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摩萨德秘史-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总理禁止违法的命令又束缚住了绑架者的双手,从而使得这项任务几乎无法执行。

    不过,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情报机构之一的摩萨德,似乎还没有不可能做到的
事;正如他们最初告知被训练的间谍那样:“如果你被扔出了门,那就再从窗户钻
进去。”摩萨德知道它可以依靠两种因素:英国情报机关愿意协助寻找瓦努努——
至少是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其次,任何人身上都能找到可以利用的弱点。

    摩萨德立即采取行动。两名特工在一家木器厂找到了在那里工作的瓦努努的哥
哥阿尔伯特,得到了瓦努努的资料,并问他是否收到过瓦努努的来信。一位特工不
加解释地对阿尔伯特说:“若收到你弟弟的来信,就把它交给我们。”然后他们利
用《星期日明镜报》,又与在伦敦的分站取得联系,通过他们与英国情报局合作,
掌握瓦努努的行踪。

    摩萨德的准备工作远不止这一些。从一开始他们就注重全球谍报网的建立与完
善,一直到70年代建立起既系统又高效的间谍网络组织,这个组织一方面在内部有
着严格的纪律与秩序,另一方面又同国外的情报组织机关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
个看似无形的网络已经在多次神秘的任务中派上了用场,这一次也不例外。澳大利
亚的情报局已经通报了瓦努努的初步情况,自己的人员其实早已盯上了瓦努努,现
在必须同在伦敦的分站取得联系。除此而外,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逮捕瓦努努也
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但这对摩萨德来说不是什么难题。一个由男女特工人员组
成的特别任务小组在一个没有月色的夜晚飞到了伦敦,同时在罗马的分站接到电传
说要他们作好在任何时候执行特别任务的准备。

    摩萨德的天罗地网又一次悄悄布下。


 
         
            




             五、成功逮捕瓦努努

    为了消除紧张气氛并保护瓦努努,《星期日泰晤士报》报社每隔数日就将瓦努
努的住处更换一次,从旅馆送到乡村住宅,然后再把他带回来;从郊区送到森林,
然后再接回市中心。在其照片被登出的那天,他预先并不知道,他正以化名呆在伦
敦剧院区的芒特巴顿饭店。只有两名报社人员知道他的住处。他们千方百计安慰他,
但是这不能够缓解他心头的焦虑。

    瓦努努的《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看护人发现他最近非常烦躁不安。这一点也许
不足为奇,但显示出瓦努努的性饥渴。这位以色列人已经接二连三地不知羞耻地调
戏过报道小组的女成员。这当然是人之常情,想想看,瓦努努正值年富力强的年龄,
而他自从来到英国后,就再也没有和女人亲热过。《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看护人如
实向上面反映了这一情况,并说要使瓦努努既安全又高兴,所需要的只是一位温存
的陪伴女郎。《星期日泰晤士报》当然雇得起妓女,而且也确实考虑给瓦努努雇一
个妓女来消一消他狂热奔放的欲望,但是他们担心,假如该报社的冤家对头有朝一
日发现这一轰动性新闻的提供者竟然得到了色情方面的奖励,自己就会陷入极为难
堪的境地。

    英国出版家联盟对默多克的出版社一直怀有恶意,他们在其出版社外面设置了
一条长期警戒线,以这种公开民主的方式对默多克的垄断进行监视。所以人们会看
到位于东伦敦码头附近的瓦平的《泰晤士报》社戒备森严的大门口外面常常有许多
带着专用摄像机的记者,而保安警卫们对许多摄制组为电视新闻节目拍摄劳工组织
抗议活动的情况已经习以为常了。在这些记者中,就时常有两位男子出没,其中一
位身高有6 英尺,他声称自己正在为一个学生联合会搜集罢工情况,而他那位留有
胡须的伙伴却一声不吭。

    在薄雾蒙蒙的一天,这个摄影小组发现一位半秃顶的男子乘坐一辆出租汽车离
开了瓦平。随后,一些汽车、摩托车便跟在了这个男子的后面,顺利地尾随着他来
到了他住的饭店。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这个男子走到哪里,总有一些人或车轻而
易举地跟随着他。这个男子就是瓦努努。而跟踪他的那些人,就是摩萨德的特工。

    一位身材修长、过早秃顶的男子在霓虹灯和电影院彩灯的映照下,穿行在伦敦
市中心的莱斯特广场。这是1989年9 月24日,星期三。没有任何疑问,这位男子就
是即将轰动全球的瓦努努。他注视着广场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心里思忖着:倘若他
说下次中东战争会导致世界末日这一惊心动魄的事实的话,他们的生活还会如此吗?
这还是在瓦努努搬到蒙巴顿饭店的第二天,经过多日紧张的等待和孤独的生活,瓦
努努在吃完晚餐后去离蒙巴顿饭店不远的伦敦莱斯特广场散步。瓦努努欣赏着夕阳,
感受着黄昏前广场宁静的气氛,慢慢地,他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下来。几分钟前,几
天来一直陪着他的人还极力劝慰他:稍安勿躁,并且不同意他到莱斯特广场这样游
人密集的地方去。但他却是那么执拗,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连日来禁闭般的生活,
憋得他快要发疯了。疯狂的乐曲让瓦努努感到周身肌肉发紧,同样疯狂变幻的灯光
让他感到热血奔涌、血脉喷张。这是广场边上的一家迪斯科舞厅。但瓦努努注意的
是站在门口的一位高高的、胖胖的、嘴唇肥厚的金发女郎。女郎那美丽、艳媚的眼
睛以及轻挑的嘴唇似乎不经意地吸住了瓦努努射来的目光,她那透着娇媚的微笑、
极富线条美的身材和那一身人时的打扮,像一颗磁石,更是深深地吸引住了瓦努努
的那颗孤寂的心。瓦努努深深地为女郎的美貌和温情所迷,顿时似乎自己的“感觉”
找到了,对他来说,她好似天赐的礼物。他不禁心潮起伏,随即走上前去,和她攀
谈起来。现年32岁、未婚的瓦努努进行了自我介绍,说他叫“莫迪”。他说他在澳
大利亚的朋友就这么称呼他,但在以色列,他叫莫迪凯。女郎说她叫“辛迪”,是
一位在此妇女解放的年代孤身旅行的美国人。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职业的话,那就
是美国化妆师。瓦努努与她跳完了舞,又漫步在莱斯特广场。与她聊天、漫步是瓦
努努那天晚上最好的消遣。当时瓦努努心想:她对自己的初步试探反应良好,她也
许会对性关系感兴趣。但这个话题没有提起。那天晚上,他们分手时,瓦努努把他
旅馆的电话号码给了她。他们相约不久再次见面。此后,他就急于再次见到这个美
丽的金发女郎。仿佛心有灵犀一点通,第二天,辛迪主动打来电话,约他到泰晤士
河北岸的泰特美术馆见面。瓦努努刚要动身,又接到了报社安排新一轮提问的电话。
瓦努努不兔一脸怨愤,抱怨说他有约会,接他的记者只好送他先去约会,首先开车
将他送到约会地点泰晤士河北岸的泰特美术馆,以便他能面见女友并取消约会。这
位记者注意到这个体态丰满、皮肤白皙、脚蹬高跟鞋的金发女郎犹犹豫豫地来到了
汽车跟前。瓦努努跟这位记者说,她是来欧洲游览的美国化妆师。欲火中烧的瓦努
努还说辛迪拒绝同他睡觉。就这样,瓦努努与辛迪来来回回约会起来,并一次比一
次亲热。

    “亲爱的,我发现《泰晤士报》在要你,他们并不那么需要你,”在经过几次
约会后,辛迪抓住瓦努努的心理开始了“策反”。瓦努努本就对《泰晤士报》的犹
豫非常不满,而占了先机的《星期日明镜报》不仅不付钱,反而加剧了他的惊恐。
《泰晤士报》还吞吞吐吐地说,所以不急于发表那些材料,是想看看以色列的“反
应”。“他们的确不相信我。”瓦努努想。“亲爱的,我们彻底离开《泰晤士报》,
离开伦敦。”辛迪乘机这样建议他——为了不“触犯”英国法律,摩萨德使用了美
人计,而且要换个地方下手。辛迪告诉他,她的姐姐在意大利,她想要他陪着去看
姐姐。如同20年前引诱伊拉克飞行员穆尼尔·雷迪法那样,以色列的女特工答应瓦
努努,一旦他们到了“安全住所”——这次是在罗马——所有一切都会平安无事,
他就可以得到他所期望的东西。他们的确来到了一个“安全住所”,但这是摩萨德
安排的一个受到保护的秘密庇护所。辛迪此时迷住了他的心窍,报界“不要出国,
不要乘飞机,也不要住任何要求他出示护照以证明身份的饭店”的千叮咛万嘱咐被
他抛到九霄云外。9 月30日,由辛迪掏钱购买了两张去罗马的公务舱机票。瓦努努
忘了被摩萨德跟踪的危险,陪着辛迪上了飞往罗马的英国航空公司504 航班。在希
思罗机场,瓦努努又像在悉尼甩掉格雷罗那样,打电话告诉《泰晤士报》说他要
“出城”,并保证几天后也就是发稿前赶回来。这家报社从此再也没听到他的消息。
瓦努努从地球上消失了,时间长达40个日夜。

    英国航空公司504 航班在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着陆后,辛迪叫了一辆出租汽车。
汽车很快将这两人送到了她所说的那个地址——她的爱之窝。

    他们一跨人辛迪所说的“姐姐”家时,瓦努努便遭到了两名早已等候在这里的
摩萨德人员的袭击,他们将他按住,辛迪给他注射了一针强力麻醉剂,然后把他捆
绑起来,为防止万一,又在他的嘴里塞满了布,然后用一贴强力胶严严实实地贴上。
昏迷中的瓦努努也许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如此诱人的女人尽然会对他施以毒手。现
在,对摩萨德特工来说,必须尽快把瓦努努运送回国,时间拖得越久,对自己此行
的行动、身份甚至以后分站在意大利的活动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但是,从另
外一个方面来说,又欲速不达,一切准备工作都已经作好了,但是还需要耐心地等
待时间。

    在当晚的午夜,几个彪形大汉抬着一个巨大的麻布口袋上了停在楼下的小货车。
在朦胧的夜色中,还可以分明地看到一个身材高怫的女子。这辆汽车以平稳的速度
驶向一个意大利港口,在那里,一条船正安静地停泊着,它已经停在此处有两天了,
管理港口的官员并不详细查问每一艘船只的来去,只是在和该船船主的寒喧之中才
得知它要于今晚去西西里岛。然而实际上它就要进行一次不太平常的旅行。

    就这样,瓦努努通过水路被送到了以色列。船在地中海上漂泊了一周,于10月
7 日抵达,黎明时分,他被绑在一个担架上上了岸,后来被扔进了一间密不透亮、
地上铺着一个薄垫子的小屋。此刻的他对外界的事情一无所知,但是他知道自己现
在又回到了故乡,明白自己从此以后的未来绝对不会美妙。


 
         
            




             六、善后与舆论的反应

    对他的故事我们就讲到这里。但是还是有许多的疑问。由于媒体的作用,这件
事情被渲染得失去了原貌,以至于时至今日,关于瓦努努仍然是一个不太清晰的谜。
观察它的观众一度失去了鉴别力,无法确知事情的前因后果。

    《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反应尤其让人回味。直到以色列国内情报机关提审他的
时候,瓦努努才知道《星期日泰晤士报》终于刊登了他提供的情况。当他戴着镣拷
漂泊在海上时,《星期日泰晤士报》在头版登出了巨幅标题:“昭然若揭:以色列
核武库之秘密”。瓦努努面临着叛国和间谍罪的指控,但是这位被告并不知道《星
期日泰晤士报》正准备追根究底以报答他。因缺乏经验,编辑人员没有保护好应该
受到奖励的消息提供者,所以感到非常内疚。

    随后,报社派出了自己经验丰富的调研记者。这些记者发现,以色列驻罗马大
使馆于10月初租用了一辆货车。归还后,里程表上的计数与往返于拉斯佩齐亚港口
的距离丝毫不差。以色列商船“桔子”号当时也停靠在那儿一一但它是通过另一条
航线抵达这里的。这一点就说明那位戴着镣拷的囚犯是由这条船运回国内的。

    这家英国报纸在寻找那位引诱瓦努努落人圈套的无名女郎时又发现了一些详细
情况。记者们发现,在飞往罗马的英国班机的前部,与瓦努努并排而坐的是“。·
钱宁”。他们同时发现,有一位名叫谢里尔·钱宁·本—托夫的女人来自美国,但
居住在以色列,后来与军事情报局阿穆恩的一位少校结了婚,从《星期日泰晤士报
》得到的结婚照片上看,本—托夫女士与“辛迪”的相貌特征基本相同。有趣的是,
她的弟媳在佛罗里达,是一位化妆师,名叫辛西姬(辛迪)·钱宁。这些虽然业余
但是却十分详细的调查活动进一步证实了我们上面所讲的故事。

    应该说,摩萨德接到命令后立即行动,既擒获了在逃犯,又按照总理的要求维
护了英国法律,这样的事完全可以说得上是经典了。虽然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比如租
用汽车、轮船改航、借用亲戚的身份等,摩萨德粗心大意地留下了一些不应有的痕
迹。但以色列情报界领导人根本不在乎,擒获瓦努努才是事情的关键。

    对瓦努努的公开审理并不像一般的案件那么简单(一直到1988年3 月24日,瓦
努努才被宣判犯有叛国、间谍和泄露国家机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3 名法官
否决了他的所作所为是出于意识形态之动机的说法,但同时接受了他的表白“我不
是一个卖国贼,并没有企图毁灭以色列国”)。首先,他的家人扬言要向以色列最
高法院上诉,迫使政府道出真情;第二,以色列担心新闻界日益增多的猜测——瓦
努努是在英国境内被绑架的——会损害与伦敦的关系。实际上英国国会议员们大为
不满;伦敦警察厅已开始调查;《星期日泰晤士报》则报道说,瓦努努是在遭绑架
之后被装人箱子作为外交邮件空运到以色列的。以色列政府采取了上策,宣布瓦努
努是被依法逮捕的。10月9 日,以色列内阁秘书埃利亚金·鲁宾斯坦在新闻发布会
上宣布:“经过召开有其律师参加的听证会,法庭传令正式在以色列逮捕了莫迪凯
·瓦努努。”当然,鲁宾斯坦隐瞒了一个事实,即瓦努努间谍案,其实是一宗跨国
绑架案!此外,为了进一步掩盖这次欧洲秘密行动的痕迹,就在这个消息发布后,
耶路撒冷官方舆论开始刊登显然已经过加工了的消息,所有这些经过加工的消息都
具有一个共同的要点:在英国境内没有发生绑架,他是自愿离开英国的。为了掩饰
作案地点以及使用的具体手段,透露出来的消息中有一条声称,瓦努努在法国南部
同一位摩萨德女特工一起登上了一艘游艇,他是在游艇驶人公海后被捕的。另一种
说法是,他乘飞机兴高采烈地来到巴黎,接受麻醉后被送上了由法国飞往以色列的
以色列航空公司的班机。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掩盖这次欧洲秘密行动的痕迹,特别
是避兔和英国交恶。佩雷斯甚至亲自打电话给撒切尔夫人,保证没有触犯英国法律。
两人的寒喧被称作是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在他们的礼节性的相互寒喧之中,
似乎都对瓦努努事件的圆满解决感到满意。

    但是,处于拘留和审讯中的瓦努努却意外地突破了严密的防范,在乘坐一辆戒
备森严的警车前往耶路撤冷地区法院出席判决前的听证会时,精神振奋的瓦努努将
手掌贴在车窗上。面对各国记者的双眼和镜头,其手掌上的墨迹道出了真情。手掌
上写的是:“我是在罗马被劫持的。”于是,意大利又成了记者们关注的目标,即
摩萨德是不是触犯了意大利的法律和尊严?

    9 月,意大利反恐怖主义法官多来尼科·西卡公布了他那令人吃惊的结论:瓦
努努根本未遭绑架。这位法官分析说,瓦努努写在手上的字过于完美,完美得令人
难以置信;而发表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照片,只有在他人的协助下才能拍摄下
来;应该昼夜有人监护的实验室,竟然空无一人。西卡认为肯定有人配合,否则这
实在奇怪得令人费解。西卡的推断引起了国际新闻界的重视。由于这位意大利人的
发现,一些报纸杂志开始相信瓦努努始终在假装叛国,这场骗局是由以色列人一手
策划的——用西卡的原话说,这是“一次组织严密的提供假情报的行动”。因此,
对他的判决既轻而易举又令人怀疑。意大利司法部门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倾向于放
弃整个案子,因为“没有绑架”就意味着无需调查。而在刚刚曝光的法庭记录上,
疑点还在增加。瓦努努在看到警方提供的辛迪照片时断然否认:这不是我所认识的
辛迪。有瓦努努的这样一段话:“我想向大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