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粥无油无盐艰难度日。半年后,眼看一家子人快要撑不下去了,住在不远处有几个从城里来到大山里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看到孩子饿得可怜,便偷偷拿了些大米油盐给飘摇的养母,才得己维持全家的性命。
第二天,那几个好心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劝说大队队长:“人命关天,革命可不是灭绝人性,让一家人活活饿死。如果这样和古代株连九族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家子他们实在生存不下去了。”
大队队长眼看着飘摇一家半年来实在交不出人,家里在挖野菜艰难度日,孩子饿得不能走路,大人也已病倒,这样下去会闹出人命来的,也就大发善心开始发放基本口粮给飘摇家里了。
第十三章 江边炸魚
然而,青青的病半年多了依然没有好转,养母坚强的支撑着这个苦难的家。
有一天,青青嚷嚷着要吃东西。
“青青,你想吃什么?哥哥去给你弄。”飘摇问。
“哥哥,我想吃鱼。”青青说。
“好,哥哥这就帮你去抓鱼。”飘摇说。
飘摇想,这大冬天去哪里抓鱼呢?要是在夏天,青青的这点小要求,那是小葱拌豆腐小事一桩啊。在夏天,沅江里很多鱼,飘摇叫不上它们的名字,他对鱼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颜色上。
平时,总有一些人坐在江边钓鱼,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是小镇里来的工人,利用星期天休假来到这偏僻的大山里来钓鱼的,实际上他们不是以钓鱼为主,而是来游玩的。他们戴着草帽,脖子上搭上一条白毛巾,旁边放一块塑料布,上面有一个绿色军用小水壶和一些吃的。飘摇不喜欢用这种方式地钓鱼,一天到晚也不见几条鱼儿上钩,他们那些小伙伴都认为那是浪费时间。
飘摇采取的是另一种方式,他用一个家里废了的烂箩筐,把箩筐内放一些剩饭,箩筐用细绳子拴好,再用一根木棍挑着,这些工作都是在江岸边完成的,然后把箩筐放进水里。工作完成后,剩下的就是等待了,飘摇有的是时间,反正是暑假,他一天到晚都和小伙伴们在江里游水。等他们玩得差不多了,便把水里的箩筐拎起,令人高兴的是箩筐里总会有几条小鱼。抓这小鱼挺简单,从来不会耽误他们的玩耍,因为小鱼贪吃,一个下午总能抓起十几二十条,然后把它们放进水桶里,拎着回家。这种小鱼不用收拾,随便放些姜葱一炒,就是一顿美餐了。
可是,现在这样的冬季到让飘摇为难了,他不能让青青失望,他思来想去,惟一的办法只有去江边炸鱼。然而。炸鱼又需要炸药和雷管,怎么办呢?
于是,飘摇便纠集了一群小玩伴,当他把炸鱼的计划一说出口,小伙伴们一拍即合。他们首先到大人们修水利工程的工地上去偷雷管和炸药。茂子的爹爹是生产队的队长,雷管和炸药都由他爹爹保管,因此,偷窃雷管和炸药的任务落在了茂子的身上。
茂子没有让飘摇和小伙伴们失望,他顺利的从水利工程工地上偷了两枚雷管,这两节类似小手电池的东西,是专门开山炸石用的,那四筒用黄纸包裹着的炸药据说和雷管混用威力强大。
飘摇茂子铁蛋长毛苗子五个孩子趁中午大人们休息的时间便开始策划实施炸鱼计划。他们来到江边上游的悬崖上,把雷管用细绳捆在炸药里扎紧,外包一层塑料油纸,然后找一块石头,又把炸药绑在石头上面,茂子将导火线点燃后用力把石头和炸药包一起甩进江中,石头和炸药包落向江面,溅起了浪花,转眼便消失了。第一次因导火线过长,炸药包沉到江底好一阵才爆炸,只听到一声轻微的爆炸声,江面上鼓起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水泡,没有达到理想的炸鱼效果。
就在此时,茂子的哥哥小勇来了,他问茂子他们在干啥,他们便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他。小勇一看他们捆绑的炸药包,露出了两颗结实的门牙笑了。
“导火线太长了!”小勇说。
小勇说完便顺手从裤兜里掏出套在钥匙圈的上了黄锈的水果刀,割掉了一大截导火线。
“这么短的导火线行吗?”飘摇惊讶而担心地问。
“行,包你们这次炸得满意,满载而归,不过,不过事成之后,你们得分我一份鱼。”小勇自信地说。
“行!”小伙伴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异口同声地说。
于是,小勇带领这几个小伙伴们选择了一个更高的悬崖上,只见他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导火线,顺手把炸药包向悬崖下的江面上扔了下去,这一次因导火线太短,炸药包还没有落到江面便在悬崖半空中爆炸了。只听到“轰隆”一声巨响,一头小黄牛便掉进了江中,母牛像疯了似的到处狂奔乱跑。那一刻小勇和小伙伴们都被吓傻了眼。
因悬崖太高,悬崖下面的小路从上面无法看到,当炸药包在半空中爆炸时,小黄牛和母牛刚好从悬崖下面走过,看牛的人在离牛后面五十米远的地方背着柴慢慢走,幸好没有伤到人。
巨大的爆炸声惊动了不远处的大人,只见几个大人远远地朝他们这儿跑了过来,一边跑一边朝他们指手划脚,大声叫骂。
小勇见此情景,知道坏了大事……
“快跑!”小勇大声地对小伙伴们说。
飘摇和小伙伴们没办法只好一溜烟四处逃跑了。他们鱼没有捞着,倒炸死了一头小黄牛。
飘摇和几个小伙伴们知道闯了大祸了,那天,他们谁都不敢回家。事后他们每个小孩家里都被罚了三十元钱。三十元钱在那时可不是一笔小数额呀!一家大小三个月的生活费用啊。而且每个小孩回家后都挨了父母的一顿痛打。
只有飘摇一人,养母知道他是为了青青想吃鱼而惹的祸,而且平日里飘摇也很听养母的话,所以,养母也就原谅了飘摇。可家长们承担了小孩偷窃炸药和雷管的责任,每个孩子的家长都在生产队里埃了批判,做了检讨,扣了七天的工分等处罚。
那年代,炸死了生产队里的耕牛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参与的小孩多,其中茂子和小勇是队长的儿子,队长家里占了两个小孩子干了坏事,队长压下了这件事,自已也承认负有一定的管理雷管炸药等危险品的责任,此事便在生产队里内部自行解决,不再上报到大队,公社。
自那以后,青青的鱼没有吃成,可她的病也慢慢地自然康复了。
第十四章 乡村小学
一九七五年九月,青青在山村小学读一年级了,飘摇在读三年级。
大山里的乡村小学是在沅江辰水支流的锦江边的山脚下,那蜿蜒西流的江水,养育着大山里的山民,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贫脊的土地上。
学校的校舍是一座古老的黄姓祠堂改建而成的校舍,古朴典雅,高高的灰色砖墙陈旧而爬满了青苔,砖墙内有戏台天井厢房,厢房就是学校学生的教室。学校大门口有一个操场,据说原来是一块农田坪整的,长约五十米,宽约三十米,操场的两头各立了一个木头做的篮球架,课余时间孩子们拿着篮球满操场里跑,一不小心球就被投到农田里去了,孩子们只好打着赤脚,挽起裤角下农田去把球捡回来,将裹在球上的稀泥洗净后再玩。
小学校,它置身于山脚下的田野,没有围墙,其本身就是田地的一部分。学校背后有山,山花可以开到窗户上,空气中飘荡着野花的芳香。
春天来了。安静的下午,可以听到各种小鸟的声音,鸟雀在空中盘旋,昆虫在地面跳跃,还有环绕校园的灌溉渠,清水长流,有青蛙叫有小鱼游,各种各样的,两排高大的柳树,不知始于何年,他们向上倾斜的姿态像极了一件件艺术品,柳条吐着嫩芽。树阴下是温润的地面,被脚踩得光溜平整,脚趾总有从鞋里跳出的欲望。地面两旁是绿油油的草地,看着可爱死了,因草地上开满了不知名的小花,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老师是神秘的,少女也是神秘的,年轻美貌的女教师使空气芬芳起来。他们弹着破旧的钢琴,阳光便是风铃般叮叮咚咚暖洋洋的样了。
小学校旁边不远处有一口池塘,学校养了不少鱼。干旱的季节,池塘干掉了。学校组织学生从家里带来木脸盆和木桶,从两公里的锦江河里运水过来。
“同学们啊!我们的池塘干了,鱼也会干死的啊,大家赶快运水救鱼。”校长带领老师用木桶挑水走在最前面,他大声地对同学们说。
同学们前呼后拥地跟在校长和老师们的后面。可惜,他们太小了,加上路途颠簸,水运到之前大都泼掉了。那年轻美貌的女老师看到了,满面愁容。
“小心点,慢点,别齐,别摔倒了!”那年轻美貌的女老师的声音很细,可能有些同学们根本就没有听到。
青青脸盆的水,当然也只剩盆底了,她泼得满身是水,孩子们都湿淋淋的变成水人了。孩子们喜欢玩水,他们不觉得什么。可是,对面山村的生产队队长看到了,跑了过来,不知跟校长说了些什么?
“同学们,我们不运水了,回学校上课!”校长大声地说。
下午,那台又黑又脏的柴油抽水机在河边发出“轰隆隆”的响声,冒着黑烟,从河里延伸到池塘边的黑胶管像一条长长的蟒蛇直吐清水,不到三个小时,池塘的水满了,孩子们跳起来在池塘边大声欢呼。
池塘总像一只被眼泪模糊的大眼睛,殷切期盼着雨季的到来。雨季来了,池塘又满溢了上来,孩子们在水中上课也很有趣,女老师挽着高高的裤角,露出白腿,孩子们全都打着赤脚,满脸都是泥水,但假期也就很快到了。
池塘边不远处的山脚下有个小洞,里面黑乎乎的,谁也没有进去过,也没有人敢进去,不知什么时候有人用石头将洞口封住了。
传说,那里面有个冤魂在。曾经有个小女孩死在了里面,每个夜晚,却又要徘徊在校园旁边的树林里,时而她潜伏不动,时而她穿穿梭长啸。然后,她会来到教室里,静静的坐上一夜,或者用一根手指敲打桌面,直到第一个学生早到,她才会倏然隐入黑洞。
飘摇不太相信这“事情”,但也不敢面对校园的黑夜。同时,飘摇也一直在打听这个小女孩,他很希望能知道这个小女孩更多的情况,但却没有人能够详尽地告诉他。飘摇不知道村里的人为什么要把那个小黑洞用石头封住?里面到底有什么?为什么不让那个小女孩再出来呢?
年代久远的死亡使她模糊不清了,就像一座小小的坟墓因为无人拜祭终于在清明的阳光里不断缩小,小到令人心疼的地步。不过,飘摇到一直有个印象似的,印象里,这个小女孩长相清秀,衣着整洁朴素。但她太孤单了,一个人在树林里,一个人坐在黑暗的教室里,太孤单了。
当曙光照入,飘摇想,她一定总要轻声叹息,因为空,这叹息声又肯定要在教室里久久回荡,甚至在喧哗里它仍然存在,存在于一面墙壁的裂缝里,还是在摆放扫帚的角落里呢?飘摇不免有掉两滴泪的清淡情绪。
终于,有一天雨后,那用石头封住的小洞在一场瀑风雨后倒蹋了,黑乎乎的小洞远远可以看到。
飘摇大着胆子走到小黑洞边,洞里有一股凉风扑面而来,里面有流水的声音,但飘摇不敢进去寻找那小女孩,只是静静地站了一会儿又回到了学校。
由于养父被那些狂人押到小镇县革委不知死活,家里又贫穷,飘摇的哥哥读到小学毕业便辍学不再继续上初中了。养母把家里的钱供飘摇和青青两个人上学,因为两个孩子年纪都小,干不了什么农活,而且飘摇从小就十分聪明,哥哥买的连环画书,飘摇就照着连环画临幕学画。
飘摇从小好爱绘画,无师自通。飘摇在未上学前,虽然他不认识连环画下面的字,可飘摇根据连环画的图画理解其中的含意,编一套故事讲给青青听,多年来青青一直很喜欢飘摇讲故事给他听。
“哥哥,今天你讲什么故事给我听?”青青问。
“哥今天给你讲一个非常,非常好听的故事。”飘摇说。
“快讲呀!快讲呀!”青青高兴地拍着小手,说。
于是,飘摇清了清嗓子,开始瞎编故事了:
“一个白衣女孩沿着小溪走着,双手绞扭在一起,发出凄厉的尖叫,谁家一有人死了,她就会出现。在旷野附近的拐角处游荡着一个被谋杀了的小孩子的幽灵,它会蹑手蹑脚的跟在你身后,把冰冷的手指搭在你的手上,就像这样。还有一个无头人在小路上悄无声息地来回踱步,骷髅在树枝中间怒视着你。”
飘摇一边说一边做着故事中的鬼脸。
“讲完了!”飘摇说。
“哥哥,故事怎么这么短?真把我吓死我了。你还讲一个故事给我听好吗?”青青吵闹着说。
“青青,乖妹妹,哥下面的故事明天再继续讲给你听。快睡觉吧!明天一早还要上学呢。”飘摇说。
由于家中房间少,儿时的飘摇就和妹妹青青睡在家中东边的一间小房子里,晚上飘摇不但辅导青青的功课,而且经常讲故事给青青听,从小青青就离不开飘摇。飘摇早上上学也是带着青青一起到学校,下午放学也是带着青青回家,飘摇无论到哪里,青青也跟在飘摇屁股后面到那里。有时,飘摇不让青青一起去玩,她就哭闹个不停……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了今年又明年,至到飘摇十岁时离开养父养母的家,离开大山里。那时不到七岁的青青一个人在家里哭了好几天,终于,她才慢慢懂得哥哥再也不会回来了。
飘摇离开大山里,离开养父养母哥哥和青青时,飘摇在乡村小学念四年级,青青念小学一年级二期,青青不知道哥哥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离开家?那扎着麻花辫她也叫妈妈的阿姨为什么要带哥哥走……
直到青青后来长大懂事了,她才知道原来飘摇不是自己的同胞亲哥哥。可儿时的记忆在青青的脑海里就一直认为这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是真的。
飘摇在小镇读中学时,只要是暑假还是寒假,他都会回到大山里去看望养父养母哥哥和青青,并住上一段日子。青青也会经常在假期里去小镇飘摇的家看望哥哥,并也会住上一段日子。青青叫飘摇的妈妈为妈妈,妈妈也像对待自己的亲生闺女一样疼爱青青。
青青是养母四十岁时生的女儿,养母非常疼爱她,而且飘摇也只比青青大三岁。兄妹两人从小就在一起玩着长大的,真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兄妹两人的情感随着年龄的长大,养父养母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直到有一天,养母对妈妈说,养母今后准备把青青嫁给飘摇,这样两家人就更加亲上加亲了。而妈妈为了感谢养父养母的恩情也就同意并答应自己的儿子飘摇,今后就娶青青为媳妇。
这件事,妈妈和养母早就已商量好了的,只是因为飘摇要参加高考,怕他分心,所以妈妈暂时没有告诉飘摇。青青年龄还小,养母也没有跟青青说。直到飘摇在上大学念书去的前几天,妈妈才告诉飘摇。
此时,飘摇看到坐在对面的那个女孩多么像自己的妹妹青青,青青当时虽然只有十四岁,可在大人眼里,她已长成为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也许由于大山里的生活清苦和家里的贫穷,青青懂事得很早,成熟得使人觉得不是少女的她,而是青春美丽的女孩子形象。
“我看得出,你妈妈很爱你,你也很爱你妈妈,是吗?”坐在飘摇对面的那女孩对他说。
“是的,我十岁时才见到我的亲生妈妈,妈妈为了弥补我儿时的不幸,她几乎把所有的母爱都献给了我,妈妈的身体不好,我去长沙念大学,屋里就她一人,还要照看小卖店,我真的放心不下她呀!”飘摇说。
“你的童年的不幸经历,你能否说来听听呢?”女孩好奇的问。
“好的!”飘摇低下头思考了很久,说。
飘摇的思绪又回到了妈妈曾经叙说的,文革中的一个家族的不幸经历。
这个不幸的家族兴亡故事得从飘摇的外公李世南讲起;得从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讲起;得从湘西会战湘西解放战争和湘西剿匪那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讲起……
第十五章 热血男儿
人们一说起湘西,就会联想到“土匪”二字。湘西也因沈从文的散文集《湘行散记》电影《边城》《湘女潇潇》《芙蓉镇》《乌龙山剿匪记》以及国家级自然森林公园张家界而闻名于天下。
湘西位于湖南省的西部,雪峰山和武陵山脉的西面,与云贵高原接壤。湘西境内连绵的群山峡谷森林河流,世世代代居住着汉族苗族土家族三个不同民族的人民。
湘西的范围太大了,包括叙浦宝庆芷江新晃麻阳辰溪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