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如海虽然子嗣上头有所不足,官运倒还算是亨通,因此饶是贾敏如今占了个妒妇的名头,也依旧不妨碍她在京里人家宴会的时候依旧是如鱼得水,顶多只是再没见过人提起宝钗的婚事罢了。
当然,也不是没人说起儿女婚事的,不过这回却是哪家都不可能舍下脸面说自家儿孙的,顶多只一些寒门或落魄贵族出身的官家内眷替夫家或是娘家的旁系子侄提一提这事情——不过这回的人选却多是贫寒出身又没什么出息的,却让贾敏很是看不上了。
这么颠来倒去的,虽然林家已经成功的和京城里的人们续上了交情,对于宝钗的婚事上头却依旧一筹莫展。
郑崇在扬州时候原是常住在林家的,不过是以一个书童儿的名义罢了,林家在江南一带总还算是说得上话的,和郑崇有关系的郑家李家又不曾提出什么意见,可不就更没人说什么了。
而到了京里头这样却是不成了的。
所以他随着林家到了京城之后,便从林家搬了出去,搬去了他舅舅李三郎的家里住着,虽然在李家他也不是正经的主子,却好歹有个表少爷的身份,表兄弟姐们也被教养的不错,并不拿他当成外人,日子自然不难过。
郑崇到林家的时候已经有了童生的名分。他本身颇有几分才学,又有了林如海这个名师,在林家这几年里也还算顺畅的拿下了秀才的名头。
虽然少年秀才并没有少年举人或是进士那么值钱,也至少能证明郑崇是有读书的天赋的,左右也是个天天见的,林如海瞧在贾敏和小张氏的情分上到底还是收了郑崇做个记名弟子。所以郑崇虽然并不能继续留在林家常住,但常常往林家跑一跑总没人能挑出不是,倒也并不如何生疏。
就是宝钗,他也是见过几回的。
之前在扬州的时候,联系到他一开始投上门时候的说法,林如海还是有意隔开他和宝钗的。不过如今郑崇身上的困境已经差不多解除了,并没什么迫在眉睫必须他牺牲自己的危机,林如海便也只当他是自己弟子了,并不会多想什么。
而宝钗这边,因为未来总是得接手林家的事情的,也常常往林如海书房跑。哪怕林如海也因为男女有别不是没想过避讳的事情,总也能让他们碰上几回。
这样一来二去的,可不就由不得人不起心思。
郑崇当初便是因为林家有淑女而前去投奔的,哪怕没见过人也总是知道宝钗的存在的。虽然如今郑家已经失势,他也并不是当初有些穷途末路的状态,但不妨碍他在见到林家姐儿的时候仍旧多关注几分。
十二金钗之首岂是凡俗之人能比的,哪怕宝钗几回都只是叫了一声“师兄”就匆匆避开,并不多和他说话,但并不妨碍郑崇对宝钗格外关注一二。
郑崇已经差不多十九岁了,正是年少慕艾的岁数,换在别人家里的话,这个年纪的男子都早早就娶亲做父亲了,偏他这边因为郑家那些事情迟迟没个着落,李家虽然是舅舅家,在郑家不愿意放弃的情况下,却也并不好名正言顺为他的婚事做主,可不就耽搁了下来。
如今偏又瞧见了一个温柔可亲容貌姣好端庄大方的好女孩儿常常在他附近,起了些旖旎心思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对此,宝钗一无所知。
宝钗算是个这个年头不多见的事业心极强的女人,如今林家这么偌大的家业都得交到她的手里,可不得让她忙得团团转,哪有心思去思考婚姻这样的小事,尤其是在婚姻事情上自有父母之命在先的前提条件下。
郑崇是个很有主见的人,否则四年前就不能直接跑到林家毛遂自荐了。他既然对宝钗起了些不可言说的小心思,自然也得自己琢磨琢磨里头的利弊。
这事情只能他自己做主。
毕竟赘婿的名头总归不好听,舅舅家里却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应下了的。若是换做四年前便罢了,那会儿郑家正咄咄逼人呢,自己眼见无路可走就得被郑家逼上绝路了,李家便是再在意名声也不能真看着自己被逼死。而如今季家已经失势了,自己那继母的底气也不足了,等自己再考上举人进士之后正好回家当家做主,这样也未尝不是好去处,自然更不可能坐视自己自毁前程。
如李家所思所想其实差不多也是大部分人在同样情况下会做出的选择,李家的姑太太已经没了,郑家便是反悔也不过迎一座牌位回家,并不会对郑家有什么太大的改变,季氏娘家失势了她自己又没有孩子,郑崇父亲眼见便只有这么一个嫡出的哥儿,可不未来都得指望着郑崇过日子,之前的事情索性一床棉被掩了去,对谁都不是坏事。
在大部分人心里头,认祖归宗总是极重要的事情,而若是去做了赘婿,却是得就此改了祖宗的。
而郑崇却是正好看上了这一点。
李家人或许很难理解郑崇到底有多恨他那个父亲——季氏看上有妇之夫又强逼他娘下堂固然不对,但季氏总归去害的不过是个陌生人,更值得恨的却是他那个不顾发妻亲子的父亲才是。
依着本朝律法,入赘之后便和出嫁女地位仿佛,便是他父亲也不能再以孝道强逼他什么,他只单认他娘的牌位也就是了。
唯一可惜的就是赘婿地位毕竟低了些,若是入赘之后便再不能继续考学做官,这却未尝不是遗憾了。
作者有话要说:
贾母的确管不了林家女儿的婚事,但是这么闹一次,贾敏的名声肯定有损害,也就坏了贾家女儿的名声,所以……
第97章 黛玉宝钗(五十七)
第九十七章
郑崇这边因着自己前程的问题,纠结着一时半会儿很难决定。他虽然对老师家的师妹心生爱慕,到底辛辛苦苦学习考试到如今,还是很难舍下前程不顾。正巧今年又是个科举年,到底还是咬牙决定了再去考一回。
若是能考上举人,便只当自己和师妹并无缘分,只安下心思来老老实实的继续考学,等着日后央着舅舅舅妈为自己寻一门好婚事就罢了。若是没能考上,就只当自己天生就没这个前程,再去找老师说话就是。
也就是林家因为招的是赘婿,一时半会儿并寻不到合适的人选,这还容得了郑崇略作考量。若换做是林家姐儿正常出嫁,那以林如海的前途自然是一家有女百家求,且不说郑崇的出身本事能不能入得林如海的眼,只等郑崇犹豫的这阵子林如海就能早早寻一个乘龙快婿将宝钗配出去了。
————分割线————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林家这边在女孩儿的婚事上头很是有些纠结,但薛家这边论起婚事却是顺利得很。
薛蟠虽然并不是什么商业奇才,但因为个性耿直得了圣上的眼缘,额外给了薛家几处供给的差使。人说朝中有人好做官,这经商上头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在上头有意无意给薛家优待的情况下,只要薛蟠不是蠢的无药可救,总不至于出什么大漏子。
等薛蟠议婚的时候,那才真真是百家求了呢。
最后,薛姨妈到底还是在元春的推荐下,订下了元春娘家的堂妹,贾迎春。
薛姨妈因为儿子出息的缘故,自己打心里就并不怎么情愿选一个商户里的女孩儿,只觉得人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偏正经官家寻常也不能将女儿嫁进商户人家里。薛蟠对婚事没什么想法,只想找个容貌姣好的,黛玉更是满心惦记着寻一个温柔些的嫂子正好和哥哥性情相和。
这么几番纠结之下,薛姨妈到底还是琢磨着所谓的金陵四大家族的名头,她自己和其他家里没什么交情,索性贾家是真的和几家都有亲的,就着这事情正好略问一问正在金陵的元春。
元春并不是个如她娘那样心狠手辣的人,越是在宫里头能活下来的人越是懂得与人为善的道理,尤其是这个人对自己毫无威胁的情况下。
虽然只是个隔房的堂妹,但是因为元春对迎春的印象还算不错,迎春是个温柔到有些温驯的人,在家里的时候和父母兄嫂都不太亲近,颇有些随波逐流的样子。薛家和贾家二房本来就很是亲密无间了,这会儿其实并不需要再多么加紧联系,而是得防备着薛蟠娶一房媳妇之后更亲密岳家,至于迎春显然没这个让薛蟠改弦易张的能耐。
这一点就连王夫人也是同意的。
她虽然对家里除了元春之外的女孩并不在意,总也是生活在同一个府里头的,难免有些了解。她在主观上完全没有替除了元春宝玉之外的人操心的意思,不过若是这份操心能换来好处也未尝不可。
黛玉比薛蟠小上六岁有余,等看好了薛蟠的婚事,薛姨妈也正好有功夫慢慢相看。
期间王夫人不是没想过亲上加亲的事情,她也很愿意给宝玉聘一个和自己亲近的媳妇。不过后来考虑到薛家到底出身太低,再加上贾家已经有个庶女嫁过去做了薛家的嫡长子媳妇,却是不好落了换亲的口舌,只得歇了这心思,转而寻别家贵女了。
而薛姨妈这边……薛二叔生前为宝琴订下了一户书生家的儿子,如今那位书生已经高中做了翰林,宝琴嫁去之后眼见就是官宦人家的媳妇。在这样的前提下,薛姨妈又怎么甘心让黛玉嫁的低了,偏薛姨妈也知道黛玉身子不是很好,不合宜嫁到大户人家里勾心斗角,只得纠结着打算选个有些前程的仕子帮衬着,却是到底还没能决定。
偏无论是薛家还是王家都在读书人中并无半点人脉,更不具备从一干读书人中慧眼识珠的眼光,可不就只能干瞪眼了,几回挑拣下来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
薛蟠虽然宠爱妹妹,但对这婚事上头的事情着实没半点主意,只不过在京里来的人面前不经意念叨了一回。
前头说过的,常年负责来金陵这边和薛蟠联络的那位原本是某家大户人家的庶子出身。
圣上年轻时候是个不太爱宅着的活泼青年,酷爱玩各种微服私访的把戏,这位就是在圣上微服出门的时候认识的。
然后在圣上将人查了个底儿掉之后,最终决定让这位接手自己一部分的暗地里的势力之后,他又将自个儿的私生女配给了人家……
圣上的沧海遗珠,总不能流落在外,但因为她生母的出身委实不太好,所以也不能接进宫里头,只得做个宗女养在外头,算是个县主的名头。
倒是不少老王爷知道这位县主的出身,早冷眼瞧着这位县主娘娘的归属。眼见圣上并没私心作祟的将人配到哪个名家大族里头,反而配了个因为各种缘故不能出仕又和圣上有些布衣之交的闲散人,并不让这个出身有些不大名誉的私生女的地位凌驾于正经的郡主之上,心里倒很是满意,投桃报李的不仅在日常时候很是愿意帮衬一下这对夫妻,就是在宗族事务里头也很愿意给圣上些方便。
如太子徒明晰这样一大把年纪还没能上位的固然日子艰难,但是如圣上那样年轻即位的日子也未必好过了。本朝立国时间并不长,不少王爷臣子都的确手握重权,再加上圣上最早在他父亲那里又并不得宠,主弱臣强之下,圣上的日子有十几年都并不算好过。
宗室王爷愿意给的那些便利,对于圣上来说不可谓不重要。
哪怕是圣上也有不能任性的时候,纵然在再许多年之后终究是大权独揽了,却也到底没办法给女儿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甚至因为“祖宗家法不可逆”的缘故,连女婿明面上的身份也不能提一下,只好暗地里亲近补偿一二了。
不过好在圣上这位遗珠好歹有个县主的名头,宗室里头也不少人知道她的出身,倒也没人欺负了她,只夫妻两个一起做个闲云野鹤的样子便罢了,日子倒也不差,哪怕在明面上也很有几分体面。
圣上的这位布衣之交也不知怎么的,对只有一面之缘的薛家姐儿很是有些好印象,等回家之后也没少和夫人说起来这事情。
也就是那会儿黛玉真不过是个孩子,再加上县主娘娘也不是个小心眼的,否则就以这位盛赞的程度,指不定家里的夫人就很是能醋上一回呢。
他们夫妻相得多年,却是不知怎么的没能得一个孩子。好在夫妻双方都对绵延子嗣承续香火并没太大的执着,倒也不会因此闹出什么矛盾来。
只要丈夫不是没事想给自己添个姐妹进门,这位县主娘娘还是不介意和丈夫聊一聊哪一家的好孩子的。
比如这会儿伪装成来逛首饰店的寻常妇人的县主娘娘听到薛蟠提起丈夫夸过的薛家姐儿,到底还是满心好奇。
薛蟠也是个憨的,只知道不能将妹子的事情说给男人听,这会儿见是个妇人闻起来,又是和自己颇为熟悉的圣上亲信家的夫人,竟并不拿人当外人,当下便一阵夸赞。
在薛蟠眼里,自家妹子自然是天下顶好的姑娘,凭谁都是比不得的,在他嘴里黛玉更是无一不好。
县主娘娘自己虽然没孩子,但她娘家兄弟却有孩子——当然这里的娘家指的可不是圣上这个亲爹,却是她记名的那家宗室人家了。
当初因为她娘的出身有些不光彩,宗室里头地位高些的人家总有些不情愿,又因为各类禁忌的缘故,她便只被记在了一家郡王家里做他家的嫡长女。她到这位郡王家里时候虽然年纪不大,却也是记事了的,她算是会做人的,和这家里的几个兄弟的关系都算是不错。她出嫁时候圣上在宗室面前还有些势弱,再过了几年圣上渐渐大权独揽之后对她也颇为照顾,她嘴上推辞着圣上对自己的不少有些太显眼的恩典,暗地里却赞养父养母对自己的教养精心之类的,很是给娘家讨了些好处。
如此这般下来,她倒是和她娘家关系不错。
本朝规矩宗室总有不少禁忌,过的风光的人家便算了,稍微不如意一些的人家就过得穷困。
她养父母算是能生的,撇开庶出的几个弟妹不说,就是嫡出的兄弟就有五个,除了长子一脉能继承爵位之外,别的人都得自己讨生活。
别看本朝才传承了没几代的时间,已经很有些没什么能耐的宗室人家开始生计艰难了。
薛家这边便是有再多不足,到底皇商出身不能缺了银钱,若是姐儿本人出色一些,配给没有爵位的次子幼子也是不差的。毕竟哪怕是有在仕途上折腾的能耐,这缺了钱财日子也不好过。
县主娘娘心里已经起了思量,不过面上却是不显,还想着总得和娘家人说一说才是——左右这薛家姐儿才十二三岁,哪怕如今薛家已经开始相看人选了,到底并不急于一时。
作者有话要说:
补3号的更新,最近依旧很忙
第98章 黛玉宝钗(五十八)
第九十八章
这事情委实算不上太急,毕竟薛姨妈眼光也不低,不可能随便将就了普通人家,这一时半会儿的确寻不到合适的人。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黛玉的年纪还小,十二三岁的年纪就算订婚还嫌略早一些,所以薛姨妈自然有的是时间将眼光放的略高一些,略微挑拣挑拣女婿家的情况。左右以薛家在皇商人家里的地位,纵是再过两年想在差不多门第的人家中寻觅也没什么困难的。
金陵往京里头的信件往返,一个月便也得了。这会儿以薛姨妈的纠结劲儿看来,自然很难给黛玉寻到个四角俱全的好婚事。
京里面虽然不少人还是难免觉得和商户联姻有失身份,但却不得不给这位不知怎么的投了圣上眼缘的姑奶奶一个面子。好在薛家这边好歹是皇商身份,又占了个紫薇舍人后人的名分,并算不得全然的普通商户人家,到底是推了个三房的嫡次子出来。
家里繁衍的人口太多就意味着资源定然分配不均衡,不说老郡王诸多嫡庶儿子们,便儿子们所出的孙子家在一起就很是不少了。三房本来就不占长不占幼并算不上受宠,这位嫡次子更是三房继室所出,并非原配嫡子——三房老爷和原配感情甚笃,早早就说好了三房能得的那个不算大的爵位和家里的大部分财产都给原配所出的儿子。那位继室太太的出身也说不上太高,哪怕倾其所有也不能给儿子太多的帮衬,惦记着自己儿子日后的生活,到底是顾不得体面了,索性毛遂自荐了。
县主娘娘虽然心里和家里仍旧亲近,到底嫁出来多年,对娘家的事情了解的并不多,再加上提起这事情也不过是一时兴起所致,纵然真没结果也未必放在心上,当下也懒得去查明这里头有什么弯弯绕绕的,得了结果之后索性就将事情推给自己丈夫了。
虽然大多数时候儿女婚事都是女人们之间说的事情,不过县主娘娘又和薛姨妈不熟悉,只她丈夫好歹和薛蟠相熟罢了。虽然略有些不规矩,但也只能由着男人们出头了,所谓父母之命又说长兄为父,让薛蟠这个当哥哥的出面也未尝不可。
不管什么时候,沾上了皇家的事情总能变得格外的高贵。
三国时候刘备只靠着一个所谓的中山靖王之后的名义就能以一个织履贩席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