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太宗-第1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伏允前些时在曼头山失去了一半的羊马牛,正自肉痛。他不愿意与唐军正面接仗,妄图凭着熟悉地势巧与周旋,争取使唐军知难而退。他当时感觉到了唐军北路军的压力,为了避其锋锐,主动南退,将其营盘扎在乌海畔。他想在这里观察唐军下步动静。这日午后,侯君集率领南路军踹入伏允营中,他们见人就砍,弄得伏允手脚忙乱。伏允万万想不到唐军会从南边杀来,那里山川险峻,气候恶劣,向无人居住,他们莫非是从天而降?如此,伏允只有仓皇逃跑,其手下番众无心接仗,各自逃生。他们无心恋战,一片混乱,许多人成了唐兵刀下之鬼。

伏允的逃跑线路已经没有太多选择,东有史大柰会同党项部在那里据守;北有李靖北路军;南有侯君集的南路军;他只剩下向西窜逃的路子,在其西南方,那里是一派茫茫沙碛,其中只有几处绿洲才有汲水之处,让如此多的人畜在那里度日,断难持久,因而只有向正西行走,越过蜀浑山后,到于阗一带方可喘息一阵。

伏允定下方略,即收拢残部,一哄向蜀浑山奔去。

他不知道,李大亮率领所部已于十日前到达蜀浑山张网等待。原来李靖默察伏允的逃路,知道他若受到侯君集和自己的南北夹击以后,定会从此路向西逃窜,因令李大亮将营盘东移,以重兵防守蜀浑山。

李大亮在蜀浑山上布下了许多檑木和灰瓶,并令兵士掘挖壕沟,待诸事完毕,李大亮观东面的来路上,没有任何人的踪影。他这样日日等待,渐渐等直了脖子,心里嘀咕道:“李药师向来算无遗策,这一次莫非失了算?伏允能从此路来吗?”

到了这日午后,李大亮看见东面来路上荡起尘埃,长长的人马争先恐后向这边奔来。此时,伏路小校已经探知这些人马正是吐谷浑人,并及时向李大亮禀报。李大亮大喜,对左右道:“看来伏允这只老狐狸毕竟难逃李药师的掌握,尽管迟了数日,他还是乖乖地来自投罗网了。”他又大声命令道:“传令各队,让他们先把头低伏在壕沟里,不能让敌人发现这里有埋伏。待听到中军炮响,再现身出来却敌。”

李大亮的策略收到了效果,伏允的疑心很重,他先是在山下观察片刻,又让人在前探路。看到前锋到了山腰处,山上皆是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动静,他方才放下心来,号令大队人马开始登山。伏允派出的前锋让李大亮犯了难,因为这些前锋到了山顶,势必发现唐军,如此一来,伏允的大队人马刚及山腰处,他们若发现这里有唐军埋伏,定会退回山脚处。依照李大亮的脾性,仅仅斩杀伏允的前锋,那是一点都不过瘾的。

这时候,李大亮的脑海中浮现出李靖那沉静的面庞,其谆谆说道:“大亮,你所带人马不多,不可与伏允硬拼。你只要将伏允挡在蜀浑山前,使他不能西进一步,即是完胜。”想到这里,李大亮心中顿时释然,骂了声:“如此,竟便宜了老狐狸,就拿他的这帮人先祭祭刀吧。”

当伏允的前锋到了离山顶二百步的地方,正在那里探头探脑的时候,李大亮手一挥,后面顿时响起三声大炮。唐兵闻听炮响,立刻现出身来。他们先是解开绳索,就见那些檑木快速地滚下山去,其先是撞倒伏允的先锋,后续檑木又不绝地向下滚去,沿途又带动石块,渐渐汇成了巨大的声音。

伏允人马见状,皆大惊失色,慌不迭地扔下辎重,抛下马匹,撒腿没命地向山下逃窜。待伏允在山下好不容易收拢手下,检点人数,才知已在山上丢下了一千余具尸体。

伏允大是烦闷,心想山上的唐军未伤一人一卒,依靠地利让自己伤折千余人,实在是划不来的买卖。想到这里,伏允方才感到了李靖的可怕:自己的招数皆被李靖识破,到了现在,所有先机都被李靖抢占,自己仅剩下被动挨打的份儿。观李靖的动作,不将自己赶尽杀绝,断不会善罢甘休!

伏允无心恋战,喝令大队人马向南逃去。他现在仅剩下这一条路,妄想唐军不敢深入沙碛,能容自己喘息一阵。

由此向南一百余里,有一处名叫突伦川的地方,那里有水有草,是一个能容大军暂时歇脚的所在。

薛万均、薛万彻、契苾何力此时驻扎在柏海。薛氏兄弟惩其前败,不敢再轻易分兵冒进,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契苾何力时刻关注着战事的发展,其手下人熟悉这里的地势,契苾何力选其精干者出外打探消息。伏允在乌海被侯君集袭破,逃向蜀浑山又被堵回,只好南向逃奔突伦川,这些消息都被契苾何力在第一时间掌握。这日他得知伏允已到达突伦川,急忙来见薛氏兄弟,急急说道:“二薛将军,伏允新败之后现逃奔突伦川。我意趁其立足未稳,我们悄悄掩杀袭之。”

薛万均问道:“你说去攻突伦川,莫非得到李都督的将令了?”

“没有。然战机稍纵即逝,若再将此消息报给李大都督,这样一来一回,定会耽搁了时间。”

“哼,上次我要分兵进击,你坚决反对。你现在要去进击突伦川,又未得李都督将令,莫非想擅专吗?”

“我非敢擅专!想那伏允现在已无城郭可凭,随水草而迁徙,他现在带领人马聚于突伦川,新败之后心怀惊悸,正是进击的好时机。若其化整为零,人众星散,实难再寻其踪迹。二薛将军若不愿往,我自己带领部众前去进击了。”契苾何力说完,将手一拱团团一揖,然后决然地出帐而去。帐内的二薛兄弟大眼瞪小眼,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

好半天,薛万彻幽幽地说道:“哥,契苾何力此去,定与伏允交战。我们若按兵不动,将来皇上追究起来,定是罪过。”

薛万均叹了一口气,说道:“我何尝不知?我所以拒绝何力,是气他目中无人,傲视我们,因而故意不听其言。按说吧,这实在是一个战机,我们若按兵不动,也失去了一个机会。”

“嗯,我们生气归生气,仗还是要打的。你说呢?哥。”

薛万均沉吟道:“好吧,我们待何力出发以后,也悄悄拔营,紧随其后。这样有两个好处,一者,契苾部从属我们,他们的胜利也是我们的成绩;二者,那何力桀骜不驯,让其为前驱与伏允硬碰,正好煞一煞他的威风,我待其有危难之时,再挺身相救,正好再嘲笑他一番。”

薛万彻有点不以为然,心想大敌当前,如何还能玩心机?他是一名直性子人,虽与兄乃一母同胞,在这一点上却与薛万均很不相同。

契苾何力回帐后,在其部落中挑选出千余骁骑,由自己亲自带领为先导,直奔突伦川,并令其他人紧随其后,以为接应。从柏海到突伦川,其间距离有四百余里,其中的一百余里为茫茫沙碛,其间向无人烟,无水可汲。契苾何力临行前,让从人带足了水、粮,然一路奔驰,尤其入沙碛之后,人喝马饮,将所带水尽数饮完。前方还有近百里无水源可寻,队伍因人马渴甚,行进速度渐渐缓了下来。

沙面上的热浪一阵阵袭来,使缺水的人马感觉头晕,心中又生出无数烦躁。契苾何力眼望前方,眉头紧皱,决然道:“全体下马。可将备用马匹斩杀,供人马止渴。”

轻骑突袭时,往往带有备用马匹,人们来回换乘,以使马儿能歇过劲儿,使行军速度不减。契苾何力为了快速通过这段绝地,号令斩杀备用马匹,让人马饮其血以止渴,不失为一条好计。然契苾人素来爱马如命,何况是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坐骑。契苾何力此令一下,部下许多人顿时眼含热泪,不愿下手。

契苾何力大怒,他下马拔出刀来,返身刺倒自己的备用马匹,大声喝道:“我们铁血男儿,岂能效妇人之仁?来,先饮尽此马之血!”

他顿了一顿,又道:“伏允那里,有无数的羊马,我们只要能到达突伦川,此战必胜,难道还会缺了马儿?”

众人心中尽管不忍,想想也是这个理儿,遂纷纷刺倒马儿,热饮马血。如此,他们方才艰难地越过绝地。后来的薛氏兄弟经过此地,见到这许多被刺倒的马儿,顿时明白契苾何力的用意,不禁也佩服他的决断之才。

这日薄暮时分,契苾何力的千余骁骑潜行至突伦川。他们到了吐谷浑的帐篷边,猛然发动,在其营盘中左冲右突。到了半夜,薛氏兄弟的后续兵马亦至,他们不事休息加入战团。共斩杀吐谷浑人数千名,俘虏无数。到了天明,就见营帐旁边,圈有二十余万头牲畜,这些也一股脑成了唐军的战利品。

吐谷浑人经过此役,大伤元气,今后再无本钱与大唐为敌。

伏允在黑夜中遭到唐军的袭击,一时惊慌失措,急忙带着自己的身边人向碛中逃去。因行色匆匆,他甚至不及叫起自己的妻子儿女。

顾名思义,碛中即是沙碛的中心地方,这里有一小片绿洲,可供数百人汲水。伏允带领二百余人逃到这里,已是第二日的午时。想到遭此大败,伏允心中万念俱灰,手下人为其送来肉食,他也无心食用,只是呆呆地望着头顶上的日头发呆。

到了日落之时,伏允叫来天柱王及十数名王。吐谷浑国官制:伏允之下为天柱王,再其下为三十余个名王,分统各个部落。经过这几场仗,伏允的二十余个名王或被唐军打死,或被俘虏,身边仅剩下这寥寥十数人。

伏允见众人到齐,说道:“我自隋及唐武德年间,采取了与中土相攻的策略,我这样做的原因,是看到天下大乱,借强硬来逐步扩大我们的地盘。这几年,我又看到,那唐朝的新皇帝专心于国内之事,不愿意轻易开战,就想借此机会全力拿下陇西地盘。唉,我想不到李靖如此厉害,对我们如此穷追猛打,将我们赶到此绝地。看来这一次,是我完全错了。”

天柱王等心里也有同感,暗暗埋怨伏允一味强硬,方招致今日结果。

伏允又叹道:“我今年已岁至七十,这些年数与隋、唐为敌,使其大为头痛。我能这样,心里也大为满足了。想外面的唐军,此时最想做的事就是生擒我。嘿嘿,他们的这份图谋,定是难以实现了。

“天柱王,我国遭此大败,今后再无力与唐为敌。为今之计,须要设法保证部众完整。他们中土有句话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族人能够长久繁衍生息,则此战未败。为今之计,唐军若能得到我,就会宽宥我们的族人。天柱王,这件事,只好由你来做了。”

伏允说完立起身来,侧身抽出佩剑,然后快速在自己的脖项上一拉。众人惊呼声中,伏允的身子慢慢地倒在地上。

伏允的意思,是让天柱王带着自己的首级去向唐军乞和,以保全族人。其实伏允若自己向唐军投降,李世民也不会杀他,甚至会授给他一个官职。只是伏允觉得自己一生努力抗争,竟然得到这样一个全军覆灭的结果,不免万念俱灰,遂一死了之。他这样一死,倒是成了吐谷浑族的英雄。





第二十五回 薛万均贪功受辱 李药师闭门谢客


李世民将李渊入葬献陵后,即对群臣说自己要入陵园守孝三年。群臣听后大惊,纷纷上书谏止。

按照古制,父母丧需守孝三年。为官者若遇丧期,需停官归家守孝。若公务确实离不开他,需由皇帝下诏让其停止守孝,谓之夺情。如今李世民要身入陵园守孝,当然不能自己夺自己的情,只好由百官上书来谏止。事实上,国家现在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大至国家大政、征伐外交需由李世民来定夺,小至日常事务也需他来裁定。李承乾名为太子,毕竟年龄幼小,名义上由其监国,小事由百官处之,大事还要来找李世民。若李世民真的入陵三年而不问国事,这个国家不知要变成什么样子。

房玄龄等大臣逐个上书,劝说李世民打消此念。李世民一概不看,斥道:“朕当了皇帝,莫非就不能再为高祖尽孝了?现在国家已经安定,今年天下又大熟,没有什么为难的事,其实不用朕再多操心。你们辅佐好太子,让朕在陵园与高祖静静相伴三年。唉,朕自小开始,与高祖聚少离多,为寄哀思,也该是尽孝的时候了。”

房玄龄见李世民意志坚定,遂让萧瑀、陈叔达、颜师古、于志宁等老臣去面见李世民,说道:“皇上心硬如铁,你们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务必劝说皇上回转了心意。”

是时,李世民早已不上朝视事,而是穿丧服居于偏殿里。萧瑀等人入殿叩拜毕,李世民问道:“你们莫非又想来劝说朕吗?如此的话休要开口。”

萧瑀道:“陛下不让臣等开口,老臣今日宁肯抗命,亦要开口。陛下说过君王之身关系天下,其一举一动须以天下事为念。今陛下欲入献陵守孝,臣私下以为,陛下如此做有碍天下大事。”

陈叔达接口道:“是呀,我朝建立以来,先是扑灭四方诸侯,又灭东突厥安定北境,更抚民以静,休养生息,终于实现天下大治。眼下正是巩固成效,将国家引向繁荣昌盛的关键时候,皇上却要入陵守孝,实在有碍大业。陛下,高祖临崩之前,有遗诰曰不可使丧葬奢费,并嘱皇上不许守陵。臣猜想,高祖所以立下如此遗诰,是让皇上以天下苍生为念,无须守孝,将全身心投入到治理国事上。高祖这样想,其实已经告诉皇上:不懈怠于治理国事,即为大孝!”

“朕以前也说过,这治理国家一事,须使君臣共同努力。贞观以来,天下所以有了一些起色,正是我们君臣齐心协力的结果。目前之势,若百官各司本职,朕在不在京城,其实并无大的分别。”

萧瑀道:“怎么会没有分别呢?陛下主政以来,使忠直之人更加勤勉,使奸佞之人敛其恶性,朝野内外,皆以致力兴国为要。所以能形成这种局面,盖因陛下开明理政,任贤选才,剖断如流的缘故,大唐今日,一刻都离不开陛下在位。若陛下去守陵三年,将宏图之志与萧索陵园为伴,实为不值。”

于志宁也接口道:“太子年幼,尚不足以托付大事。像眼前李靖正在征讨吐谷浑,西域之事错综复杂,皆需要陛下来审时度势,以作取舍。国内固然安定,然人心难测,难保没人趁陛下守陵之时兴风作浪,陛下若在京城,他们心服皇上之能,不敢轻举妄动。总而言之,陛下若守陵,是百害而一益,且此益者,仅使世人知闻皇上孝心,与天下之事相较,毕竟为轻。”

陈叔达、颜师古也苦口相劝,并举出古人的例子,力劝李世民不可去守陵。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人若为皇帝之身,看似君临天下,威风无限,其实不如一名凡人。朕去守孝,本为一简单之事,却让你们说出这样一番大道理来。这些天,群臣纷纷上书反对,看来若不加理会,其实难能啊!你们说的这些道理,朕都明白。朕所以想去守陵,是觉得天下之事已入正路,群臣只要顺势而行,即不用朕再费心,因想去过几日清静日子,以表孝心。然按你们的说法,朕若去守陵,即是以天下之事为轻,且违了高祖的遗诰。看来,朕只好继续呆在京城了。”

萧瑀等人急忙跪伏地上,齐声道:“陛下在京城,一样能对高祖尽孝,且顾及了天下大事,臣等实在感恩。”

李世民于是打消了去守陵的念头。

这日,李靖袭破吐谷浑,追迫慕容伏允自杀的消息传入京城。李世民闻讯,凭窗西望,喃喃道:“李药师果然不负朕之重托,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完成此役。老狐狸现在自杀,算是去除了朕的一块心病。”由于西征将士大多还要在陇西戍边,李世民让长孙无忌携带赏钱,前往陇西犒赏将士,并诏契苾何力、拓跋赤辞等番将随长孙无忌入京,他要亲自接见他们,示以勉励之意。

侯君集、李道宗率领南路军经星宿川到了柏海,欲继续深入沙碛追击伏允。这时,李靖派人至此,让他们领兵北上,与北路会合。

原来伏允自杀后,天柱王与十余个名王一起,携带伏允的尸身到唐军营中乞降。薛万均不敢做主,即派人护送他们到李靖的中军帐所在地,由李靖定夺。

李靖看到伏允的尸身,心想此人若不是山穷水尽,断不会自杀。又想此人一生与中土为敌,至死方才明白不是中土的对手,以杀身来保族人周全,不失为一名好汉,心里就有了一些敬佩之意。他让天柱王依吐谷浑风俗先将伏允葬了,自己又修书一封,让人带着天柱王及伏允的儿子前往京城,请李世民定夺吐谷浑今后的命运。

这边,李靖分头派人,传令侯君集、李道宗、薛万均、李大亮领兵来中军帐会合,以商议班师的事情。后几日,诸将陆陆续续到齐,李靖排成一宴以犒劳大家。是时,契苾何力与拓跋赤辞带领所部,按照李靖的指令,设法收拢吐谷浑人,并加以安抚,所以需再晚几日才能到。

李靖举酒祝道:“本帅奉皇上旨意来讨吐谷浑,得众将尽力,终于完成此役,实在可喜可贺。想起此役之困厄局面,超出我的预料。本帅仔细想来,我们凭着坚强的心力与伏允缠着不放,是为胜利的关键。若期间稍有懈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