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第2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厂带来了不可缺少的制造经验,甚至在很在程度上,正是那些熟练的外国技工保证了上百家新建工厂的加工水平以及产品质量。

    现在史司之所以会直截了当指出史腾阁方案中的“缺陷”,其立足点正在于船厂的四百名熟练技工,曾参与过“镇远号”铁甲舰的建造以及勃兰登堡级铁甲舰建造他之所以会这么说,却有着他的道理。

    “即便是在德国,在什切青的船厂之中,在建造勃兰登堡级铁甲舰的时候,工厂投入的熟练工人至多也只有百人左右,其它的工人完全是从厂门外招聘,他们中固然有熟练的工人,但相当一部分工人的经验几乎为零……”

    史司说的事实,在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会像北洋公司这般,长期雇佣数量从此众多的工人,在某些工厂那是因为长期生产,而在拥有近万名工人的仁川船厂,其实只需要三千人就能满足现在的生产需求,但他们却聘请了三倍的工人。为了让这些工人获得工作经验,他们每周实际工作时间只有不到十八个小时,其它工作时间更多的是在学习。不过额外的工人是以政府提供补贴的方式聘请的。

    也正是这种工人养成,使得史司对仁川船厂充满了信心,认为他能够建造更大的军舰,甚至建造主力战舰。当然,前提是他们愿意自行建造。事实上,作为公司派往中国的造船工程师,史司更渴望通过建造一型军舰,向公司展现自己的价值。

    史司以及他的三十几名同事,并不是北洋公司聘请的,而是以技术交换的方式由德国公司派出,他们将协助北洋公司掌握造船、机械生产等各方面的技术,而德国公司获得的则是包括低合金钢以及渗碳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

    不过德国人在技术人员派遣却留了一手,他们并没有派出最优秀的工程师,而选择了史司这位从鲁道夫?哈克便始终是“副总工程师”的船舶工程师。若是是换成普通的工程师,或许会将这五年时间简单的视线为“海外工作”。

    但对于史司这位在过去的近十几年间,一直隐藏于“巨人阴影”下的船舶工程师来说,他却将这五年视若个的机遇,甚至他觉得这里或许是他实现人生梦想的最后机会,只要抓住这个机会,他才有可能挤身成为德国最优秀的船舶工程师,而不是隐于巨人的阴影之下。

    “既然设备上、经验上,都没有问题,那么为什么还要这么保守呢?”

    瞧着桌面上的那艘6500吨装甲巡洋舰草图,史司反倒是觉得史腾阁实在是太过于保守,正如“平波级”巡洋舰是AmiralCharner级装甲巡洋舰的缩小版,其设计的大型装甲巡洋舰不过只是AmiralCharner级装甲巡洋舰的放大版。

    完全没有任何新意的拷贝!

    “不是保守,而是稳妥!”

    迎着史司反问,史腾阁从桌上的烟盒中取出一根烟来,默默的点燃它,然后道出了他的顾虑。

    “我也知道,现在船厂的设备、工人,甚至技术,都能够满足建造主力战舰的需要,但是……”

    话声微微一顿,史腾阁深吸了一口烟。

    “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按船厂的日裔工程师的介绍,他们在建造严岛号时,尽管有法国技师的指导,但依然碰到了很多技术上的问题,虽然没有完工,但是他们相信其质量远无法同法国人建造的松岛号相比,每一吨军舰都需要几百元,建造两艘装甲巡洋舰去试验一下,总好过建两艘战列舰进行试验的好,这样慢慢的来,虽说慢了点,可风险也很小……”

    史腾阁的想法非常简单,既然只是尝试,那就省点钱,而两艘巡洋舰不过才13000吨,省下来的钱足够建一艘主力舰了,等经验积累下来了,再上马战列舰也不迟,至少不会给府中造成太多的经济压力。

    当然更重要的是,巡洋舰从来都不是舰队主力,自然也就无需担负重任,可战列舰却不同,它不仅是舰队的主力,还是舰队的象征,自然需要担负重任,而一艘质量不佳的战舰在战争中又岂能担负重任?

    而在另一方面,因为船厂已经在法国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建造“靖海号”装甲巡洋舰,已经获得了建立4700吨军舰的部分经验,建造6500吨级的军舰无疑更为稳妥,虽说迈的是小步,但却没有多少风险,甚至在史司看来,如果建造时监造再严谨一些,完全不会有任何问题。

    无疑史腾阁的想法非常现实,而且极为可行,甚至这同样也是各国造船业正常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建造小舰向大舰一步步的迈进,逐步完成技术积累。

    但史腾阁的解释却无法让史司信服,不等史腾阁说完,便被他打断了。

    “可问题是,别人留给你们这么多时间了吗?”。

    (双十一,光棍节,什么时候这日子变成了消费的狂欢了……哎,还是回归其本质,让大家伙今天“脱光”吧,男女光棍们凑成一对是一对!祝大家光棍节快乐……)

 第75章 游说(第二更,求月票!)

    置身于这间可以用“空旷”来形容的办公室中,尽管是坐在桌上,但史司依然感觉自己似乎有些紧张,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或许是这间两百多平方米的办公室给予他这种感觉,就像是第一次进入教堂一般,紧张而又充满渴望。

    宽敞而又高大的空间会令人心生渺小之感,这是建筑心理学上的原理,对此史司当然不清楚,现在他只是看着那位穿着军装,在软木地板上踱步的元帅。

    因为铺设着软木地板的关系,尽管那位元帅穿着皮鞋,但踏在地板上却没有发出多少声音,他的指间夹着一根雪茄,雪茄烟于其指间弥漫着烟雾,他似乎是在思索着,犹豫着。

    为了让自己内心更放松一些,史司又一次把视线从元帅的身上,转向面前这张宽大的办公桌,桌上有几个文件筐,其中放满了文件。而真正吸引人的还是还有个特制的能保持定湿度的雪茄烟盒,他知道里面装的是同铅笔一样粗细的古巴黑色雪茄烟。元帅喜欢吸雪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不过只有了解唐浩然的人才知道,他只会在思索问题的时候才会吸雪茄,就像现在。

    在海军的扩充计划得到批准,派出代表往欧洲谈判购买军舰的同时,舰政处开始了新型军舰的设计工作,作为总工程师的史腾阁提出了一个相当稳妥的方案,以AmiralCharner级装甲巡洋舰为原型,放大建造一级6500吨左右的一级装甲巡洋舰。

    这个方案看起来无疑是极为稳妥的,不仅适合海军的发展。同样也适应仁川造船厂的技术能力。但是这个方案却在舰政处引起了争持。准确的来说是总工程师与副总工程师之间的争持,后者,也就是从德国来的船舶工程师史司,他认为应该建造一艘主力舰,以令东北海军实现实力上的跳跃式发展。

    但史司的这个建议却引起了轩然大波,且不说舰政处那边的争持,就是海军自己内部也有几种声音,一种是既然技术上允许。那就应该建造,一种是造主力舰太自不量力了,还有一种就是认为应该购买一艘主力舰,以增加海军的力量。

    一个建议搅得大家都不得安生,最终现在三个人都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前,等待着自己的拍板,可是如何选择呢?

    无论是造与不造或是购买,都有各自的理由与依据,站在海军的角度,自然是希望购买。就如同容尚谦这位海军处长一般,而在技术方面却产生了分歧。一个认为技术条件成熟,一个认为技术不成熟。

    如何选择呢?

    这是一个问题,若是以唐浩然的本意来说,他自然希望中国能够实现战列舰的自造,毕竟作为一个大国,战列舰不可能依靠购买,更何况在这个时代,战列舰是所有战舰中最具威慑力也是最为复杂的,对于建造条件的要求无疑也是最为严苛的,同时对于武备、装甲、动力装置、船体等分系统的设计制造能力以及整合能力也有着极高要求。要判断一个国家造船工业乃至综合国力的真实水平,那么考察战列舰的建造情况足一个非常直观和极具权威性的方法。

    如果东北能够建成战划舰,那么无疑将会向外人“说明”,东北实业的强大,并以此提醒关内的人们,谁才是未来中国的希望,政治上的声誉无疑是极为诱人的,尤其是对于唐浩然这个并不怎么讨传统士林喜欢的的“乱臣贼子”来说更是如此。

    但真的有这个实力吗?

    “我们真的能这个能力吗?”。

    转过身,停下脚步的唐浩然将视线投史司,投向这个已经可以用生硬的中文进行简单对话的德国工程师。

    “元帅阁下!”

    元帅的询问让史司的心底只是一阵激动,他知道眼前的元帅同样心动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剩下的问题只是说服他,说服他相信这个选择没有任何错误,于是他深吸一口气,以按下心底的激动。

    “元帅阁下对西洋的了解是众所周知的,那想来元帅阁下一定知道,在半个世纪前,普鲁士的几乎没有海军,甚至在战争期间,弱小的不值一提的海军,只能龟缩于港口中,就连同商船队也是如此!”

    出人意料的是,史司并没有直接回答唐浩然的问题,反倒是给其上起了历史课来,可实际上唐浩然却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了解德国,所谓的“西洋通”不过只是建立在巨人的肩膀,剽窃后世的成果罢了,可稍微一想,也知道那会德国的海军并不强大,德国的公海舰队那可是二世皇帝的事情,好像就是现在这会才开始崛起的吧。于是只能默默的点点头。

    “1848的“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中,当时的普鲁士海军的力量就极为薄弱,在那场战争中原为丹麦领地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想要并入德意志联邦,而作为波罗的海主要海军强国的丹麦海军,因此封锁德意志北部与波罗的海沿岸的所有海上贸易,此时英国与荷兰宣布保持中立,奥地利海军远在地中海无法驰援,德意志联邦本身没有海军,德北的海上贸易完全停顿。1850年战争结束,获胜的丹麦海恢复了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区的统治……”

    德国的历史瞧着似乎与中国有些相似,听他这么一说,唐浩然倒是找到了与中国的共通之处。

    “战争的教训是痛苦的,这时德意志各邦终於觉得有必要建立一支自己的海军,於是法兰克福国民大会授权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表弟艾伯特亲王建立“德意志皇家舰队”,当时德国的造舰工业还很弱,船舰主要是向英国订造,人员训练也很差,常常发生海难造成不少悲剧,不过这至少开始了德国的海军之路……”

    似乎与这正是后进海军的道路,战争的教训使得一个大陆国家开始走向海洋,史司的“历史课”让唐浩然意识到,历史上曾经被行英国人视为眼中钉的德国海军,原来也只是一个只有短短几十年历史的“婴儿”,甚至直到现在,也谈不上强者。

    “在普法前夕,针对自身海军力量薄弱的缺陷,普鲁士政府一直热衷于海军的扩充。然而当时,普鲁士的造舰工业发展落后,海军装备的主要军舰大都依赖从国外定制,这对于新生的德意志帝国而言无疑是不可接受的,为此德国海军部曾与伏尔铿公司商谈有关自行建造铁甲舰的事宜。但是在当时的德国,此事对多数人而言风险无疑太大,使得谈判处于停滞状态。”

    史司提级德国的历史时,无论是唐浩然也好,还是之前持反对意见的史腾阁也罢,即便是主张购舰的容尚谦也同样处于沉思中。

    “确实,反对者的意见确实很充足,当时德国甚至没有建造超过4000吨商船的经验,更何况是铁甲舰,所以这场谈判从普法战争前,直到普法战争后,双方争持了几年的时间,当时反对者也是希望通过逐步发展的方式,用十年的时间去发展德国的造船业,由小至大的建造军舰,这样的确非常稳妥……”

    注意到三人都在倾听自己的讲述,史司知道能否说服他们,就全在最后一句了。

    “但是最终造舰工程师鲁道夫?哈克却说服了海军,令其相信——世界不会给德国十年的时间去等待,同样也不会给德国海军十年时间,他果断的承担起了责任,并获得了成果成功,1873年由伏尔铿建造的德国第一艘国产铁甲舰“普鲁士”号顺利下水,从而使得德国造船和钢铁行业在世界的声誉获得显著的提高,德国海军的造舰订单从此留于本土!”

    作为鲁道夫?哈克那位德国军舰建造史上的传奇人物的助手,史司曾参加过“普鲁士号”的建造,自然深知其中内幕,这会提及旧事时,他的语气依然显得有些激动,以至于最后他直视着唐浩然,继续说道。

    “二十年前,德国的造船业所拥有的技术、设备都远逊于今天的仁川船厂,但是德国通过一次技术上的冒险,完成了造舰业的跳跃式发展,从而为成为欧洲造船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今天,同样的问题不也正如二十年前一般,摆在元帅阁下的面前吗?”。

    发出这声反问之时,史司的话声微微一顿,注意到元帅一副思索的模样,便继续加重语气说道。

    “诚如那一年德国面对的选择一般,世界是否会给中国十年的时间去完善造船业,积累造船经验?是否会给中国十年的时间,让中国海军去等待他的主力舰?”

    此时史司已经全然不顾自己毫不客气的话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但他知道如果自己不说的话,那么他的梦想恐怕就会破灭,五年,五年中有太多的变化,而现在他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说服唐浩然接受他的建议,同意他的造舰方案。

    (双十一,光棍节,什么时候这日子变成了消费的狂欢了……哎,还是回归其本质,让大家伙今天“脱光”吧,男女光棍们凑成一对是一对!祝大家光棍节快乐……悲剧的我依然在码字!)

 第76章 道路(求月票!)

    是否会给中国十年的时间,让中国海军去等待他的主力舰?

    会给十年的时间吗?

    眉头紧蹙着,对于历史唐浩然比谁都清楚,尽管他相信未来十年,只有那个老娘们不会再干出“向十一国列强宣战”的蠢事,战争就不会降临到中国的身上,尽管现在的蝴蝶的翅膀已经令历史变得面目全非,但相比于历史上同期,现在的“我大清”无疑更加强大了,去年那场利索的“东北战役”尽管结果让人瞠目结舌,但却没有撕破“我大清”的那层老虎皮。

    而在另一方面,在战争结果的刺激下,通过一年的锐意进取,现在的“我大清”非但拥有亚洲最强大舰队,同时还拥有亚洲最强大的现代化陆军,这陆军可不是淮勇、防军,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西法建制和操典条令的新式陆军,如若包括东北军在内,现在的“我大清”可是拥有13个师、11个混成旅,三十余万新式陆军,论规模超过晚清新军的规模,论战力——嗯,即便最不争气的八旗新军在南苑的会操中的表现,也让洋大人们跌破眼镜,虽有不足却依然赞誉有加。

    再过两年,待到北洋舰队定购的新式战舰到交付后,北洋舰队的规模甚至有可能超过俄国海军,当然前提是在这两年间俄国海军不发展,但超过土耳其海军居世界第五完全没有问题,即便是现在,其吨位与美国海军相比也是半斤对八两。

    总之,现在的大清国披着的那张老虎皮,虽说瞧着被分成十份儿,可在西洋人眼里,即便是自己都不算是军阀。这大清国的武力值还是相当“牛”的,有了这份武力值摆在那,非到万不得已,没有那个国家会再次挑战大清。

    可问题在于,自己可等不了十年,更准确的来说。历史没有给自己十年时间去慢慢的发展,慢慢的完成实力的积累,尽管厚积薄发是唐浩然制定的计划根本,但那是对国内,不是对国外,俄罗斯的威胁就是根心头刺一般,压的唐浩然几乎喘不过气来。

    相比于历史上的俄罗斯,未来中国所要面对的俄罗斯将是一个更加强大的对手,远比另一时空中日俄战争中的俄罗斯更为强大。正如最初的意料一般,在俄罗斯吞并日本后,日本移民便出现在远东,不过并不是日本人主动移民,而是俄罗斯主动“邀请”的——十余万日本劳工进入远东参与铁路的修建。

    对日本的战争使得俄罗斯充分意识到西伯利亚铁路的重要性,即便是在战争期间,他们依然固执的修建着铁路,而现在战争结束了。俄国人不仅没有放缓铁路的修建,反而因为廉价劳动力——日本劳工的使用而得到加快。

    另一个时空中。西伯利亚铁路每向东延伸一英寸,距离战争的爆发就近上一分,而在这个时空中呢?道理是相同的,铁路完工之时,甚至就有可能是战争爆发之日,到那时。中国海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