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教育家主持同文学院。

    亦正因如此,唐浩然才会感觉如此疲惫——许多事情,他不得不亲自操办,以至于他甚至还怀自己是不是有“兼职癖”,就像现在除去朝鲜统监之外,亦是警备处处长、同时还是特区建设委员会委员长。至于警察学校以筹备中的海员学校以及同文学院。更是当仁不让的校长、院长。而之所以兼任一个个职务,一方面固然是希望把权力抓在自己的手中,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无人可用。

    无人可用的现实,一直困扰着唐浩然,直到现在,他不知道,除去自己出任院长之外,还有更好的选择。尽管对于教育他同样是个外行,可至少还知道教育的大致方向。

    “中华主义?”

    李光泽诧异的接了一声。

    “其实就是中国中心主义,说白了,就是华夷之辩!”

    华夷之辩!

    四字传入耳中的时候,李光泽的脸色顿时一变,连忙轻声说道。

    “大人,你要知道,当今……”

    或许“华夷之辩”是儒家的根源,但是打从满清进了关,占了中原。谁还敢提这四个字?这“华夷之辩”辩的可是他满洲人就是蛮夷。

    “我知道,崇山。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正是以“华夷之辩”为中心,若是没有“华夷之辩”又岂有堂堂中华和这中央之国?”

    第一次于李光泽的面前吐出了自己心底想法的唐浩然,现在他倒不担心其会背判自己,如果说现在对中国的读书人有了解的话,就是像他这样屡试不第者,对满清的不满甚至远超过自己。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或许那位所谓的“雍正老爷子”曾驳斥吕留良的华夷之分,但凡是中国的读书人,或多或少的都必然受到“华夷之辩”的影响,甚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满清灭亡时,绝大多数读书人才会对其毫无一丝留恋,至于所谓的遗老,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所留恋的并非不满清,而是——嗯,帝制。而是中国千百年传承的帝制,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留恋的。

    就像后世很多人粉某一特定的时代一样,那些人留恋的又岂是那些时代?无非只是某种价值观上的认同罢了。

    “当然,还有一方面的考虑,却是千百年来中华思想在朝鲜,甚至还有日本以及整个汉字文化圈内的影响,”

    相比于“华夷之辩”,唐浩然更愿意引用“大中华主义”却是出于实际上的需要——对朝鲜统治的需要,甚至是统治朝鲜合法化的需要。

    “以朝鲜颇有影响力的华西等学派,如金平默、柳麟锡、崔益铉、洪在鹤等李恒老门下儒生,无不是受我中国儒家程朱理学影响,或许他们是朝鲜人,但是他们对“中华”的忠诚,却早已刻入骨子中,而更为重要的一点,他们这些朝鲜儒家甚至达到了不重视本国存亡而重儒教兴衰的地步,而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同文学院……”

    手指着那几栋带有东方建筑特色的楼房,准确的来说是其带着中式屋檐,唐浩然接着说道。

    “之所以创办同文学院,固然是为了培养符合府中的公务人员以及未来特区建设需要的人才,但同样的,也是为了培养朝鲜内部的亲华派,而“中华主义”则是最佳的选择,在过去的数百年间,“中华思想”早已深入朝鲜士民之心,而我们需要的就是将其进一步发扬广大,进而去瓦解他们刚刚萌芽的民族主义,最终令朝鲜为我中国一行省!”

    令朝鲜为我中国一行省!

    这或许是唐浩然的目标,但就私心来说,他未尝不是希望借用朝鲜的那一批在明亡近两百五十年后,仍然坚持春秋大义思明至今的儒生,在瓦解朝鲜刚刚生出萌芽的民族主义,进而将其完全融入中国的同时,亦瓦解国内青年的“忠君报国”之心,进而使朝鲜成为真正的“中华复兴基地”。

    “大人,以您的想法,似乎准备令朝鲜儒者于学院讲学?”

    虽说屡试不第一的经历使得李光泽对朝廷早已是满腹不满,可读书数十载的“忠君”之说却依然影响着他,这会自然听出了大人的潜台词——请朝鲜儒者于学院讲学,甚至还可能是朝鲜的华西学派。

    “大人,此事还请从长计议,毕竟这华西学派似乎是老论派之老巢,而且其素来秉持“华夷之辩”,若是传入国内恐引生乱子……”

    因在汉城时与朝鲜儒生结交的关系。使得李光泽深知朝鲜各学派的思想。华西学派于朝鲜的名气之盛远非其它学派所能相比。其几可为朝鲜第一学派,可在另一方面,这一学派自宋时烈起便秉持“华夷之辩”与春秋大义,崇周思明之心与当前朝鲜心甘情愿做清国的属国截然不同。

    “再者朝鲜硕儒大都极端保守,其一味理学,全不容西洋之科技,更视变法为洪水猛兽,若以其为用。岂不有违大人创办同文学院兴创新学之本意?”

    李光泽委婉的劝说却让唐浩然先是一愣,而后又沉默片刻,反问道。

    “崇山,可你也要明白一点,相比于其它的朝鲜人,他们更忠诚!”

    至少对“中华”很忠诚,而这恰恰是自己所需要的,至少那一批人,是他需要争取的,利用他们实现对朝鲜的控制。

    “不过……”

    朝远外看了一眼。唐浩然笑说道。

    “我并不准备让他们于学院讲学,这所学院与中华学校不同。这所学院,嗯,我已经决定全权委托给从德国聘请的教授,学员们在同文学院接受的欧洲式的现代教育,至于国学,他们还需要再学吗?”。

    同文学院的学生除去从教会学堂招来的百余名学生外,更多的学生将来自设立于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同文学堂,而能进入同文学堂至少都是童生,他们都接受过基本完整的国学教育,所需要接受的只是现代数学以及科学教育,这正是创办同文学院的目的——在未来三四年内培养一批可堪一用的现代人才,

    办教育真正的挑战在地方?

    不在于高等教育,而在于如小学一般的基础教育,相比之下,小学教育却是最重要的,因为小学教育是基础,既然未来的特区甚至中国都将以“大中华主义”为中心,那么国学教育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小学教育涉及到太多的问题——首先教材如何编写就是一个大问题,如数学、地理之类的教材可以借鉴,比如借鉴日本以及德国的教材,加入与中国相关的内容,但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国学教材如何编写,这却是一个大问题。

    既不能直接沿用旧时中国的启蒙读物,又不能直接借鉴如日本之类的外国教材,而且还要符合“大中华主义”的需要,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可以说,从授意宋玉新于国内招揽孤儿,创办“孤儿院”开始,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唐浩然,这个时代的中国可不像民国那会,有数以百计的教育家编写各种国文教材供他选择,唯一能帮他的一是国内人儒生,二是朝鲜的儒生,在国文造诣上,即便是最不学无术者,亦远高于唐浩然。

    “可中华学校不同,按中华学校的比例,除去10%的朝鲜学生外,其它的都是咱们从国内带来的孤儿,如何教育他们,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才,这才是最关键的,或许,他们中只有极少数的人一部分人能成长为真正的人才,可崇山,咱们先前去工厂,那里不仅仅需要工人和技师,还需要大量的中层技术人员,这是我们需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华学校是一个尝试,现代基础教育推行于中国的尝试!”

    语气看似有些沉重的唐浩然并没有说,中华学校培养的不仅仅只是中层技术人员,未来还将有许多基层官员以及军官都将出自于那所学校,相比于他人,也许那些孤儿将更加忠诚,能够更加的公正。

    或许对于未来的中国,唐浩然还没有具体的想法或者说计划,但心知变革无法避免的他,又岂不知无论未来如何,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都是不可避免的,而变革意味着需要打碎旧利益,用谁去打碎旧利益呢?没有人比中华学校毕业的官员更加合适的了,至少了相比于国人他们少了关系的牵绊。

    而在另一方面,中华学校亦建立现代基础教育的必须,一方面唐浩然不可能于朝鲜推行现代教育,从而令朝鲜的现代教育领先中国内地,而另一方面,教育却又不能不办,尤其是基础教育,毕竟基础教育直接决定高等教育。

    如果说21世纪咨讯大爆炸教会了唐浩然,就是他深知发展教育是发展生产,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就如19世纪初叶,德国的工业差不多落后于英国一个世纪。从19世纪20年代起,德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便使国家富强起来。此后,德国的教育投资逐年以较高的比率增加,不久便超过欧洲其他国家。德国以高于欧洲其他国家的教育投资,使其学龄儿童入学率,国民的读、写、算等能力,工人的技巧,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培养质量,乃至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都居于欧洲各国的前位,从而对德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学习德国的日本同样也把教育作为振兴国家民族,后来居上的起跳板。明治政府为了把日本建成一个既能抵御西方列强入侵,又能与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相竞争的资本主义国家,上台伊始,就强凋教育的重要。因此日本只用了50年的时间,就走完于英法等欧美国家在教育上用200多年的时间所走过的路,为后来日本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无论是德国也好,日本也罢,在最初的时候,无不是选择以小学教育为突破口,通过尽可能多的建立学校,强迫学龄儿童入学的方式去创办小学教育,而普及全国的小学教育则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充足的最优秀的生源,现在的中华学校就是特区的小学教育,或者说开创中国现代小学教育的先河,为未来的小学教育推广以及普及打下基础。

    “大人,这……”

    从未来接受过小学教育的李光泽,虽通过《泰西策》知道教育于一国的重要性,但对于现代教育还是一头雾水,全不知民现代小学教育,可却知道这绝非一件易事,如是易事,中国数千年间开蒙书目又岂会只限那几篇?

    “是不容易!”

    唐浩然岂不知道这件事的难度,可再难都需要去办!

    “所以,我准备请一个人过来,让他同华西学派的那些人一同,甚至如果有可能的话,就是聘请日本人也未尝不可,一同设计一套适合中国的小学教材!”

    (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

 第50章 海上之事(第一更,求月票!)

    真大!

    轮船上的一双双眼睛望着大海,尽管已经过去了三天,可这两个字依然在他们的脑海中萦绕着,这些身形瘦弱,面黄肌瘦,一眼瞧去就是一副营养不良模样的少年,或者说儿童,除此用“大”来形容海,根本找不到别的词去形容这一望远际的大海。

    对于这些甚至从未曾见过大海的少年来说,在一顿虽说简单,但却能吃饱的晚餐之后,望着眼前依旧是碧空迢迢的沧海,这茫茫广阔无涯大海,却使得他们的目中带着一些疑惑。

    仁川是那?

    朝鲜是地方?

    对于这些来自上海以及周边城市的少年来说,也许就在三天前,上船的最后一刻,他们还只是街头流浪的乞丐、流浪儿,可现在,他们却踏上这艘大洋船,越过沧海,前往一片未知之地。

    尽管心存疑惑,但是他们却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因为饭!无论是在船上,亦或是仓库之中,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是记事以来,第一次上了饱饭,甚至在船上他们还吃到了肉,尽管那海鱼显得有些咸,可却依然让这些少年生出身在天堂的错觉。

    此时西方天线镶嵌着那轮猩红色的太阳正缓缓的沉向大海,蓝色的海面此时也已经被染红了。

    这种美丽而又壮观的景致,只吸引着甲板上的少年,这些操着不同口音的再也无需为裹腹心忧的少年们,尽情地领略这大海落日的豪情,呼吸着略带些许咸腥味的空气。就

    突然从巨轮的右面船舷上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

    “快。快来看啊。好圆的月亮!还有太阳。太阳还搁在天上……”

    稚嫩的,充满惊喜的喊声,使得人们纷纷转过身朝天空望去,果然看到在东方的海空,一轮圆月悬于海上散出淡淡的光亮,这种日月同出的景色,又那里是这些曾终日为裹腹之食奔走的少年们所曾见过的,以至于无不是发出一阵阵惊叹声。

    尽管这场面看似和谐。可如果有人注意的话,这些少年却自动的分成了堆,甲板上到处都是一个个三五成群的“小团体”,互相的警惕、甚至敌意,亦存在于这个个小团体之中,而这正是街头乞儿的特点,他们对身边伙伴之外的“同行”总是充满警惕,在流浪和乞丐的过程中,他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曾遭受过太多的磨难,正是这些磨难使得他们很难去相信别人。

    “……”

    站在舰桥前的甲板上。望着下方的那些大则不过十三四岁,小则只有四五岁的小孩。辜鸿铭的神情显得有些复杂,这些人便是子然所寄予的希望吗?

    希望!

    身处中国的关系,使得辜鸿铭清楚的知道,但凡是读书人,几乎是不会进新式学堂,至于培养不出科举人的新式学堂,亦很难办下去,读书不做官,为何要读书?

    尽管深知中国之事,非改革教育不可,但以国内的保守,又岂会开办新式学堂,甚至开办学堂又必须废除科举,否则又岂会有人读新式学堂,或许正因如此,唐子然才会办“孤儿院”,至少孤儿学习西学,不会遭到家庭的反对,甚至朝廷那边亦说不出话来,毕竟“济孤”是为官仁政,无论为官者如何,这个“仁”字是断不能弃的。

    可虽说心知流浪儿极为可怜,被唐浩然收罗进学堂,不单可接受教育,亦不再受饥寒之苦,但在内心深处,他却不禁怀疑,这些目中满是警惕、怀疑的孤儿,能否成为真正的人才,虽说他们年龄小,可是……

    “为了生存,他们养成了撒谎、暴力等不良习性,以致人格发生了扭曲,这样的小孩……”

    又一次,辜鸿铭忍不住想到这些心知已经被这个残酷的社会所污染的少年,能否成长为“正常”的人,以至于甚至怀疑起唐浩然的做法,究竟是对还是错。

    人还未到辜鸿铭身边,宋玉新便听到了他的自语声。

    “辜先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亦正因如此,如辜先生等人之责任,才会愈加重大!”

    虽然嘴上这般说着,可在心里他未尝不与辜鸿铭一样,同样怀疑这些小孩的品性,无论是在船上亦或是仓库中,这些少年总是将人性的丑陋一一展示,且不说其撒谎成性,便是欺软怕硬、习惯暴力等性格,就让他觉得的头痛,以至于不得不让船上的水手和服务员用棍棒收拾一些人,以维持船上的纪律。

    “责任之重……”

    辜鸿铭点点头,沉吟着这四个字,作为张之洞的首席洋文案,这次去朝鲜,是唐子然“借”去的,“借期两年”,表面上是其需要一个“精通国学与西洋中国人物令朝鲜上下叹服,以固我中国之藩蓠”,可在私下里辜鸿铭收到的那份电报中,却直截了当的提到了他的目的——是为了编写适合中国的小学教材,曾于英国德国留学的辜鸿铭又岂不知小学教育于国家之重要,心知这将是唐子然所办新政中意义最为深远一项的他,在游说张之洞同意自己“外借”后,便第一时间赶到了上海,可到了上海才知道,唐子然不是要于朝鲜开办小学教育,不是去教育朝鲜少年,而是教育一群来自各地的流浪儿。

    教材编写、儿童教育……尽管对此皆是外行,但辜鸿铭却依还是投入了全部的精力,那怕就是在船上,亦抓紧时间成日翻阅资料,以编写适合小学教育的教材,当然,他所能借鉴的只有上海租界内几所教会学堂的教材。相比于数学、地理、自然,真正困难的还是国文的编写。

    国文该如何编写?

    怎么编写才更适合小学生?对于辜鸿铭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如《千家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小题正鹄》等旧时的启蒙书籍。太过庞杂不适合现代小学堂的国文“课”。因其没有“课”的概念。不利于教学。

    “小学教育不仅仅只是教育孩子学会识字,更重要的是做人!”

    想起自己对教育的些许感触,辜鸿铭的眉头紧锁,又一次回忆起曾读过的国学文章以及《千字文》、《小题正鹄》等蒙学书籍,那眉头却皱的更紧了,似乎相比于英德等国的小学教材,并没有多少适合小学生的,至于教会学堂的教材。更多的只是偏向于“识字”,完全切断中国之文化。

    心间感叹着教材编写的难道,辜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