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还是熬了一锅粥,煎了一碟鸡蛋薄饼,拌了一碟萝卜。高嫂子呢?”
“我就做了三样糕点:千层酥、茯苓糕、红枣糕。”
三人正说着,一道悦耳的声音突然插入三人的谈话中,原来是玉莲掀帘子进屋了。“雨娘姐姐你可没全讲明白,打从一开始,你都熬了快一个月的粥了,就没见你一样粥熬过两回,今天的粥还是不一样的吗?”
苏雨与玉莲早相交得有如姐妹一样,一见玉莲走进来,马上拉她到角落,“你既来了,老夫人想是已经起身。可是现在就要摆饭了?再怎么样的粥,那不都还是米熬出来,没什么稀奇的,今儿还是一样,你帮姐姐好好看看,再给起个好听的名儿,我是最不会起名的了!姐姐先谢谢你了!”
“好呀!”一揭开盖子,便传来一股弄弄的香味,米粒熬得饱满圆润,紧紧地挤在一起,浓稠间不时闪现一抹水汪汪的浅绿,让人不禁胃口大开,玉莲忍不住诚心诚意地赞道,“果然雨娘姐姐你才是心思最灵巧的,只是姐姐的巧心思怎么就用在厨房里的,别的地方就再舍不得多费一点儿心思了。”
“那可不就得是这样,你雨娘姐姐的巧心思多得没边了,这一手熬粥的花样就看得人花了眼,要是这巧心思再用在别处,哎哟喂,你雨娘姐姐那不就得被王母娘娘请上天去了,人间哪儿还敢有她的地儿啊!”高嫂子一番插科打诨,引得四人笑作一团。
四人正笑闹间,林妈妈领着老夫人进屋了,众人忙福身见礼;老夫人免了众人的礼,接着便道,“可是有什么好事?说来让老身也高兴高兴!”
玉莲端起碗给老夫人盛粥,一边笑着说道,“在说雨娘姐姐呢!今儿熬的粥又是一个新花样,偏生还是个无名氏,高嫂子说正该是这样,不然哪天雨娘姐姐给她的粥取上了名儿,莫不是连神仙都得来品品?人间可不就没了姐姐待的地儿了。”
老夫人闻言亦是恍然大悟,“难怪老身近来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呢?原来是我竟不知自己吃的菜叫什么名儿?”见苏雨将两碟小菜呈上,也起了顽笑的心思,“这俩小菜,可有名儿啊?”引得众人又笑了起来,连苏雨自己都没有忍住。
“老夫人,这俩小菜有名儿的,这道糖腌萝卜皮,名叫雪里红,这道薄饼叫黄金蛋饼。”苏雨一本正经地回道。
“这名儿倒也贴切,雨娘也不是不会起名的人嘛!那以后可不能再偷懒不给起名了,今儿这粥雨娘给起了什么名儿啊?”
“清汤白菜丝粥?”苏雨厚着脸皮回答。
“哎哟!雨娘也可真经不起夸,才说你还是会起名的,你这才多一会儿,就把底漏光了。”
“老夫人,在我家乡里,我们只管饭菜好不好吃,可没人在意这个饭菜有没有个好听的名儿,所以雨娘只会换着花样把饭菜做得好吃,不会换着花样给饭菜取个好名儿。好在老夫人身边还有玉莲她们四个,个个聪慧灵敏,给饭菜起名这样的事,就该让她们四个聪慧的姐姐妹妹来做才是。”
“你们瞧瞧,这人还是个会使唤人的!咱们屋里再没有人比她更会使唤人了!”
老夫人话还没有说完,另一道声音响起,“娘可用饭了?可用的香?媳妇来晚了,娘可别见怪啊?”
另一道声音大家也不陌生,一听即知是夫人来了,大家忙停下笑闹,给夫人问安。
“可别如此,婆婆刚才玩得那么高兴,怎么媳妇一来,大家就都不笑了;婆婆,可是媳妇今儿板起了一张脸,吓坏了大家?”
老夫人正高兴着呢,也玩笑道,“不想你也是个淘的。”
“还有谁是个淘气的啊?”
“可不就是她。”老夫人笑着指向苏雨,完全不顾苏雨可怜兮兮的表情,“我今天才知道,原来雨娘也有一窍不通呢!她换着花样熬了快一个月的粥了,让给粥取个名,你猜取的什么名儿?清汤白菜丝粥。桌上这两碟菜倒给了个好名儿,这是雪里红,这是黄金蛋饼。这差别你太大了,雨娘,你老实说,这俩名儿是你自己想的么?”
“不是!是雨娘在一本书上面瞅见的,觉得好听就记住了!”苏雨老实地回答。
“你瞧瞧,自个儿不会取名就罢了,倒使唤起我身边的大丫头来给她取名,可不就是个淘气的。”
“婆婆,怪不得近来我问林妈妈雨娘做得饭菜可和您胃口,陈妈妈都只说还行,再问都给您做了什么吃的,陈妈妈不是说菜粥,就是肉粥,再不就是蘑菇粥,听得我云里雾里,原来根子在这儿呢!”
“可不就是!这丫头也是个刁钻的,她那蘑菇、蔬菜、肉隔天换个花样,今儿不是话赶着说到这儿,一时间说不得还得被她蒙过去。雨娘,给你们夫人也盛一碗‘清汤白菜丝粥’尝尝。”
“老夫人,饶了雨娘吧!这名儿当雨娘没起,再让玉莲给取个好名,别寒碜雨娘了!”苏雨也颇觉得这名儿拿不出手,围着老夫人哀哀求饶,又千求万托地拜托了玉莲,好不容易才磨得老夫人松口,许是心情畅快,老夫人还多用了半碗粥。
才放下碗,不想老夫人竟突兀地提升了苏雨的待遇,“既然玉莲都要给雨娘打下手了,媳妇儿,就趁今儿给雨娘升一升,以后雨娘就拿一等的月例。”
老夫人开了口,施夫人哪有不答应的,忙不迭地答应道,“媳妇也正想要跟娘说说这事儿呢!既然娘开口了,那雨娘就从今天开始拿一等的月例。雨娘做得饭菜倒是真真可口呢!她这一窍怎么不早点开,不然媳妇早就上娘这儿来讨饭吃了。”
老夫人的抬举实在是有些令苏雨惊喜万分,早了两个月得此喜讯,乐得她忙满面喜色地道谢,又与四下众人道了谢。因着心里十分高兴,脸上露出了大大的笑颜,一直不曾消褪了去。
第13章 缓归(修文)
一个月的时间一晃眼就要过去了,数了又数,盼了又盼,终于盼到可以去探视的时间了,算上路程上的两天,在十月初三晚,苏陈氏便早早打发了苏清和小柱子去睡觉。就着油灯的微微亮光,苏陈氏领着苏王氏手忙脚乱地翻箱倒柜折腾起来。
苏雨的四口嫁妆箱子被大大打开,衣裳一件件散漫地铺在床上,苏陈氏选了又选,挑了又挑,才在得到苏王氏的一致同意下,选出了两身绸缎衣裳,四身细麻布衣裳,都是穿着舒服、看着悦目的好衣裳。
“柱子她娘,就给雨娘带这几身衣裳,雨娘会不会不够穿啊?要不要再多给她捎几身?”苏陈氏一边将选出来的衣裳叠进包袱里,一边目不转睛地瞪着剩下的衣裳,似乎大有要从中再选出一些的意思。
“娘,”看出苏陈氏的意图后,苏林颇觉无奈。打从妹妹去了施府,他娘就颇为牵肠挂肚,总是担心雨娘会不会吃苦,会不会受欺负,每天都数着日子提醒他,雨娘哪一天能休息,他一定要早两天进城去;家里有什么吃的,总是惦记着给雨娘留点,鞋袜都不知道准备了多少,连带着娘准备的一些熏鱼熏肉、咸菜这些,他一个人都快拿不动了;偏明早就要动身进城了,她娘又开始琢磨着要给雨娘带随身的衣裳了。
这衣裳可不比吃食,苏林心中略有顾忌,担心一个不好便会遭了主家的忌讳,于是劝说道,“娘,妹妹是去施府里做活的,不是去做小姐,做活的人哪儿能穿得那么光鲜?再说了,妹妹不是说府里四季都会法衣裳的吗?而且施家主子们都为人和善,妹妹签的又是三年活契,不是死契,除了可能做活辛苦些,妹妹在吃穿却是不愁的,娘你不必在这方面过多地担心妹妹。不是我不想妹妹吃好穿穿好,就是心里有些担心,咱们巴巴地送这些好衣裳给妹妹,就怕会被误会咱们在嫌人家主家亏待了妹妹?”
“你哪儿来的这些小肚鸡肠?施主家大人有大量,哪里会计较这些琐碎之事?再说,施府可是官宦人家,那么富贵的人家,谁能没有几件体面衣裳,你妹妹要是没有有几件体面点的衣裳,那才会被别人看轻了。”
眼见为了这几件衣裳,相公和婆婆都快吵起来了,苏王氏忙站出来合稀泥,“相公,你的意思婆婆明白,不过婆婆说得也有道理,只不过是几件衣裳,又费不了你什么力气,明天就先带上,先悄悄地拿去给雨娘,到时候能用得上正好,用不上就任凭雨娘随意处理!有备无患,说不得雨娘正缺衣裳呢!”
苏林略想了一想,倒也是这个理,“那听娘的,就把这几件衣裳也带上。”
听得苏林这般说,苏陈氏满意了,只仍忍不住再三叮嘱,“阿林,这次你去看雨娘,可别就听她说好就行了,也要去问问其他人。娘就怕雨娘又自己忍着,再委屈也不会对咱们说。”
苏林对此也是深有所感,他们一直以为妹妹在唐家过得很好,却没想到唐家是那样一个火坑,他心中仍是悔恨不已;如何肯让妹妹重蹈覆辙?遂郑重保证道,“娘,你放心!妹妹被唐家人那样欺负,我都没法子帮她讨回公道,是我这个做哥哥的没本事。以后我拼了命都不会让妹妹再被人欺负了。”
“婆婆,媳妇早就叮嘱过大郎了,这回咱也不找张牙侩,就找施府的那些使唤婆子好好打听打听,若是真不好,绑也得把小姑绑回家来了,到时候婆婆可别嫌媳妇亏待小姑啊!”
听了长子长媳的话,苏陈氏老怀大慰;女儿虽时运不济,但长子长媳都是体恤弟妹的人,让她心中少了担忧,多了希望,“你们都是做爹娘的人了,说话做事还这么鲁莽,别教坏了小柱子;娘的意思是以后有什么事你们兄弟姐妹之间有商有量,大家互相体谅关怀彼此;有什么事就一起想法子解决问题。”
“娘,我们一定会照你说的话去做的!”
彼时已十月了,已是入了深秋,天地间一片萧索,枯枝落叶,满目荒凉。
这样的景色落在无心人的心中,不过正和了天道循环、生命往复的道理;倒是落在那有心人的眼中,便无端端地在人心中添了几分愁思。
京中西城区的车马行前,便正有一人对着落叶纷飞,秋风萧索的景色面带忧思,此人身着一袭白色儒服长衫,身后跟着一个书童打扮的随侍;在他身边不过寸许之外,一身着青色短打衫的男子却满脸喜色,兴致勃勃地打量着这满目的秋色,不时还与身边的仆从笑言着什么。
这样装扮的人并不在少许,可偏生这么近地站在一处实在少见,倒是惹得别人多看了一眼,尤其令人心里犯嘀咕的是,神色恬淡之人一身青灰粗布短打衫,境况可见清寒;满面忧思之人一身素白细麻儒衫,束发佩玉,显见得是书香之家的子弟。
此番这一恬淡一忧思如此不搭的二人能同车出行,只能归咎于缘份,二人竟是同样从京城出发,同样前往广宁府,更是赶巧了在同一个时间出发,两人又各带了一个随侍,车行自然将两拨人安排在了一起,搭了同一辆车。
身着儒衫的书香子弟便是中举后从广宁城到京城游学的唐耀祖,此时的他,与当时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模样几乎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京中的这一番见识,让他真正感受到了何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那在广宁城备受称赞的学识在京中竟是多有不如,曾经的那些赞誉,几乎迷花了他的眼,好在这趟京城之行,把他浇醒了,心中对明年的春闱有了更客观的期许,虽然也让他对来年的春闱再没有自信满满的情绪,反而多了一丝忧虑。
好在他早已娶得贤妻,于成家一事上早就所成,如今学业亦是小有所成,便是明年落第,再过个三年,也是无甚大碍,如此一想,心绪倒是为之一松。这才起了心观赏起这满目的秀美秋色,“自古逢秋皆悲凉”,同车而行的粗布短打衫青年的恬淡、自如、欣喜之色,一下子便引发了他的好奇心,在一番打量之后,便起了与同车之人攀谈、结交的心思。
“小生唐耀祖,字严之,耕读书生,相逢即是有缘!敢问兄台高姓大名?”若是刚从广宁府走出来时的唐耀祖,自傲于身份,定不会主动与眼前这个短打衫、境况清寒之人交谈,只是在京中见了世面,真正了解“世事洞明即学问”,“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宁欺白头翁,莫欺少年穷”,再不敢做随便看低人的事;加上经他一番细心观察,眼前之人,虽是一身朴素至极的装扮,但自有一身风华气度。
而且他的举止从容大气,偶尔一两句言谈也是言中有物,加之随行小厮十分循规蹈矩,极具眼色,倒是比他的书童——进举更会伺候人。思及此,唐耀祖心中了然,此人绝非寻常人等,如今即便真是落魄了些,将来也必是会再奋起的,“金麟岂是池中物”,越发起了结交一番的心思。“严之冒昧,可是打扰到兄台了?”
“唐举人多礼了,在下不过是个游方郎中,小姓曾,单名双木林,字勉之。”短打衫男子本是倚着车厢闭目养神,听同车的书生似有攀谈之意,立刻坐正身子,做出认真交谈的模样;如此有礼有节,更是让唐耀祖心中感慨,“果真人不可貌相!”
“兄台好眼力!小生祖籍广宁府,年十九有余,今科秋试侥幸得了举人功名,日前前往京城游学,方知坐井观天,一叶而目障;今欲返乡苦读,未知兄台因何前往广宁府?”
“愚兄年纪倒是年长唐举人少许,年初愚兄已及冠。此次前往广宁,主要是为访亲之事。愚兄家道中落,曾家如今只余愚兄一脉,愚兄之前学医多年,蹉跎至这般年纪,竟是身无恒产,又无妻无子,实在愧对父母祖宗的亡魂,此行便是想到广宁拜会一亲长,欲在广宁府谋一生计,再娶妻生子,告慰先祖。”
对于自己如今落魄到要投亲求庇的处境,曾林三言两语道尽,神色间不见一丝迟疑不安,仿若置身如此窘迫处境之人并不是他。
倒是唐耀祖心中有些过意不去,竟是说到对方的伤心事,忙致歉道,“严之失言,勉之兄勿怪!”
曾林略挥挥手,不在意地道,“严之过虑了!世事无常,愚兄早就看开了!”
话匣子就这般打开,唐耀祖越是与曾林攀谈,越是满心佩服,他三岁启蒙,自认也是遍阅群书,可眼前这位兄台无论是诗词风月、策论辩题,还是天文地理,竟是无一不知,一身学识,完全不在他之下;于医理上,也是脉经、药理、处方烂熟于胸,完全称得上医术精湛。
不由得让他感慨万分,不由得将自己的疑问道出,“勉之兄学识出众,实在令严之佩服不已。兄长若是有心功名,必是手到擒来;为何兄长不曾考取功名,封妻荫子?”
“严之实在过誉;岂不闻‘读书易行,功名难得’。曾家祖上虽也是书香门第,愚兄少时家境亦尚可,也被父祖逼着读过不少诗书,只是愚兄自幼性子跳脱,实在不能专心坐下读书,便是父祖严逼,也不过是读背下几本书,倒是更偏喜杂学些,父祖也知愚兄脾性,于功名之途怕是难有成就,便让愚兄专心学医,不想如今倒是也走出了一条路。”
“勉之兄实在是太过自谦,倒让严之羞愧万分;严之自认自己如今的学问是比不得勉之兄的!”
“严之经历了此番游历,知悉己身尚有不足,返乡后必能全神贯注,静心苦读,不日学问必然大有精进;而愚兄率性惯了,喜读杂书更甚过四书五经,便是古人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即便真是有些学识,也不过旁门左道而已,实在不值得一提。”
“听勉之兄一言,果真胜过严之读万卷诗书!兄长无心功名仕途,倒是严之平生之大幸是也!兄长可已联系上在广宁府的亲人?严之现下于府学中就读,同窗之人多是府城人士,兄长寻亲之事,若有需要,尽管开口,小弟必定倾力而为,倒也可相助一二。”
“多谢严之的一番好意!愚兄已知亲人住所,倒是愚兄想在府城开家药铺,严之若是愿意,便帮愚兄打探打探,可有上好的铺面?只是愚兄担心坏了严之你这新举人那清贵的名声。”
“勉之兄,仕途经济,经济仕途,兄长莫不是将严之当作了那等饮风食月的高雅之士?那等圣人,严之实在愧不敢当!如今严之家中尚有寡母、贤妻,自幼严之边受寡母教养之恩,及长,更为严之聘娶贤妻;吾妻虽是乡野出身,但贤良淑德,事母恭顺;家人皆需严之飨食以养,严之实在做不得那等风雅之士。兄长所托,严之倒是真能帮上点忙;兄长放心,严之必然时时将此事放于心上,定会替兄长细细寻访。”
见唐耀祖这般爽快,曾林也不推脱,十分诚挚地相托,“那愚兄之事,就全拜托给严之了!”
及至此时,两人之间才算是敞开心扉,真正打算结交对方。这一路二人高谈阔论,好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