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我独 裁-第4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5千米每小时)。主武器为2门30毫米MK35式机炮(100发/门),2门30毫米MK33式机炮(80发/门),副武器为四枚250千克航空炸弹(轰炸时)或者一枚21英寸红头鱼雷(鱼雷攻击时),亦或者是24枚R4M火箭弹(拦截时)。

同样,中华帝国的海军航空兵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可以在夜间进行战斗的力量。因此F8B型舰载轰炸机是一个双座夜战舰载轰炸机,主武器为2门30毫米MK36机炮(100发毫米MK33机炮(80发/门),副武器为在驾驶员座舱后加装2门30毫米MK37机炮,在机头下加装SG500穿甲机炮(12发高强度穿甲弹)或一门50毫米MK38式机炮或48枚R4M火箭弹。

当然,-强击机也可以部署在海军航空母舰上,中华帝国海军自峨眉山级航母以后,所有航母的升降机都可以用来移动-强击机。不过,-强击机上没有鱼雷挂点,因此不可以执行鱼雷轰炸任务。但可以作为中华帝国海军部署在海岸地区,用来阻止敌人抢滩登陆作战还是非常有效的。

由于中华帝国空军委员会对于喷气式航空发动机大为重视,因此除了战斗机方面进行了喷气式的换外,很也提出了对轰炸机的喷气式改进方案。

不过,此时中华帝国的H空中堡垒系列战略轰炸机远远领先世界各国的战略空军,帝国空军委员会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淘汰,因为换战略轰炸机的成本非常高昂,国会也不会批准的。

因此,对于战略轰炸机而言,中华帝国空军委员会责令淞沪重工对现有的轰六轰炸机进行升级即可。

淞沪重工也感觉到了喷气时代来临给公司的压力,因此很拿出对轰六的改进升级方案。

升级后的轰六被授予轰七(H-7),代号依然是空中堡垒。H-7机长23米,高6米,翼展32米,全重29吨,有效载荷增加为吨,升级了发动机,改为4台00马力的阿德尔BTMX100十二缸液冷涡轮发动机,在满载燃油的情况下,升级后的H-7轰炸机航程可达600公里,巡航速度达到40公里/小时,大速度4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可达1667米。

H-7的标准成员没有变化,依然是22人,武备升级了,原来的2挺127毫米的M2重机枪裁掉了一半,换装了门0毫米机关炮,火力大幅度提升。任何方向的敌机都要面对至少两个火力点和至少一门毫米机关炮的交叉火力打击。加上厚达毫米的机身防弹装甲,H-7轰炸机得到全方位的保护,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堡垒”。

同样,随着中华帝国电技术和制造能力的进步,庞大的空中堡垒,有足够的空间安装雷达系统。

淞沪重工在H-7上面安装了比轰六的机载雷达还先进的雷达探测系统,搜索距离提升公里达到180公里,精度提升大,能够探测到区域内的飞机目标,误差降至米,能够为H-7轰炸机提供十几分钟的预jǐng时间。

同时,H-7战略轰炸机大的电优势是安装了人类历史上首个雷达敌我识别系统——R-4,使得机组人员能够迅速判断附近的友军和敌军,从而进行必要的战术安排。

R-4雷达敌我识别系统是用以识别雷达发现目标敌我属性的电设备。由装在雷达上的询问机和装在各种飞机、舰艇上的应答机组成。当雷达发现目标时,控制询问机发出信号,如系己方目标,目标上的应答机自动发出回答信号,询问机接受信号并解码后,输出标志给雷达显示器从而判定目标的敌我属性。

有了雷达敌我识别系统,中华帝**就可以及时判明敌我,不会发生中美大西洋海战期间我方战舰击落了我方战斗机的误判事件了。当然,中华帝国的雷达敌我识别系统还不甚完善,有待改进。但对于当前世界军事发展来说,中华帝国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另外,H-7战略轰炸机大的改进之处是将投弹舱重进行了布局,使其能够安装一个专门用来搭载原弹。因为之前的轰六轰炸机在载重量方面虽然可以用来搭载原弹,但是原弹在运输途中和投弹过程中需要特殊保护和处理,轰六的投弹舱室布局不适合投放原弹。

改装升级后的H-7战略轰炸机可以搭载两枚原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也成为体现中华帝国核威慑能力的重要载具。

自轰六问世以来,至轰七,中华帝国空军一直主导着万米高空的远程轰炸霸权地位。其他国家的远程轰炸机不是航程不如轰七,就是实用升限达不到万米。

而对于轰五战术轰炸机而言,原来的轰五战术轰炸机的速度已经很落后了,对于欧美各国rì渐强大的防空能力而言,轰五战术轰炸机的突防能力遭到帝国空军委员会的质疑,于是轰五战术轰炸机被拖入退役出口的行列当中,而取代它的则是B-2喷气式战术轰炸机。未完待续

第二卷经营北洋第559章虎王重型坦克和巴尔干战争结束

b2喷气式战术轰炸机的起源要追溯至1935年,当时中华帝国空军委员会已得知德国和英国都开始发展让人生畏的喷气式轰炸机,尽管后来被证明是英德两国的战略性政治欺骗,但是中华帝国空军委员会当时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向帝国航空工业界提出了招标,发展一系列全的喷气式轰炸机,总重从36吨级直至90吨级,大速度800公里每小时,作战半径1609公里,实用升限至少12000米等高性能指标。

这些飞机的引擎将选用北洋电气正在研发中的t1_80或t1_90。光华三十五年,亚洲航空回应帝**部的招标,提交了130的设计。130为传统的上单翼布局,平尾具有上反角,使用4具涡轮喷气式航空发动机,两具为一组并列放置在机翼中段的发动机舱中。

同年9月8rì,亚洲航空获得帝国空军部的合约,发展3架基于130的验证机,型号xb1。还有3家公司也同时获得类似合同,分别是皇家航空公司xb2,太平洋航空公司的xb4和中原航空集团的xb3。

随着中华帝国拥有了强大的核武器,许多武器研发计划或被取消或被推迟,但帝国航空委员会深感发展喷气式战术轰炸机的重要性,因为欧美各国的防空能力在大幅度增强。现有的轰五战术轰炸机已经很难突破潜在敌国的防空了。

虽然xb1、xb2、xb3和xb4的合同并未波及,但在光华三十_八年,由于跟德国的关系不断紧张,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和苏联的合作令帝国政府深感战争迫近的压力,空军委员会给予喷气式战术轰炸机的研发高优先级。

为了尽获得型轰炸机,帝**方决定放弃四个项目之间的竞争,改为选择可以先投产的设计。到光华三十_八年中期,xb1和xb3接近完成,而xb2和xb4还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在时间第一的方针下,帝国航空委员会决定立即对xb1和xb3进行比较后择一种投产。军方在对xb1和xb3对比后得出结论,皇家航空公司xb3预期性能低于xb1。而且其细小优雅的机身不足以容纳所有必要的雷达设备。另一方面xb1质朴的气动布局已有大量机型采用,没什么好担心的。

光华三十_八年底,帝国航空委员会宣布对xb1进行批量生产,并于光华三十九年一月二十rì签署了b2的生产合同。b2是帝国空军授予的战术轰炸机代号。第一架xb1原型机于3月17rì在北苑空军基地进行了首飞。这次飞行也成为中华帝国4发喷气式轰炸机的首次飞行。

中华帝国空军共生产了3架xb1样机,分工实施不同的试飞项目。在试飞展开前,一架xb1坠毁,两名来自北直隶的飞行员不幸罹难,这也是中华帝国空军几十年来试飞计中大的一次空难事件。帝国空军一度因为两名空军家属的起诉而陷入麻烦当中,终空军大臣刘翔还是说服了国会,使得喷气式轰炸机项目得以继续进行。

在接下来的密集的试飞工作中,有鉴于之前的空难事件。帝国空军委员会加强了试飞员的安全保障工作,使得剩余两架xb1平安进行了171次飞行。随后交付中华帝国空军。

帝国空军在6月30rì接收了首架b2战术轰炸机,8月31rì接收了第2架。两架b2轰炸机被首先配属给皇家禁卫军航空队。归帝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直辖。

由于中华帝国在喷气式战术轰炸机上的研发尚属首次,因此b2战术轰炸机从研制那天开始,一直到其退役,包含了许多种升级改进型号,基本上每架b2都有或多或少的改动。

不过,一切改动都是基于基础型的b2,其翼展为27145米,长度为2298米,高度达到768米。基础型总重量为49963公斤,载弹9988公斤。带4540公斤弹药时作战半径为1622公里,转场航程为3930公里,实用升限为11452米,大速度为917公里小时,巡航速度为804公里。

b2轰炸机基础型采用采用梯形垂尾,随后后续又有了多种改进型,但整体上没有太大变化。其大的特点是平尾有很大的上反角以避开发动机的尾气。前三点式收放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双轮,翼下主起落架为大型单轮,向内收入到翼根部的轮舱中。4具北洋电气pd47涡轮喷气发动机,每两具为一组并列安装在机翼中段的发动机舱内,推力为2724公斤。机腹内有一弹仓,机组包括两名飞行员,一名投弹手兼领航员及一名尾部机抢手,分别置于机身前上方的纵列复座气泡式透明座舱罩、机鼻透明投弹舱,及尾部动力旋转炮塔内。

由于b2战术轰炸机的速度非常高,很容易突破敌人的防空火力网,仅需尾部防御火力向后射击,所以仅要求安装尾部机枪。机身前部3名乘员通过机鼻左侧的大舱门进入飞机,尾部机抢手在平尾下方的右侧机身拥有自己的舱门。b2的电系统包括轰炸导航雷达和火控系统、无线电通讯设备、紧急飞行控制设备等。机尾有两具50毫米的机炮,备弹2000发。能在两个弹舱能携带大12485公斤弹药或一枚重9988公斤的“满堂红”低空战略炸弹。

可以说,中华帝国将喷气引擎引进到战斗机飞行器上。彻底改变了人类在空中作战的形式。主要的冲击就是速度,因为早期的喷气引擎的效能足足比传统的轮转机上三倍。速度的提升当然广受驾驶员欢迎(在帝国空军内部一直流传着占了速度优势的人在空中作战中就能有多的机动变化的多的生存空间的传说),不过此种变化的特性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被适应。以前帝国空军飞行员驾驶螺旋桨战斗机可以缓慢体验速度由低到高逐渐递增的状态,但现在速度一开始就达到了数百公里每小时。令帝国空军飞行员们有些不太习惯。同时,在演习当中,喷气式战斗机的空中缠斗变成困难的一种任务,因为开火的佳时机变得只在一瞬之间。

但不管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中华帝国首次大批量开始量产喷气式战机并且大规模装备空军,替代现有的螺旋桨作战飞机,由此掀开了世界航空史上的时代,飞机由此进入到了第二代。中华帝国成为继续引领世界空军未来发展方向的国家。并且在二战爆发后得以迅速保住世界航空领域的霸权地位。

不过,跟传统的螺旋桨战机相比,喷气式战机虽然拥有极强的战斗性能,但这跟它们的造价也是成正比的。

此时。中华帝国的航空工业制造能力世界第一,像歼十那样的先进的螺旋桨战斗机成本已经降至54万龙币,而在国外,以德国航空工业的能力,用来制造歼十战斗机的成本也不会超过62万龙币。

由此可见。条约时代世界航空工业的发展可谓神速,从主力战斗机制造成本大幅度下降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对于喷气式战机而言,大的差异在于喷气式航空发动机的制造成本。以中华帝国的歼十一歼击战斗机而言。其成本便高达85万龙币,5强击战斗机略高。达到105万龙币。f6舰战造价9万龙币,双座为9鱼雷轰炸机则约为84万龙币,而b2战术轰炸机则高达336万龙币。

对于昂贵的的h7战略轰炸机而言,尽管升级了,但成本反而下降,维持在52万龙币左右。

对于中华帝**方而言,这些喷气式战机的成本虽然还有些高,但以中华帝国强大的财力而言,这个成本是在可承受范围内的。尤其中华帝**方会趁着歼十、轰五等螺旋桨战机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时候对外出口,反而可以赚取大量的外汇,抵消了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额外成本。

当然,这也是中华帝**方历来的战略,即自己永远都用好的,把淘汰的装备对外出口。

不过,对于希腊军方的采购要求,中华帝**方出口给他们的仅仅是歼十和轰五的外贸版本,即适当的降低了性能。只有等到中华帝**方完成了装备的换代后,会把本土完整版对外出口。

以中华帝国的强大工业制造能力,帝**方有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压力,在两到三年内就会完成全面换代的。

出口给希腊军方的歼十战斗机和轰五轰炸机是这样的,同样出口给他们的拥有陆战之王之称的281豹式主战坦克也是如此,因为中华帝国陆军业已完成了一代主战战车的研制,并且开始了批量生产,正在速取代28系列主战坦克的地位。

自28系列主战坦克问世十多年以来,中华帝国陆军一直在这方面领先世界。不过,随着德国陆军开发出来三号和四号主战坦克后,28战车遇到了强大的竞争对手。德国人的三号坦克已经达到25吨了,四号坦克是接近30吨,火力和装甲都在不断增强,跟中华帝国的28系列主战坦克的差距大幅度缩小。为了避免德国人把中华帝国的陆战之王的称号夺走,帝国陆军委员会在光华三十一年便正式立项开发下一代主战坦克。并且正式将主战坦克分为三类,即轻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三种。

其中283作为中型主战坦克得以继续服役。1系列用于对外出口。而陆军委员会则下达了研发轻型主战坦克和重型主战坦克,这就是36虎王重型主战坦克和35猎犬轻型主战坦克计划。

按照中华帝国陆军委员会的要求,36虎王主战坦克作为重型战车应达到搭载80毫米主炮,全面重装甲防护。战斗速度在50公里每小时等性能指标。35猎犬主战坦克作为轻型战车,应达到搭载47毫米主炮,轻装甲防护,战斗速度在70公里每小时以上等性能指标。

虎王重型主战坦克有皇家兵器重工负责研发制造,而猎犬轻型主战坦克则交给江南机械制造研发生产。

战斗速度要求50公里每小时,这对于重型坦克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在光华三十六年,皇家兵器重工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还是做到了这点。令虎王主战坦克成为全世界机动性好的重型坦克。

36虎式重型主战坦克的设计概念不同于中华帝国早年的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坦克设计强调机动性、防护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虎王主战坦克的设计呈现出着重火力和装甲的而适度牺牲机动性。但事实上,虎王坦克的机动性只是相对下降,和之前的283系列的62公里每小时相比。终配属给中华帝国陆军的虎王坦克测试大速度达到55公里每小时,仅仅降低了7公里而已。当然,这跟虎式采用了大先进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有着密切关系,也就是说,虎王重型坦克仍然拥有中华帝国陆军中型坦克的机动性。虽然比不上德国轻型坦克马克二型和苏联的t34,但却对欧美各国陆军的中型和重型坦克处于绝对机动性优势,因此中华帝国的虎王坦克被称之为历史上机动性好的重型坦克一点都不为过。

对于36虎王重型坦克而言,真正刺激虎王主战坦克出现的是德国陆军在西欧和北非的战争。其75毫米45倍径坦克炮对英法主战坦克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包括中华帝国的283主战坦克的装甲在德国坦克的面前。也是面临巨大威胁的。

尽管虎王主战坦克的大体上的设计和外型类似283豹式坦克,但虎王坦克的重量却比豹式坦克重了十几吨。重量的增加来自于厚的装甲和大口径火炮,以及必然产生的庞大燃料和弹药储存空间、较大的引擎、坚固的传动及悬吊系统等等。

厚度能够在正常交战距离抵挡绝大部分炮弹,这是帝国陆军委员会给虎王主战坦克的定义标准。皇家兵器重工设计的虎王坦克的车体前方装甲有100毫米厚,而且是倾斜式的中华特种钢,防护能力可以在600米内抵挡住80毫米坦克炮的致命性攻击。炮塔正前方炮盾正面厚度达到120毫米,侧面达到100毫米,同样是带有45度倾斜棱角的长方体结构。相较之下同时期的德国v号坦克车身前方只有50毫米厚的装甲而炮塔正前方的装甲也只有40毫米厚。

而36虎王主战坦克的两侧和背面也有高达82毫米厚的装甲。这样的厚度能够在正常交战距离内抵挡绝大部分的炮弹,尤其是来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弹,虎式能够抵挡远距离落下的大口径自行重榴弹炮炮弹。虎王主战坦克的大部分的装甲都是倾斜装甲,与其它结构相连接并且采用了咬合连接形式,使其获得了良好的综合结构性能。同时咬合的装甲块之间都采用了焊接,焊缝质量极高,远超国际先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