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创业中国-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莺的商业生涯和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她曾经是美国新闻界的名记者;也是美国政府中第一位、至今为止也是唯一一位被任命为公使衔商务参赞的女性。作为柯达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和亚太区对外事务部总经理,叶莺也是第一位出现在世界500强企业高级领导岗位上的华裔女性。    
    梦想与选择    
    叶莺生于北京,长在台湾,父亲是满族人,母亲是杭州人,她身上流淌着满汉两族的血液,既有游牧民族的豪爽个性,又有农耕民族细腻丰厚的情感。    
    叶莺说她一生有三个梦想,一是跳芭蕾舞;二是做记者;三是做外交官。因为训练太辛苦,第一个梦想没能实现。“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追梦的过程,其实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寻梦园,只是每一个人可能在周遭的这个环境的变化当中,你的梦变了。那么也可以这么说,我从来没有说是定一个目标,说有一天我要从商,而由于后来的环境的改变,而使你走上了这条路。”    
    念初中的时候,叶莺就立志做记者。后来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她在台湾的一家广播公司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采访政治新闻和要闻。那个时候,跑政治和要闻是没有女记者的,而她却一帆风顺,所有的大人物,美国的、台湾地区的,都采访过了。    
    1978年,叶莺先后供职于新加坡的海峡时报集团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过很多政治家和外交界人士,对政治和外交产生了兴趣,觉得这个工作自己也能做。这样,叶莺走出了人生的第二步:加入美国政府做外交官。这一做就是17年。    
    当叶莺在美国政府外交官的道路上顺风顺水时,商界却向她伸来了橄榄枝。1987年,摩托罗拉公司总裁裴学德邀请叶莺加入摩托罗拉。叶莺谢绝了邀约,因为她知道自己将会被调到北京,做美国政府驻中国大使馆的公使衔商务参赞。当时她意识到,在美国政府中,这是第一次由女性接受公使衔商务参赞的位置,“我自己觉得有一种使命感,必须为今后的东方女性开出一条路。”    
    1995年叶莺被调到美国驻华使馆任职,从广州历经香港、台北,再到北京,在长达十五年的外交官生涯中,叶莺见证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崛起,形成了对中国事务真实深刻的见解,同时她在工作中的沟通与桥梁作用,都使她在后来的从商道路上获益匪浅。    
    在美国大使馆工作的叶莺同时有机会了解到柯达跟中国合作的想法。而正是柯达在中国的全行业合作模式吸引了叶莺,激发了她的创业激情,“在那时候绝对是空前的,而且我当时也相信是绝后的。你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机会踩上这样的浪潮?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就是那个时候加入柯达的。”    
    做事之前,一定要做人    
    叶莺离开外交界加盟柯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她对柯达这个百年品牌的认可和对柯达价值观的认同。“你看世界著名的品牌,你经过调查之后,差不多一个著名品牌的寿命不会超过五十年,有很多过去很著名的品牌,现在都已经不再存在了,而柯达能够持续了一百多年,当然这个当中它的企业文化、它的价值观对我很有吸引力。”    
    叶莺到柯达的第一天是元旦,而第三天,她就以大中华区副总裁身份从香港飞到汕头,加入柯达已经持续了3年、正陷入僵局的谈判。    
    当时的中国感光行业,正值水深火热之中。一方面是海外大鳄富士、柯达的汹涌而入,“吃人不吐骨头”;另一方面是被称为中国感光行业支柱的辽阳辽源、保定乐凯、汕头公元等7家企业在一股“引进热潮”中无一例外地陷入崩溃边缘——为寻求战略突围,他们纷纷引进柯达、富士的生产线甚至全套设备,最后由于汇率的变动和核心配方被他人掌控,负债和亏损累计近百亿元。中央政府下决心对整个感光行业进行整合——破产已在所难免,如果有人收购,显然再好不过。1994年底,上任不过两周的柯达全球总裁裴学德访问中国,表达了与中国感光行业全面合作的愿望;几个月后达成初步的原则意向。    
    然而,柯达与各企业之间的谈判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各方利益分歧过大,并且缺乏必要的沟通,谈判常常陷入僵局,这一谈就是三年多,直到叶莺出现在谈判桌前。    
    作为柯达谈判小组的三个核心人物之一,在外交官生涯多年的叶莺善于沟通,谈判自然得心应手。正是叶莺靠她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以及对西方文化的熟悉,在参加谈判的双方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促成双方之间建立了互相的信任,并最终达成著名的“98协议”。    
    柯达在这个协议的基础上,成功地获准在华投资12亿美元建立感光材料生产基地,创造了轰动一时的“柯达模式”。此后,柯达成功收购乐凯公司20%的股份。从此,柯达在中国市场打下了深深的基础,将竞争对手甩在后面或根本踢出局。    
    叶莺在纸上画了两个圆圈说,“‘98协议’的谈判很简单,你要的在这里,他要的在那里,中间有这么长的距离,我必须想办法让距离缩短,只要两个圆圈有接触点,那么大家再求同存异。”    
    “从小我父亲就教我,与别人一起做事之前,一定要做人。人做正了,做直了,做事就差不到哪里去。所以,我每次做事前,绝不可能只从单方面思考,不可能只考虑到自己利益,把别人当傻瓜。我会将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想问题,由于环境、文化、价值观、地域的不同,可能我做不到100%,但至少能做到50%,这总比做10%好,更比0%要好。”


跨国公司每个人都有一个追梦的过程(2)

    让顾客全面满意    
    叶莺正式进入柯达公司后,她发现要想使柯达的业务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必须要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她曾经半开玩笑的说,柯达公司员工的薪水不是公司发的,也不是老板发的,而是顾客给的,只有顾客满意了,其他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我们一直在说的,就是顾客满意,一定要让顾客满意,因为顾客是我们的主宰,如果你没有顾客,你没有用户,你再好的什么这个观,那个观,什么策略,什么战术,什么模式,等于零。”    
    叶莺在顾客满意的层面上又加深了一层内涵,这就是柯达推出的“全面满意”理念,而这个理念创意的灵感,还是叶莺到成都都江堰旅游时碰到的一件小事产生的。    
    “在都江堰旅游时遇到了许多游客,其中有一对老夫妻,老先生在帮老太太照相,我看了以后,就跟老先生说,你们两个要不要合照一张?我帮你照。老先生很高兴,他就把照相机交给我了,他说你帮我照,我是习惯性的问了一句,喂,你们用什么胶卷啊?那时候,那个老太太是回过头来,跟我说话,她回过头来,那个眼睛的那个眼神跟她的脸上的表情,到今天我跟你说话的时候,还栩栩如生的在我眼前,她回过头来的时候,那个眼睛里的那种骄傲、那种自信、那种满足,当然是柯达,还用说吗?我那天到后来的时候,都江堰长得什么样,我已经看不见了,我一直看到的就是这个老太太的这个脸,是从那儿我得到的灵感,全面满意。”    
    随着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再配以“全面满意”理念,柯达在中国普通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地位大大提升,其品牌占有率在胶卷市场达到了60%。这一切的变化都发生在短短几年之内,不能不说这是叶莺给柯达带来的一个奇迹。    
    我是一个“多情”的女人    
    叶莺喜欢色彩,而且喜欢用色彩来表达自己。在乐凯与柯达签署合同的发布会上,她穿着绿色衣服,“这是因为当天的主角不是柯达,是乐凯。乐凯的主色是红色,红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另外,那一天,我穿了一双黄颜色的高跟鞋,也就是我们要搭配乐凯,但必须立足柯达。”    
    这一切做得既职业又有个性。事实上,叶莺认为自己从事过的三种职业,只是形式上不同,本质都是一样的,她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沟通,是桥梁。    
    “做记者是要将被采访对象的观点、理念传递给读者,我不能改变他的观点,不能将自己个人东西强加在对象的观点里;做外交官也一样,美国政府的政策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不是决策人,无法决定和改变,也只能是一种桥梁作用。我可以做到的是,影响有关决策者建立起一种思维方向;在企业,无论是总裁还是主席,他所能做的也是沟通。企业有它自己的制度,每个人的职责都是制度赋予的。有人觉得我在柯达公司的权力应该非常大,其实我不可以在某一个业务部门随便安排一名员工。这不是权力大小问题,而是职责分工的不同。与中国传统企业理解上会有很大差异。”    
    现在的职场更多是男人的天下,能够在柯达这样的跨国公司里位居高层,毕竟是凤毛麟角,叶莺认为,现在是感情经济时代,不再是所谓的智商时代,讲究情商,女人有很多自己先天的优势。    
    “我不敢讲别的女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多情’的女人。”从很清醒的立场看,叶莺认为自己至少有七情:    
    一是柔情似水,柔能克刚。    
    二是激情,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激情,而激情大多源自好奇,女人天性比男人的好奇心要强。    
    三是热情,对一件事情全心投入。“热情洋溢,不会用来形容男人,有人说我热情洋溢,热情能帮助团队走出低谷,阴霾似布需要热情去突破。没有热情的团队犹如冬天里的黑森林,是留不住人的,但是女主管有这样的力量。”    
    四是亲情,母性和亲情联系在一起,任何人在职场工作,无论男女,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基本要求,希望得到母亲对子女般的呵护,姐姐一样对你的理解,妹妹对你的仰慕和歌颂,天生具备这样条件的是女人。    
    五是友情,现在人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职场上,“你的朋友大多来自你的工作圈,一个女主管比较容易成为下属的好朋友,男下属很容易找一个女主管谈心,甚至可以发展成很好的友情。但是如果换成男下属找男主管谈心,许多人会担心暴露自己的弱点,影响前程。女下属找男主管关上门去谈心,比较不正常。我了解许多下属的事情,他们不用担心我会去说,因为大家已经是好朋友。”    
    六是恩情,感恩知报。“女人更勇于表现,滴水之恩,在我的眼里一滴水感觉就是太平洋,举手之劳,可能是整个地球。”    
    七是真情,女人比男人执着,执着靠的是真情。“我们的工作做得好,让消费者永不放弃,靠的是真情。”    
    关于海归与创业    
    陈海:东西方不同的商业文化理念和环境对您的创业有何影响?如何处理这些矛盾?    
    叶莺:在中国什么事情都讲究含蓄,有时候会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以及“潜规则”,这可能是在西方比较难接受的;有些还是所谓的“心照不宣”,可是在西方的话,就不能不宣,而且还要白纸黑字地宣。    
    美国人做事讲究的首先是“法”,而中国人则讲究“情、理、法”,至少在我介入“98协议”谈判后,我们是以“情、理、法”顺序去谈的。其实顺序不同,最终想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但当你从法入手时,事情就拧了。我们从情切入,再讲理,那么根据什么这样做呢?法!当然这样谈比较费时。我相信,快节奏的商业游戏规则越来越被中国一些新兴企业接受后,他们也会首先用法的意识做事情。    
    陈海:如何看待成名或成功?您认为财富对您的生活态度有哪些影响?    
    叶莺:我觉得成功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任何人评价自己在事业上是否成功,最关键的应该是她在做人方面是否成功,一个人做人成功是她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基础。因此我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只有做人成功才能做事成功。如果有人说我在事业上成功,至少可以说明我在做人上还是比较成功的,这也是我值得欣慰的一件事。但夜深人静时,我会问自己做人是否真的成功,我觉得自己离真正的成功还是有很大一段距离的。    
    海归创业精英个性问答    
    问:最欣赏的人是谁:    
    答:柯达的创始人乔治·伊士曼,无论是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还是企业文化的建立,他在一百多年前就走在了前面。    
    问:您认为您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优点:敢想敢干、决不服输。


国有企业再造“新国企”(1)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宁高宁    
    宁高宁档案    
    1958年11月9日生于山东;    
    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经济学学士;    
    1987年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主修财务;    
    1987年加入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1990年3月任华润创业有限公司董事兼董事总经理;    
    1999年任华润创业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华润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华润北京置地有限公司主席;    
    1999年,华润以其优秀的管理被评为“亚洲管理最佳企业”。    
    现任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CCTV在评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之时对宁高宁有过这样一番评语:在商海里搏击的人都知道一句话:“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因为一旦篮子打翻,所有的鸡蛋就可能全部被打碎。”这句话是告诉人们投资要分散风险,不要在一颗树上吊死。不过,有一位在香港打拼天下的企业家不是这样理解的,至少并不完全这样理解。到目前为止,他的鸡蛋放在了49个篮子里,但他并不是为分散风险,而是要在许多不同的行业里都做老大。他在内地的一系列运作,手笔之大无人能及。他叫宁高宁。    
    当过兵,留过洋,33岁时宁高宁就成了华润上市旗舰华润创业的总经理。41岁时,宁高宁已经坐到了董事会主席的位置,开始统领起资产600多亿的香港华润集团。作为中国所有进出口公司在香港的总代理,宁高宁领导下的华润集团,自2001年起在内地展开了一连串的策略性并购行动,横跨房地产、啤酒、零售等主体产业,目标都直指“行业领袖”的地位,也把宁高宁送到了国有企业改革浪潮的风口浪尖。    
    再造新华润    
    曾经是行伍中人的宁高宁,身上却更多着几分书生意气:喜欢读书写文章。在读完山东大学经济学文学学士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后,宁高宁于1987年加入华润,从最基层做起,一干就是十几年。加入后的第3年,宁高宁便出任华润创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之后历任华润集团副总经理、副董事长、总经理。    
    关于“华润”的名字,宁高宁说:“实际上是中华的华,毛润之的润。”毛泽东字润之,一个公司以领袖的名字命名,寄托了中央对华润的厚望。华润诞生于延安,1948年在香港注册成立公司。整整30年,华润是中国所有进出口公司在香港的总代理。80年代,外贸体制改革,香港华润开始由进出口代理,向自主经营转变。    
    华润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对外贸易、投资,然而宁高宁时代的华润频频在内地进行投资,宁高宁说:“华润是在香港靠外贸起家的。但香港毕竟区域有限,所以3年前我们从战略上考虑在内地与海外之间,选择未来数年的业务发展重点区域。进入内地前,我们在集体决策时也曾考虑到海外发展。但后来还是决定进入内地。因为只有中国内地现在才能提供一个最快的增长机会,这个是没有疑问的,现在全世界的资金都往中国跑,华润是没有道理不往中国发展。这是一个非常明确,而且很坚定的一个目标。我们先在内地发展,积累经验和资本后,再到海外拓展更大空间。”    
    宁高宁透露,华润集团内部重组,其中一个主要的改变是华润集团以后将只成为一个控股公司,华润集团下面所有的业务全部放到上市公司去运作。这是华润集团机制上的准备。    
    宁高宁对华润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它最适合于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一个投资者和管理者这么一个综合的角色。因此,他从一些没有形成垄断或强力企业的产业入手并购。    
    “因为这些产业整体来讲,就是没有市场领导者,也没有标准和市场方向的带领者,更没有市场份额很大的垄断者,这样的话实际上有一个很大的整合机会在里边。”“华润集团内部重组,其中一个主要的改变是华润集团以后将只成为一个控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