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卧龙逆天-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凝视着张飞,发自内心的邀请道。

“诸葛郡守缪赞了,吾不过一莽夫耳,留下也帮不上什么忙,当日郡守大人为我厚葬了大哥,吾答应过郡守大人,为郡守大人做三件事情,这是第一件。”张飞这大半年在安陆守陵,也想通了一些事情,那就是刘备的死,虽然是偶然,但诸葛亮多少有些关系,可他也明白,这事也怪不了诸葛亮,因为彼此之间的地位立场,注定了他们无法共存,他相信如果有机会,他大哥刘备,同样也会这样算计诸葛亮的。

也正是因为想通了这些问题,他才有些心灰意冷,加上一个多月前,他接到一封关羽的书信,信中关羽告诉他,刘备那个刚出生的儿子夭折了,并且让他在刘备坟前,代他向大哥刘备告罪,而且他也决定返回河东老家归隐,努力赡养刘备留下唯一的女儿。

正是因为这几起事情,彻底的坚定了张飞退隐的决心,因为当今之世,已经没有值得他投靠和卖命的人了。

望着张飞洒脱飞马离去的背影,诸葛亮苦笑的摇了摇头,想起两个月前,贾诩给自己送来的一份情报,说糜夫人有了身孕,据糜竺证实,是刘备的遗腹子,应该是刘备出征前夕才怀上的。

现在对于诸葛亮来说,糜夫人腹中的孩子,就是能够拉拢张飞的关键了,若是个男孩,他相信以张飞重情义的个性,必然会为了那个孩子,努力的赚取功劳的,所以对于诸葛亮这会也只能自忖道:“糜夫人,希望你挣点气,给刘备生个儿子出来……”

“主公,都是我等无能,请主公降罪。”陈楚等人看着张飞,这般狂傲的飞马而去,完全不理会诸葛亮的好意,愤慨之余,想起自己刚才他们这么多人,连主公中意的一匹战马都无法擒获,反而让一个外人,抢了功劳不说,还连累主公颜面受损,自觉羞愧无能的陈楚,翻身下马,一脸沮丧的跪倒在地上。

“主公,都是我等无能,请主公降罪。”亲兵卫队的王贲、李信、邓当、邓宪一干士卒,纷纷跪倒在了地上。

“张翼德乃盖世无双的勇将,尔等不如,非汝等之过,都起来吧。”诸葛亮上前把陈楚拉了起来,扬声喊道:“今天你们虽然没有罪过,但我要你们记住,知耻而后勇,更有时刻把军人的荣耀刻在心头。”

“荣耀即吾命!”亲兵卫队的全队士兵,神情坚定的握紧了拳头,扬声高喊了起来。

诸葛亮看着眼前这群嗷嗷叫的士兵,心底还是很满意的,这些人一人之力,确实不如张飞,但他相信,百人发力,张飞亦不如也。

“的卢,的卢,今后你就留在我身边,我会好好善待你的。”诸葛亮牵着的卢马的缰绳,伸手抚摸着的卢马的鬃毛,表达着自己的善意。

的卢马似乎颇为通人性,面对诸葛亮的善意,它竟然发出低沉的嘶鸣之声,似乎在回应着诸葛亮的话语,见此马如此有灵性,诸葛亮也是颇为欣喜。

如此神骏的战马,竟然沦落在一名贼寇手中当坐骑,也算是明珠暗投了,如今成为他诸葛亮的坐骑,将来定会名垂青史的。(注:历史上的卢马确实是江夏贼寇张武的坐骑,后刘备领军平定张武,缴获了此马。)

“刘司马,你领城中衙役,清点好人数,然后把这些贼寇全部押入城中,带上脚镣,编入杂役营,然后交给蒋大人,派人督导这些人,修建拆除的房屋和坍塌的城墙等事务。”诸葛亮眼看着安陆的军士,押解着俘虏的贼军,朝城下走来,随朝身旁的刘敏吩咐道。

“诺!”刘敏沉声应了一句,立即领着县中的衙役,开始忙活了起来。

回到县府,诸葛亮对蒋琬道:“公琰,我把安陆的五百军士,留在云杜,由你调配,另外凡是守城战死的百姓和衙役,一律厚葬,家中要发放抚恤,还有那些俘虏的贼寇,暂时编在杂役营中服役,但你要给他们一点希望,告诉他们,表现好的,将来可以赦免杂役身份,在本县落户,凡是偷懒或企图逃跑者,要严惩。”

“请主公放心,下官一定不负职责。”得到诸葛亮的重视,蒋琬现在可是干劲十足,眼前百里小城,自是不在他的话下。

“很好,本郡对你有信心,六个月后,回江夏述职时,我希望能够听到百姓对你的歌颂之声。”看到蒋琬这幅精神头,诸葛亮满意的点头激励道。

在云杜待了两天,诸葛亮随即踏上了返回江夏的路程,云杜的县尉刘敏,也卸任跟在了队伍之中,一到江夏,他就正式走马上任亲卫军中别部司马一职。

回江夏的路途上,诸葛亮骑着的卢马,走在队伍的前头,甄宓也依旧一身武士服的骑在马背上,与诸葛亮并排而驱,陈楚和刘敏等人,则故意间隔了十来步的距离,领着亲卫骑兵保持着距离。

“你骗我离开,是不是因为不想娶我为夫人?”甄宓微低着头,双手紧握着马缰,鼓起勇气问道。

“那个,你这么一个大美人,我怎么可能不愿意的嘛,只是,我怕你不愿意,所以才让你选择的。”诸葛亮本想说是有那么点意思,但想到这样说,难免会伤了她的心,于是干脆就厚着脸皮,调笑了起来。

“真是这样吗?”甄宓自语一声,陷入了深深的沉默。

……

“孔明大哥,能不能让我留在营中……”眼看江夏城墙在望,甄宓内心有些忐忑的说道,她虽然希望诸葛亮带她会府邸,但她又怕诸葛亮为难,也怕自己无法获得诸葛亮夫人的认可,而且她现在身份不明确,小妾不是小妾,丫鬟不是丫鬟,这也是让她不安的原因。

“放心吧,月英人很大度,欣姐也善良,我相信她们会喜欢你的。”诸葛亮自然之道她担心什么,可把她留在营中,可不是良策,再说该面对就得面对,躲避也不是办法。

“那要是她们不喜欢我呢?”甄宓有些钻牛角尖的问道。

“那我就给你重新建一座金屋,来个金屋藏娇。”诸葛亮开玩笑的回道。

“不要,人家才不要做陈阿娇,妾身宁愿像在礼山哪户农夫一样,夫妻和睦,儿女承欢膝下,如果这样的话,就算是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身居简陋的茅草屋,也比住在那空洞冷漠的金屋之中,更让人幸福。”甄宓摇了摇头,回忆着下雨哪天,在那村农夫家中的时光,不由对那种生活充满了憧憬。

—://。。

第一卷龙出深山第九十八章江夏新貌

更新时间:201292219:10:22本章字数:4080

第九十八章江夏新貌

十一月的江夏城,虽然已经进入隆冬季节,但城外却依旧一片繁忙的景象,一队队服役的百姓,在疏通着城外田亩之间的河沟,山野荒郊之外,也出现一片忙碌的身影,在开垦着荒地,因为江夏出台了一条新的惠民政策,凡是开垦十亩荒地者,其中三亩田地不计赋税。

也就是说百姓为官府开垦出了十亩田地,来年种植收成之后,若平均每亩收获谷物一石,那他们其中有三亩地的收成,是尽归自己家中所有,此政策保持五年不变。

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来说,虽然到处都是荒地,但以前他们却不能随便开采,就算是开采出来,这些田地还是属于当地的地主或官绅所有,他们就算卖力种再多的地,收成的大部分却还是归了本地的地主和官府所有,他们所剩的,也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罢了。

可这条政策,却无疑给百姓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这也是江夏附近村庄的百姓,在这隆冬季节,依旧热火朝天的开垦荒地的原因,三亩地种好了,起码能收七石粮食,这对于一户平常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诸葛亮骑着的卢马,领着亲卫骑兵进入江夏南门时,城门守卫的军司马,早前一步就接到消息,让他们勿要行礼,以免引起百姓骚乱。

虽说如此,轮值的军司马,还是率领城门的一百军士,在城门之下,列好了整齐的队形,昂首挺胸的默默的举行了迎接仪式。

江夏城有四个出城的大门,每门安排一部军士把守十天,每部四百人,日夜轮值,分为四班,每班有军士百人,另外城中还有巡哨衙役分成若干批,分别由傅肜和糜芳统率,负责城中治安,另外江夏城的大营坐落在东门脚下,可驻军三万余人。

数个月前虽然刚刚经历了战乱,但由于诸葛亮领军及时赶到,所以城中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战祸,经过这几个月的恢复,城中今时的场景,比起以往,更加繁荣。

从新野三县迁来的一万三千户百姓,其中有七千户安排在了江夏的北郊,另外六千户百姓落户在夏口,这些外来人口的涌入,也为江夏城带来勃勃生机。

城南区域是江夏的商业中心,所以这条街市,也是江夏城中最热闹的地方,街面上商铺林立,宽十丈的街市上,人头涌动,一派热闹繁华。

诸葛亮一行队伍,在进入这片街市后,也都下了战马,牵着马匹在人群中缓缓而行,因为眼前的街市上,人头涌动,时不时还有些嬉闹的孩子,在街市上来回追逐,若是任战马驰骋,不但扰民,还有可能伤及无辜。

从未到过荆州的甄宓,骑在战马上,望着眼前热闹的街市,看着那些区别与冀州邺城物品,不由充满了新鲜感,置身其中的她,早一扫入城前的忧郁,整个人充满了兴奋劲。

“孔明大哥,没有想到荆州也这么热闹繁荣,一点也不比邺城差哦。”望着街面上琳琅满目的物品,甄宓东瞧瞧,西摸摸,一副乐在其中的神情。

“有什么喜欢的,就告诉我,我送给你。”诸葛亮点头笑道。

“其实看看就好,买不买并不重要。”甄宓甜甜一笑,留给诸葛亮一个靓丽的背影,似乎因为诸葛亮赞美她穿武士服漂亮的原因,最近这些时日,甄宓几乎天天穿着武士服,而且还在腰间挂了一把三尺佩剑,一副男儿装扮。

中途路过一家玉器店时,诸葛亮想到该送些什么给黄月英她们,随即进去看了看,在商铺内瞧了瞧,他发现一串南海珍珠手链不错,很适合现今甄宓的装扮,随掏出钱币给买了下来,因为这串珍珠即可做手链带,也可以束发,而她也发现甄宓现在身上除了头上有一支玉钗外,再无任何饰物,正好趁这个机会,把这个饰物送给她。

另外诸葛亮还给黄月英买了支金钗,给邹欣儿买了对耳环,为此诸葛亮还特意找陈楚等人,借了一笔外债,这到不是他真没钱,而是出门在外,他身上并没有太多钱币。

毕竟这个时代的五铢钱币,单个不过几克重量,但要带个一万个在身上,那绝对不会很方便的,所以一般人随身带的话,顶多也就千把钱而已。

回到郡守府,让诸葛亮和甄宓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因为黄月英和邹欣儿,嫌江夏烦闷,去了夏口游玩,这段时日并没有在府中。

不过诸葛亮回到府中屁股还没做热,陈楚就来报道:“主公,贾大人求见。”

得知贾诩来了,诸葛亮只得起身道:“让文和先生去书房等候,我随后就到。”

“宓儿,府中没有什么下人,以后你住在这里,凡事要多亲力亲为一些,你住的房间,我会让人给你安排,现在我去办公事,晚上回来陪你吃饭。”诸葛亮离开之际,柔声嘱托道。

“孔明大哥,我会好好的。”甄宓听到诸葛亮亲密的喊她叫宓儿,心底感动之余,柔顺的点了点头。

“见过主公。”书房之内,贾诩见诸葛亮到来,忙起身作揖道。

“文和先生这般匆匆而来,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诸葛亮摆手示意他入座道。

“郡府辖地一切平安,日前暗卫来报,刘表为了保卫襄阳安全,从荆南各郡抽调了大部兵力去襄阳,致使荆南各郡兵力空虚,这无疑是我们用兵的大好时机,不知主公意下如何?”贾诩根据自己掌握到的情报,沉声向诸葛亮进言道。

“哦,竟有此事?”诸葛亮惊讶之余,思虑了一会,反问道:“夏口的造船作坊,是否造出了新船?”

贾诩没有想到诸葛亮思维跳的这么快,但他还是立即领悟到了诸葛亮的意思,摇头道:“目前还没有消息传来,不过夏口方面传来情报,说夫人现今在夏口的造船作坊,似乎对改良的船只建造很感兴致。”

“嗯,月英对技艺制造确实很有造诣,想必她能够帮上忙。”诸葛亮得知这个情况,心中顿时充满期待。

“夫人确实能干,最近我听人说,夫人在夏口还为田中的水车,进行了一些改良,据说效果不错。”贾诩附和之余,接着道:“邹夫人还有一个月即将临盆,要不要派人去夏口把邹夫人接回江夏?”

“不用了,过两天我准备亲自去趟夏口,看看船只制造的情况,以及水军训练的如何了。”诸葛亮摇头道。

“主公亲自去一趟也好,水军和船只关系到我们经略荆南,以及掌控长江的战略问题,若不能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水军,和比江东或刘表更快,更具有战斗力的船只,我们就无法争霸江边,也更谈不上与江东水军一较长短。”贾诩自是明白,荆南各郡看似好取,但若是水军不堪一战,就算他们袭取了荆南各郡,江东和刘表的水军随时都会来侵袭,那样就算得到哪些地盘,也难以很好的发展。

刘表显然也是看到了诸葛亮在江夏,没有一支能够纵横江面的水军,他才会这么放心的把兵力抽调到襄阳去,至于江东的水军,刘表并不是不惧,而是他清楚的知道,江东目前内患不少,而且江东水军要想前往江陵长沙,就必须经过夏口港,他相信诸葛亮虽然没哟可用的水军,但必然会在夏口一代的江面上,设下各处设施,阻挡江东兵马战船。

“蒋琬这个人,你可有印象?”商议完眼前的事情,诸葛亮想起在云杜的蒋琬,遂开口询问道。

“这个人我没有见过,当时我刚好去了夏口查看安置迁入的百姓一事,不过据说这人才识不错,吏曹的杨从事,跟我汇报过,并且推荐此人出任县丞,当时云杜正好空缺县长,我也就同意了。”贾诩点头回了一句,思虑之下,惊疑道:“主公提起这人,莫非这人学识能力,不足以担当一县之长?”

“这人才学品德皆为国之栋梁之才,非平庸之辈,这次吾若不是碰巧去了一趟云杜,只怕就要与此人失之交臂了。”诸葛亮想起初见蒋琬的情景,以及后来经过一番深入的交谈,心中对于蒋琬的能力和品德,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他也坚信蒋琬,经过一番历练之后,必能成为一个国之栋梁。

(新的一周,照例求点收藏支持。。。收藏。。。。。谢谢!!!)

—://。。

第一卷龙出深山第九十九章处理政事

更新时间:201292219:10:23本章字数:2877

第九十九章处理政事

“这是下官失职了,吾愿亲自去云杜,替主公接回此人。”贾诩听到诸葛亮对蒋琬如此推崇,心知自己因为大意,而几乎导致大贤离去的他,忙起身作揖请罪道。

“文和先生,这事责任不在你,吾看还是出在杨仪这个吏曹从事身上啊。”诸葛亮摆摆手,对于贾诩他自然是充分信任的。

“主公放心,今后我会加强长史府方面的监督。”贾诩慎重的点头应道。

“吕凯那小子历练了几年,也有些成就,就让他正式出任长史府督邮书掾,负责传达文书任命考核等事务。”诸葛亮想到吕岱的儿子,这几年跟在贾诩身旁,以弟子身份伴随左右,也没有个正式官职,现在正好趁这个机会,让他出任督邮书掾这个职务。

“督邮书掾这个职务,由吕凯上任倒也合适,这些年他赶在下官身旁,做的也是这件工作,不过督邮曹掾一职,还需要一个有才干,而且公正严明的人来负责。”贾诩所说的督邮曹掾,则是负责巡视督查郡内各县官员一个职务,虽然职位不高,但他一旦出行,就是代表郡守,犹如钦差大臣,可谓是见官大一级。

“嗯,这个人选,由你自己物色一个,若有合适的人选,让他来见见我。”诸葛亮点了点头,赞同的说道。

贾诩刚离开郡守府,户曹从事糜竺领着亲兵,抬着一个木箱,进入了诸葛亮的书房,“主公,这是今年江夏郡内的收入,以及新城那边的账薄,请主公过目。”诸葛亮看了眼糜竺打开的木箱,见里面满满的几十卷书简,不由想起后世的纸张,若是用书本来记录的外,这些账目,糜竺一个人就可以提来了,哪里用的了用这么一个木箱来装载。

其实这个时代,已经有了纸张,只是因为这些纸张过于粗糙,又不利于保存,因此并没有得到士大夫的推崇,相反竹简虽然沉重,但由于传统习惯的原因,这个是人的人们,普遍还是愿意用竹简记事。

诸葛亮在新野的时候,也叫人试验过造纸,但由于诸葛亮对于造纸材料并不熟悉,虽说按当时做法,也做出纸张,但效果也不怎么好,所以也只能弃之不用,如今移镇江夏,看到眼前这么多书简,诸葛亮不由又升起了造纸的念头。

不过这事还得跟工曹从事严峻商讨,所以诸葛亮也就把这事留在心头,接过糜竺递来的一卷书简,大略的翻看了一下,道:“子仲,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