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勉强也算是个景,若是洗温泉的时候有几个漂亮的朝鲜侍女于一旁侍候着,到还值得一往……

    “承恩祠,”

    与唐浩然想象的“温汤美人”不同,唐绍仪道出了三字来。

    “承恩祠?”

    唐浩然好奇的重复道。

    “就是朝鲜官府于前朝万历年间为感激明军击退倭寇之恩筹资所建,据说祠后还埋着数千前朝将士遗骨!”

    听到这里有为明军修建的“承恩祠”,唐浩然顿时来了兴致,连连说道。

    “朝鲜还有这地方?那咱们可得去看看。”

    若是真有“承恩祠”,可一定要去拜祭一下,毕竟,埋骨于此的明军是自己的同胞,而且明日的大事……嗯,若是英灵在天的话,希望他们保佑自己吧!

    “先前与汉城的时候,我曾听朝方外务衙门的官员说,“承恩祠”就在汉城附近,若是骑马的话,来回估计得两个钟头,今天这天色……”

    瞧着天色已完全暗了下来,唐浩然点点头说道。

    “天色确实晚了点,嗯……”

    沉吟良久,唐浩然望着山丘外于幕色中起伏的山岭,默默的说道。

    “待到明日事毕了之后,咱们一定要过去一趟!”

    明日……但愿祠中所供的大明将士保佑一切顺利吧!

    碧蹄馆驿站中的唐浩然向着前朝的将士魂灵祈祷的时候,在城内的南别宫,这自明朝几数百年间历代使朝华臣下榻之处,现在却是驻朝大员驻辕之地,通亮的电灯将南别宫映的通亮,橘色的灯光下,穿着号衣的淮军卫兵来回巡视着。

    在这大臣驻辕的南别宫,却不见朝方仆役,便是一仆一佣亦是来自于国内,数年前宫内朝方仆役泄密后,在迫令朝方斩杀宫内的数十名太监宫女后,为驻朝大臣的袁世凯便从国内招来仆佣,此事倒也见证明了袁世凯于朝鲜专横跋扈。

    但也就是靠着这专横跋扈,使得朝鲜正出王与后“两殿”之外,这汉城又有了“相问南别”的说法,这朝鲜的政令要先问过袁世凯后,方才不至引起麻烦,也正因如此,有些朝鲜官吏才会把门拜到南别,从而获得晋升,而以驻朝大臣之名总理朝鲜的袁世凯也乐意以推荐“事大派”的方式插手朝鲜政事。

    也恰因如此,这南别宫大多数时候,每当夜幕降临时,但会热闹非常,于宴会上袁世凯与朝内外“事大”者联络感情,谈论国事,而今日,这南别宫却显得有些冷清——新任驻朝大臣已经人到碧蹄馆,只待明日朝鲜王与百官郊迎之后,两位大臣即会于南别宫交接,换句话来说,人走茶凉。

    虽是人走茶凉,但袁世凯毕竟还有些余威,就像今日邀来的闵泳翊,这位闵妃外戚虽知袁世凯明日将离朝鲜,可却依然不得不来这南别宫与袁世凯畅饮。

    其实闵泳翊与袁世凯,在早些年倒是极为亲近,当时袁世凯以帮办军务之身为朝鲜训练新军,而其与闵泳翊正是那会认识的,两人关系当年因逮捕“大院君”极为亲近,不过却又因后来袁世凯送“大院君”回朝而日趋恶劣,现在作为朝鲜的兼司仆所管辖的正是当年两人一同训练的那营步队;也正因其位置显重才得已成为是闵妃党的领袖人物。

    “子相,你我兄弟相识近十年,这几年,虽有些许误会,然兄职所在,于诸事不得不为之,还望子相老弟体谅!”

    说话的功夫,袁世凯又敬了一杯酒,酒是正宗的京师带来的二锅头,论其酒烈远甚于朝鲜烧酒,不过只是一个钟头的功夫,这闵泳翊便已经喝下了至少二斤烈酒,虽说其酒量颇佳,但也搁不住袁世凯这般劲,早已有八分醉意的他,虽明知自己不能再喝了,但袁世凯的话都说到这份上,且又先干为敬,他又岂能不给面子,连忙硬着舌头说道。

    “慰亭兄之苦处,小弟岂能不知,今日兄不再任这大臣一职,再无公事相绊,你我二人倒也能相许兄弟之谊,亦为快事……”

    舌头已经硬了的闵泳翊勉强着将一碗酒喝进肚子里,那人已经醉的不成了样子,可袁世凯却依是不饶的用其拒绝不了的借口,又连敬了数碗,不过片刻功夫,其便完全醉倒于桌案上。

    “子相兄、子相兄……”

    接连拍着闵泳翊的肩膀,见其都没有一丝反应,小心取下他的私章之后,袁世凯便对门外的佣人吩咐道。

    “去,告诉闵大人的随员,今天闵大人与我把酒言欢,让他们进来,让伙房备上些酒菜,莫要让慢怠了他们!”

    在做出这个吩咐时,袁世凯朝着北方看了一眼,嘴唇微微一扬。

    “唐子然,我这边可都办好了,你那边可就看你的了!”

 第13章 背华之罪(求收藏、求推荐)

    慕华馆是朝鲜王朝时期迎接中国明朝和清朝敕使的国宾馆,位于朝鲜都城汉城敦义门外,紧邻迎恩门,为举行郊迎等礼仪的场所。慕华馆与其旁的迎恩门作为朝鲜王朝“郊迎”中国敕使的场所,堪称是朝鲜“事大”的象征性建筑物。

    慕华馆也是中国使臣进入汉城的第一站,首先的功能就是郊迎。当使臣抵达碧蹄馆时,朝鲜国王、世子以及百官就已经在慕华馆与迎恩门前恭候使臣莅临。使臣在慕华馆接风洗尘以后,便进入城中了。使臣离开时,也在慕华馆举行饯别仪式。

    数百年来,明清两清的敕使正是经慕华馆,入汉城,南别宫),作为驻朝总理大臣的唐浩然,虽无敕使之名,但依然依着规矩先往慕华馆,而朝鲜亦需要根据“使来;必须百官郊迎其书”的规矩,国王、世子以及百官亲迎。

    如历史上任何一次华使来朝,昨天朝鲜官府便劳动民役打扫沿途村庄,并用黄土垫道,并派衙役巡视,清晨时分,汉城敦义门打开之后,朝鲜王的王驾以及百官侍卫便沿着刚刚垫平的道路前往慕华馆。

    郊迎十里,这是迎接敕使的规矩。

    在王驾上的李熙偶尔会朝左右看去,周围的侍卫持旗,旌旗猎猎好不壮观,在那猎猎旌旗间,他的心底却是一阵五味杂阵之感,尽管在内心渴望自立,无意再行“事大”,可于国中“事大”数百年,朝鲜以小国而事大,早已成为朝鲜之习惯及风俗,又岂能一日而改。

    想到那专横跋扈的袁世凯即将离开朝鲜,李熙的心底的抵触,多少淡去了一些,只是不知道那唐子然是何等人物?

    其当真是好相与的读书人?

    想到自唐浩然沿途与迎宾官的礼让,李熙倒是希望那人真如君子一般,最好如史书上那些谦谦有礼的敕使一般,若是如此,朝鲜又岂不能自立?

    心下这般思索的时候,一旁骑于马上的闵泳翊那摇晃着全是副随时可能从马上摔下的模样,却让李熙心底一恼,作为朝中的兼司仆,他竟然于昨日喝的烂醉如泥,如此这般若是落入唐子然之眼,岂不让他轻视朝鲜?

    轻视吧!

    轻视也好,这样他就会放松警惕,自己便能继续谋求自立!

    骑于矮马上的闵泳翊并不知道王上的想法,虽说清晨被袁世凯喊醒,可昨天喝的实在太多了,以至于他连上马都是靠着仆役扶上去的,这会虽说他有意坐稳,但浑身却没有一丝力气。

    “这袁世凯可真是的……”

    心里抱怨着,闵泳翊只觉浑身发软,若非抓住了马鞍只怕早已摔掉下马去。

    浩浩荡荡的队伍往着慕华馆走去的时候,朝鲜百姓跪立于路边,垂首不敢昂望,对于他们来说,迎接敕使是其得见天颜的机会,是一件足以向子孙炫耀的光耀之事。

    在朝鲜王与百官前往慕华馆的时候,早已离开碧蹄馆的唐浩然一行,同样在往慕华馆的路上,感受着周围传来的敬意,穿着一身官袍的唐浩然骑于马上,他的神情肃穆,拉着马缰的手心似乎冒出了些许汗水。

    “还有多远?”

    一旁的商德全闻声后,连忙答道。

    “大人,还有三里,估着朝鲜王应该已经到了慕华馆!”

    此时的商德全看似平静,可那平静的内心却不住的敲着鼓,他时而把视线投向身后的卫队——五百人,这是现下大人随行带来的卫队,至于其它人,嗯……都留于碧蹄馆营地。

    “一、二、一……”

    在碧蹄馆下方的营地上,六七百名穿着西式军装的卫队官兵正在操练着,随着军官和军士口令声,练习着齐步走,这是最简单的一项,当兵要先学会走路。

    不过在口令声中,这些卫兵总会出些差子,或是其中几人的步子没有跟上节奏,进而打乱了全排的步伐,以至于各排的队列完全不成样子,以至于朝鲜驿函瞧着那乱蓬蓬的模样,甚至忍不住笑出声来。

    昨日看他们倒是威风凛凛,没想到今日一操练,便现出了原形来,弄了半天,这当真是一群样子货啊。

    “叭……”

    棍子抽在身上火辣辣的痛,那剧痛让孙逸强吃痛的猛抽一口冷气。

    “一、二、一,就是左右左……明白吗?左右左,先是左脚再是右脚,”

    或许是因为这些士兵太不成气,以至于操练的军士手下一恼,朝着孙逸强的大腿,又是一棍,虽说那指粗的竹板瞧着不起眼,可抽在人身上却很是疼痛,不过只是两个来钟头,全排人差不多每人都挨了三四棍。

    “别以为特么大人不在了,便能偷得着懒,告诉你们,这军饷不是那么容易吃的,于营中一天至少要操练十三个钟头,到晚上,若是不把你练的一躺到床上就像滩泥似的,老子就便是你们养的……”

    军士骂骂咧咧着信誓旦旦表示不会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听着长官的话,孙逸强甚至都开始怀疑起自己的选择了——应不应该从军。

    先前在路上,他还以为那个军爷说的话,不过只是安慰话,可未曾想,昨个夜里在营中,军爷们告诉他们,现在有一个机会摆在他们的面前——从军!

    一个月包吃包住三两五钱的饷钱,着实不少,便是在码头上,他们累死累活的也挣不了那么多银子,可在码头上却胜在自在,那像在这,连学个走路都要挨上不知道多少棍。

    “告诉你们,老子在大沽的时候,挨了几千棍才知道咋走的路,在行伍里头,就是把你身上的百姓气打碎了,扔进这炉子里练成了兵……”

    嘴上嚷上,这人的眼睛一瞧,瞧着其中一人肩膀耷拉着,手中两尺长的竹棍便拖着啸声抽了上去。

    “把胸挺直了!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当兵若是连这都做不到,还是兵……”

    听着营地上传来的嚷喊声,李光泽、宋玉新两人无不是脸色沉着,他们时而踱着步子,时而紧张的往南看去,谁也没有说话,或者说,他们压根就不知道,应该说。

    若是,若是……

    不会的,不会的!

    在心里念叨着,宋玉新现在倒是后悔起来,为何当初不再劝上一劝,这一着棋未免也忒……

    “崇山兄,你说……”

    “杰启老弟,若不咱们下局棋吧!”

    虽说心里同样紧张,可李光泽却显得极为平静,取出怀表看了眼,

    “瞧着钟点,估计大人也差不多到地方了!”

    依如过去迎接清使入国一般,自沿途的一些村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用净土垫了道;路面还洒了水;有点皇帝出行时黄土垫道;净水泼街的隆重;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掩盖朝鲜的贫穷和落后。路边一栋栋简陋的草屋,那草屋瞧起来亦是破败不堪,给人一种随时可能坍塌的感觉。

    就在唐浩然感叹着朝鲜的赤贫时,随着的朝鲜迎宾官手指着前方。

    “天使大人,前面就是迎恩门,我国王上与百官已候多时……”

    顺着朝鲜迎宾官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座并不算高大的牌坊式的门楼,在一旁还有一栋宫殿式建筑,想来那便是慕华馆了。

    “我等速速前去,莫要让王上久等了!”

    话音一落,唐浩然便轻夹马身,马速快了些许,后面的卫队也加快了脚步,因为相隔里许的关系,敕使一行加快速度的一幕同样落在李熙的眼中,这一幕倒是让他的心底一松暗道。

    “看来这唐大人,也是个知礼之人!”

    过去敕使来朝,便是这一里之地,也会照着三里的慢慢走,以彰显他的“敕使”威风,而这唐浩然却全然不同,虽只是稍稍加快速度,不过就是快上几分钟,可瞧在朝鲜王与百官的眼中,却让他们颇是受用,心下顿时对唐浩然生出好感来。

    待到离迎恩门尚有百米时,唐浩然一勒马缰,跳下马来,稍整理下衣冠便朝着朝鲜王走去,朝鲜王与百官亦迎出迎恩门约五十米。

    依着袭自明朝的定规,在唐浩然距离尚有近丈时,李熙便深冲其鞠躬,同时出言问候。

    “敕使一路舟车劳顿,多有辛苦!”

    相比于李熙的恭顺,唐浩然的回礼则显得有些高高在上,只是搭手相鞠罢了。

    “大清驻扎总理朝鲜事务大臣唐浩然见过王上!”

    而这也恰说明了中国与朝鲜的关系,便是作为三品官的唐浩然于朝鲜,亦无须在朝鲜王先行全礼后回以全礼,地位高下因而自判。

    在官方式见礼的同时,唐浩然又细细打量了一下面前的李熙,这位便是所谓的“大韩帝国”的开国之君,眉宇间全没有一丝为人君者应有的气质,更谈不上所谓的“王霸之气”,甚至唐浩然心底还产生了一种错觉,眼前的李熙似乎与光绪倒有几分神似,嗯,就是那种气质中软弱。

    “使君之礼,小君不盛惶恐!”

    李熙忍着内心的不快,再次依着祖规行礼时,唐浩然则往前数步,扶其双臂,这次倒是没让其行全礼。

    “王上客气……”

    在众人的注视中,在其身后东侧数百米外的半空闪过一道红亮的信号弹时,唐浩然的笑容却突然一敛,沉声道。

    “又岂能掩王上背华之罪!”

    (今天两更,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求收藏、求推荐)

 第14章 鸿门(求收藏、求推荐)

    繁星高悬于夜空上,在夜色的笼罩下,一队士兵行走于水稻田中,此时的稻田半人深的水稻瞧着长势极为喜人。

    这稻田间显得有些泥泞,扛着枪的战士拖着脚上沉重的泥巴往前行进着,没有人发出任何声响,尽管有着些许疑惑,但是四十余天的训练,还是让他们本能的选择了服从。

    服从,不需要问题任何理由。

    无论是为何半夜离营,亦或是将备用军装交给民夫,这些都没有任何理由,唯一的理由是军令命令他们这么做。

    军令如山!

    在泥泞的稻田中行走着的吴鼎元于脑海中反复思索着这四个字。

    作为军人,他不能质疑军命,更不能去违背军令,尽管明知道这次行动的风险,能做就是服从军命,尽最大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抵达预备位置,待机发出信号。

    至于是成功还是失败,现在他已经没有心情再去思索了。

    这次自己是要把将来完押到唐大人身上了!

    从接受这个任务开始,他便知道自己的前程全押到了唐大人的身上,容不得他有一丝退缩,只能竭尽全力做到最好。

    孔庆塘朝着远处看了一眼,深夜里的山,发着紫黑色。象是要下雨一般,空气显得着湿湿的,整个的天空,和远处紫黑色的山连成一片,只有在黑暗里站定了许久,把眼皮合拢得只留一条细缝的时候,才能够勉强地把天和山隐约地分辨出来。

    作为第三营营长,他负责执行左翼的任务,此时他却感觉有些紧张,于脑海中反复思索着一个问题——能成功吗?

    成功之后,朝廷又会如何?

    诸多念头于心间浮动的时候,孙庆塘甚至有些后悔,为要投奔唐大人呢?中堂大人那边,表面上没有怪罪,可谁知道会不会……

    长官在想,吴佩孚不知道,他只知道埋头往前走着,行走在前方作为部队前峰警戒的他率领着一个棚的部队,感觉到前方似乎有一个身影。

    “有人!”

    就在发现那个身影的瞬间,旁边的战友也看到了,吴佩孚便立即冲了过去,边冲连指挥道。

    “王大个,从左边包抄,其它人跟我上!”

    那惊慌的身影发现这些人追了过来,试图逃开可不过只逃了几十丈,便被人猛的扑倒在地。

    “棚长,是个朝鲜百姓!”

    将人抓住的王大个子冲着棚长轻声说道。

    “¥#·”

    被扣在地上的百姓张着嘴,说道着谁也听不懂的话语。

    “咋办?”

    战友的问题让吴佩孚的眉头一皱,盯着那满面恐色的朝鲜百姓!

    杀了他!

    在心底浮现出这个念头的时候,吴佩孚抽出刺刀,尖利的刺刀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所有人都看着他。

    杀了他,只有杀了他才能保住大家伙!

    心有所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