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源:国际在线)


增补册《当预言成为现实》风向哪边吹:中国高考改革动态(一)

                                          高考制约中国人才战略    
                                                                黄全愈     
    中共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很有远见。而高考制约了中国的人才战略,高等院校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个强力风向标,它指挥全国中小学和所有家庭去设计孩子的目标。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国家把什么样的人当人才,我就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虽然现在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但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一筹莫展,因此高考必须改革。    
    考试本身没有错,错的是高考制度把考分当作唯一的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标准。书面考试至少有三个缺陷:一、有现成答案,甚至标准答案;二、时间空间有限,只能考速度,难以考深度;三、多是考智力因素,很难考非智力因素。因此,把书面考试成绩当作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更可怕的是,这种评价人才的标准,成了全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孩子培养成考分至上的“考生”。    
    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这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考生”是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勇于探索未知世界者。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获奥赛金奖,但高校无人获诺贝尔奖?根本原因是我们只培养考生。    
    废科举已整整一个世纪,但我们今天仍然崇拜状元,热衷于培养“一流考生”。美国也有“高考”,叫作SAT或ACT。1996年全美有545个考生SAT得满分,即所谓的“高考状元”。其中,365个申请哈佛,但哈佛把165个拒之门外,拒绝率约45%。哈佛每年约录取2 000个新生,怎么会容不下这165个“高考状元”?说到底,哈佛是在冷静地选拔“一流学生”,而不是“一流考生”!    
    普林斯顿、哈佛、耶鲁等美国一流大学都采取“高考考分+平时成绩+综合素质”的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标准。普林斯顿曾录取一个推售了大量童子军饼干的学生。他们在评价学生时,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人,让其社会性在各种公益活动、社团活动、课外的学术活动和文体活动中体现出来。    
    美国的SAT“高考”还有一个特点:每年举办七次,考生可以参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试。许多名牌大学在统计考分时,不管你考过多少次,只选其中最好的单科成绩。比如,你3月份的英语考得最好,1月份的数学分最高,就拿3月的英语和1月的数学申请大学。如果你觉得每年考七次还不够,还可以继续考,直到你不愿考为止。    
    中国的高考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考生心理压力太大,因而患得患失。“一模”、“二模”、“三模”都没问题,偏偏高考出问题。据报道,2003年高考后,北京市教育心理学会调查2000余名分数较高的复读生,约80%高考成绩仍无法提高。本来考分就较高,复习一年,大多数人的考分不升反降,显然是心理因素作怪!    
    我们这一代人对高考有着极其特殊的感情。没有高考赋予我们神圣的竞争权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但历史发展到今天,高考已日渐显露其落后性。我并不主张取消高考,也不主张降低标准。我反对的是“认分不认人”的不合理、不科学的高考招生制度。我极力推荐“既认分又认人”的更科学、更合理、更公平、更完善、更严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选拔人才的“三合一”(高考成绩+平时成绩+综合素质)标准。     
    (来源:人民日报)    
                                              高考分省命题范围要扩大     
    据新华社电,教育部部长周济近日表示,要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分省命题范围,同时要努力探索和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逐步改变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       
    周济是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作关于普及义务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报告时作上述表示的。他说,目前教育部已在550个试验区推进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如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改变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又如,将部分示范性高中名额均衡分配给区域内每个初中,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有利于逐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问题。       
    周济表示,要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分省命题范围,到2006年,北京、天津、广东、山东、福建、辽宁等16个省份实施了自主命题,覆盖全国六大区域和考生总数的65%左右。逐步扩大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的院校范围和招生数量,2006年新增11所高校参加自主选拔录取试点,试点高校达到53所。    
                                              解高考招生制度之“结”    
                                                           孙复初 (清华大学教授)    
    有人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难解的“结”。由于高考指挥棒是造成全国应试教育盛行之“源”,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把指挥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变成指挥素质教育的指挥棒。       
    解开这个“结”有以下几条思路:       
    第一条思路是实行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办法。高考成绩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高中三年一贯优秀才是真正优秀。       
    高、初中阶段都应恢复应试教育前的三年制课程设置,每门课都随着平时上课在期末考试评分。建议将高考科目增到6~8门,每门课考试60~90分钟,三天考完。各大学根据不同专业确定不同的考试科目,并对每个科目确定不同的比例计入总分。例如英语,不同专业可按不同比例(100%、80%、50%)计入总分,或完全不计入总分。其他科目与此相同。各专业计分的主要科目的高考成绩若和平时成绩有很大差异,允许录取院校对该生单独复试。       
    高考录取要参考平时成绩,对各中学恢复正常的全套课程设置,稳定正常教学秩序,督促学生业务学习全面健康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     
    第二个思路是选拔有培育前途的“偏才苗子”的问题。目前我国部分大学有招收特长生的制度,例如体育、文艺有特长的可以降分录取。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或发明创造能力特别强的学生都不在特长生之列,这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目前按“全能”考试———高考来选拔。对此我们就拿考核选拔运动员苗子为例,我们不能要求国家运动员个个都是五项全能、十项全能。选拔运动员是如此,高考选拔大学生为何不应是如此?       
    若按当前高考“全能”的要求,当年钱钟书、吴晗这些大师就上不了大学。这20多年来,我们的高考招生制度,把多少有天赋的“偏才苗子”拒之于大学门外?       
    为此,建议部分高校扩大并改革特长生的特招制度。由这些高校举办部分“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和“发明创造能手”夏令营和冬令 营。通过入营资格考试的高中学生在营中接受特殊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选拔确有天赋的苗子。由高校导师组成“伯乐”小组面试,确实优秀者在高考中降分录取,降分幅度可大于20分。       
    招生制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决定了并指挥着全国中小学办学的方向。建议由各方面专家共同会诊,提出一个或几个方案在全国试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增补册《当预言成为现实》风向哪边吹:中国高考改革动态(二)

                                              2008年高考改革三大方向    
    日前,记者在“教育之乡”南通举行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探讨会上获悉,2008年高考方案将作重大调整。有关专家透露了三种改革意向方案,这些方案目前正在调研之中。    
    2008年高考怎么考?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透露改革的大思路有三个方面。一、确定功能定位:把选拔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分开,也就是说要完善会考,基础教育要通过会考完成。二、要实行分类考试,考清华、北大等本科院校的如果和考职业教育的用一张卷,题目很难出。所以,可按不同的院校出卷,职业学校由地方出题,全国的本科院校考试统一出题,研究性大学还可以加试、面试。当然,前提是逐步实行高校自主招生,而不是统一考试。三、改变分数是唯一标准的录取方式,分数可作为主要参考,同时考虑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也是个亟待克服的难关,要杜绝虚假现象和保送生腐败现象的滋生,所以改革要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逐步展开试点、扩大推行。谈松华强调,科目改革不宜多动,必须要由知识点的考试转为学习能力的考试。主要考能力,这些是加班加点加不出来的,美国就是这样考的。比如英语可以纳入社会资格考试,像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样,需要时再考。总之,逐步加大学习能力考试已成改革大势所趋,对知识点的考核会越来越小。    
    谈松华说,高中课改已在江苏、广东、宁夏、海南四地率先试行,这意味着这届毕业生的高考模式将与往年不同,也就是说,2008年高考方案将作重大调整。目前,调研组正在对高考问题进行深入调研。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高考阅卷组长透露:今年高考作文可能增为70分        
    据龙虎网报道,“现在增加高考作文分值的呼声很高,明、后年高考作文很可能要继续加分,可能是70分,甚至更高”。这是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复查组组长何永康在十三中一场高考作文讲座中透露的信息。    
    (来源:龙虎网…“南京日报”)    
                                   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解读广东省高考新方案(节选)        
    近日,经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报国家教育部核准备案,广东省教育厅正式印发《广东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改革方案》(以下简称高考新方案),2007年起广东省将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实施高考新方案。        
    ……       
    高考新方案的三大变化是:        
    l。 高考新方案中,考生可分文科或理科分别选择考试科目。必考科中的数学科分为数学(文科)和数学(理科);指定考科分为“文科基础”和“理科基础”;任选考科目按文科(历史、思想政治、地理)、理科(物理、化学、生物)分为两大类;考生在每类中任选考。录取时分别按文科、理科划分录取分数线。       
    2。 高考新方案中计分方式团应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及适应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需要,从现行的采用标准分计分改为采用原始分计分。……     
    3。 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依据之一,将有助于促进对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是高考新方案对高中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积极呼应。先在部分高校试点,逐步推开。    
    ……    
    (三)高考新方案有利于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    
    ……       
    (四)高考新方案从多处体现减轻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减负。       
    1。 实现按文科、理科不同发展方向的减负。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角度出发,分别确定报考文科类专业或理科类专业应具备的基础,让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分别报考,考试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适应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引导学生形成学科发展倾向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 按照课程目标要求,数学科分文科类和理科类,减轻了侧重人文社会学科方向发展考生的学习负担。       
    3。 文科基础、理科基础在考试内容上体现减轻学生负担。只考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共同必修部分内容,即学生通过正常的学习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4。 文科基础、理科基础在考试难度上减负,将全部采用选择题。    
    5。 英语口语考试提前至4月份进行,减轻考生在备考上的负担。    
    ……    
    (来源:广东省教育厅)       
    本册为媒体宣传,仅供参考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从吃蟹的勇气到吃蟹的智慧(一)

                                          从吃蟹的勇气到吃蟹的智慧                               
                                                      ——我看复旦的“一面定终身”    
                                                                          黄全愈    
    当我听说复旦要第一个“吃螃蟹”,很感兴奋!如果北大不改,再过几年,复旦的毕业生,恐怕很快就要压过北大的风头。         
    然而,要我评价复旦的自主招生,又很感为难,怕“站着说话不嫌腰痛”——不得不对改革中的新生事物说东道西。好在这个新生事物在战战兢兢中经受了人们苛刻的挑剔,因而我也可以在“指点江山”时不必背沉重的十字架。         
    许多人拿高考的“一考定终身”来责难复旦的“一面定终身”,说复旦是“五十步笑百步”。         
    其实,生活中有不少“一面定终身”的事。例如,所谓“一见钟情”,并不是“一见”就“钟情”的,早在生活中的数不胜数的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中已千万次地锤炼了择爱标准。这就是说,之所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因为有“众里寻她千百度”作了坚实的铺垫。无来由的“一见钟情”恐怕是很少的。因此,我以为复旦的“一面定终身”,不仅有第一个吃蟹的勇气,也有第一个吃蟹的智慧。         
    无论是面试,还是笔试,都只是检测的方式和手段,关键是我们通过这种或那种检测手段来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并且通过这种对人才的选拔,向社会、向大众传达一个什么信息。比如说,你选拔的是高分高能的一流学生,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一流考生,那么,你就用你的选材标准向社会传达了一个清晰的信息:大家都应该培养高分高能的一流学生。也就是说,看一个高招模式是不是合理的,首先要看它的选材标准是什么?然后,再看这种模式的检测手段是否能筛选出所设定的人才。简言之,什么是我们的选材标准?用什么方式或手段来选择我们认定的人才。         
    中国高考“认分不认人”,在于以得高分的考生为人才,在于以笔试为检测人才的手段。正是高考的谬误导致了今天“全民皆考”的应试教育。         
    如果说,复旦“吃蟹”的勇气表现在针对现今高考的弊端设计了“一面定终身”的自主招生的方式的话,我更欣赏复旦“一面定终身” 的“吃蟹”智慧。         
    可以说,面试这种“面对面的双向交流”比笔试那种“面对纸的单向交流”更合理,更科学。因为,教授、专家们可以根据他们心目中“众里寻她千百度”的人才标准来选人才。经过五个教授和专家“面对面”地选拔出来的人才,远比隔山买牛式的“面对纸”地录取学生要科学、合理得多!毋庸讳言,尽管有过五关(没有斩六将)——过五个不同的专家、教授的面试和筛选,其中仍然难免有人为的偏爱和喜好。但是,总比笔试以某些一成不变的、现成的标准答案来筛选人才更能识别、甄别各种类型的、有性格、 有特点的多姿多彩的人才。同时,我们也可以反问:笔试就没有人为的偏见和喜好吗?标准答案本身可能就代表着某种偏见或喜好,何况作文一类的批改,同样有个人的偏见和喜好。为什么我们能容忍笔试中改卷者的偏见和喜好,就不能容忍面试中教授或专家的喜好呢?更何况笔试中的改卷者是“深藏不露”的,是可以不负责任的,而面试中的评判者必须坦然地面对面地承担责任。         
    从学术层面上说,面试的要求更苛刻。笔试需要读和写,面试需要听和说。美国天赋教育的“童子功”之一是培养孩子的“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聆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