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午之华夏新史-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耀祖除了不肖还是不肖。
    “嗯,你说的不错。”彭海丰赞赏的点了点头说道。“连你都知道,在造船方面,欧洲更适合他的发展,那你觉得他为何还要回去?他在欧洲已经有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金钱,地位,成功的事业,他为何要放弃这些而选择一条看不见希望的道路呢?”彭海丰故作好奇的问道。
    “这?或许是他想从政吧,您知道的,作为一个华人,即使他在成功,也只能是在造船或者商业方面,在政治上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彭耀祖说道。
    “他作为一个华人在欧洲没有政治前途,哪回去后就有了?清王朝对于那些回国报效的华人怎么做你难道不知道吗?作为一个没有背景的人,回去能做什么?怕是还不如在意大利活的舒服吧?”彭海丰生气的问道。
    “父亲,我知道您的意思,您想说他是一个真正心忧华夏的人,一个真正肯为普天下华人谋福利的人。”彭耀祖正色道。“但是这种人真的很少。我泱泱中华自从1840年以来近半个世纪,这样的人屈指可数,林则徐林大人是一个,沈葆桢沈大人是一个,其它的怕是算不上真正的一心为国吧?”
    “但是我们现在只能相信他是这种人,我们现在就像是溺水中挣扎生存的人,即使徐杰是一根稻草,即使这个希望无限趋近与零。我们也必须拿出十二分的力气去做,去相信他。”彭海丰有些黯然的说道。
    “你真以为我们单凭走私军火武装一些同胞就可以改变我们现在的地位了?莫说那些荷兰人的正规军和东印度公司的私人武装,即使是那些拿着砍刀和火枪的土人,我们也不可能说一旦打起来就必胜。我们华人在南洋人太少,而且其中还有些比荷兰人还荷兰人的败类。他说的很不错,我们无法和国家机器抗衡。我们获得胜利唯一的机会就是依靠故国。”彭海丰有些悲哀的说道。
    “那您化大价钱采购这批军火的目的是什么?当时您在帮会内筹集这笔资金的时候可是说的明明白白,要成立团练对付那些压榨我们的土人和税吏的啊。”彭耀祖吃惊的说道。
    “我买这些军火自然要用在对付那些土人和个别做事太过分的税吏,但是诚如徐先生所言,这一切都要有个度,一旦荷兰殖民政府军事干预的话,你再多买10倍的军火都白给。”彭海丰幽幽的说道。
    “那您有别的目的?”彭耀祖猛地明白了点什么。
    “那是当然,我们华人在印尼需要什么?”彭海丰问道。
    “财富和安全还有政治权利。”彭耀祖毫不犹豫的回答道。
    “我们有的是钱,这点暂不考虑。所有华人都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利,这点也不用考虑,那么唯一有吸引力的就是安全保障。有了武器,我们可以对付那些零散的不成气候的家伙。这将是我们凝聚印尼华人非常重要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借着这个契机整合华人力量,比干掉几个土著和税吏更有价值。”彭海丰微微一笑,说道。
    “那您的意思是认同了徐先生的看法?”彭耀祖在不知不觉中也对徐杰用上了敬词。
    “嗯,基本上是认同的。”彭海丰点了点头说道
    “不过我对徐先生要投靠的那位李中堂并不是十分看好。”彭耀祖微微皱了下眉头。
    “相对其他人而言,李中堂是最好的选择,那位在南方的张之洞本来没有什么大本事,只是慈禧太后为了牵制北洋才把他外放的。无论是治政还是领军,比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差远了。倒是这位李中堂从太平天国其一开始就领军,并很快做到封疆大吏。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军都有些水平。更厉害的是,李中堂的政治手腕圆滑,遇到阻力绕着走,虽说颇费些周折,但是也算干成一些事。这北洋水师就是个例子。虽然内外阻力重重,但是还算拉起了架子。”彭海丰颇为赞许的点了点头。
    “怕是治标不治本啊。北洋舰队就像您说的那样,和洋务运动一样,只是裱糊而已。而且现在看来怕是北洋很难继续得到足够的经费了。”彭耀祖神秘一笑。
    “什么意思?”彭海丰立即警觉道。
    “据说那位皇太后打算重修清漪园(1888年开始动工的)。如果真是这样,大清每年的花销中,旗人的供养是不能少的(据资料分析,占当时总数的一半),百官的花销也是不能少的。这真正能减少的怕就只有那位李中堂的水师购舰款了吧?”别看彭氏家族身处南洋,但是通过广泛的商贸渠道,对清国内的一些大事还是知道些的。
    “而大清那个不安稳的邻居,可是在日夜操练整戈待旦啊。虽然现在还不型,但是若加以时日,未必就不如北洋水师。”彭耀祖正色说道。
    “看来这位徐先生的抱负想要实现还是很困难的啊。”彭海丰苦笑道。
    “那我们现在这么办?父亲?”彭耀祖问道。
    “我们还有别的办法吗?”彭海丰反问道。
    在北京,网络还没按好,网吧不能才插优盘。没办法。更新的不连续。大家多多包涵啊

第四十八章 徐杰的回国规划(一)
    徐杰辞别彭氏父子后,回到了暂住的旅馆。而维托里奥等人则把意大利军方暂时不打算装备X级装甲巡洋舰的情况告诉了徐杰,并且暗示,布林部长在徐杰回国的问题上已经有所松动。这对徐杰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强压着兴奋,徐杰吃过晚饭后便一头扎进了卧室中,开始了他的回国做准备。
    同意他回去只是为他改变历史提供了一种可能。徐杰距离自己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说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一点也不过分。按照当年他在军队中考虑问题所养成的习惯,他取出一张纸,用铅笔在纸上写下他可能面对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问题一,自己的到来,是否会受到北洋上下的重视。他们将如何对待自己这个外来户呢?先说北洋方面的首脑李鸿章,自己又薛福成的推荐李鸿章自然会重视,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作为北洋的首席幕僚和智囊。(个人感觉薛福成在北洋中智囊中的地位要高于张佩纶,虽然张佩纶是李鸿章的女婿,但是无论从资历还是水平上来说薛福成要高于张佩纶,张佩纶原本是清流。虽说后来去南洋干过,不过在中法战争时,福州船政局和福建水师的情况证明了,这位老兄水平欠佳。而薛福成早年无论是兵事,吏事还是治政都干过,更有极其灵活的外交手腕。)但是老李绝对不会因为薛福成的一纸推荐就委以重任。要是这样的话,他就不是李鸿章了。试探,敲打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刁难都是很常见的。因为老李必须保证他任用的人不会威胁自己的地位,确实有才能,并且不会跳槽(话说当年老李成立淮军的时候,就曾从老师曾国藩哪里挖走了不少人)李鸿章以下,在他身边,并对他能起重大影响的就是张佩纶,这位从清流而入淮系的幕僚在老李心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李鸿章相当欣赏此人的风骨和才干,即使是张佩纶因为马江之战而永不叙用后,老李依然接纳了他,并把大女儿许配给他。要知道,张佩纶可是有过前妻的。这在当时可是颇招人非议的。而自己去北洋后,老李肯定不可能直接召见自己,而用别人去试探的话,张佩纶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北洋海军方面。闽党!!徐杰把两个字重重的写在纸上,如其说刘步蟾是北洋的右总兵,到不如说是北洋实际之提督!!北洋舰队从各舰管带到大副管轮枪炮长,几乎所有位置都是闽党控制。丁汝昌出身于淮军陆师,本身对海军的了解远不及这些从科班毕业的专业海军军官,所以在实际事物的处理上丁汝昌必须倚重这些专业海军军官,而如果这些专业海军军官都出自一省的话,那把持北洋舰队,那就易如反掌了!!而随着1890年的到来,如果撤旗事件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而发生的话,那失去琅威理帮助的丁汝昌,对闽党的一家独大将没有任何办法。而一旦自己真的进入了北洋水师体系。自己会不会像邓世昌那样被闽党上下视为异类呢?自己如何与之相处?对抗肯定是不行,连淮系出身的丁汝昌和英国背景的琅威理都不行,老李本人都无可奈何,自己一个外人加新人更是想都别想。所以徐杰对自己的定位是不轻易得罪,不过分靠近,求同存异,除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徐杰可做必要的让步。
    问题二,清廷对北洋海军军费的挪用。那个老佛爷为了自己享乐,按照历史的轨迹,醇王眼看就不行了,而代替他上任海军衙门的庆王,则是一个无论才能还是品德都是一个烂的没法的人,在他眼里,除了上下钻营后为自己捞取好处外,就没有别的本事。而那个老佛爷则在趁这个时间,由于李鸿章有仇的翁同龢出面,军机大臣和庆王支持。上了一个《请停购船械裁剪勇营折》。彻底堵死了北洋购买新舰的可能。要说这个折子可是厉害啊,区区500字不到,就让北洋这一大清第一强藩束手无策!!折子中先说北洋海陆二师声势已足!!短时间内用不着再添购军械了,然后顺利成章的说现在户部缺钱,要把银子用在更重要的地方,最后说,这只是暂时停购,3年为限,3年后可以再行购买新船。好个冠冕堂皇忧国忧民的折子!!不知道的人还真以为这个翁师傅是个好人!!
    先说北洋海陆军已经完备,直接堵死了老李等人反驳的理由,如果你承认,那就只能顺着老翁的意思走下去。如果你不承认,那老翁又该问你,你北洋水陆二师不算购舰款,每年都要花几百万两的银子,银子都到哪去了?至于一条战舰是否需要保修,是否要更新,以及当今世界上战舰发展的速度,这些老翁为代表的统治者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反正他们也只是为了找个借口。仅此而已!!然后就是户部缺钱,需要挪用一部分北洋的钱去干别的。听起来多么大公无私??但是去干什么呢?自然是老佛爷的园子!!但是这话谁敢说出来?把慈禧太后搬出来,就连老李想不扯破脸皮也没辙吧?得,北洋再吃一个哑巴亏吧!!至于最后一段更是绝妙。停购3年,第四年就可以买了,Y的第四年就是老佛爷60大寿了,老李还能拿到钱?况且熟知历史的徐杰非常清楚,倒时候,你就算有钱都没地方买啊!!就这样,一道折子,在各方面势力的运作下,成为了压垮北洋这一大清最强的势力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据《皇太后六旬庆典》档案资料记载,慈禧六十大寿的费用主要来自二个方面:一是“部库提拨”:从“筹备饷需、边防经费两款”中提用一百万两,从铁路经费中挪用二百万两;二是“京外统筹”:即向京内外臣工摊派的银两。据档案记载,宗室王公、京内各衙门、各省督抚将军等文武官员共计报效银两二百九十八万余两。至于贡品和账面下的隐形费用,那就真不知道有多少了!!仅仅就这近600万两银子,就足够买3条吉野的了!!)
    至于应对方法,徐杰现在也没想出一个合适的办法。至少在北洋和中枢扯破脸之前,想通过正常渠道拿到这些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中枢没人,其它的要么是没权利的,要么是和老李有仇或者和慈禧一伙的,你说这钱咋搞??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看这道折子下来之前,钱能搞到多少。
    除了自己可能要面对的清国两大势力外?至于南洋的张之洞和刘坤一,徐杰暂时还和他们打不上交道。即使以后联系上了,徐杰也打算本着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的看法,能结交就结交吧。

第四十九章 徐杰的回国规划(二)
    分析完大清两大势力的情况后,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让徐杰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为了更好的应对回国后可能存在各种问题,徐杰迫切需要制定一个且适合性的行动计划。从目前来看,北洋对新式战舰还是很渴望的。于是,徐杰决定以此为突破点,寻找破解问题的办法。
    自己回到国后,一定有机会与张佩纶或者北洋舰队高层见面。而见面后必然会探讨如今东亚海上安全的问题。想到这里,徐杰在纸上写下了北洋和日本联合舰队这两个词。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无论是张佩纶或者是刘步蟾对这个形式都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资料绝大部分都是已经发生的事,即使吉野等少数几条战舰还未开工,但是一点都不妨碍两人对总体情况的判断。因此两人应该会相信自己说的话。况且,张佩纶经历过备战不利造成的失败,所以他绝对不会掉以轻心。刘步蟾是科班出生的海军军官,对此也绝对不会漠视,相反,历史上当刘步蟾得知清廷停购舰船的时候,就曾质问过李鸿章,如果海上有事,北洋怎么办?由此可知,这位北洋之“实际提督”虽然做事有些跋扈,但是就他的远见能力和风骨还是绝对当的起民族英雄这4个字的。而仅仅刘步蟾和张佩纶震惊担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李鸿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才是关键!!想到这里,徐杰又在纸上写下了李鸿章三个字。
    要说李鸿章对日本和北洋自身实力是否有个清楚的认识?答案是肯定的。早在光绪8年,(1882年)肩负北洋海军建设重任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向朝廷奏报:“日本步趋西法,虽仅得形似,而所有船炮略足与我相敌,若必跨海数千里与角胜负,制其死命,臣未敢谓确有把握。”早在此时,李鸿章就已经意识到日本的崛起必为中国的心腹大患。而随着日本海军扩军步伐的加速,李鸿章一直有比较正确的判断,即使当时清廷上下陶醉于定镇两舰的强大之时,这位晚晴政治第一人依然对局势有一个比较正确的了解。例如:光绪十九年,这是甲午之战的前一年,李鸿章在给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的信中,表示日本海军的实力实在我军之上,他说:东洋蕞尔小邦而能岁增铁舰,闻所制造专与华局比较,我铁舰行十五海里,彼则行十六海里,……盖以全国之力专注于海军,故能如此,其国未可量也。由此可见。这位北洋大臣是非常清楚双方一旦开战北洋是没有胜算的。所以,在甲午时期他选择倾向于各国调停也罢,要求北洋舰队保存实力也好都是无奈之举。打肯定打不过。那就想办法不打,或者尽可能的避免舰队交战。谁知,淮军各部的和软弱远远超出了老李的估计,北洋舰队连在军港中都无法幸免。精英十多年的旅顺威海要塞相继陷落。北洋舰队会飞湮灭。摊上一个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朝廷,和一个拿军费办大寿的老佛爷,再加上一个从根子上已经烂掉的封建制度。神也没办法。
    所以,如何从根本上打动李鸿章,让他能在军费问题上强硬起来,这就成了问题的关键!!而如何打动呢?除了详细说明一旦战败后淮系的没落和他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的毁灭。徐杰在考虑之后,决定再加点料!!历史上,李鸿章签署了马关条约后,世人和朝廷的评价直接将这位中兴名臣,洋务干将直接打成了汉奸卖国贼,民间甚至以骂李鸿章为时髦,“刘三已死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类似的言论比比皆是。而朝廷上呢?一个叫安维峻的御史听信谣言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就说因为他“通日主和,跋扈不臣”,而其之所以不愿与日本作战的原因,是由于担心自己“寄顿倭国之私财付之东流”。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在驻日公使任上,曾纳日女田中桂子为妾,这位安御史在奏疏中乃径书一笔,“李经方乃倭贼之婿”!最后他献上了破日的秘计:如果宣布李鸿章之罪,明正典刑,布告天下,“倭贼有不破灭”,皇上您直接砍我的头就是!这种几乎没啥依据加上自己脑补的言论在当时的朝廷上却十分的有市场。当然,还是有人对老李有较为正确的看法的。梁启超一句话问得甚好:把这些高谈阔论的人放在李鸿章的位置上,“结局又将如何?”(虽说李鸿章在新疆和越南问题上有错误,但是说实话,就甲午那个烂摊子,放谁上去都那样。不会比老李干的更好)
    总之,不能说老李在甲午战争中没有责任,但是就因为他签了条约就直接把罪责全推他身上显然有失公允。老李建海军要钱,上面不给。而签署条约时,又不是他自己说了算。充其量老李只不过有错误人但是被人选出来当替罪羊而已。尤其是在海军经费上,老李着实愿望。根据胡思敬的《国闻备乘》记载,老翁受光绪帝的委托去天津质问李鸿章。“翁同龢见鸿章,即询北洋兵舰,鸿章怒目而视,半晌无一语,徐掉头曰:‘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同龢曰:‘计臣以撙节为尽职,事诚急,何不复请?’鸿章曰:‘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可见老李对此事怨念之深啊。
    所以根据自己了解的史料来看如果自己能让老李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老李还是有可能放弃自己走了一辈子的“曲线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