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9·11之后的美国-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反恐怖主义中心专门成立了一个“本·拉丹工作组”。这样,本·拉丹早就成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重点监视对象。本·拉丹的一言一行及他在十几个国家的上千名同伙的资料都被输入电脑。 

 
第六十九章 “基地”组织曾密谋刺杀克林顿
  正因为这样,在“九·一一”事件刚刚发生,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供了十年来涉嫌与本·拉丹有关的种种对美国的恐怖袭击的资料: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美军驻也门共和国亚丁市的一处旅馆发生爆炸事件。美军没有伤亡,但两名澳大利亚籍游客却不幸遇难。结果:两名曾在阿富汗接受过训练的也门穆斯林战士被捕。

  美国中情局认为这是第一起涉嫌本·拉丹参与其中的案件。

  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在现已倒塌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的地下停车场中,一辆汽车被引爆。死六人,伤超过一千人。结果:有六人被逮捕,其中包括此次事件的主要策划者、本·拉丹的密友罗密兹·亚塞弗。最终,亚塞弗因策划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爆炸事件和计划乘坐携带炸弹的航班逃离东海岸,而被判处二百四十年徒刑。美国认为,亚塞弗原本从巴基斯坦引渡至美,并一直同本·拉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一九九三年十月三日:十八名美国士兵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被当地游击队所杀。美国防部和司法部对本·拉丹是否参与了训练和装备索马里游击队产生了分歧。

  结果有超过三百名反叛者遭美部队杀害。

  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九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一市政设施被附近的一个满载炸药的汽车引爆炸毁。有一百六十八人死亡,五百多人受伤。结果:美国原本怀疑本·拉丹与此事件有关,但后来一名二十七岁的年轻男子被捕,宣称对该爆炸案负责。

  美当局对其进行了审判。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美国建立的一个国家防卫安全培训中心发生爆炸事件。五名美国人和二名印度人当场死亡。结果:美国指认本·拉丹所为。但本·拉丹否认,并表示支持该袭击事件。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五日:沙特达兰市的一辆卡车爆炸摧毁了美国在当地的军事驻所,造成十九人死亡。结果:美国怀疑本·拉丹主谋,但现在认为是沙特的一个什叶派组织所为。但仍认为本·拉丹参与其中。

  一九九八年八月七日: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美大使馆被炸,二百三十人死亡,四千五百多人受伤。结果:美国在八月二十日向东阿富汗本·拉丹训练营和其在苏丹喀土穆的化学武器工厂发射了七十多枚远程导弹进行报复。

  二○○○年十月十二日:一艘满载炸药的小舢板船撞向美国驻也门亚丁海港的可鲁号战舰。十七名船员死亡,另有三十九人受伤。结果:除了指责本·拉丹策划外,美国至今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在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时,本·拉丹的“基地”组织曾经两度密谋刺杀他。本·拉丹把这两次谋杀都安排在克林顿出访的时候,因为在本·拉丹看来,袭击出访中的克林顿比在美国袭击要容易一些。

  第一次暗杀行动,计划在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克林顿访问菲律宾时,袭击克林顿的车队,暗杀克林顿。但是,由于菲律宾方面戒备森严,这一计划流产。

  第二次暗杀行动,计划在一九九八年二月克林顿访问巴基斯坦时,进行袭击。

  本·拉丹对于这次袭击,以为把握很大,因为巴基斯坦是阿富汗的邻国,“基地”

  组织容易渗透到巴基斯坦。他们计划在某地高尔夫球场谋杀克林顿。“基地”组织甚至为此进行过演习。由于克林顿取消了该次访问,因此刺杀行动也告流产。 

 
第七十章 绯闻影响了追捕本·拉丹
  这两次谋杀均未遂。后来,在美国军事打击阿富汗之后,美国情报部门从喀布尔附近“基地”组织训练营中发现一些手写的文件,上面用阿拉伯文写道:我们已经计划杀死克林顿,但是没有成功。

  克林顿也瞄准了本·拉丹。克林顿把本·拉丹称为美国的“头号公敌”!

  《华盛顿邮报》曾经发表鲍勃·伍德沃德和弗农·洛布文章,指出“美国中央情报局自一九九八年根据总统克林顿的指令,获得授权,以秘密手段去破坏和制止本·拉丹恐怖分子策划的海外行动”。

  美国驻非洲大使馆被炸后,美国克林顿政府曾在一九九八年八月获知本·拉丹的确切行踪,向阿富汗东部地区本·拉丹的“基地”训练营发射了七十枚导弹,造成了二十人死亡,但本·拉丹却在一个多小时前逃走了!

  从此,阿富汗塔利班当局就禁止本·拉丹公开露面和演讲。

  本来,克林顿要穷追本·拉丹。然而,恰恰在这个时候,他与莱温斯基的绯闻案在美国闹得沸沸扬扬,许多人指责克林顿下令向阿富汗本·拉丹“基地”发射导弹,是为了转移视线。再说,八月十七日,克林顿在向大陪审团作证之后,在全国电视演说中承认了与莱温斯基确有“不当”关系,克林顿本人被绯闻案搅得焦头烂额,使追捕本·拉丹的工作受到了影响。

  在克林顿离开白宫前几个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又一次获悉本·拉丹的确切藏身地点。美国军方曾经策划要对这名恐怖主义元凶采取攻击行动,但最终却不了了之。

  一名前白宫官员透露,克林顿政府最后执政的日子,美国军事高层和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官员曾在一起召开了多次会议。虽有几次机会对本·拉丹进行打击,但都因条件不是十分成熟而放弃。

  在“九·一一”事件之后,一位前美国国防部官员透露了克林顿执政时期讨论对本·拉丹进行打击的会议的内容:——军方官员提出了对本·拉丹进行打击的计划。所有成员对攻击的利弊进行了权衡。

  ——在激烈的辩论中,人们对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情报是否十分准确产生了怀疑。

  因为本·拉丹向来以行动迅速善于躲避著称。同时,对行动的正负两方面影响进行了论证。

  ——最终,克林顿总统决定暂不采取行动,而五角大楼也从没有对打击给出过任何具体可行的建议。

  所以,在克林顿时期,克林顿与本·拉丹打成了二比二平:本·拉丹的“基地”

  组织曾经两次谋杀克林顿未成,而克林顿又两次未能击毙本·拉丹。

  这二比二也表明,美国与本·拉丹的暗中较量已经相当激烈。 

 
第七十一章 美国与塔利班的“合作”
  然而,在新总统布什上台之后,美国政府却一度与阿富汗塔利班进行“合作”,甚至给予援助!

  二00一年五月,美国反毒官员访问了阿富汗,为塔利班限制鸦片生产取得成功叫好。

  当时的《纽约时报》的头条新闻标题是《美国官员说,塔利班限制鸦片生产成功》。报道得到美国官员的认同。

  《纽约时报》的报道说:塔利班的突然转向,使国际的反毒专家大吃一惊——

  这为美国援助停止种植鸦片的阿富汗农民开辟了道路。五月十七日,鲍威尔宣布了向阿富汗追加四千三百万美元紧急援助,以对抗漫长的旱灾。美国成为援助阿富汗旱灾的最大支援国。

  鲍威尔还发表声明说,美国会“继续寻求方法向阿富汗塔利班提供更多援助”。

  直到“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突然爆发,布什政府这才吃了一惊!

  布什政府决定狠狠打击本·拉丹“基地”组织。

  本·拉丹的“基地”组织,并非一个国家,人称“非国”组织。本·拉丹本人是沙特阿拉伯人,他只是借居于阿富汗。要打本·拉丹,那就要打阿富汗。但是,阿富汗是一个主权国家,十九名劫机疑犯中没有一个是阿富汗人,况且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参与了“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

  不过,不打击阿富汗的塔利班,就无法打击本·拉丹。所以,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也被美国列为打击对象。

  美国总统布什为打击阿富汗塔利班,制造了这样的舆论:“我们将对恐怖分子和那些庇护他们的人一视同仁,决不姑息。”

  也就是说,美国是以“庇护”罪,把本·拉丹连同阿富汗塔利班一起锁定为打击对象。

  当然,后来布什总统还说了这样的划分敌我的标准:“如不支持美国,即支持恐怖分子。”

  用这句话来衡量阿富汗塔利班,也足够把他们列为打击对象。

  然而,在“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的翌日,阿富汗塔利班当即否认本·拉丹在美国遭受的系列恐怖主义袭击中扮演了任何角色。

  塔利班政权驻巴基斯坦大使扎伊夫对“九·一一”袭击事件表示谴责,希望肇事者能够被绳之于法。他在记者招待会上为本·拉丹辩解说:“本·拉丹只是个普通人,他没有能力实施这些活动。”

  他还说:“我们想告诉美国人民,阿富汗人民能够理解他们的痛苦。我们希望这些恐怖分子能够落网,受到法律制裁。”

  即便阿富汗塔利班如此为自己及本·拉丹辩解,美国仍把他们锁定为军事打击对象。

  在确定了打击对象之后,美国高层进入第三步决策,即如何打击。 

 
第七十二章 布莱尔的重要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首相布莱尔在“九·一一”事件的翌日,给美国总统布什发来五页备忘录,提出如何打击的重要策略:一,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有利于反恐战争的舆论至关重要,因而宜尽早公布本·拉丹及“基地”组织与“九·一一”事件有关联的证据;二,集中揭露阿富汗境内的恐怖组织训练基地,引导舆论关注塔利班政权庇护恐怖主义的事实;三,向塔利班下最后通牒;四,稳定阿富汗的东西两厢,同巴基斯坦建立联盟,同伊朗改善关系;五,加大对北方联盟的支持力度,将他们纳入整个反恐军事行动;六,重新启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必要性,舍此便不能巩固阿拉伯国家对反恐战争的支持。

  布什总统则在与布莱尔通电话时,说了自己的策略。他说这场战争的展开应像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激起层层涟漪那样,“我们把焦点先放在处于中心的第一圈涟漪,然后扩大到第二圈,再扩大到第三圈……”

  布莱尔表示赞同。他说,眼下先集中火力揭批恐怖主义头子本·拉丹和阿富汗,下一步对“基地”组织成员的清剿必定要远远超出阿富汗的范围。

  后来的历史进程表明,布莱尔与布什所提出的这些策略确实至关重要,都逐一付诸实现:在“九·一一”事件的第三天即九月十三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点明“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的主谋是本·拉丹。美国新闻媒体便大为鼓噪,反复宣传本·拉丹是“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的主谋,反复宣传本·拉丹的“基地”组织是最危险的敌人,反复宣传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庇护本·拉丹。

  九月十四日,美国参众两院先后通过决议,授权美国总统布什动用武力对“九·一一”事件进行报复。美国参众两院都以压倒性票数通过决议,批准总统动用军队来对付恐怖分子。参议院以九十八对零,众议院以四百二十二对一的压倒多数通过这项决议。参众两院还全体通过另一项决议,为这次美国受攻击所面对的危机,提供四百亿美元的额外援助资金,其中二百亿用于打击恐怖主义组织。美国参众两院如此支持美国总统,也是史所罕见,足见军事打击本·拉丹恐怖组织及其庇护者阿富汗塔利班,得到美国参众两院的全力支持!

  美国政府不仅要在国内争取多数,而且要在国际上争取多数。就在这天,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跟四十七个国家的领导人通了电话,争取各国对于美国反对恐怖主义行动的支持。鲍威尔叹道:“这几天我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已经有点晕船的感觉了。”

  九月十七日,布什总统前往五角大楼视察时,第一次向全世界发出军事行动的信号。他表示,美国将向国际恐怖主义进行“新的战争”。

  九月十七日下午,巴基斯坦前驻阿富汗大使向塔利班当局转交了美国政府的最后通牒:限其在七十二小时内交出涉嫌制造美国“九·一一”系列恐怖袭击案的沙特富翁本·拉丹,否则美国将对其实施军事打击。

  关于“如何向塔利班下最后通牒”,布什事先曾经与布莱尔交换过意见。布莱尔说,最后通牒开出的条件要让塔利班无法逃脱,比如要他们交出本·拉丹和他的主要副手;关闭恐怖分子训练营;允许国际监察人员到阿富汗核查执行情况等。布什说,我百分之百同意。

  阿富汗塔利班面对美国政府的最后通牒,声称本·拉丹与“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无关,声称本·拉丹是塔利班的尊贵的客人,穆斯林没有赶走自己客人的习惯。 

 
第七十三章 布什的战争总动员
  九月二十日晚九时,布什总统在国会向全国发表重要讲话,英国首相布莱尔、布什内阁的全体成员、第一夫人劳拉、纽约市长朱利安尼都出席了会议。

  布什总统的这一讲话,是向全体美国人民说明在阿富汗塔利班拒绝了美国政府的最后通牒之后,为什么要出兵阿富汗。布什总统这次讲话,可以说是下令在美国实行战争总动员。

  布什总统在讲话中,回答了美国民众“是谁袭击了我们的国家”的疑问。布什说:“我们收集的证据都指向一个恐怖组织松散联系在一起的集团,被称为‘卡达’(Qaeda)。”他进一步指出,“这个集团及其领导人,一个名叫本·拉丹的人”,与许多国家的其他组织都有联系。布什指责这个组织制造了美国驻东非大使馆爆炸案和美国在也门的战舰科尔号的爆炸案。他还说:“卡达的领导层在阿富汗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支持控制着这个国家大部分领土的塔利班政权。”

  布什总统说,美国搜集的各项证据显示沙特富商本·拉丹是“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的幕后黑手。本·拉丹与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关系密切,受到他们的庇护。

   布什首次表示,要“声讨塔利班政权”。

  布什称恐怖分子之所以憎恨美国人,是因为他们憎恨美国的“自由”。美国政府将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包括交通、外交、财政、执法工具。这场战争不像对付伊拉克、科索沃,这会是一场长期的战争。对付恐怖主义惟一的途径是对付他并彻底摧毁他,很多人都将参与这次行动,包括美国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军方要做好一切准备,并保持最高戒备。

  布什强调,国际社会要作出选择,“要么支持美国,要么跟美国对立”。任何国家庇护恐怖分子,美国就会对付他们。

  布什指出,这是一场全球性的战役。美国需要世界上各种力量共同联合对付恐怖主义。

  面对美国强大的军事压力,阿富汗宗教领袖会议在九月二十日通过一项决议,要求被美国列为恐怖袭击“头号嫌疑犯”的本·拉丹自愿离开阿富汗。

  这一要求被塔利班最高领导人奥马尔所拒绝。

  在向阿富汗塔利班提出最后通牒的同时,美国着手第四步决策:调兵遣将,进行出兵阿富汗前的准备。

  九月十九日,经布什总统同意,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了第一道调兵命令,开始调兵遣将,向中东派出航空母舰、战斗机、轰炸机以及预警飞机和空中加油机。

  美国航空母舰企业号、卡尔文森号、罗斯福号和小鹰号,驶向中东,再加上英军航空母舰卓越号,中东海域集结了五艘航空母舰,规模之大,仅次于海湾战争。遵照拉姆斯菲尔德的第二道命令,向中东地区增派多达五万人左右的精锐地面部队,其中包括行动敏捷、作战干净利落的特种部队。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说,这次军事部署的代号为“无限正义行动”。

  除了调兵遣将之外,为了实行“无限正义行动”,美国政府还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外交协调,二是经济打击。 

 
第七十四章 无限正义行动
  外交协调是实行“无限正义行动”的前提,因为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国家,要对它实行军事打击,必须要经过其他国家,即便是实行空中打击,美国飞机也必须经过其他国家的领空。因此,美国政府忙于外交协调。经过协调,阿富汗的许多邻国同意美国使用他们的军事基地,或者同意向美军飞机开放领空。

  经济打击也紧密配合了军事打击。九月二十四日,布什总统签署行政命令,正式冻结和本·拉丹有关系的二十七个组织和个人在美国的财产。

  后来,布什政府又加大在金融领域上打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