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同人)红楼之重走人生路-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之前没有宝钗的神来之笔,当时所有的人都不会觉得林家哥儿的生病是有问题的,毕竟他生来就是体弱多病的,这事也就只能被彻底忘记了。那么这回等到林家哥儿真的病死了,在贾敏的眼中就是自己没能给儿子一个健康的身体,再加上自己照顾儿子不精心,才害得独子夭亡,只会满心自责。

而至于如今,那自然责怪的就是甄家的心狠手辣了。

贾敏哪怕再不算健康,到底也是个成年人,哪怕是病了也总不至于如小孩子那样随便就病死。原本的她会在独子病逝之后没多久也跟着一病去了,其实还是心病自责的成分更多一些,这才让自己也一病不起。而如今她不仅为独子的过世而难过,至少还得惦记着为儿子报仇。

恨意真的是一种很能支撑着人活下来的东西,至少很能激起人的求生意志。

不仅仅是甄家,贾敏甚至连自己的娘家也一并恨上了,尤其是她的娘家二嫂子王氏。

作为亲娘的贾母都难免被贾敏迁怒,更不要说身为王夫人妹妹的薛姨妈了,虽说林家也知道这回的事情无论王夫人做了什么都和薛家没半毛钱的关系,甚至林家姐儿的药还是拜托了薛家才配齐的,但是到底起了一些芥蒂,很难如之前那样的来往亲密了。

本来林家和薛家的交情就更多的是因为夫人外交,贾敏既然心里窝火,这联系自然也又淡了。对此薛家也没什么办法,顶多只是薛姨妈叹了口气,又修书一封给了王子腾,说了关于林家的事情而已。

然后也不知道是谁的意思,没过几个月的时间,圣上下了恩旨许宫内年长宫女女官回家,也不知怎么操作的,反正还不足二十岁的王夫人之女贾元春就在这个恩旨的范围之内。

在看见回家了的女儿的时候,王夫人仿佛天塌了一样。

元春是三年前入的宫,如今虽然还没到二十岁但是也差不太多了,这种年纪若是依旧在宫里只要她努力倒是还有一线希望给贵人做妾。但是若是放到宫外这年纪却是个十足老姑娘了,前程肯定是全都毁了的,除非做继室给人当后娘,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还不如当初不入宫,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嫁了呢。

而这件几乎逼疯了王夫人的事情,算起来其实是王子腾操作的结果。

在林家独子的事情上,甄家自然是罪魁祸首,但是若是没王夫人这个帮凶也不可能成事,林家自然不可能轻易忘记这一点,甚至因为王夫人是自家亲眷的原因,贾敏对于王夫人的恨意甚至更甚于甄家。而那边王子腾在收到薛姨妈的信件之后,在权衡了林家和王夫人的分量之后,到底还是决定暂时舍弃了王夫人的利益。

别看王夫人是王子腾嫡亲的同母的妹妹,但是到底比不上自己的仕途和整个王家的前程。虽说王子腾自己没有儿子只能养着已经去世了的兄长的儿女,但是王子腾夫人也不是没有生养,倒是还是给王子腾生了个姐儿的。

林家眼见就要绝了户,本身对于贾家女儿的名声就有妨碍,尤其是对于本来就前程渺茫的元春伤害更大。若是这会儿再由着林家那边传出一星半点的王夫人参合到这件事里的风声,那自己的女儿以后也就不用嫁了,索性直接绞了头发做姑子好了。

与此相比,一个眼见就前程渺茫的侄女又算得了什么呢。

王夫人一辈子最在意的就是自己亲生的儿女,贾珠已经过世了,余下的宝玉贾兰年纪还小,剩下的也不过是元春罢了。若是牺牲了元春的利益能让林如海出了气,不再迁怒王家,自然是最好的,便是不成好歹也是表示了王家无意和王夫人站在一条线上的诚意

王子腾下手毫不心软,林如海知道了倒也无意多做什么,最起码他目前还剑指罪魁祸首甄家,并不想和内宅妇人多计较甚至并不至于地图炮到去再招惹王家,但是若是王夫人自己娘家兄长有意,林如海自然也乐见对方给王夫人难看。

毕竟若是这事情闹得大了,首当其冲坏了名声的就是他自己的女儿,如今他才是最不愿意让人提起林家绝户的事情的人。






第60章 黛玉宝钗(二十)
第六十章

甄家之所以能够在江南一带横行霸道,一方面是因为圣上对于甄家的满心信重,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因为没人敢去真的弹劾了甄家呢。

江南这头有甄家人坐镇,京里有甄家女所出的成年皇子,宫里又有甄氏宠妃,再加上圣上对于甄家的亲近心理,便是真有人想着弹劾,也很难过这几关。

原著里就连日薄西山的荣国府里,王熙凤都能干出放印子钱包揽诉讼一类的事情,所谓的豪门奴才侵占寻常百姓田产银钱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也没见出过什么事情,甚至就连贾府最后的败落,也不过是墙倒众人推的结果,这些罪名不过是个由头借口,并不是真正惹怒了上头以至于抄家的缘由。

连年轻气盛对豪门望族不是很看得惯的新帝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从来都对这些人极为亲近信任的当今了。

但是亲近归亲近,也经不住捅了大篓子呢。

就是唐玄宗还得挥泪斩杨妃呢,这甄贵妃虽然同样是宠妃又是贵妃位分,但可真比不得杨妃专宠的架势。而且圣上也其实算是个明君,虽说宠幸甄家,但是也不至于真的没有分寸。

只瞧着便是甄家和大皇子万般努力,这储君的位置可不还是在太子头上,足见圣上还没有宠着甄家到不顾江山社稷的地步。

至于甄家贪吝的问题——圣上几回南下江陵的时候都是由甄家负责接驾的,甄家也为此不得不借了国库大笔的银钱。可以说圣上之所以将织造的差事给了甄家,本来也不是指望甄家多么清廉的。

如果说一开始甄家在江南的风光其实是凭着圣上的宠幸,甚至在最初的时候甄家还是颇有些收敛的。不过随着甄贵妃接二连三的诞育皇子,皇长子又颇为得势得宠,甄家的野心也不可避免的滋长了……

这官场上的事情很多都是瞒上不瞒下的,甄家后来的时候的确在江南一带颇为嚣张,但是因为甄家在江南这边本来就是颇有些一家独大的架势,再加上甄家先有圣上庇佑后有皇子撑腰,很多事情也没人会去敢去和圣上说起来,这才让甄家得以一直坐着自己的江南土皇上。

然而,没人说并不代表事情不存在,这甄家只一笔买卖就彻底的惹毛了林家,再加上薛家这边又无意暴击了一回,倒是惹得圣上疑心了。

一般情况下,能传到宫里的消息多数都是经过不知多少回的加工的,甄家平素能传进宫里的消息都是不知道被美化了多少轮的,再加上有大皇子和甄贵妃在宫里周旋着,这才一直没有什么问题。

薛家的密折里头其实并没什么了不起的罪证,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的罪名都是被高高拿起轻轻放下了的,但是经不住因为薛姨妈并不知道圣上手里头到底知道了什么,所以拉拉杂杂的什么都写了一些,倒是显得甄家的事情多了些。

虽说这里头的事情都没直接牵扯到甄应嘉的身上,但是若是甄家族人和奴才各个都无恶不作,谁也不能相信甄应嘉就真的清白。

——至少若是林如海的折子里说的是事实,甄家里头敢对林家下手的除了甄应嘉也就没别人了。

作为皇帝,又是已经颇为年迈了的皇帝,本性总是多疑的,甚至很多时候会比事实还要多想一些。比如这回的事情,甄家这边其实只是为了银子想要让林如海暂时分一分心,但是圣上就绝对不会相信甄家是真的因为一点银子就去和林家结死仇的。

林如海的身上虽然已经没有爵位了,但是林如海的父亲可也是圣上钦赐的侯爵,总也算是功勋世家老臣子弟了,再加上能够在盐政上连任的非帝王心腹不可,算起来圣上对于林如海为官办事的信任程度其实是远超过对甄家的。

——毕竟若不是圣上不信任甄家的做官能力,也不会放任甄家在金陵舒舒服服的把着织造的油水银子过富贵无匹的日子,不然以甄家作为大千岁外加的身份,想要回京在仕途上拼一拼总是没问题的,若是能成了阁老那才真的算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了。

而且……甄家是育有成年皇子的,还不止一个。

林如海做的最狠的一点,就是把江南一带所有地方今岁盐课上的银子数额都分别表清楚的报了上来,肉眼可见的金陵比扬州这边少了将近两成,顺便和圣上隐晦的分析了一下织造上每年的收入,只说估摸着比盐政上的税收只多不少。

毕竟盐和布都算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布匹也是。而且盐政的税虽然抽的重一些,但是这上头的花样却并不多,不比织造还得供给贵人,不少织造上的东西都完全能算奢侈品。

吕不韦曾经说过,珠玉之赢百倍,可见这走上层社会的贸易的盈利从来都是比平民百姓赚的多出十百倍的,由此可见这织造上头的税收绝不可能比盐政差太多。

然而,每年织造上能缴上来的钱财可是比盐政少得多了,差不多至少能少三到四成吧。

别小看了这看起来不大的数字,毕竟盐政和织造都是国家税收的很大一部分,两者加起来差不多能够占了全国税收的一半了,再加上江南这边作为鱼米之乡素来又是国家税收的大头,这么算起来甄家手里过的钱财可真不算少了。

只甄家少了的这三四成在全国税收里头也能占个不小的百分比了,便是如此丰厚的收益甄家还以及不知足的继续往盐政上下手,这个——

比起不食人间烟火到还能问出“何不食肉糜”的先辈来说,有事没事经常往外跑的圣上委实算得上是极为食人间烟火的了,至少在明知道他经常往外跑的情况下,可没人敢在宫里头弄什么一两银子的鸡蛋之类的把戏,皇家专供的东西虽说比外头贵一些,但是也没到贵成天价的地步。

圣上只召来内务府管事略问一问宫里的用度,大约也能算出来日常使费的花销了。

别说甄家一直在装可怜表明自己家里财政艰难了,就算甄家奢侈到和宫里头仿佛的花销,算起来每年也能净赚几百万两的银子呢。

几百万多两的白银是什么概念……嗯,甄家接驾了五回,装潢了一处不比皇家园林差多少的别院,统共欠了国库三百万两白银,算起来也就是他家里一年的收入而已。

然而尽管这样,甄家依旧年年上书说自己家艰难。

也就是林如海有胆子上书说这些吧。

盐政素来也是个捞油水的大头,寻常人一年一届的走过一回,哪个不是咬过一口就满嘴流油的,一年赚个几十万都是寻常事。而林如海家里几代攒下来大笔的财富,再加上家里族里人口少之又少也没太大的花销,可不就在捞银子上头并不上心。

对于林如海来说,若是能用几十万的银子换一个锦绣前程,那才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别看他二十来岁就高中了探花郎,如今也是四十的人了,但如今多数官职的任期还是三年一期的,再加上林如海赶上守孝什么的耽搁了几年,这官职可还真不算高。

那些什么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说法都是话本里头夸张的哄人玩的,不足三十就进士及第的林如海已经算是少年杰才了,成了探花郎之后得以授官正六品。

巡盐御史是从四品的官职,这对林如海来说其实已经算是破格提拔了,按例林如海在盐政上头溜达一年之后该是平调到其他地方为官,再在从四品的官位上呆个几年才有可能再有变动。

但谁让林如海刚任职的头一年就将任上盐课上的税收生生提拔了一成多呢,哪怕朝中官员任职自有规矩,但是圣上可和白花花的银子没仇,只冲着这一年多的这大笔的银钱也让林如海又多任了几回。

还为了表彰林如海,格外给了个兰台寺大夫的虚职,从二品。换句话说,以一贯的规矩来说,就是若是林如海日后从如今的官职调出去之后,怎么也能升职了,甚至估计着还不只是按例升到正四品而至少得是个从三品的官职呢。

只瞧着这个,林如海这一买卖就是值得的,自然也士为知己者死的更加卖力的整顿盐课了。

因为自己为官还算清廉,除了惯常的冰敬炭敬之外并不收旁的东西,所以这回林如海才有在圣上面前弹劾甄家的底气。

在林如海进入盐课之前,两淮的盐政和织造的进项每年的确是相仿的,不过谁让林如海是个只为光宗耀祖而不在意钱财的人呢,哪怕头一年还顾及着前任的面子不好太过分,等连任了两三回之后他手下这盐课上头每年的收入基本上能比寻常年份多上五六成。

若是不去联想的话便罢了,毕竟这五六成也不是一年就涨了的,只能说林如海的确整顿盐课有功,再信了林如海说的年景好的说法也就是了,左右官员在盐课上头赚一些钱也是默认的规矩,甚至完全没影响林如海几位前任的仕途。

不过前头的时候,每年盐政和织造的税收都是差不离的数字,如今盐课上收入增长了这么多,哪怕的确有林如海为官谨慎的原因在,但织造上的收入却一如既往甚至还略有减少……

徒然被人这么点拨了一下,圣上就算再信任甄家,心里也不由得泛了嘀咕了。



作者有话要说:
卡文外加最近格外的忙的问题……
为了防止我忙崩溃,改成隔日一更吧……





第61章 黛玉宝钗(二十一)
第六十一章

甄家每年都得上贡大笔的银钱入京给自家的外孙,满心指着大皇子徒明昳能够一举成事扳倒太子徒明晰登上九五至尊的宝座使得甄家的地位得以水涨船高。甄家本就得圣上宠爱又有数个长成了的皇子,能有这样的野心对于甄家和大皇子来说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对于外人来说也不难看得分明。

甚至哪怕作为亲生父亲,圣上打心里并不愿意承认自己最宠爱的两个儿子结了仇怨,但至少自己头两个儿子不和睦的事情到底不是什么秘密。

圣上和元后感情深厚,是以才封了元后独子徒明晰为储君,元后虽极为得圣上的心意只可惜红颜薄命得很,早早的就抛下襁褓中的幼子撒手人寰了。徒明晰自幼丧母,被圣上养在身边一手教养长大,哪怕同样都是得圣上宠爱的皇子,但是人总是怕比较的,比起甄氏所出的徒明昳来说,徒明晰才是圣上真正的心头肉。

而且徒明晰也完全没辜负了圣上的期待,虽说被册封的时候还不懂事,但是略大了一点就显出了聪明能干来,一副有目共睹的优秀样子,使得他完全坐稳了储君的位置。

当初圣上能基于立子以嫡不以长的说法立了嫡子为储,但同样的,在礼记里也有立子以长不以贤的规矩,总是能让一些蠢蠢欲动的人起其他的心思。太子虽是圣上独一个的原配嫡子,但徒明昳却是圣上的长子,这兄弟两个的年纪相仿,打小就一直不太和睦,为此着实让圣上操透了心。

徒明晰是圣上从一丁点儿亲自带大的,自然是心头肉。但长子也是宠妃所出,甄氏又是奉圣夫人家的女儿,自然也舍不得他受太多的委屈,所以对于长子建立一点自己的势力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在圣上心里,最好日后等徒明晰登基之后,徒明昳哪怕和皇帝弟弟不太和睦也还能做个实权的王爷。

但除了圣上之外的所有人都看得分明,这两位如今最得势得宠的皇子殿下基本上就是不死不休了,就算圣上再迟钝至少也知道这两个儿子依旧在互相别苗头。

所谓京城居大不易,但是作为天下最尊贵的人的儿子,皇子们的生活自然没什么艰难的。除了太子之外,其他的皇子成婚出宫之后自有俸禄可领,底下也有官员会逢节孝敬,加在一起也算是不菲的收入了,若是再加上一些商户挂靠,那自然手头就更加宽裕了。可以说但凡有些能耐的皇子,再没什么不可告人的野心,只要靠着这些就能舒舒服服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低等的官员要靠着皇子的面子过日子,也会自动自觉的靠向皇子身边。但是真正能为皇子做大事的,自然还是那些为数不多的高级官员将领们,而想要得到这些人的亲近支持,自然要给出相应的大笔的好处。

大皇子……嗯,拿着甄家那边的大笔钱财贿赂了军中的不少将领。

这倒也不是大皇子从一开始就想着弑父逼宫一类的血腥手段,实在是文臣那边硬骨头多一些,而且对于一个想要夺嫡的皇子来说,军中力量的确不可小觑。

朝中除了为数不多蒙荫捐官的勋贵子弟之外,旁的文臣都是一路四书五经过关斩将的过来的,所谓立子以嫡的说法的确深入人心,在太子并未失德失智的情况下,想要说服或是收拢这些人无疑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更何况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徒明昳除了极力表明自己礼贤下士的一面之外,倒也没有花太大的精力在这些人身上。

圣上虽然不做皇子很多年,常识总还是有的。甄家这边供给徒明昳的银钱已经达到了一个完全不能用寻常孝敬来解释的数字,那么所图为何自不必说。

甚至圣上都不必再花费精力的去查徒明昳的钱财去向也知道必定是用来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