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流血的仕途-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服低做小,本就是赵高的拿手好戏。赵高于是道,胡亥得为太子,则臣可幸免一死。蝼蚁尚且贪生,臣为此举,但求保命而已,何敢望利焉?臣出生卑贱,身在宦籍,肢体残缺,常自以为羞。所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臣自知非柱石之臣,不足担国之重任,若勉力而行,适足为天下笑。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虽王天下不与焉。臣得为公子胡亥教师,于愿已足。且胡亥明习法律决狱,胡亥继位,持此以治国,不负先帝君侯,则臣私心甚慰。如必欲有利,此乃臣之利也。

赵高言罢,心中忐忑。这是最后一关了,如果李斯对他的回答不满意,则他费了半天的口舌,眼看成功在望,却也只能是功亏一篑。

李斯视赵高为无物,自顾仰天而思,面容变幻不定。良久,垂泪叹息道:“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

赵高狂喜之下,几欲扑过去与李斯相拥而泣。是的,李斯终于从了。

第两百七十部分

赵高说服李斯之后,回报胡亥,道:“臣请奉太子之明命以报丞相,丞相李斯敢不奉令!”

赵高这句话,虽然简练如同电报,但如果细细分析,却也很能见出赵高言辞的艺术。整桩阴谋分明是由他一手策划,游说李斯也纯粹是他的主张,但到了他口中,却变成是奉了胡亥之命,这无疑极大地满足了胡亥那颗年轻的虚荣心。

而游说过程之曲折艰辛,也变成了李斯一听到胡亥的名头,便不敢夹生,乖乖听命,他赵高的作用,只是负责传传话而已,苦劳或有几分,功劳半点也无。难道,赵高真的觉悟如此之高,明明为胡亥立下大功,却只字不提,宁愿辞而不居?

其实不然,赵高如是说,乃是一种更高明的揽功。身为人臣,和未来的皇帝胡亥争功毫无意义,他只需要和李斯争功即可。争功有两种方法。一是你多,我比你更多。二是我少,你比我更少。赵高的方法便是后者。

通过这句话,他传达给胡亥这样的信息:李斯一听说要改立太子,立即举双手赞成,坚决拥护。既然如此,那么,无论以后李斯在政变中发挥多大的作用,那也是全出于李斯的自愿,李斯只是在作丞相的份内工作而已,谈不上有什么功劳可言。

赵高这句话,另有一长远的伏笔:李斯身为帝国丞相,倒戈却如此轻易,视政变为儿戏,可见此人大节极不可靠,不能信任。今天可以拥立你胡亥为太子,明天说不定也可以拥立别的公子为太子。我的话点到为止,但是胡亥啊,你最好还是多加提防小心。

胡亥整夜不眠,引颈而望。成则唯我独尊,败则刀下之鬼,他如何能睡得着?听到李斯应允,胡亥大喜,拜谢赵高道,吾得为太子,悉君之功也。

且说李斯、胡亥、赵高三人,组成了政变的铁三角。在李斯的主持之下,政变进行得有条不紊。

首先,隐瞒嬴政的死讯,秘不发丧,以防消息传出,诸公子及天下可能有变。

接着是焚烧嬴政遗诏,毁灭政变的罪证。看着遗诏在火中慢慢化为灰烬,三人表情各异。胡亥满脸得意之色,遗诏一烧,死无对证,从此再无人知道他的太子之位其实得来不道。李斯面容冷峻而忧伤,他对嬴政的忠诚,也随着遗诏一起,在火中化为乌有。赵高则眼神闪烁,神态怪异,令人莫测高深。

然后,再由赵高伪造一份假的嬴政遗诏,赐丞相李斯,命立胡亥为太子,确定胡亥继位的合法性。

最关键的一步,则是如何除去公子扶苏以及蒙恬。李斯和赵高的方法很简单,再伪造一份诏书,赐公子扶苏,令他和蒙恬自杀。书曰:“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第两百七十部分

诏书已封,盖以皇帝玉玺,使者奉书向上郡而去。与此同时,巡游队伍也不能在沙丘一地久留,于是吩咐启程,向咸阳逶迤而行。嬴政的尸体,载于辒凉车中,由知晓内情的宦官亲自驾车,任何人不得接近。嬴政的饮食,供奉一如平常,由宦官在辒凉车中替嬴政享用,以免留下破绽。百官照旧奏事,同样由辒凉车中的宦官替嬴政答复。

使者抵达上郡,宣读伪诏。扶苏大哭,走入内舍,便欲自杀。蒙恬本能地觉得事有蹊跷,劝阻扶苏道:“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为迟也。”

使者见扶苏犹豫,不断大声催促道,请公子奉诏自裁。

扶苏承受不住使者的威压,对蒙恬道:“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蒙恬道,“你我手掌重兵,身系国家安危,虽蒙赐死,也应当面奉诏,非敢惜死,为国家计也。”

扶苏无疑比蒙恬更谙熟政治之中的玄机,叹道,陛下当年令我监军,已是无立我为太子之心也。今胡亥既定为太子,年最幼,陛下必恐诸公子不服,尤其是我。你我领三十万大军,守边御贼,其势足以谋反,虽陛下神威天降,却也不得不防。陛下赐我以死,正为此也。我一日不死,陛下一日不得心安。

于是扶苏面向咸阳而跪,泪下如雨,道,“臣今日领命而死,所以报陛下也。”言毕伏剑自尽,时年三十有一。

如果扶苏听从蒙恬建议,请求朝见嬴政,当面赐死,李斯等人的政变部署必将被彻底打乱。历史也很有可能从此改写。只可惜,他想得太多,想得太远,聪明聪明太聪明,反误了公子性命。

扶苏自杀倒地,蒙恬抱尸痛哭。使者不解人意,只顾大声催促道,请将军奉诏自尽。蒙恬抬头怒视,解下佩剑,丢给使者,悲愤地吼道,蒙恬在此,要我性命,请君自取。

蒙恬一代名将,匈奴闻风丧胆,自有一股凛然不可侵犯之势。使者胆寒之余,也不敢擅做主张,只得先将蒙恬转移到阳周,监禁起来。蒙恬手中的这支帝国最精锐的军队,则交由裨将王离统领,以李斯舍人为监军。

使者还报,胡亥、李斯皆是大喜,赵高却是喜中有忧。对于胡亥和李斯来说,扶苏一死,就表示政变已经成功。蒙恬虽还活着,却已经不足为患。而对赵高来说,只要蒙恬还活着,他的噩梦就没有结束。

第两百七十一部分

时值酷暑,炎阳当空,热风如火,返回咸阳的车队,无精打采地行走在中原大地。年迈的李斯,在车中昏昏欲睡,可每当他将要睡着之时,却又总会被车夫不断抽鼻子的声音给吵醒。李斯没好气地问车夫道,你怎么了?

车夫奇怪地反问道,丞相没有闻到吗?

闻到什么?李斯有些疑惑,作深呼吸。是的,空气中有一阵淡淡的腐臭气味。李斯问车夫道,此臭从何而来?

车夫答道,小的也说不清楚。反正臭味一路上就没断过,象长了腿一样,跟着咱们呢。

李斯正迷惑时,有宦官前来,神色慌张,低声问道,丞相闻到了吗?

李斯点点头。宦官压低嗓子,几近耳语,道,是皇帝。

李斯马上明白过来,心头忽然似被剃刀划过,大惊失色,急忙向嬴政所在的辒凉车中奔去。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兵马俑坑出土的二号铜马车,即为辒凉车,只不过按比例缩小了一半而已。从二号铜马车可以推知,原大的辒凉车,其车内面积约在六平方米左右,无论是对活着的嬴政还是对死去的嬴政来说,这点空间,实在都不能算作宽敞。

李斯弯腰进入车内,立即顺手将门带上。果然,一路上的臭味,正是从嬴政尸体上散发出来的。宦官们也是见事敏锐之人,早已将车窗紧闭,强烈的臭味盘踞在狭小的车厢里,更显浓厚。

在车内待命的宦官望着李斯,眼神中满是求助和惊恐,几乎马上就要哭将出来。尸体发臭,虽是一件小事,但却是一件足以毁灭他们全盘计划的小事。自上路以来,嬴政便再也没有在众人面前露面,而且连辒凉车也没下过,这已经足够招人怀疑的了。再加上从辒凉车中逸出的臭味(而且可以肯定,这臭味只会越来越强),很容易让人产生出等于真相的联想,而到那时,他们的命运就将面临一场巨大的难以化解的危机。

李斯没有理会宦官,他不发一言,跪在嬴政的尸体之前,看着嬴政的尸体,已经出现了腐败的迹象。他浑身颤抖,双手哆嗦,眼泪不自觉地涌出眼眶。

尸体发臭大致是一种自然规律,尤其在这样的高温酷暑,更是再正常不过。可是,嬴政尸体的发臭,却让李斯承受着痛苦的煎熬,他内心深处的悲伤和激动,甚至比他刚得知嬴政驾崩时还要强烈。

而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让暮年的李斯经受着如此强烈的震撼?

 

第两百七十一部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巨著《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为我们揭示了一种类似的心理情感。

该书的主人公阿辽沙,是一名年轻修士,他师从著名的佐西马长老——一位名动全俄罗斯的圣人。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已经公认佐西马长老为伟大的圣徒,全心全意地爱他,崇拜他。百姓们成群结队地从俄罗斯各地不远千里赶来膜拜他,听他布道,求他治病,请他赐福。

佐西马长老衰弱多病,已经离死不远。阿辽沙无疑深爱着长老,但是对于长老将要来临的死亡,阿辽沙却并无太多悲伤,相反,他和众人一样,在内心深处燃烧着一种火焰般的强烈喜悦,对长老的死亡充满期待。他期待着,佐西马长老的死亡,将必然会有奇迹显现,而这显现的奇迹,将彻底证明和确定长老的圣徒地位,并为他所在的修道院赢得伟大的声誉。

阿辽沙期待的又是怎样的死后奇迹呢?

据说,真正的圣徒虽然也会死去,但由于他们敬畏上帝,生活虔诚,他们的遗骸将不会发出腐臭,躺在棺材里鲜活如生,下葬的时候也完全不朽烂,在棺材里依然容光焕发、神采奕奕,身体甚至还会散发出一阵阵的幽香。这样的奇迹,自然是上帝给圣徒的慷慨奖赏,从而让他们在死后获得比生前更大的荣耀。既然佐西马长老已经是公认的圣徒,那么他死后,也理应会有这样的奇迹出现。

阿辽沙坚信,长老死亡的那一天,一定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一天。

长老的死亡终于降临,然而,和大家的期待相反的是,他的尸体很快就开始发臭。即使是罪孽深重的人,从死到发臭,也至少需要一昼夜的工夫。可佐西马长老,一位众人心中的圣徒,却提前腐烂了,就在他死去的当天。

这样的情形,自然让那些幸灾乐祸的人得意洋洋。而在那些忠于长老,并且始终崇敬他的人们中间,也立刻有很多人为此感到气恼,似乎受到了个人的屈辱,认为这是一件丢脸的事,彼此相遇的时候,也只是心虚地草草对望一眼。

而对年轻的阿辽沙来说,没有人比他更信任长老,也没有人因此受到的打击能和他相比。

他曾经那么坚信奇迹之必然出现。可是,本应被推崇为高于全世界一切人之上的长老,现在不但没有得到他应得的名誉,却竟然遭到了贬低和侮辱!就算根本没有出现奇迹,也没有出现奇迹的征兆,人们的期望落空了,——但为什么偏要蒙受这样的耻辱?为什么要大丢面子?为什么他的遗体腐烂得那么快,像那些恶毒的教士所说的那样,竟然“提前腐烂”了?

他的心在滴血,他在这世界上最最崇拜的那个人,如今形象受到了玷污,遭到了损害!这让他开始怀疑上帝,不能接受他创造的世界。他几乎要起来造反,反对他的上帝。

他带着崩溃的信仰,离开了修道院,准备就此堕落。

第两百七十一部分

话说回来,对信徒而言,他们对自己崇拜的偶像,必然爱之越深,责之越切。且再拿我们国人更为熟悉的佛教和道教来说,实则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形。作为一名高僧,在他死后,他的那些衣钵弟子,自然希望能够有稀有而珍贵的舍利出现。尽管高僧生前修持精湛,奉佛虔诚,但如果在死后没能留下舍利,似乎终究有些美中不足,而他的地位也将由此而变得不那么让人信服。而对志在成仙的道士来说,死后最好连肉体也不用留下。其上者,云车羽盖,形神俱飞;其中者,牝谷幽林,隐景潜化;其下者,也当解形托象,蛇蜕蝉飞。

因此,作为一名被信奉的偶像,你非但要对自己的生前负责,甚至还必须对自己的死后负责。因为你担负着信徒们的期望,而这些期望是信徒们自己无法实现的,所以他们不管不顾地强加到了你的身上。毫无疑问,他们爱你,但是,他们总是用他们能够得以满足的方式来爱你。

回到李斯,他无疑是嬴政的信徒,而当他不得不面对嬴政在死后发臭这一事实,心中也不由起了绝望和羞辱之感。

在此之前,对于嬴政之死,李斯一直处于麻木状态。他之所以接受嬴政的死亡,只不过是因为大家都已经接受,而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并不认为嬴政会真的死去。他无法相信,那个雪中折梅的英俊少年,那个雄视六合的高傲帝王,那个在人海中将他打捞出水的知音,那个在万千人中独为他留身边之位的君主,会真的与世长辞。

然而现在,嬴政不仅死去,而且连肉身都已开始腐烂,他再也无法向自己抵赖。是的,嬴政真的死了,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再也不会回来。

李斯生平目睹过许多人的死亡,也亲手赐予过许多人以死亡。对于死亡,他早已能够冷静地、甚至是冷酷地予以面对。可是,嬴政乃是最最接近于神的人,无论是生是死,他完全应该和任何人都不一样。因此,李斯他就不明白了。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位皇帝,他的死去居然就如此平淡无奇,没有异常天象,没有晴天霹雳,没有狂风暴雨,没有大地摇移,一切都显得那么无声无息,不以为意。

天地岂无情乎,以万物为刍狗?即使是最为尊贵的嬴政,也只能落得这样的下场,那对凡庸的芸芸众生而言,还有什么希望?

嬴政生前,苦苦追求成仙不死,很多人也都相信嬴政必然成功。李斯对此虽然持保留态度,但他也坚信不疑,如果说这世上真能有一个人能够成仙不死,那这个人一定非嬴政莫属,再没有别人比他更有资格。可是,就算嬴政不能成仙,但也不能如此这般速速腐朽的啊。由此看来,嬴政也纯粹只是凡人一个,并无超出常人之处。

可想而知,对嬴政信仰的崩溃,将给李斯以怎样沉重的打击。嬴政先是以死亡抛弃了他,现在又用发臭来羞辱他,毁灭他。

李斯再仔细地去看嬴政的面孔,令他惊恐的是,嬴政的嘴角不知何时已微微裂开,仿佛对李斯在他死后所干的勾当,都已知道得一清二楚。那裂开的嘴角,仿佛在嘲笑着李斯,卿本佳人,奈何作贼?

是的,李斯背叛了他,他纂改了他的遗诏,他还要将扶苏和蒙恬置于死地。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是分别的时候了。你曾是不可一世的帝王,眼下却再也不能主宰任何东西。而我李斯,已是别无选择。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从了赵高,就再也休想置身事外。即便明知立胡亥是一个错误,那也只有将这个错误坚持到底。谁让你死了呢,谁让你不仅死了,而且还腐烂了呢。

李斯跪哭不止,宦官不得不壮着胆子,提醒他赶紧想出个对策,将这臭味对付过去。

李斯这才止住哭泣,回到现实之中。要让臭味不令人生疑,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以香掩臭,譬如中世纪的法国人使用香水。另一种,则是以臭乱臭。李斯选择的是后一种方法,命副车载一石鲍鱼,其臭更在尸臭之上,虽然委屈了众人的鼻子,但好歹也算化解了这一场危机。

(在时间上,此段应发生在扶苏和蒙恬死讯传来之前。文中有误差。有待以后有机会修改时再加调整。)

第两百七十二部分

且说李斯一行经井陉、九原,从直道返回都城咸阳,这才公布嬴政死讯,发丧天下。太子胡亥顺利继位,是为秦二世皇帝。

西汉刘向有云: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此言诚不为过。从嬴政继位便开始修建,历时三十七年方始完工的郦山皇陵,终于等来了它的主人。

关于嬴政的下葬,《史记》记载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嬴政入土之后,留下一个问题,数万后宫佳丽该何去何从?二世皇帝胡亥倒是一个孝顺儿子,不比后世一些王室的不肖子,迫不及待地要将亡父的后宫据为己有,供自己淫乐挥霍。但另一方面,胡亥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