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震动-第5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东生的行为和言语,让齐天翔伸向茶几拿烟盒的手停了下来,认真看了林东生一眼,然后才是继续拿起了烟盒,抽出一支烟来点上,深深地抽了一口,似乎并不是很着急般缓慢地说道:“也是顺路过去看看,华沂老区三个地市党政一把手齐聚华沂市,可副总理的视察调研区域只针对华沂一市,似乎也不太公道。虽然不能雨露均沾,顺路对莱州、山阴两市看了看,也是一种平衡吧!”
    “你齐省长什么时候也开始将平衡了?这不会是一种新的韬略吧!”林东生显然不相信齐天翔的托辞,可还是笑着表示着自己的质疑道:“表示关怀可以,表达平衡也不为过,可过山阴而不停留,司马昭之心,是不是路人皆知啊!还是不要绕圈子了,说说你的一河一路战略吧,听说为这事你还准备亲自带队进京活动活动?”
    “是有这个想法,只是还不知道是不是有这个时间。”齐天翔迎着林东生质疑的眼神,坦诚地笑着说:“昨天下午回来就准备过您这儿来,考虑到时间有些晚了,只好挤到今天早上了,一会从您这儿回去,省政府还有个省长办公会,准备在会上将这件事议一议。”
    齐天翔看到林东生神情严肃了起来,知道他对这个事情感兴趣,也就没有再绕圈子,直截了当地接着说:“当初修建莱山国道的时候,就设想过打通山清间的屏障,使得西南山区和临近的河中平原,成为一个联通的整体,既可以承接平原地区的产业转移,也可以将山区资源开发统筹兼顾起来。可由于工程量太大,特别是资金投入过于庞大,就没有实施,莱山公路修通之后,山阴市自己又接续到了坪坝乡的山口村,就没有能力再往前修了,断头路不仅没有发挥出山通道的作用,还严重占用了不少耕地,至今还拖欠着部分农民的占地款没有结算。”
    “这个情况我知道,当初也确实是资金问题给困住了。”林东生听到齐天翔说到莱山公路,就忍不住插话说:“当时我虽然不分管公路交通这一块,可具体情况还是了解一些。对于这条路,尽管争取到了国道的规格,交通部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可在交通部的规划里,这条路是应该按照高速路的等级规格建设的。可当时无论是省级财政,还是莱州、山阴两市的财政状况,都不能实现几百亿高速公路的投入,事实上最后还是按照省道的标准进行着建设。如果不是莱州和山阴两市态度积极,咬紧牙关修了这条路,估计现在也还是个老大难问题,因此说这条路能够最终修通,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了。”
    看到齐天翔停止了讲述,林东生就笑笑接着说:“这样的断头路咱们省可是不少啊!大多都是集中在山区和山区之间,或者是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处,也就是所谓的最后一公里。大多都是大山的阻隔造成的,这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当初交通建设的后遗症。”
    “要想富,修公路。是咱们省早些年推崇的一种建设方式,而且大多还都是高等级的高速路,几纵几横的很有气势,也很有吸引眼球的效果。从省里到市里大兴交通建设之风,可谓掏光了老底,费尽了心力,也见到了实际结果,一定程度上对弯道超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林东生打开了话匣子,也就不忌讳自己的观点,当然还有自己内心的耿耿于怀,望着齐天翔继续说道:“这都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其中的缘由你也不是太清楚,也是发展思路的问题,有争议也有观点的冲突,可对经济的发展和干扰都是显而易见的。一直到现在,也还是困扰着许多地市发展的问题。”
    听着林东生的讲述,齐天翔不用细想,也很清楚其中的缘由。这也还是河海省经济起步阶段,河海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段重要过程,当初的省委领导,基于河海省落后的交通和道路形势,提出来交通先行的发展战略,并成为全省各地的经济策略强势推行着,而且一口气推出了几纵几横的交通建设规划,设定了具体的建设年限和考核标准。使原本就有些紧张的省本级财政,以及各地市财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也挤占了很多项目资金和投入,给全省经济的谋篇布局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作为当时新晋的年轻副省长,大企业领导人出身的林东生,正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可分管工业经济运行的林东生,正好遇到省委的大政方针调整,所有的工作重心都投向了交通建设当中,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内心的想法是肯定有的,抵触心理也不能说没有。可作为没有什么根基的副省长,即使有再大的抱负,也不可能与省委决策硬碰硬地对着干,只能是无奈地做着配合工作,直到几年之后这股风尘埃落定,才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可失去的机会还是难以挽回的,耿耿于怀也是在所难免的。
    “这都是很多年的事情了,那时我还在学院教学,后来也听岳父说起过这件事,得失当然还是明显的,可作为一项策略,对于我省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还是起到了一定缓解作用的。”对于敏感的经济发展思路和方式问题,齐天翔还是保持着足够的谨慎,面对林东生看似平静的神情,思考着说道:“交通建设是一项高投入的事情,专业性很强,也还不是以往大干快上的建设方式了,需要科学的规划和专业的施工机械和队伍来完成的,目前存在的很多断头路和半拉子工程,除了资金的问题,最大的困扰还是路桥建设,特别是隧道施工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问题,这可不是咱们一省之力能够克服的啊!”

第七百三十章 深入交流(2)
    “这就是你准备进京求援的原因吗?”林东生对齐天翔谨慎的态度,内心比较妥帖,可表面上还是不动声色地说道:“一条路,几个隧道,怕是难以引起部委的足够重视吧!即使加上那一条清河支流的贵水河,也够不上你一个堂堂省长亲自去拜庙求佛吧!”
    齐天翔自然能听出林东生话里的意思,也明白林东生想要他和盘托出想法的意图,就微微笑着回应道:“一条路当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现在的建设模式也不是十几年前了。现在只要将项目打包,包装出一个诱人的噱头,还怕引不来项目资金和建设队伍,而且说不好听的,只要理由合适,根本就用不着过多的费时费力,可考虑到山区发展和环境规划,还真不能采取这种简单的运作方式。”
    “另外,咱们省现在可是有十几条这样的断头路,或者是等着打通隧道,或者是期待架设桥梁,这都需要专业的施工队伍进驻才行。”齐天翔显然认真了起来,看着林东生诚恳地说:“对于以往的山区发展模式,我也不是很认同,修路架桥就是为了开发山区的地上地下资源,就是为了造福某些权贵集团,或者是某些暴发户。为什么就不能利用公路的便利,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让山清水秀成为山区新的亮点和经济增长极。我认为,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拥挤,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变得不尽如人意的时候,自然山水和优美的环境,就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山水游、休闲游、度假游,一定会出现增长,为了迎接这个商机的到来,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这我完全相信,也举双手赞成,并大力地予以支持。”林东生看到齐天翔认真了起来,也是感觉到自己的话语有些失之公允了,内心里也有一些淡淡的歉疚。齐天翔作为自己选定和培养的干部,始终对自己怀着一些敬畏和尊重的,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是很重视的,自己的言语虽然有爱护的成分,可态度还是不够坚决,以至于使齐天翔产生了误解,于是就旗帜鲜明地笑着说:“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借助新形势的发展助推山区经济转型,现在正是时候。你的想法和切合实际,也很有战略眼光,作为省政府未来几年的发展和着眼方向,以此改变山区县域经济的的发展格局,这种谋划符合我省的实际,我完全赞同,也愿意发挥积极的作用。我的态度很明确,这到什么时候你也不用怀疑,只要是认准了的事情,去干就是了。”
    林东生明确的表态,到让齐天翔感到了意外,原本就是想要与林东生交流一下山区开发的思路,没想到林东生会是这么干脆地给予了回答。这是齐天翔能够想到的结果,可方式和过程却是猜不出来的。
    与林东生的交往在齐天翔内心,感觉到比较微妙,甚至可以用变幻莫测来形容。齐天翔由最初的赵浩楠的人,变为林东生的铁杆,变化是很有戏剧性的,连齐天翔自己都难以解释这种转换的过程。
    能到河海省纪委挂职,是岳父闫博年的精心安排,而且是在卸任省长职务,拒绝进京继续任职的情况下提出的,有着很精密的设计和路径意图。尽管只是向省委提出希望齐天翔挂职锻炼的要求,可身为多年的老官场,如果没有经过周密的谋划和沟通、交流,没有绝对的把握和胜算,闫博年是不会冒着名誉和尊严的风险,提出这样看似非分要求的。当然也不排除得到了中央高层的认可,作为自证清白的一种策略,也有着很强的交换意味。
    身为省委新任书记的赵浩楠,自然明白其中的奥妙,也愿意将这个大礼送给闫博年,以此获取闫博年这个本土干部标杆人物的支持和认可,以此在河海省这个经济大省站稳脚跟。主政河海省,对于出身有着中央智囊机构著称的赵浩楠来讲,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或者说是有着巨大风险和挑战意味的,多年秘书和智囊的经历,给他提供了重要的上层关系和必要的人脉,可这些重要的标签,对于基层任职,尤其是一个经济大省的省委书记,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助益,相反还会因为关系络的交织,繁衍出许多的掣肘和干扰。
    基层主政,特别是一个经济大省的省委书记,除了绝对的权利和威势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对大局的掌控能力,处理复杂多变的政治关系和人际纠葛,应对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政治智慧,以及掌舵自己并不擅长的经济和社会事务,使得这个北方大省的经济发展势头能够持续。毕竟中央需要的不仅仅是河海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政治生态的可控,更需要经济强劲增长的势头能够延续,给中央更多的财政和资金支持。这是任务,也是必须完成的使命。
    可这些对于不谙经济的赵浩楠,显然是一件艰难的任务,可更为困难的还是局势的掌控和权力的舒张,以及意志的实现。河海省作为曾经的化传承和传统精神脉络,也有着很深刻的文化自信和地缘骄傲,以此也造就了河海省人文精神的独特和思想意识的自满,一定意义上形成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抵触,以及思想观念上由自满带来的保守,还有就是意识上的自足和固步自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观念的进步和超越。体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道德上的自律产生的约束力,与文化精神上的限制,共同作用在个人言行之中,意念上的忠厚和行为上的迟缓,构成了河海人文精神的主体。
    近些年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变,可几千年潜移默化的文化品性,却不是短短的时间和经济利益,能够彻底扭转和改变的,而最能体现这种矛盾变化的,还就是各级官场表现的比较充分一些。一方面是礼仪之邦厚重的待客方式,以及交往过程中的宽厚,可具体到细节的落实和操作,就是节奏的缓慢和过程的繁琐了。另一方面就是本土干部观念的保守和意志的执拗,以及理念上的固步自封和坚持了,而这些在面临着外来势力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就形成了一股势力,或者说是一种洪流,明确地说就是本土干部与外来干部,从观念到行动上的抵制和抗衡。
    这样的问题在全国各个省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可像河海省这么严重的情况,还是不多见的。这也体现在河海地近京畿的地缘因素上,自古就有京畿守护神的称谓,给河海带来着荣耀。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近代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河海不但诞生了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而且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河海人民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小推车支援了革命,而且为全国解放后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出了众多的南下干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群体和精神集团。很多年之后,依然在全国许多地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河海省的干部体系中,本土干部所占比例始终是压倒性的多数,逐渐形成了一种上到省委、省政府,下到基层县市,一股根深蒂固的联系纽带,也形成了一种很深的地方保护意识和观念。尽管本土干部中,也有华沂、海东和河中等派系的争权夺利,可在对外之时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利益群体,也是与中央宏观管控河海省的愿望相违背的。
    但久已形成的惯性,也不是中央可以轻易改变的,更何况其中还有河海在京老干部的暗中支持和策应,使得中央在河海干部使用,尤其是省部级干部选派使用中,也不得不考虑和权衡的问题。通常的惯例是省级党政负责人分置,即省委书记和省长原则上中央干部与地方干部各占一位,组成班子中尽管还不做如此明确的比例搭配,可也基本遵循这样比例。也有比例错位的时候,可也只是省委和省政府组成比例的不同,毕竟省政府侧重于经济领域的管理工作,本地干部还是熟悉和优势多一些,而在省委常委的设置上,却可能倾向于中央的绝对控制力。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样的安排,即使有短暂的混位,也很快就会进行弥补和调整。
    尽管有着这些精准的设计和考量,可具体的权力制衡却需要单个的人来实现,中央不可能过多地干预到行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这就是中央和地方都非常关注的问题。领导人的综合能力和政治智慧,决定着河海政局和官场秩序的稳定,而这种稳定体现在社会层面,就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平稳发展,以及对全国经济的贡献力。

第七百三十一章 深入交流(3)
    赵浩楠不可能看不到这些微妙的关系和制衡机制,可作为新任不久的省委书记,面对老成持重、经验丰富的闫博年,尊重的同时也感到抗衡能力的不足。好在闫博年并没有很深的权力欲望,或者说早就有赋闲离职的退意,并没有过多地给这个新晋省委书记设置障碍,相反倒是为他顺利落地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使赵浩楠深为感激,并心生敬意。
    可对于接替闫博年升任省长职务的林东生,赵浩楠却不能不认真对待。海东系正宗的出身,大企业负责人的履历,多年副省长的经历,兼具海东系和企业系两个体系的人脉和关系资源,都使得林东生强势的行为方式,具有了充足的底气,加之多年副省长积累的在京高层和老干部的关系,取代闫博年,成为本土干部的领军人物,自然是顺理成章,也是众望所归的。
    可林东生却不像闫博年一样浑圆,处处透着老谋深算的精到和厚重,而且经历了老伙计王通突然辞世的打击,对于自己的未来和权力也心生厌倦,甚至心生退意。这也是他拒绝中央安排,在卸任省长职务后到北京任职的主要原因。林东生蛰伏多年,好容易熬到了省长的职位上,身体和仕途都处在上升期,信心满满地准备大干一番,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样的形势下,对权力的渴求是异乎寻常的,也是与赵浩楠的愿望,有着很大冲突和矛盾的。
    制衡林东生,赵浩楠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依靠闫博年的影响和号召力,对此赵浩楠是清楚的,也是不遗余力的。对于闫博年提出齐天翔挂职河海省纪委的要求,不但不认为是一种交换和要挟,反而认为是一个天大的机会摆在了眼前,不仅积极促成,而且在挂职结束后积极运作齐天翔留在了省纪委,并以正厅级的身份,出任原本需要常委才能担任的省纪委书记一职。
    作为沟通和联系闫博年的纽带,赵浩楠起初并不把齐天翔的作为很挂在心上,认为不过是一场潜在交易的筹码,目的还是稳定河海官场的局势,制衡林东生的一种手段。事实上由于闫博年或多或少地施加个人影响,赵浩楠在河海任职期间还算是顺风顺水,也得到了中央高层的认可,这与闫博年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对于这种难得的平衡,赵浩楠也曾经许多次反思,如果没有与闫博年的交换,会不会得到相反的结果。理智告诉他,以闫博年的政治智慧和所处的地位,是不会为这些利益所屈尊的。即使没有这些置换,他也是会这么做的,因为这样的结果符合河海省平稳发展的实际,更符合中央高层的意愿。闫博年能够退养河海,这不仅是省部级干部中少见的安排,能够顺利实施,足见中央与闫博年是有着一定的规划的。不然这一切的反常举动,就没有合理的解释。
    明白了这些,赵浩楠的内心平和了许多,而且随着齐天翔从后台走向前台,以往众人眼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