁白的素绢,上面绘着一幅色彩浓艳的桃花图,故称之为“桃花扇”。此扇之图并非出自名家之手,可为何李香君视为至宝呢?原来这扇面上的桃花,并非染料所画,而是以李香君的鲜血写成,上面凝结着她与情郎侯方域缠绵哀艳的爱情故事,也是她此生全部的希冀所在。李香君是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红姑娘,这媚香楼建得精巧别致,临水而立,站在楼上凭栏而望,烟水澄碧、画舫织彩的秦淮河尽收眼底。媚香楼的主人是李大娘,她年轻时也是秦淮河边的红□□,年长后用自己的积蓄建了这座媚香楼,收养了几个干女儿,以诗酒歌舞待客,在南京城里颇有些名气。最给媚香楼撑脸面的就是李香君了。这姑娘自小在李大娘身边长大,诗书琴画歌舞,被李大娘□□得样样精通,性情上也学了李大娘的豪爽侠气,着实逗人喜爱。要说李香君的长相,别有她的特点,她身材娇小玲珑,眉眼儿俏丽生辉,小嘴唇微微上翘,显出几分俏皮,整个一个可人儿的模样,因她娇小而香艳,名字里又带个香字,所以客人们都戏称她是“香扇坠”,还真合她的那种韵味呢。
媚香楼在秦淮河畔属于那种比较高级的妓楼,这种妓楼里的姑娘多是卖艺赔笑不卖身,李香君便是这种典型。因为李大娘仗义豪爽又知风雅,所以媚香楼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受干妈的影响,李香君小小年纪便颇善于辨识好坏忠奸,第一次见到侯方域并一见倾心时,李香君才十六虚岁。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祖父侯执蒲是明朝的太常卿,父亲侯恂做过户部尚书,都是刚直不阿的忠臣。侯方域自幼随家乡名士倪元路学习诗书,敏慧多才,长进极快,崇祯十六年,二十二岁的侯方域前来南京参加礼都会试。自恃才学俊秀,年少气盛的侯方域并不把应试当成一回事儿,来到灯红酒绿、流彩溢香的六朝金粉之地,他不免要涉足一番风月场所。这天。经友人杨龙友的介绍,他慕名来到媚香楼,一睹“香扇坠”李香君的风采。一走入李香君的房间,只见室内书画古玩陈设有致,别有一番清新气息,与一般青楼迥异。李香君娇笑盈盈地请客人落了座,立即有诗婢送来清茶果品,此时候方域又被正面墙上挂着的一幅大型横幅吸引住了,这是一幅“寒江晓泛图”,寒雪弥漫的清江之上,一叶孤舟荡于江心,天苍苍,水茫茫,人寥寥,好一种悠远淡泊的意境,画上还题有一首诗:瑟瑟西风净远天,江山如画镜中悬。不知何处涸波叟,日出呼儿泛钓船。画上没有落款,料非出自名家之手,侯方域问道:“此画是何人大作?”李香君见他对画如此关注,略带羞涩地说:“是小女子涂鸦之作,不足为道。”“是你所作?”侯方域简直不敢相信,这么一个姣小稚嫩的青楼女子,竟然作出这般神韵的诗画,真令人刮目相看。从这幅画开始,两人越谈越投机,彼此直引以为知己。临走前,侯方域索要了诗笔,作诗一首,送给李香君作为初次相见的礼物,诗云: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玉山半峰雪,瑶池一枝莲。晚院香留客,春宵月伴眠;临行娇无语,阿母在旁边。一种欣赏倾慕的情怀已在诗中表露出来,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蕙质兰心的青楼玉女,接连几次交往之后,便双双坠入了爱河之中,缠绵难分。
按当时的风尚,如果哪位客人中情于一个□□,只要出资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再给妓院一笔重金,这个□□就可以专门为这一位客人服务了,这套手续称为“梳拢”。梳拢所需资金,因梳拢对象名位高低而不同,象李香君这样一位名妓,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宴会的级别自然要高,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才不至于失面子。如今侯方域是出来赶考的,身边当然没带太多的银子,有心想梳拢李香君,却又无能为力。正在他犯难之时,友人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了他大力的资助。当时他一心急着办事,并没仔细考虑杨龙友为何送钱给他,只说日后一定还他。有了资本,梳拢仪式很顺利地办了下来,当夜侯方域将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送给了李香君作定情之物,肩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李香君深察侯郎的真心挚意,从此便留他住在了媚香楼中。 一日,侯方域偶然想起杨龙友家中并不富裕,哪里来得那一笔重金资助自己呢?他与李香君说起此事,香君也觉得事出蹊跷,便让侯方域会问个明白。经过一番追问,终于弄清了原由,原来那笔钱并不是杨龙友拿出来的,而是阮大钺通过杨龙友赠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阮大钺是何等人物?他为什么要送钱给侯方域呢?事出自然有因。阮大钺是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多年在朝中为官,此人阴险诡诈,与宦官魏忠贤狼狈为奸。搅得朝中乌烟瘴气,明思宗崇祯元年诛杀了宦官魏忠贤,阮大钺作为逆贼同僚被朝廷削籍免官,退到南京闲居。失位的阮大钺并不甘心就此埋没,他在南京广交江湖人士,暗中谋划,准备伺机东山再起。江南义士陈贞慧、吴应箕等人察觉了阮大钺的不轨之心,作了“留都防乱揭”对他的阴谋进行了揭露;阮大钺既恼怒又害怕,无奈此时手中无权,拿他们没有办法,只好闭门谢客,深居简出,只与马士英暗中往来。
侯方域与陈贞慧、吴应箕等人因志同道合而结下了莫逆之交,阮大钺得知侯方域在南京城正缺钱用,马上打通关节,设法让杨龙友把钱送给了侯方域,为防止他拒绝,开始还让杨龙友暂瞒实情。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通过拉拢侯方域而缓和与陈贞慧等人的关系,使他们不与自己作对,自己则好为所欲为。侯方域了解真象后十分气愤,他素来痛恨阮大钺的人品和奸行,曾为陈贞慧等人的口诛笔伐拍手称快,如今不知不觉中竟用了阮大钺的钱,怎不让他恶心难忍呢!他决意立即把钱退还阮大钺,以断绝奸人的不良用心,可一时间到哪里去筹这笔钱呢?李香君很快察觉了他的心事。当然极力支持他的想法,为了帮助他度过难关。李香君变卖了几件心爱的首饰,又从姐妹们那里借了些钱,总算凑够了数,交给侯郎。侯方域被香君的知情明理深深打动了,他紧拥着她娇小的身躯,感激得说不出一句话来。
那些钱又经杨龙友之手退给了阮大钺,阮大钺见状,大感脸面丢尽,咬牙切齿地自语道:“老夫有意与他们攀交,这些小子们竟如此气傲,看老夫将来有朝一日,一定要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时局果然很快就发生了变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殉国,福王朱由崧在—帮旧臣拥护下,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新皇朝,马士英成了执政大臣,随即启用阮大钺为兵部侍郎,继而又升为兵部尚书。大权重握,阮大钺得意之极,马上着手清除异己,陈贞慧、吴应箕等转眼被捕下狱。侯方域得知消息后,知道黑手很快就会伸向自己,只有远走高飞,才可能逃脱此难。这是一个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的夜晚,媚香楼中昏暗的烛光映照着两个难舍难分的人儿,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侯方域几次想挪动脚步可都又停下来,怀里紧紧抱着李香君,眼中满是凄切。他叹了一口气,说:“人生难得一知己,天下伤心是别离,为何我们不能不分离!”
李香君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安慰情郎道:“有别离的苦楚,才有重逢的喜悦,好男儿志在四方,岂可在媚香楼中消磨了豪情壮志。况且人生离合,在乎心而在不在形,彼此倘若不能心心相印,即使日日同床共枕,亦如相隔千里,只要你我永结同心,虽然远隔干山万水,照样可以魂来梦往!” 李香君的一番话给了侯方域一份坚毅、一份力量,他终于挥泪离开了南京城,渡江北上,投奔到正督师扬州的史可法麾下。史可法是侯方域父亲的门生,为人忠贞耿直,在扬州加紧操练兵马,准备抵挡清军的南下。侯方域被安排在史可法身边做文书工作,为抗清报国而效力,使侯方域壮志得酬。他与南京的李香君频频书信往来,倾诉相思,畅谈报负,彼此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自侯郎去后,李香君征得李大娘的同意,洗尽铅华,闭门谢客,天天凝视着那把订情的绢扇。明确表示要一心等候公子归来,有许多猎奇好艳的达官显贵偏偏不肯死心,纷纷上门打她的主意,无奈此女吃了秤砣铁了心,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