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位大人,工作辛苦了。这是王府的独门点心,我家郡主特意让奴婢送来给各位大人垫垫肚子。”话虽如此,碧芙却将食盒递给明笙。
“请碧芙姑娘代为谢过郡主。”明笙接过,转头有对李延道:“拿去分吃了吧,大家辛苦了。”
碧芙笑道:“这我可不能答应,还是大人当面亲自道谢吧。”
明笙看了远处的朱婉柔一眼,点头道:“也罢,请碧芙姑娘领路吧。”说完,以眼示意李延。
李延点头。
朱婉柔看着那人向自己一步一步走来,尽管那人只是穿着平常百姓才穿的棉布衣,走在这乡野田间,却也是仙人漫步云端一般从容自在。朱婉柔眼中笑意渐深,闪过势在必得的决心。
明笙一路行来,心中万般无奈。这位真是除了明府在哪都能“偶遇”上,还是快到斩乱麻吧,省得后患无穷。
“多谢郡主体谅下官们以赐食。”明笙谨守君臣之礼以待之。
朱婉柔柔声道:“公子多礼了。婉柔是敬仰你。。。们为国为民,区区点心,实在不敢当谢。”说着,一双杏眼盈盈注视着明笙。
明笙头皮一麻,实在不解为什么堂堂郡主如此竟没人阻拦。他哪里知道这位郡主深受宠爱,虽然才情出色,但性情也是骄傲执拗的,尽管得之明笙已有婚约及“意中人”,仍是乘着年节与皇后定下三月之约,在三个月内若仍不得明笙首肯,便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嫁他人。现在离约定之期只剩一个月,朱婉柔就是再骄傲自信也开始急了。
“郡主,可听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明笙直言道。
朱婉柔眸光一闪,强笑道:“我也听过‘娥皇女英’的故事。”
“下官只愿‘一生一世一双人’。”明笙道。
朱婉柔眼圈一红,道:“我是输在时间吗?真是让人不甘心。”这句“一生一世一双人”真是让人动容也让人绝望。
“只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错误的人。”明笙见朱婉柔竟是真的有情,一惊之下,安慰道:“郡主如此天姿,定能觅得自己的‘一心人’,白首不离。”
“哼,那是当然。”朱婉柔的脆弱也只是一瞬,大声道:“我会比你过得更好的。”说完,甩袖登车而去。
马匹“啾”的一声,哒哒的走远了,只剩下一地桃花落。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明笙轻吟,祝你安好,明笙看着远去的马车默道。
“哎呀,竹卿该不会是后悔了吧。”李延早已回转在一边看戏,见明笙出神,便叫道。
明笙转身,道:“怀瑾,如此懈怠,公然偷懒,我定是要记上一笔了。”
李延笑道:“竹卿,我错了。别那么小气啦。话说那郡主娘娘条件这么好,还倾心与你,你真的一点也不动心。”
明笙嘴角勾起,笑道:“相对于她,我倒对你更感兴趣。”
李延闻言,一退三步远,叫道:“你不是有‘沧海水’、‘巫山云’吗?难道是骗人的?”
明笙一笑,道:“你觉得呢?”说完,很是潇洒的转身走了。
李延为难了一番,追上去,道:“我可不上当,你要是骗人的,我就告诉郡主。”
明笙转言道:“那些农具使用效果如何?”
谈到公事,李延不再嬉笑,正经道:“最新制作的效果达到预期了,可以大力生产,投入使用了。”
“嗯,早点发放到百姓手中吧。”明笙点头。
“我会督促的。”李延应道。
天气渐渐热起来,雨水似乎全集中在春季的那次大暴雨下完了,知了“啾啾”叫个不停,让人心生烦闷。
明笙体质偏寒,加上内息时刻运转,在这蒸笼般办公房中总算耐住了。明笙仔细的查阅着往年的各州各县的降水记录和干旱情况,眉头狠狠皱起。明笙将有用的信息摘记下来,整画成表格,发现旱灾发生周期的不断缩短,有些地方甚至连年旱灾,如湖广行省连续6年发生旱灾的有2次,连续5年发生旱灾的有3次,连续4年发生旱灾的有3次,连续3年发生旱灾的有8次,连续2年发生旱灾的更是多达15次。 全国大旱也不罕见,但也有规律可循:春季暴雨,春后雨量稀少。明笙留意到近两个多月来就下过两场毛毛雨,田间的作物有发恹的趋势,看来是已经有大旱的征兆了。明笙睁眼,眼中闪过晦涩,希望一切还来得及。明笙将整理出的资料附在奏折里,决定进宫一趟。
收拾完,明笙刚要走,目光扫过文献,一个“蝗”字闪进眼帘,明笙突然想起“涝旱交替必生蝗”,明笙瞳孔一缩,今年春季暴雨,水淹足踝五日才退,现今已经五月中旬,旱象初现!明笙赶紧翻看有关蝗虫的记载文献,希望自己记错了。
终于找着那行字,分毫不差,明笙眼睫一颤。
“大人!”此时,李延闯了进来,见明笙端在一堆文献中,脸色肃穆,刚要出口的话憋在喉咙口,“出事了。。。。。。”
“何事。”明笙已有预感,仍旧心怀侥幸。
李延已经走近,正看见明笙手指所指之处,苦笑道:“看来大人已经有所感了。刚刚在溪边草丛和一些较为湿润的土地下发现了蝗蛹。”
明笙点头,边走边道:“先按照往年灭蝗之法布置下去,安抚民心。我现在就快马请英王(八王爷朱珏)进宫。”只有四品以上官员才可直面圣上,其他官员不得召是没有机会与皇帝对话的。
“是。”李延也镇定下来,赶紧跑下去操作了。
明笙纵马狂奔,在日落之前赶到城内。明笙在英王府飞跃下马,敲开了门。
“英王何在?”明笙问道。
“在书房。”开门小厮赶紧答道。
明笙脚踏奇步,一瞬消失在远处。
小厮摸摸后脑勺,暗道,明公子今日怎么这么急?
明笙接近书房,老远就听见一些暧昧的声响,也顾不得其他,大声道:“英王,下官有要事求见。”
房内一阵兵荒马乱,接着朱珏的声音传来:“师弟,进来吧。”
明笙闻言,推门而入。屋内似乎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朱珏和花玉楼正对坐着品茗。
“是什么要事让阿笙这么急啊?”花玉楼在“要事”和“急”字上加重音道。
明笙顾不上接这茬,直接将带来的东西放在两人面前,道:“你们看看就明白了。”
两人并头看起来,脸上凝重之色越重。
“我们马上进宫。”朱珏起身道,“阿笙一起。”
“嗯,”明笙应道:“其他情况我们路上再说。”
“好。”朱珏闻言,心中又是一沉,还有更糟的么?
待明笙将蝗蛹之事一说,马车上三人都陷入沉默。
“阿笙可有良策?”花玉楼打破沉重,问道。
“灭蝗还没想到更好的法子。”明笙道,“现在正按照前人的办法操作。”
“不过,抗旱倒是能在农耕方法上下点功夫。”明笙继续道,“我们最近正在研究这个。”
“那就好。”朱珏面色微缓,“先向皇上禀明情况,到时在集思广益吧。”
“爷,到了。”车夫在外喊道。
几人下车,向宫门守卫亮了身份印信,向御书房赶去。
华灯以上,御书房进进出出,还没有一个定论。
明笙候在御书房偏殿,皱眉思索着。
“大人,吃点点心垫下肚子吧,吃饱了才有力气想事啊。”马泗水提着一个食盒过来,将里面的点心摆在明笙面前。
“有劳小马公公了。”明笙回神,道谢道。
马泗水笑道:“哎呀,我可不敢居功,是太子殿下吩咐的。”
明笙闻言,心中为暖,道:“请代为答谢太子殿下了。”
马泗水道:“太子殿下说‘天地君亲师’,学生孝敬老师是应该的。”
明笙闻言一笑,总算心情微好,道:“小马公公也辛苦了,一起用点吧。”
马泗水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看着这些精致的点心早就吞口水了,见明笙随和亲切,笑道:“那我就沾沾明大人的光了。”
明笙呵呵一笑,拨了一半的水晶糕放在盘中递给马泗水。
马泗水接过,拿起筷子吃了一个,满足道:“果然美味啊,我小时候饿得狠了连树皮和虫鼠都吃过呢,那时候从没想过能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
吃虫鼠?明笙闻言,脑中灵光一闪,道:“那也是美味啊。”
作者有话要说:剧情快开始啦,时间上可能会有所变动。
☆、二十九章 天灾人祸
“啊?”马泗水道:“那可难吃了,大人是没吃过吧。”
明笙心情转好,笑道:“我吃过,只是做法不一样,味道还不错。”
“谁有这等厨艺?”马泗水惊叹,“实在是奇人啊。”
明笙笑道:“倒不是全在厨艺,而是。。。。。。”
“宣工部郎中明大人觐见~~”屋外一道道唱诺声传来。
明笙起身向马泗水点头示意,整理了一下仪容,应宣而去。
“微臣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明笙行礼。
“快平身吧。”朱琮赶忙叫起,道:“你的奏折众臣已经传阅了。钦天监监正和监副已佐证认同,你有什么良策没有?”
明笙长身玉立,手持象笏道:“回禀皇上,关于抗旱微臣提议五项:第一,灾前预防。储备粮食,兴修水利、完善农业灌溉体系。第二,保护植被,改良作物,改进农耕技术。推广耐旱作物,如番薯、玉米等物。至于农耕技术可以效法西北地区的做法,经雨之后,必用锄启土,籽壅禾根,遮护地阴,使湿不耗散,根深本固,常得滋养,自然禾身坚劲,风旱皆有所耐,是籽壅之功兼有干风旱也。也可以运用畎耕法,垄沟置换,蓄水保湿。还需提高百姓保护植被以养水土的意识。第三,若是旱灾发生了,朝廷要及时赈济救灾,可以以工代赈,倡导家族内部互助、乡里周济、寺院施舍、民间社会团体救助。第四,移民就食。第五,适当的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众人惊道。
“人工降雨以现有的条件还远远不够,”明笙不顾众人失望的神色,接着道:“但是加大研究,总能成功的,或许赶不上这次,却能授益于以后。”
“人工降雨是如何操作?”朱琮问道。
明笙道:“制作一种能让云层降温成雨的干冰,用大炮发送到适合的云层,催化雨降。因此需要研制干冰和改进大炮,还要优秀的天文大师选择出合适的地点。”
“这些要多久才可完成?”朱琮道。
“快则三年慢则十年。”明笙道。
“太久了。”朱琮思考了一下,道:“以后再说。众卿按照其他四项拟策陈条吧。”
“是。”众人道。
明笙虽早有预料,但还是有所遗憾。
倒是太子朱晖将此事记在了心中,因为,他总感觉这件事一定能成功。
“明卿对于灭蝗可有新的提议?”朱琮问道。
明笙道:“微臣听闻苗夷之地每年都会举办‘百虫宴’,很受欢迎,当地鲜少有虫害放滥。蝗虫肉质松软,鲜嫩,营养丰富,油炸蝗虫甚是美味。”
“父皇,儿臣愿意每日吃一盘。”朱晖出列道。
“臣等也乐意。”英王朱珏和花玉楼也附和道。
“微臣等附议。”众人硬着头皮道。
明笙憋笑,道:“可以双管齐下,让酒楼高价收购蝗虫做成佳肴售卖,形成风尚之后,蝗虫将不再是祸反而能带来经济利益。”
“好!”朱琮笑道:“朕就效仿唐太宗吃蝗虫了。”
明笙眼中满是崇拜,赞叹道:“皇上真是爱民如子,实在是大庆之幸,江山社稷之幸,相信大庆一定能度此难关。”哎,该拍龙屁时就要大胆的拍啊,要拍得应景真是机会难得。
“吾皇圣明。”众人齐呼。靠,连拍龙屁都快了我们一步,真是前途不可限量啊。
“此事,明爱卿应记首功。”朱琮大悦,把那些天谴什么的质疑全抛到脑后,笑道:“朕正缺一位右佥督,就由明爱卿出任吧。”
“微臣年轻阅历不足,实在不堪当此大人。”明笙拒绝道。
朱琮闻言,眼中闪过满意,道:“爱卿不必自谦了,以你的政绩不算辱没了右佥督一职。”
“。。。。。。谢主隆恩。”明笙只得接受,又一脸坚毅的道:“微臣定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嗯,好。”朱琮满意道:“大家散了吧,明日将条陈呈上。”
“遵旨。”众人齐道。
明笙特意等众人先出去,紧随在花玉楼身后出了御书房,朱珏不经意的走近两人。众人只好恭贺一句便离去了。
终于,路上只剩下三人。
“哎呀,今日师弟可是风头大旺啊!”朱珏笑道。
“说不定,马上就成为一些人的‘东床快婿’了。”花玉楼知道明笙被端惠郡主追得东躲西藏,笑道:“这桃花王谢了,倒是其他小桃花又一茬茬往外冒啦。”
明笙一笑,道:“我倒不介意画上几张十大青年才俊的图印上一摞,还能大赚一把。”十大青年才俊也是在秋猎之后众人评选出来的,其实是明笙为了分散注意力想出来的主意。这十大青年才俊绝对包括了朱珏和花玉楼。毕竟两人的关系非常隐蔽,仅有几个知情人也都是守口如瓶的。
“你这家伙,我还没找你算账呢。那个十美图把我害惨了。”朱珏想起那遭三姑六婆拉红线的事就气不顺,还有花玉楼竟然在一边看戏,还很享受各种相亲,简直叔可忍婶不可忍。
“呵呵。”花玉楼想到朱珏那次表现,很不给面子的笑起来。
“你还笑。。。。。。”朱珏见出了宫门,不客气的在花玉楼腰间一扭。
“唔。。。”花玉楼忍痛,将腰上的手抓在手中揉捏起来。
明笙实在看不下去这两人明晃晃的秀恩爱,道:“我就不打扰你们恩爱了,先走了。不过,你们还是进马车再继续吧,影响市容。”最后一个音落下时,已经不见人影了。
剩下的两人对视一眼,果断的进了马车。
事态的发展开始转向好的方面,随着上层人士推崇各种蝗虫的吃法,整个大庆的各地的酒楼都突然以十文每斤的高价收购蝗虫,百姓们疯狂的捕捉蝗虫倒卖,吃蝗虫如明笙所料形成风尚,一场可能大爆发的蝗灾就如此轻易的消弭了。
不过,旱情却没有多大的改善,田地渐渐干涸开裂,稻、麦之类需水多的作物开始萎靡,用畎耕法种植的番薯类耐旱物得以挣扎求存下来。幸好朝廷前期调剂的粮食勉强能支撑,赈灾物资发放及时,一些措施也高效执行起来,这场旱情并没有一发不可收拾,出现什么“易子而食”的惨剧。但是,这种敏感时期也容易滋生腐败贪污,从而引起人祸乱象。
御书房的气氛与外面形成了冰火两个极端。
明笙再次站在了御书房,不过这次陪同者还有太子。
“啪。”朱琮将手中的奏折一摔,道:“这群混账,荆襄反了!”
太子闻言,心下一颤,出列道:“儿臣愿前往平乱。”
朱琮看着庭下英姿如松,镇定如常的太子,心下稍松,道:“好,不愧是吾儿。咳咳。。。”朱琮最近因为天灾人祸拼得有些狠,为了保持精神还嗑药,本来人就上了年纪身子又虚,以往埋下的病因开始浮出水面,情绪波动太大就禁不住咳了起来。
“父皇!传太医!”朱晖急道。
“不必了。朕的身体自己清楚。不碍事。”朱琮缓过来道,声音坚定,不容拒绝。
明笙眼中闪过晦涩,以明笙的医术自然能看出皇帝的身体消耗得不轻。看来皇上并不想让人知道自己身体状况,明笙将自己请脉的想法按下,道:“皇上,此次赈灾其他地区的收效都不错,比荆襄更严重的地方也很安平,荆襄之乱恐怕别有内情。”
朱琮点头,道:“爱卿所言正是朕所想,这次便由你协助太子去一趟荆襄平乱吧。赐尚方宝剑,准便宜行事。把祸首揪出,定斩不饶。”
“儿臣领命。”朱晖道,看来除了天灾还有人祸,哼,那群贪官污吏,真该万死不足惜。
“微臣遵旨。”明笙垂眸,皇上这是要让太子建功立威去了,看来皇上的身体真的。。。若是一个不好,在此敏感时期定将造成天下动荡,唉,希望一切不会太糟。
“你们去吧。”朱琮挥手。
“是。”两人退下。
等房门重先关上,朱琮靠在龙椅上,呐呐道:“太子定不会让朕失望,咳咳。。。咳咳。。。”接着再也压抑不住,撕心裂肺的咳了好一阵。
马嘉陵赶紧上去服侍,只见龙袖上几点暗红,不禁瞳孔一缩,颤声道:“陛下,还是请薛老来看看吧。”
“不必了,按着方子来吧。朕心中有数。”朱琮稍露疲惫之色,心中叹道,大庆除了□□其他帝王就没有一个活过了五十的,看来朕也不会例外了。幸好,幸好太子已经通晓政务,能独当一面了。这次再建功立威就差不多了。
朱晖与明笙一前一后行走着,朱晖问道:“先生,我们这次先从何处着手?”
明笙道:“从荆襄地志开始吧。”
朱晖挑眉:“先生是想先官后民。”
明笙轻问:“太子觉得呢?”
朱晖转身道:“民可载舟,亦能覆舟。”
明笙点头,欣慰一笑。实不知一个还未及冠的小子露出这番老怀大尉,欣慰至极的表情,而对方又是一个相差不了四岁的少年时,这是多么一幅可乐的画面。但偏偏两者是师生,一个没自觉,一个已经习以为常。
作者有话要说:明笙十七岁那年中探花,入翰林任编修,平调都给事中,秋后,任正五品工部侍郎,翻过年十八岁,升任了正四品右佥督,升官堪比火箭,我真是亲妈啊。至于剧情。。。。。。早开始了,猜猜看什么时候,关键人物有出场哇。
☆、第三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