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安居乐业(原名:云和山之彼端)-第1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额滴神呐!

早说了,新教的传教士都是从大夫、学者之中严格挑选出来的,这类人一般都是受人尊敬的,而且,往往,受人尊敬的人不但有地位,更加会有一定的势力,别看他们只是一个传教士,连功名都没有,但是天知道这些人之中会不会有某个人跟朝中的哪位大臣或者军中的某位宿将有关系。

“大人,属下紧急派人会古回鹘城查询了衙门的备案,这两位传教士,一位叫李宗则的倒没什么,他只是苏州(今大连金县)的一位先生(老师),虽然在苏州本地有些地位,但他的学生中官职最大的也只是一个县令,以大人的家世可以不考虑此人;不过另一个叫千叶求真的,他是……”

耶律昊的脸色很难看,听了副将的话就更难看了,死就死吧,我受得住。“说吧,这个千叶求真应该是个日本移民吧,他有什么来头?”

“他是镇西将军那朵万户的教父。”

耶律昊的头顿时嗡嗡直响,镇西将军?那朵万户?那是什么人啊,不管那朵本身的官职和地位,她还是德妃的手帕至交,与大明王后也算得上是好友,这样一个人……现在她的教父被乃蛮人杀了,要说那朵毫无反应,耶律昊自己都是不信的。不过,这个教父干嘛跑到乌山这旮旯来传教,去别的地儿不行吗?

现在可不是考虑这个的时候,现在的问题是,不说乃蛮人杀的人之中有两个真正的明人,而且其中之一还大有来头。

耶律昊咬牙切齿:“战争,乃蛮人杀的不仅仅只是两个传教士,他们是在羞辱整个新教,他们是在亵渎盘古父神,只有战争才能洗刷我们蒙受的屈辱。”

战争,总是需要一个堂皇借口的,而耶律昊,目前也只能选择战争。

第六卷 二十载征战四方 第四十八章 郁闷的乃蛮人

看过《元史》的人都知道,从辽金时期到铁木真统一大漠之前,乃蛮部都算得上是一个大部,达达人称乃蛮“国大民众”,是大漠上公认的第一大部落。克烈人曾经是大漠雄主,但即使是全盛时期,克烈也不过跟乃蛮不相上下而已。在原本的历史上,辽亡之后,克烈人回到了鄂尔浑河的祖地,可即使经过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到西元1289年铁木真崛起的时候,克烈依然要仰乃蛮人的鼻息,在亦难赤汗时代,乃蛮人甚至直接将克烈部一分为二,克烈人也不敢吭个不字。

整个翼只水(额尔齐斯河)流域和整个大阿尔泰山地域都是乃蛮人的地盘,往东,乃蛮人的牛羊甚至能放养到乌山(杭爱山)山麓。

强大的实力往往带来强大的自信,而乃蛮人的自信则变成了狂妄。

在原本的历史上,乃蛮人以大漠中的警察自居,什么事他们都能插上一脚,铁木真崛起的过程中可没少跟这些西边的野蛮人打交道,或者说,铁木真没少受乃蛮人的气。

就象现在,在明明知道大明朝已经入主大漠的情况下,乃蛮人依然不管不顾地跑来劫掠,虽说他们劫掠的是克烈人,可他们的这种行为跟直接打林靖文的耳光有什么区别?克烈人现在也是林大官人的子民。

耶律昊派出了征兵信使,从西边的古回鹘城到东边的可敦城,骑着黑色的快马背插三根橙色小旗的传令兵跑遍了整个鄂尔浑河流域,这是橙色三级征召令,这也是耶律昊这个平原郡镇守使所能行使的最高权限。橙色三级征召令,意思就是说,正规军必须满编满员,预备役全部都在征召之列。至于民兵,耶律昊是无权征召的。

驻守平原郡的明军正规军已经被耶律昊召集起来了,现在就在乌山山麓跟乃蛮人对峙。至于预备役和民兵?大漠之上全民皆兵,原达达骑兵现已退役地可以称为预备役,而所有的达达男丁,包括一些的妇女,原先都是达达骑兵,也就是说,在大漠上,预备役跟民兵几乎是一个涵义。橙色三级征召令一下,整个鄂尔浑河流域都动了起来。

这不仅仅是刚刚入主大漠地大明朝的事,乃蛮人杀戮的可是克烈牧民。( 首&发 )

整个克烈万户都被惊动了。现任克烈万户长。原克烈大汗撒剌思听闻有过千克烈牧民被杀,气得跳脚骂娘,在他的暴怒之下,加上又不需要象往年那样准备过冬的粮食,整个克烈万户的男丁几乎都被征召起来,两日之内就聚集了一万七千骑。

当然,克烈原本也是个大部,不可能就只有一万户口,只不过,划分千户的时候被朝廷分拆了。克烈部,分拆为克烈、土兀剌、乌孤等十四个万户,其中八个万户被朝廷分别迁到三河郡和南方郡,留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只有六个万户。现在这六个万户都动员起来,短短数日内就在可敦城聚集了八万克烈骑兵。

虽然没有接到征召令。但北面的梅里急万户和达密里万户也各自派遣了五千骑参战,这倒是在万户长一职的权限之内。

不过耶律昊下令撒剌思不必赶到乌山,这里有他跟乃蛮人对峙就够了,耶律昊下令,撒剌思带领九万骑从北面渡过薛灵哥河,直接去抄乃蛮人地老家。

同时,耶律昊派人持他令箭去乌山以南的耶刮部,让那里的几个万户派三万骑参战,而且与撒剌思一样。耶枧刮骑兵也不必赶到乌山山麓。直接从乌山南边往西北方向去乃蛮人的老巢。

耶律昊在乌山脚下与乃蛮大军对峙起来。

不过他也不能什么都不干,总得给乃蛮人找点乐子不是。免得这些乃蛮人呆得不耐烦了跑回去。

实际上,乃蛮人也不是想呆在这儿跟对面的明军对峙,乌山虽然不怎么陡峭,但乌山山脉十分广大,山口又不多,加上附近的草原上河流密布。从草原上跑那是找死,那里可是遍地克烈人,而且河流那么多,渡河的时候被攻击死得更快。翻山逃走吧,山口就那么几个,远的无法选择,近的也就一个纳忽山口,可纳忽山口宽度并不大,无法容纳数万人同时通行,不说明军非常可能会在纳忽山口埋伏,即使他们没有伏兵,可若数万人正在通过山口的时候明军从后面攻击,那乃蛮人可就惨了。

乃蛮人其实是非常郁闷地,他们实在没料到明军居然能来得这么快,弄得现在连撤退都有些困难。

乃蛮历代大汗都受辽国的册封,辽国对其封号为“粘八葛大王”,按照乃蛮这一支系的突厥语,“大王”的拼音为TaY,所以乃蛮人地大汗又称为“太阳汗”。乃蛮人此次来劫掠是由现任太阳汗撒里雅寅特斯亲自带队,此时他正坐在乌山山麓的乃蛮大帐里,很是忧虑啊!

而其下手,除了那些乃蛮将领之外,还坐了一个我们很熟悉地人,一身辽国官服的耶律大石。

原来,耶律大石在可敦城被攻破的时候被他命大又给逃了出去,这厮心里明白,往东现在全是明人的地盘,往东那是找死,往南吧,党项人那些二五仔可靠不住,白达达的实力又太弱,就是肯借兵给他估计也就借个几千人马,这么点人还不够明军杀的,往北不用考虑,那么,只能往西,粘八葛人对辽国一向恭敬,或者可以向他们借兵。

耶律大石一路跑到按台山(就是阿尔泰山),跑去向乃蛮人借兵,还空口白牙许下一大堆的承诺。

承诺不承诺的,乃蛮人也不是傻子,自然是不信的,不过耶律大石最终还是打动了乃蛮人。

这却是乃蛮人地野蛮本性作祟了。

耶律大石是这么对撒里雅寅特斯说地:“尊敬的太阳汗,现在明人刚刚占领大漠,而大漠上地人是出了名地排外,明人虽然入主大漠。但那些达达人肯定不会心服。就拿鄂尔浑河流域来说,克烈人可是想回到他们的祖地都想疯了,明人取了可敦城。可以预见,克烈人一定会将对我们辽人的仇恨转移到明人身上,此时地鄂尔浑河流域定是动荡不堪,加上北面的梅里急人和南面的耶枧刮人也不会那么老实,明人此时定是忙着四处平乱,或者,他们在防州通过百族大会召集起来的十几万骑已经窝里反了也说不定。大汗此时出兵正是其时,趁着明人和达达人大打出手,大汗可以先坐山观虎斗,等他们打得差不多的时候大汗再出兵。说不得,大汗可以到乌山以东去秋猎了。”

撒里雅寅特斯本就不是什么安分的主儿,有便宜都不占那他就不是突厥人了,他听从了耶律大石的建议。

乃蛮探马纷纷东向,鄂尔浑河的消息源源不断地被汇报给按台山。

起先,乃蛮人没有料到克烈人居然会来这么一手,为了回到祖地,那些高傲的克烈人居然不惜向明人表示臣服,克烈人都降了,梅里急和耶枧刮等部族自然翻不起多大的浪花。探马派了不知道多少拨。乃蛮人始终没收到明人和克烈人大打出手地消息,撒里雅寅特斯不禁有些失望。

不过还好,马上机会就来了。

那位愚蠢的大明天子,他刚刚入主大漠。人心未稳,而大漠上的人又是出了名的排外。那位天子倒好,不先收拢民心,居然大大咧咧地推行什么千户制度,将那些达达部落都分拆掉你说,这不是逼达达人造反么?撒里雅寅特斯还真没见过这么愚蠢的人,你这么心急干嘛啊?

汉人的政治学,撒里雅寅特斯这个突厥种自然是不懂的,他不明白大明天子这么做的原因,不过貌似他也不需要弄懂。

如耶律大石所料。明人的千户制度逼反了达达人。两个月之内,撒里雅寅特斯尽收到这个部族反叛那个部族起兵的消息。他可不知道真正反了地只是一些中小部族。还不多,而那些大的部族,象克烈人梅里急人之类的可都安分的很,乃蛮探马不受达达人地欢迎,他们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四处收集消息,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今日明军平定了这个反叛地部落,明日明军又向那个部落派兵,自然,他们就以为达达人被明人逼反了。加上快到冬天了,这正是草原上开始准备过冬粮食的时候,今年草原上大战连连,各个部落都没怎么准备粮食,嘿嘿,按照惯例,没粮食就去抢啊,到时候可有得明军的乐子了。

于是乎,乃蛮人出兵了,可等他们赶到乌山一看,实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撒里雅寅特斯下令处死了数十个探马,这才稍稍出了口胸中的郁闷之气,不过,眼前的情况有些不妙啊!

耶律大石郁闷非常,他还在心里大骂刚被处死的那些乃蛮探子,这些该死的野蛮人,连做个探子都不专业,好不容易弄点消息还都是错的,真是见鬼了。他也不想想,按台山离乌山可是有两三千里,那些探马能弄到消息就不错了,至于消息的真假谁又顾得上?

想了想,不等撒里雅寅特斯将怒火转移到他身上,耶律大石率先开口道:“大汗,其实事情远未有我们想象地那么糟糕。达达人或者没有反叛,但眼下即将入冬,今年大漠上大战连连这是错不了地,那些达达人不可能一边跟明军打仗一边还能忙着收集粮食,今年过冬,那些达达人定会粮食不足,按照草原上的惯例,到时候就该乱得可以了。我们现在是进退尴尬,但等过了段时间,等真正入冬以后,那时候达达人为了粮食必然会发起新地战争,到时候明军也就顾不上我们了,那个时候就是我们的机会。”

耶律大石的分析也不可谓不在理,可谁知,撒里雅寅特斯听了他的话不但没高兴,反而更是怒气冲冲,“等到入冬?耶律大人,你可知道本王这次带来了多少粮食?本王告诉你,目前军中所剩牛羊还可以供大军半月之食,半月之后能入冬吗?”

“还有,现在离入冬还有三四个月,难道我们几万大军就呆在这乌山脚下几个月什么都不干?”

这都出的什么馊主意?耶律大石更郁闷了。他被称为文武全才,他是通晓文墨兼且上马能战没错,可谓文武皆通,但单就文、武两方面,他的才能都算不上特出历史上耶律大石西征建立西辽的时候可是每战必败,几场大仗就没胜过的,精锐善战的游牧骑兵在他手上居然连中亚的土著都打不过,而且,在民政方面他也没什么值得一说的地方,西辽立国百年,安西北**之地以前什么样百年后还是什么样,他能建立西辽,靠的不是什么文韬武略,只是他的政治手腕高而已,他以各种手段拉拢了一大批部落才得以建立西辽,但即使西辽建立了,所谓的西辽也不过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西辽中央朝廷对地方以及各个部落的控制力度极其有限,这一点可以查阅史书若是在辽国本土,耶律大石还能想出一些招来,但在这人地两疏的大漠,天时地利人和他都不熟悉,又怎么能出谋划策?

不提乃蛮人怎么个郁闷,耶律昊可是给他们准备了一份大礼,哼,明人岂是那么好杀的?你们杀人的时候是痛快了,可你们也得准备付出代价。

第六卷 二十载征战四方 第四十九章 六郡之地,四十万骑

乃蛮人也是游牧骑兵,天生的弓骑,即使以明军的精锐,跟几万乃蛮骑兵硬碰硬也会损失惨重,而大明羽林自组建以来,从来就没有大规模的伤亡,耶律昊不想在自己的手上开这个先例。

在战略上的应用,弓骑是无敌的,可远攻,可近战,其移动能力为各兵种之冠,但是在战术的应用上,弓骑远算不上无敌。

乃蛮人数万弓骑云集乌山山麓,这些弓骑可以说已经被明军和克烈人联合起来控制在一个狭小的区域内,弓骑的移动能力完全体现不出来,而无法体现其卓越的移动能力的弓骑那还叫弓骑吗?

明军围攻可敦城之前,耶律殇曾经奉命押送一批弓弩和箭矢到防州,特别是其中有一批连弩和强弩,可敦城是被从内部攻破的,这些弩都没怎么用得上,韩卫还朝的时候也没带回去,而是留给了调防而来的耶律昊。

连弩就不必说了,这是明军赖以起家的利器,经过将作院多次改良,今日的连弩采用全钢制结构,机械动力学明人称之为墨家学问设计,连发连射的功能自不必说,就是射程也从原先的三百步提高到现在的五百步,也就是大约两百六十米的距离,可比一般的强弓。而强弩,这东西射程远比弓远,穿透力又强,就是发射速度比弓慢多了,不过将作院解决了弩射速慢的问题,那就是用箭匣,一个箭匣可以预先装好五支箭,再在弩上装上机括,这样一来每次射击就不用重新装填了,强弩的射速甚至可以变得比弓都快。

这里再说一下“步”,大明的“步”和大宋的不一样,大宋的“步”指的是双步,一步是1。3米左右,而大明采用的却是单步。大明一步相当于0。53米。在大宋,“可射千步”指的是射程大约在1300米左右。而在大明,“射程五百步”指的却是大约260米。

以前,在马上上弩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地事,但大明发明了箭匣,而且,大明的箭匣用地也不是羽箭,而是那种全铁制的五寸小箭。若是宋人估计就要大惊小怪了。没有羽毛作尾翼,箭还能飞么?宋人估计连想都不会这么想,但明人却只尊重事实,能不能飞试一下就行了。经过将作院的研究和多次试验。全铁制小箭完全能够象羽箭一样正常飞行,而且铁箭的稳定性比羽箭更高,至于可携带性,羽箭更是远不如铁箭。这样一来,采用铁箭之后,箭匣的重量没增加多少,但却比羽箭的箭匣小得多,更方便携带。。。。。于是。在马上用弩的问题就很好解决了。明军一惯有弩骑地编制,甚至很多弓骑都随身携带有弩。现在耶律昊手上不但有连弩,还有强弩,组建一万弩骑是可以的。

乃蛮人按捺不住,期间,撒里雅寅特斯派了几千人出来试探,被明军一阵箭雨给射了回去,多派点人吧又会变成两军会战,乃蛮人目前还不想与明军会战,于是他们暂时倒是安分下来。不过。乃蛮人也试着缓慢地向北方草原的方向移营。

而耶律昊则派人去调弩过来。

一万弩骑很快就组建好了,就是那一万大明羽林。平原郡驻军里面的克烈人乌古人和蒙古人是不会在马上用弩地,也只能依靠大明羽林。

弩骑的作战方式,大明羽林平时就训练过,骑兵操典里面包含了这一部分,现在他们只需要稍微做些适应性训练就可以了。

与此同时,撒剌思带领的克烈和梅里急、达密里联军已经越过薛灵哥河。九万骑兵,一人双马甚至是三马,换马不换人,日夜兼程往西疾驰,这些达达骑兵甚至能在奔驰的马背上睡觉,其骑术之精湛甚至比大明羽林都强的多,也比大明羽林更能吃苦耐劳。一般都说这种长距离奔袭的能力是蒙古人特有的,不过蒙古是什么人呐,那不过是达达人各个部落其中的一个而已,其全称应该是达达人萌古部,宋史称之为“蒙古”,应该说,这种几千里奔袭地能力是达达人特有的。

一连四个昼夜,这些达达骑兵奔驰了一千多里将近两千里,从鄂尔浑河流域一直跑到按台山,期间,这些达达人也不过稍事休息了两三次而已。抵达吉利吉斯河(今扎布汗河,外蒙境内)之后,撒剌思下令休息,再清点一下人数,出发时九万人,现在还是有差不多九万人,中途掉队地尚不足两千人,就是马力损耗太大,有些马都支持不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