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麻喇姑-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皇太极留下的幼子中,一个是布木布泰所生的福临;另一个则是那木钟所生的博穆博果尔。从这两个幼儿来看,最好还是选福临,因为毕竟他和布木布泰之间有一份情愫在。另一方面,那木钟毕竟曾经是林丹汗的遗孀。
如果立了九皇子福临,不仅能够堵上豪格的嘴,而且福临年纪尚小,不可能独自执政,一定会立辅政王或摄政王,从各方势力来看,他多尔衮无论是当辅政王还是摄政王都不会有人有异议。虽然没有坐上皇上宝座,但却是实际的掌权者。从这点上来说,这场皇上的争夺战,最终胜利的还是他多尔衮。
况且福临的即位,能让他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打击豪格、自己摄政、避免内讧。
多尔衮越想越兴奋,快马加鞭地向府里奔去。他要好好庆贺一番,要将自己的一母同胞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叫来一起庆祝此事。
然而,在经过郑亲王济尔哈朗府时,他看到那木钟的哥哥从府里走了出来,多尔衮马上躲了起来。
他来干什么?难道是为了立博穆博果尔继位的事?多尔衮拧紧了眉毛。
看到那木钟哥哥的马匹远去,多尔衮想了想,决定先去探探济尔哈朗的口气。
济尔哈朗听到通报说睿亲王来了,先是一惊:“又来一个?”接着又想:“来了正好,我还正为此烦恼呢。”
近几天以来,来郑亲王府里的人络绎不绝,全都是关于继承皇位的事,每个人他都不能怠慢,不敢拒绝。同时,他也在为自己要倒向哪边而做着判断。此时多尔衮来,他就能探知多尔衮的心思了,这对他有百利而无一害。
“快快有请!”郑亲王高兴地说。
多尔衮一进来便哈哈大笑:“郑亲王这里可是门庭若市啊!好不热闹!”
“哈哈哈……想必睿王府也不清净。”济尔哈朗也哈哈大笑。
“彼此!彼此!”多尔衮拱手坐下。
“睿亲王可是为继承皇位的事而来的?”济尔哈朗试探着说。
“近日来找郑亲王的,可不就是为继承皇位的事吗?”多尔衮皮笑肉不笑地说。
济尔哈朗心里一咯噔,心想,难道他因为我在会上说另立皇子的事生气了?
“唉!”济尔哈朗故意长叹一声,站了起来:“在会上,我是不得不那么说啊,肃亲王……”
济尔哈朗的话还没有说完,便被多尔衮打断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再说,郑亲王也是为了大清江山着想。”
“对,对。”济尔哈朗马上说。
“那新立皇子的事郑亲王又是怎么想的呢?觉得哪位皇子最合适?”多尔衮抛出了问题。
“这个……”济尔哈朗犹豫着。到底谁当,他还没有完全想好,还在权衡、犹豫。
他瞟了眼多尔衮,发现他神态平静,就知道多尔衮的心里一定有了人选,于是小声道:“睿亲王觉得谁最合适呢?”
“所有皇子中,现在只有九皇子和十皇子最有可能。”多尔衮慢慢说完,又转头看着济尔哈朗:“而在九皇子和十皇子中,十皇子是林丹汗以前的遗孀所生,如果让他即位,我怕……”多尔衮没有说下去。
“睿亲王说的是。”济尔哈朗连连说。
“那么……”多尔衮又停了下来,等着济尔哈朗接话。
“到时我会提出九皇子……”济尔哈朗也停了下来。
多尔衮重重地点了点头。
……
多尔衮离开后,济尔哈朗抚额大笑。对于他来说,不管是立九皇子福临还是立十皇子博穆博果尔,对他的影响都不大,而且不管立九皇子还是十皇子,两方都已应承他,由他辅政。如今多尔衮提出九皇子即位,那他大可卖他一个人情,因为毕竟多尔衮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3)
1643年,皇太极五岁的儿子福临继承皇位,年号顺治。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同为辅政王。哲哲和布木布泰也由皇后和庄妃并称母后皇太后。
多尔衮并不只安于做辅政王,他的目标是摄政王,甚至是灭掉大明朝后真正做到统一天下的皇帝。而要想做到这一切,首先必定要安内,这个安内包括除掉一切障碍和隐患。
多尔衮最先想要对付的就是和他争夺皇位的肃亲王豪格。而要想把豪格除掉,他还必须让自己拥有更大的权力。为此,多尔衮开始架空和他同为辅政王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济尔哈朗眼看自己被架空却又不敢声张,因为从实力上来看,他怎么都不是多尔衮的对手,更不要说多尔衮还有阿济格和多铎这两个帮手。
郑亲王济尔哈朗看清了多尔衮的野心,知道他退出皇位竞争只是为了以退为进。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济尔哈朗以身体不舒服为由,自动卸去了辅政王的职位。多尔衮不费吹灰之力,在半年内就从辅政王变成了摄政王。
此时的大清朝,有能力遏制多尔衮的也只剩下代善这个家族了,如果将这个家族灭掉,他多尔衮对内也就没有其他的对手了,解决掉豪格还不是随随便便的事?
然而,礼亲王代善论资格,论地位、能力都可以和多尔衮抗衡,再加上颖郡王阿达礼,想要灭掉这个家族,他必须动一番脑筋。最后,他选择了皇太极处置莽古尔泰的方式,以持刀行刺皇上的罪名,先处置了阿达礼。
那天,多尔衮和阿达礼相约比刀,豪无戒备心的阿达礼拿着一把明晃晃的刀去见多尔衮,没想到没见到多尔衮,倒看到了坐上皇位的九皇子福临。福临被阿达礼手里的那把闪着寒光的刀吓坏了,哇哇大哭。阿达礼惊慌之余,忘记手里拿着刀就去哄福临,结果被侍卫看到,当即将他杀了。
代善见孙子阿达礼遭此祸患,心知有人栽赃嫁祸,为了家族性命,在忍气吞声的同时,再次自动退隐。
多尔衮除掉了代善家族后,便把矛头对准了最后一个对手:肃亲王豪格。多尔衮对付豪格也用了个个分解击破的方式,他让曾经支持豪格坐上皇位的人互咬,然后听话的罚金,免去职位,不听话的则直接杀死。
就这样,连当初死忠于豪格的索尼、鳌拜、图赖和图尔格也先后背叛了豪格。
豪格知道这都是多尔衮的诡计,因此在一次和亲信喝酒时,大骂多尔衮。殊不知,豪格的亲信里有个叫何会的早就背叛了他,马上报告给了多尔衮,多尔衮借机将参会的豪格亲信统统杀掉,并将豪格废为庶人。豪格急火攻心,死了。
清除了内部的障碍后,多尔衮成了实质上大清王朝的真正执政者。
“王爷,现在的大清王朝,就是王爷的天下。”明珠一边给多尔衮宽衣解带,一边说。
“哈哈哈……当皇上有用吗?掌握大权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多尔衮得意地说。
“王爷不论从才华还是实力来看,都远远胜过先皇,而且妾身觉得,王爷并不仅仅只想掌控大清王朝。”明珠细声细语地说。
“哦?那本王还想干什么?”多尔衮用手在明珠的脸上轻轻抚着。
“王爷想拥有的是天下,是整个中原。”明珠说。
“哦?福晋觉得本王可以吗?”多尔衮看着明珠。明珠认真地说:“可以,当然可以!一定可以!王爷是个大英雄,是难得的大英雄!王爷一定会平定中原,获得天下!”明珠给他鼓劲道。
“哈哈哈,好!福晋说的极是!看来,知本王者莫如福晋也!”多尔衮的眼神,喷发出火焰。
明珠开心地笑了,她在心里说:“宸妃娘娘,谢谢您。”
明珠最终能嫁给多尔衮,是因为海兰珠留给皇太极的那封信,而海兰珠之所以要留那份信,则是明珠提议的。
海兰珠临死前,决定将自己的一些珍宝留给和她亲如姐妹的明珠,并希望她能出宫嫁人,过富裕的平凡人生活,但明珠却跪下求海兰珠,说她不要那些珍宝,也不要离开,她要为宸妃娘娘报仇,还说宸妃娘娘之所以到了眼下的境地,都是因为后宫里的妃嫔们嫉恨海兰珠受宠,所以才这样的。
海兰珠想了想,说可以给皇太极留言,让皇太极娶了明珠做妃嫔。明珠依然摇头,说如果海兰珠真想帮她,那就让她嫁给多尔衮。海兰珠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同意了。
明珠进宫后不久,便爱上了英勇的多尔衮,而且她也发现,布木布泰和多尔衮之间有暧昧,如果自己能嫁给多尔衮,既遂了自己的心愿,而且也算是为宸妃报了仇。
如今,她不仅嫁给了多尔衮,而且多尔衮还成为了摄政王,甚至还有着“拥有全天下”的霸气和野心。一旦多尔衮做了整个中原的皇上,那么她明珠就一定要坐上皇后的宝座,这是明珠的野心。
 第46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
多尔衮稳固了大清政权后,便开始了向外扩张。他要灭掉明朝和新建立的大顺政权,攻进北京城,坐上整个中国的皇帝宝座。
而此时,在北京也有两方在恶战,那就是大顺和明朝。
明王朝的建立是在1639年。那时候,明朝的崇祯皇帝正集中力量对付清军,没想到正好有一股由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进入河南。他提出的“均田免粮”,正好迎合了正经历着严重天灾的农民心理,更多的人参加到了农民军中。因此,民间开始流传“杀牛羊,备酒酱,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民谣,这让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如破竹,并在1641年正月攻破洛阳,杀死了明朝福王朱常洵,把王府和富豪的金银财宝、粮食家什发给了正处在饥饿中的民众手里,民众拍手称快,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去。
很快,李自成又带着农民军攻克了西安。
1644年,也就是五岁的福临即位的第二年,李自成在西安定国号为“大顺”,年号“永昌”,并将西安称为“西京”。而就在此时,张献忠带领的另一路农民军也攻占了武昌,建立了大西农民政权,并在成都称帝。
一时之间,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很多农民军,整个国家陷入到了乱战之中。
规模最大的是李自成的大顺,很快分两批东渡黄河,向明朝的首都北京进发。他们和多尔衮的目标一样:一举拿下北京,夺取大明政权。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一面发布檄文揭露明朝的罪恶,一边向民众宣布“三年不征”、“买卖平等”等政策,让农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一路凯歌,向北京进发,并驻扎在了离北京二三百公里以外的地方。
眼看着农民军就要攻进来了,崇祯皇帝急了、怕了,急忙召集几员猛将:吴三桂、王永吉、唐通和刘泽清等入京,并称要给他们封伯。
然而,山东的总兵刘泽清却借口身体不适拒不奉诏;位于宁远的总督吴三桂和蓟辽总督王永吉也因为路远,一时之间赶不回北京;最后只有蓟镇的总兵唐通带着八千人马准时到达。
崇祯见只有唐通回来,为了笼络人心,即刻封唐通为定西伯,并命令他把守居庸关。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农民军还没进攻居庸关,唐通就投降了。居庸关不攻自破,农民军直趋而入。
唐通的投敌,让明朝的形势更加严峻了,宁远总督吴三桂也放弃了宁远,向山海关进发。
吴三桂到了山海关的时候,李自成已经率领农民军到了北京的郊外。吴三桂继续向北京进发,并一路打败了投降李自成的唐通等人。然而,凭借吴三桂的力量,根本无法抗衡越战越勇的农民军。
1644年4月25日,北京城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崇祯皇帝看着大势已去,随即吊死在了煤山的寿皇亭下,明王朝灭亡。
李自成虽然攻破了北京,但他知道,吴三桂的力量不容小觑。而他要想坐上整个中国的皇帝,吴三桂的去留尤为重要。如果能将吴三桂揽入帐中,那坐稳江山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于是,李自成在攻入北京的第二天,就将关在狱中的原明朝职方郎中张若麟放了出来,因为他知道,张若麟和吴三桂的私人关系很好,而吴三桂又是个讲义气的人。
李自成将张若麟放出来后,委以重任,让他出任山海关的御使,目的就是为了劝降吴三桂。为了让吴三桂投降大顺,李自成还采取了利益和亲情相结合的措施,首先派人两次前往山海关,赏辽兵白银四万两,赏吴三桂白银万两、黄金千两、锦千缎,并封吴三桂为候;接着,他又命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在北京写信给吴三桂,劝其投降。
此时的吴三桂,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大顺,另一个则是大清。
(2)
吴三桂,在大清国的皇太极还在世时,皇太极便想招降。甚至还亲自写信劝降,足可见皇太极对吴三桂的重视程度。
多尔衮在成为大清国的实际执政者时,也看出了吴三桂的价值,但他却一直没有动,甚至还在冷眼旁观,直到李自成的农民军灭掉了明朝为止。
多尔衮有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他要坐收渔翁之利。
在李自成向吴三桂抛去了橄榄枝的时候,多尔衮也给吴三桂写了一封信,但这封信却被吴三桂看都没看就扔掉了。
对于吴三桂来说,虽然明朝灭亡了,但他却不想投向大清国的怀抱。自小接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吴三桂,一直将汉人以外的民族视为蛮夷,又怎么可能投向蛮夷?同时,一直以来,大清国都是他的死对头,他自然情愿投向新政权大顺,也不会倒向自己的敌人。更主要的是,父亲及家人在李自成的掌控之中。
于是,1644年的4月29日,吴三桂决定正式归顺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并亲自率领军队进京见新皇。
然而,在走到西沙河驿站的时候,吴三桂遇到了逃出北京的傅海山。傅海山是吴三桂父亲的亲信,他告诉吴三桂,李自成的军队不仅曾经痛打他的父亲吴襄,而且他的爱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抢走了。
吴三桂一听,怒发冲冠,大叫:“大丈夫连自己的女人都不能保护,还有什么脸面见人?”
他当即下令掉头,返回了山海关,甚至认为李自成一开始给自己写信就是为了引诱自己到北京,然后消灭自己。
此时的李自成,根本不知道吴三桂心里的变化。他带领农民军,向山海关进发,目的是为了迎接吴三桂,双方来个大回合。
吴三桂退回山海关后,当即招兵买马,为杀回北京、抢夺政权做准备。吴三桂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肯定打不过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怎么办呢?吴三桂在左思右想后,想到了大清国,想到了多尔衮给自己的那封信。投降大清国他肯定不愿意,但却可以和大清国合作。
就这样,吴三桂措好词,写信给多尔衮,希望多尔衮借清兵给他。
吴三桂的信是以亡国孤臣,也就是明朝的臣子向多尔衮写信的,目的是为了明朝的中兴。在信中,他详细告诉了多尔衮需要借的清军的进兵路线,而这种路线安排,也有着他的诡计。他和多尔衮一样,想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想让多尔衮的清军和李自成的农民军大战。
多尔衮看到吴三桂的信后,差点笑出声来。他自然看出了吴三桂的诡计,经过思忖后决定将计就计。他一面给吴三桂回信,告诉他自己一定会出兵,另一方面又隐晦地提出让吴三桂投降,并给出了给地封王的优厚待遇。
在将给吴三桂的信送出去后,多尔衮先是派人去山海关探听虚实,随后带领多铎、阿济格等猛将,带着红衣大炮,以一日行一百里的速度向山海关进发。
吴三桂接到多尔衮的回信后,意识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而且还将自己处在了两面夹击中。一面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另一面是多尔衮的清兵,他的路只有两条:要么向一方投降,要么战死沙场。
就在吴三桂还在犹豫之时,李自成率领的大军率先抵达了山海关,吴三桂只得拼死抗争。眼见五万将士就要全军覆灭,吴三桂冒死突围,面见多尔衮。
这正是多尔衮求之不得的事,而这次的面见,实质上也就是吴三桂投降大清。就这样,吴三桂和多尔衮的军队汇合,在1644年的5月8日,和李自成的军队进行了一场恶战。原本就和吴三桂的将士打了一场恶战,又迎来了更凶猛的多尔衮的清兵,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很快就丢盔弃甲。
取得了山海关大捷后,多尔衮和吴三桂率领八旗军向北京进发,沿途的官兵也都献城投降,一切都非常顺利。
李自成在山海关失败后,仓皇逃回北京,做好了出逃的准备。1644年6月4日,李自成一边放火烧紫禁城,一边弃城逃跑。
两天后,多尔衮带领将士们,从朝阳门进了北京城。多尔衮在进入紫禁城后,在临武英殿御政,大清国迈出了它历史性的最重要一步。
 第47章 苏茉儿临危受命
(1)
多尔衮和阿济格、多铎兄弟三人一起攻进北京,进了紫禁城,而那个大清国六岁的顺治帝——福临还在盛京。
“现在正是十四阿哥称帝的时候。”多铎高兴地说。对他来说,这简直就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多儿铎带兵从盛京出征前,兄弟三人已经计划好要称帝,但当真正讨论到这个问题时,三个人又产生了分歧。
阿济格觉得多尔衮应该称帝,但不应该在北京称帝。他觉得北京这块地方的子民,对大清国都是存在着仇视心理的,在北京称帝,很可能会功亏一篑。而多尔衮则认为,不管自己称不称帝,都应该迁都到北京,因为这是先皇的遗愿。
“先皇很早就说过,若得北京,当即迁都,以图进取。何况如果我们攻下这里却只留少数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