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第3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沙皇独裁统治,不但是俄罗斯人的解放,也是俄罗斯的国家的解放,这不正是革,命者的本份吗?。”

    “革,命者的本份!”

    乌里扬诺夫重重的叹口气,然后闭上眼睛说道。

    “可是,你应该知道,沙皇的力量实在太过庞大了!”

    他的话换来的只是明石元二郎的一阵嘲笑。

    “可是强大如沙皇,他的军队也在远东遭受了重创,现在,有近六十万俄罗斯军队被我们包围于远东,还有五十万援军在西伯利亚,现在,俄罗斯在欧洲地区还有多少军队?相信我,随着我们在后贝加尔的胜利,沙皇为了挽救失败,他们必定会把更多的军队抽调至西伯利亚,到时候,整个俄罗斯都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力量真空……”

    “力量真空?”

    听到乌里扬诺夫的疑问,明石元二郎连忙在那里不断的添油加醋的解释了起来。

    “……总而言之,沙皇为了挽救失败,会不断的把力量调往亚洲,到时候其在欧洲地区的力量势必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消弱,到时候,革,命的时机自然也就成熟了,乌里扬诺夫,沙皇的力量或许庞大,但是你们却有人民的支持!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民是否支持他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会不计代价的帮助他们。

    “而且你们还将获得一个强大盟友的全力支持!”

    说到这里,明石元二郎已经从口袋内取出了一张支票,然后朝前一推。

    “这是两百万元,了表我国对贵国革,命事业的支持!”

    面前的支票让乌里扬诺夫一愣,看着这张支票,他犹豫着是否应该接受,在战时接受敌国资助算是什么呢?

    “革,命需要金钱,需要武器!这只是第一笔资助,以后我们的支持将是源源不断的!祝贵国革,命早日获得成功!”

 第265章 释放(求月票)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潘多拉打开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在潘多拉打开盒子以前,人类没有任何灾祸,生活宁静,那是因为所有的病毒恶疾都被关在盒中,人类才能免受折磨。由于潘多拉的好奇,灾难与瘟疫逃出来,从那时起,灾难们****夜夜、处处为害人类,使人类受苦。”

    五千万可以干什么?

    这是一个命题,实际上这个命题倒非常容易回答,一艘镇海级的造价为834。75万元,一艘定波级装甲巡洋舰的造价为492。3万元,一支汉式步枪的制造费仅为1o。25元。五千万元可以购买6艘镇海级战斗舰,可以购买十艘定波级装甲巡洋舰,或者近五百万支汉式步枪,而根据东北军编遣组成,五千万可能以组建二十个步兵旅。

    如果放之于工业,那么五千万则可以办更多的事情,比如规模庞大的堪称亚洲第一兵工厂的沈阳兵工厂在过去十年间的累计总投资不过只有两千一百万元,至于大连沙河口机车制造厂的总投资仅只九百万元,再加上鞍山钢铁公司,这才勉强只有五千万元。

    五千万!

    真是的一笔巨款!

    五千万可以用来干很多事情,但是五千万可以打败一个当世列强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英国人与布尔人的战争于19o2年结束,这场与南部非洲小国小邦之间的战争消耗了英国人5亿英镑军费。

    而在东北与俄国之间的战争中,通过提前出售公地、加征“地租”等一系列的方式东北准备了多达十五亿元的特别战费,即便如此,还在国内外行了十亿元的特别债券作为战费的补充,如果有必要的话,还会再次行债券。

    总之一句话。五千万,对于一场战争来说根本就是九牛一毛,或许可以影响一场战役,但绝不可能击败一个国家。

    但是。如果用对地方的话,也许,五千万甚至有可能改变历史。

    早在战争爆之初,已经策划对俄国展开“试图”的明石便已经握有百万元的工作经费,这笔经费绕过的情报局。同样也绕过了参谋本部,而是由总督本人以“机要费”的名义划拨。第一笔经费高达两百万元,在得到这笔钱的第一时间,明石便将这笔钱分给俄罗斯国内的各****,这一恰到好处的“适时提供”,使得陷于困难重重的反对派们,好象起死回生一般,一下子就恢复了生机。一度受到挫折的行动计划也随之得以继续执行。

    开展大规模示威运动的日内瓦决议,在充足的经费的支持下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在宫廷暗杀行动暴露后,多数俄罗斯革。命党员惨遭逮捕。其国内的反对派、革,命党的领导成员兵分两路,东奔西走进行党的重建工作。柴可夫斯基、加邦神甫、绍斯基等人,继续潜伏在俄国国内,负责恢复组织和鼓励反对派成员重振士气;希利雅克斯、杰加诺基、切尔克索夫等人则负责购买武器,以在俄国国内掀起一场新的革命浪潮。

    在俄国的反对派、革,命党表现出了这一诉求之后,明石元二郎自然是给予全方位的合作——以政府的名义在欧洲各国采购武器,以支援俄罗斯革命。革命社会党和波兰社会党因以工人为主体。他们不愿意使用步枪,更乐意使用便于隐藏的手枪。而以农民成员占多数的芬兰和高加索的各反对派却异常欢迎步枪。

    对于他们的要求,明石自然一一加以满足,他委托各地领事馆内武官在奔走购买步枪。那些武器大都是在政府的名义采购的,但任何人都能看出,那种采购根本就是掩藏耳目,因为他们采购的武器是各式各样的,其中既有法国人处理的旧武器,也有兵工厂生产的新式武器。购买武器并不困难,只要有钱,就可以购买到足够的武器,而且除了明石元二郎以及领事官员们千方百计的购买武器之外,各党自身也积极物色和购买各自爱用的武器,就连没有参加同盟决议的民权社会党和崩德党,也在为得到武器而到处活动。

    实际上,最困难的问题是把武器运往各地。俄罗斯内部的革命党一旦掌握了武器,便会一跃而成为斗志旺盛的“叛乱部队”,他们的叛乱会影响整个战局,因此,俄国政府的情报人员自然要对武器的动向特别关心和密切注意,从而也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加强侦察和破坏运输工作。把大量的危险物品躲过俄国情报人员的密切监视,运往俄国境内进行秘密活动的**党党员所在地,确实是件冒险的事,。

    尽管这样,由于得到了俄国内部反对派的帮助与合作,明石还是设法完成了往俄罗斯内部输送武器的任务。早在六月中旬,明石成功地把枪支从瑞士的哈尔用铁路运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科尔涅德商会,那是北洋贸易公司在欧洲的代理公司之一。三万六千支步枪都要检查,用特制的箱子装好后装进马车之中,再乘人们不注意时运出去,确实是煞费了苦心。紧接着是海上运输问题。为了运输的需要,科尔涅德商会新买了一艘一千吨的货船,以用于在各地运输物资。而这艘船是北洋贸易公司伦敦分公司经理柳田威经手买来的以伦敦酒商德金一位无政府主义者为名义船主,由美国无政府主义者孟特尔借用。

    “特拉浓”号挂着英国国旗,伪装出航,于七月末驶离英国的纽卡斯尔港,到达英吉利海峡后,改变航向,在荷兰的符拉尔丁根港停靠。全部船员换成俄国**组织成员后,再继续沿英吉利海峡南下,秘密地在海峡的一个孤岛格尔济外海停泊。

    与此同时,武器先秘密运到北洋贸易公司驻英分公司。再由分公司负责将其装进大型货船船舱,佯称运往暹罗的曼谷,出港后在同一时间到达格尔济外海,实现了巧妙的会合。

    在海上进行的倒装作业。日以继夜地进行了三天。当时适逢气候骤变,作业极其艰苦。三天后,载着步枪三万六千支、弹药一千万、手枪三万支、炸药三十吨的“特拉浓”号,由俄国**党党员驾驶,悬挂着英国国旗一路北上。

    在得知其成功的将武器运抵俄国国内之后。激动不已经的明石元二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他在下面一抒情诗中,表达了这种快慰的心情。

    “功名何须寄王公,壮志展转千里风,

    成败青史任天书,白帆一片惊涛中。”

    正像明石元二郎最初的预料一样,得到武器的**派别摇身一变成为了战斗,他们在波罗的海各地起了暴动,波罗的海的成功,使得明石元二郎再一次策划规划更大的武器走私。

    因为高加索方面的运输格外困难。所以希利雅克斯一直等到“特拉浓”号顺利北航后,才急返回瑞士,苦心安排其它各项事宜。七月上旬,六万五千支步枪、一千二百万弹药胜利运抵地中海的马耳他岛。随后,在黑海的敖德萨和巴统卸下,被交付给了当地的反对派成员,以用于在当地掀起革命。

    八月初,在明石元二郎的多次要求下,参谋部终于同意将缴获的俄国的武器交给明石,以用于支持俄罗斯的“革命事业”。或许,在滨海地区仅仅只有不到十万俄军,但是那里的仓库之中却积压着数十万支“日俄战争”期间积压的武器以及大量的弹药,在得到参谋部的同意之后。那些缴获的武器被立即装船运往欧洲。

    “……起航后直驶芬兰和瑞典国境的托尔尼奥,然后南下再将武器分卸各地。”

    在火车包厢内,明石元二郎又一次同身边沈鸿烈规划着“特拉浓”号的航线,现在负有重大使命的“特拉浓”号,在既无海图又无船舶出入的海域,在北方航行。根据计划先在托尔尼奥和雅各布城附近。卸下了武器弹药,以支援当地的革命。

    而这一切,都需要他们提前规划好航线,毕业于海军军官学校的沈鸿烈现在正于英国留学海军,其是被征召过来配合明石的计划,因为那些船员并没有多少经验,所以其航线大都是出自沈鸿烈之手。

    “这一次,6军方面同意将二十万件武器运来,我个人的计划是波罗的海地区十二万支,黑海地区八万支,再加上于欧洲购买的三万支步枪,这些武器中的7o%都将用于支持俄罗斯社会党人的革命……”

    根据同乌里扬诺夫达成的协议,在未来的几个月中,他将会全力支持其革命,数十万件武器以及数千万元的经费,国内已经同意,全力支持他的行动,支持俄国内部的革命。

    “这么多武器运过去恐怕非常困难啊!”

    沈鸿烈不由自感叹起来,同时又拿着铅笔在海图上标注着。

    “现在,俄国人同意也知道我们在大力支持他们国内的反对派,他们在波罗地海派出了快邮船改装的辅助巡洋舰“亚洲号”,在黑海还有他们的舰队在巡航,总之,想把这些武器安全的运过去,难度确实不小啊!”

    “难度再大也在办到,毕竟……”

    话声稍稍一顿,想到那位总督大人的期待,明石立即激动的说道。

    “现在我们的行动能否成功将会关系整个亚洲的未来……”

    不!

    不仅仅只是亚洲!

    置身于总督府中,看着窗外的雨,想到林林总总的有关俄国内部动荡的情报,唐浩然默默的轻语一声。

    “还将影响整个世界的未来!”

    是的!

    世界的历史也很有可能被改变,毕竟,毕竟现在全力支持的那个人在另一个时空中可是一个鼎鼎大名的家伙,在另一个时空之中,明石元二郎只用了一百万元,就在俄罗斯掀起了一阵革命的狂潮,而现在,他已经花费了一千五百万元,其所取得的成就也远过另一个时空——此起彼伏的暴动、起义,正在消耗着俄罗斯的力量。

    “各地的**党和革命党相互策应灵活行动,出人预料地迅地实现了第一个目的。全俄人民已下定决心,要把骚乱活动持续到皇帝屈服于人民,并有充分满足人民要求的念头时为止。近来政府的镇压活动逐渐减弱,制止国内动荡和继续进行战争已明显面临困难。……在俄国本土、波兰、高加索和芬兰等很多地方已出现了暴动、破坏铁路、切断电线、抢劫兵工厂、拘留公务人员以及捣毁行政机构等行动。就已取得的显著成效看,可以预期原计划的未竟部分,必将全部彻底完成。”

    想到情报局的报告,唐浩然的眉头微微一扬,现在这场敌后的谋略之战,正在改变着中俄双方的力量对比,看似强大的俄国,实际上已经陷入了新的困境之中,对于唐浩然来说,所需要只是再加一把油,再使一把劲。

    此时此刻,明石以及情报局的工作网,已遍布于整个俄国的欧洲部分。可以想象这个在俄国掀起一场场武装暴动的工作网的威力会有多大。如果把足够的资金和武器提供给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全国性组织,不管是铁路、通信,还是金融的全国性组织就如同武装占领了那个国家一样。

    那么这样的谋略工作正是想起到这样一个作用:俄国无需等待东北军的进攻,就会彻底摆脱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事实上,在另一个时空中,在德国面临两线作战的时候,德国人正是通过放出那个人,并给予那个人以支持,从而瓦解了俄罗斯帝国。

    现在,明石同样选择了那个人,而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唐浩然选择了支持他,支持他对那个人的支持——三千五百万!

    这是唐浩然亲自批准的特别经费,这笔经费中的8o%将用于支持那个人的革命事业,有可能获得成功吗?

    凝视着窗外的雨,唐浩然反倒是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如果革命成功的话,自己释放出来的又将是什么?

    【马上就要515了,希望继续能冲击515红包榜,到5月15日当天红包雨能回馈读者外加宣传作品。一块也是爱,肯定好好更!】

 第266章 分歧(求月票)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在这个污秽不堪腐朽到顶的国家之中,唯一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希望的恐怕就东北,在东北方方面面都能让人感受到希望,在这里见不到呆然滞木清国人,有的只有那种充满朝气与希望的中国人,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而有别在满清愚民政策下的遭受奴役的清国人。”

    《莫理循日记》

    作为一名旅行家,莫理循早在八年前就从上海徒步旅行到达仰光,两年后又从曼谷到昆明,次年又作横穿东三省的旅行。1897年,莫理循成为《泰晤士报》驻华特派记者。在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清末民初的变革,莫里循始终在场,他有记者的锐利眼光和宽广胸怀,他报道了许多划时代事件。

    当然,他同样也见证了过去十年间,中国各个方面的变化,在东北与俄国之间的战争爆发之后,作为《泰晤士报》驻华特派记者他立即来到了东北,当全世界都关注着前线的战报时,他反倒是更关心东北,准确的来说是战争对于东北方方面面的影响,这是一直为外界所忽视的。

    “影响就是影响,有什么不能承认的。”

    面对提问,一名在农商部就职的官员的直截了当的承认道。

    “战争怎么可能不会对经济造成影响呢?战争当然会造成影响,而且是各个方面的。”

    此前,有很多欧美媒体报道称,东北并不承认战争“影响”到了经济,只承认是东北的经济完全进入“战时状态”。但于农商部的人士的表态显然否认了上述说法。不过,他们同样也认为,作为一个人口只有不到4000万人的刚刚完成工业化的地方政权,“贸然与列强开战”的情况下,只能断然实施战时状态,以谋求战争的胜利。不像俄国这样的大国,对战争冲击有着更强的抵御能力。

    但对经济的关注并不是他的全部,实际上,他还用超出其它的目光关注着东北的整体。

    多年来。作为记者莫理循曾多次来到东北,也正是在他的笔下将泾渭分明将中国人分成了关内人与关外人,在他的笔下,那些摆脱了愚民统治的关外人,已经锐变成了“截然不同人种”。那种截然不同不是歧视,而是一种赞扬,在那些人的身上,他看不到中国人普遍具备的麻木不仁。而现在,在战争期间,再一次来到东北之后,莫理循所受到的冲击却是空前的。

    “在铁路两侧的移民点中,我随处可以看到武装起来的中国平民,与战争爆发初期,因对俄罗斯的恐惧而导致清国各地人心惶惶不同的是。关外的民众尽管受到战争的直接影响,但是他们却没有表现出任何恐惧,反倒是一如既往的坚定的站在东北地方当局的一方……武装起来的平民,不仅保护着铁路,保护着东北军的后勤线,还直接参与到这场战争之中——移民点的“俱乐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