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老爷子没有说啥,他这个时候扫兴,估计齐氏又要把他给说一顿。
而杜榆回到自家东厢房,和爹,大哥二哥显摆好东西。“爹,这个是给你的,大哥,这个给你,二哥,这些是你的。”她都分成了好几份了,主要是纸比较多,而且都是白花花的好纸,杜大郎和杜二郎看着就喜欢,“你们妹子给你们带来的,好好用,别糟蹋了。”杜有忠对大郎和二郎说道。
两个人都点头称是,杜榆还有一沓纸给爷爷送去,不过会不会被骂啊,她是看到了自家爷爷心气不顺的,自己去了,岂不是成了炮灰?
自己爹却认为没有事儿,杜榆就带着纸去了上房,果然还是自家爹了解爷爷,她爷爷见了这雪白的纸,立刻也不生气了,很是高兴的把纸收了起来,还不忘说道:“你能想到不浪费,这很好很好,不过我们读圣贤书,可不是为了去做那买卖交易的,以后别钻到钱眼里去了!”
“是,爷爷说的,我都记住了!”杜榆忙道。不过对爷爷的话却不怎么认同,读书再好,没有饭吃,饿着肚子,能读啥圣贤书啊,人首先是物质的,然后才能追求精神食粮。
“又说啥呢?”齐氏进屋来,杜老爷子立马不说那些话了,杜榆说道:“我给爷爷送些纸来。”
“你这东西算是送到你爷的心坎上了,他老是抱怨自己写字的纸不好。老头子,看见了没有?要不是我接下这个活儿,你哪里有这么白花花的纸用?”
趁着奶奶唠叨爷爷,杜榆溜了出来,她这算是为家里做贡献了吧。
然后去看了三叔,三叔已经好的差不多了,不过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再歇几天,杜有贤也很着急,如今大家都在干活儿,他却是要躺在床上养伤,尤其是一早一晚,兄弟们都去挑水去了,他更是着急。
高氏平时做活儿也更卖力,就怕别人心里会抱怨。
晚上的时候,大家吃上了久违的猪肉,五花肉,齐氏还做了她拿手的红烧肉,又对大家说道:“这次呢,你们能吃上肉,别的不说,榆儿的功劳最大。”又亲自给杜榆夹了一块儿红烧肉。
这可真让杜榆受宠若惊啊,齐氏平时对这个孙女是不怎么看中的,就说夹菜,除了老爷子,就是杜有忠了,现在杜榆也有了这个荣幸。
这就是鼓励大家呢,能赚钱的,在她心里都能记一个功劳。
好在齐氏没有说杜老爷子迂腐是错的话,不然老爷子肯定不干的。
一转眼,中元节就过去了,对杜家来说,这中元节顶多是给上山的先人们烧点纸,绝对不会像大户人家那么隆重。
至于说的什么这天晚上人最好不要出来,因为阴气最重的话,对乡下人没有什么,因为乡下的人到了晚上,乘会儿凉就洗洗睡了,没有人会大半夜的还在外面晃荡。
不过据说有钱人家,那天是各种隆重,务必要底下的祖先们吃好喝好。
杜榆没有那个荣幸见识这个隆重的场面。
七月十五一过,地里的稻谷就抽穗了,眼看着就要慢慢的成熟了,到了八月十五中秋前后,就是收获的季节。
虽然今天收成肯定没有往年好,但是也还是要收的,比颗粒无收要强,加上这一季没有田税,收多少就是多少。
杜有忠去了一趟县城,然后杜榆就知道自家爹带了好几本的书,每天抽空又是看又是抄的,开始还以为自家爹是因为没有这样的书,所以借来抄的,最后才知道,这是书坊要过来抄的,并且在书坊都是交了押金的。
但是这种抄书,却没有杜榆的经书贵,一本也才二十来文钱,杜榆那次的事儿,是可遇不可救,书坊的人可不会做亏本的买卖,所以抄书肯定不会发财,要不然读书人都去抄书去了。
杜榆的字还没有达到能给书坊抄书的水平,大郎倒是可以帮忙了。两父子都是悄悄的在做这个事儿,瞒着杜老爷子呢,因为知道杜老爷子是个什么性子。
“我看你爹啊,是想把书给拾掇起来呢。”胡氏跟杜榆感慨。
难道爹还想去考一考?毕竟也跟着爷爷从小学到能出去干活了,可是却一次都没有去考过,这对读书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个遗憾。
以前爹是为了整个家在干活儿,如今是这个光景,找活儿也不好找,他的差事也没有了,所以这个想法也起来了?
抄书既可以练字,也可以温习以前的书本,还可以赚一点儿钱,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爹身上还有帐房的事儿,他是绝对不会去考试的,但是现在没有了,除了干农活儿,也没有别的事儿,他这个想法就起来了。
只是要考试,得要钱那,奶奶那边是绝对不可能把钱拿出来给自家爹去考试的,这可怎么办是好?
荒年,谁家都没有钱。“你操的啥心?我和你爹会想办法的。”胡氏反正觉得自家的丈夫是得考一次,不然他心里就一直遗憾,原来能赚钱,他也从来不说什么了,闷头为家里赚钱去,现在反正是啥活儿也没有的,趁着这个时间多看看书,多学学,也没有什么关系的。
况且,她知道自家男人是有分寸的,考一次不成,绝对不会接着考第二次的,从此以后就会死心的。
但是如果考上了呢?那他们家就不会再出田税了,今年这么旱的,那收的麦子折成钱都全部交了公,如果她丈夫是秀才,那么这麦子不就是自家的?反正就试这么一次,好不好的,也有个了结。
☆、47 见闻
八月十五前后;大家都忙着秋收,杜榆家的水稻也要收起来了;每个人都要下田去割稻谷。
不过大家看着这稻谷,完全是没有往年的穗大;稀稀拉拉的;估计产量也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这是三叔他们几个说的,种了十几年的地,这还是能算的出来的。
不过因为这稻子收起来了,不用再另外交田税,收起来多少就是多少;大家的干劲儿还是很足的。
杜榆是提着篮子在后面捡稻穗,前面的长辈们把稻子都给捆起来;这中间绝对会留下一星半点的,杜榆要捡的就是这个。
好在没有雨,也不担心突然下雨,然后稻子烂在地里发芽了。
如果能赶在八月十五之前收割完毕,还能好好的过个中秋。
到了快中午的时候,胡氏和高氏就会轮流回去给大家做饭,杜榆也会跟回去帮忙。
干体力活儿,就要吃点好的,不然力气不大,肚子里没有油水,所以这个时候,齐氏是很舍得用油的,而且也会隔个几天让人去屠户家里割点肉,好歹有油气。
托了杜榆上次抄经书的福,齐氏手里的银钱还算宽裕,能时不时的给大家补补。
杜榆家的稻子很快就收割起来了,不过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那边张氏又要和他们这边一起合着来收割庄稼。齐氏这回是死活都没有答应。
开玩笑,这张氏打的什么主意,她还不知道?平时嫌弃他们人多,这个时候觉得他们壮劳力多,想着使劲的用呢,脸皮子也太厚了!
加上他们家还有一头毛驴,这完全是给他们那大房来帮忙了,齐氏都已经因为自己的二儿子那边和张氏吵了好大一架,现在要再过去,那是门都没有!
按照齐氏的说法是,她不稀罕别人帮忙,她儿子多,用不着还要请别人!
以前儿子小的时候,被人嫌弃干活儿的少,吃闲饭的多,现在完全是形势颠倒了!齐氏也有底气说话了。
杜榆觉得大奶奶这人真是遗忘性很大,完全忘了以前自己做的那些事儿,还能好意思过来提这个要求。她是只想着把人朝死里用,但是一到吃饭的时候,就特别的抠门,连点油水都没有,谁家乐意去啊。
忙完了稻子的收割,还有那些红薯和高粱玉米等等,不过不着急,杜榆现在就是在家里看着这已经打下来的稻谷,在场院里晒干。
新稻谷打下来,很是有些水分,不晒干的话,到时候堆着就容易发霉。而且容易长一种虫,又黑又小的。
拿着个木耙子来回耙了好几遍,给稻谷翻了个身。又要赶走来偷吃的麻雀等物。
就是玉芬过来叫她出去玩,也不成,因为她要看着。
玉芬道:“我家里就不用我,我娘说,让我好好的在屋里,外面要把我晒黑了就不好了。”
这小姑娘又在得瑟了,因为她家还请了短工,所以家里人都不怎么忙。
能在村里当里正,确实是很不错的了,起码这生活水平就比别人高。
就说那水车,他们家绝对是头一份,他们家先用了才能轮到别人。
秦德才家里的地也多,雇佣短工也是很正常的事儿,谁让他们家请的起呢。
不过玉芬娘有些抠门,请短工中午管一顿饭,她是很少用荤的,都是素菜。按照玉芬娘的说法,能请吃一顿中午饭就不错了,还想顿顿吃肉,那是不可能的。
秦德才的老婆小抠,大家都是知道的,不过那些短工也不是为了那么一口吃的,还是想赚那个工钱,对这吃不吃肉,反而不讲究了。
再说,里正家也不是他们能得罪得起的。至于这话是谁传出来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杜榆听了玉芬的话很是无语,她能说什么?总不能拍着马屁说,哎呀,你很白啊,真的很白!那是白痴好不好!她也做不到这个。
玉芬这个小姑娘呢,本性并不坏,就是时不时的要和杜榆比一比,比如比头花,比谁更白,比谁更好看,就这种各种比较。
不过这小姑娘倒是没有因为杜榆的爹没有在镇上干活儿了,就冷嘲热讽的,鉴于这一点,杜榆和她的友情是一直在的。
“你娘没有让你学女红?“杜榆捡了个话题问道。
玉芬道:“咋没有?我一看到针线就害怕,你看我这手,都扎了好多个针眼了,我这次是偷偷溜出来的,你别告诉别人啊。”
杜榆听了好笑,不过也赶紧点头,玉芬看着杜榆坐在槐树下面,手里拿了一个竹竿子,是要赶鸟雀的。
“你啥时候学的字,我咋不知道啊。”玉芬问道。
杜榆说道:“我爹和哥哥都会,我就跟着学会了呗。”他们家的情况,这村里都知道。也不用可以隐瞒。
不过,不会是上次去白马寺的事情,被人知道了吧。这事儿他们没有对外面说,反正他们全家上下就都不是那种大嘴巴的人。私底下赚了钱就成了,何必弄得大家都知道?而且她一个女孩子,被人说道也不怎么好的。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她可不想当那出名的人。
玉芬心里是羡慕加嫉妒,虽然她爹是里正,家里比别人家都有钱,可是她还是大字不识一个呢。
他们家除了他哥哥认几个字以外,他爹也认得几个字,其他的都是大字不识一个。
玉芬觉得自己啥都比杜榆强,可是现在她不识字,就比杜榆不强了。
就这样,玉芬也只是心里酸了酸,也没有说,要跟着杜榆学认字,毕竟从小的教育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读书识字不是她们丫头该做的事儿。
可是听到杜榆承认她会识字,玉芬心里还是忍不住嫉妒了。
总觉得现在自己低人一等了!杜榆一看玉芬的表情,就知道她在想啥,这个小姑娘啊,就是太要强,见不得别人比她好,自己要是让她跟着学,她肯定觉得自己小瞧了她了,所以杜榆才不会那么不讨人好呢。
让这小姑娘自己去自我调节吧。这小姑娘很快从打击中恢复过来,笑着对杜榆说道:“我们家中秋的时候,有西瓜能吃,沙瓤的,特别甜,我爹说今年雨水少,所以才会那样的。”
意思是说,我家有西瓜,你家没有,你羡慕吧。
杜榆为了让这小姑娘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就很夸张的说道:“你们这个时候还有西瓜,真是了不起!”
“那是!还是我爹从秦员外家里得来的呢,秦员外知道不?就是你们家杜柳在的那个员外家里,他家可有钱呢,屋子又大又宽敞,还到处都是好看的花,还有亭子,还有桥,还有那种红色的鱼,人家一间屋子里的柜子比我们的房屋还要大,秦家的主人都穿的特别好,都是绫罗绸缎,头上带的都是金子做的首饰,还有手上,带了好几个金戒指,亮的闪眼睛。
吃的东西也好,他们还吃那种红色的米,说叫啥胭脂米,特别好吃。还有点心和糕点,我从来都没有吃过。”
玉芬一个劲儿的描述在秦家的见闻,好像那里是天堂一样。
“你还去过秦员外家里?”杜榆问道,这个话题玉芬肯定喜欢。
果然玉芬就接着很兴奋的说道:“当然去过!你不知道吧,咱们村里的水车,就是秦员外家出的钱做的呢,我爹就进去跟秦员外道谢,然后说咱们村里收成好了,我就跟着我爹去了,到那里,我都不敢随便乱动,不过大家见到我都很喜欢我。说我长得好看呢。”玉芬不忘自恋。
“就是他们家好奇怪,有人还叫姨娘,我们叫娘都叫娘,他们竟然叫姨娘,你说奇怪不奇怪?”玉芬说道。
那个小孩儿还是那个姨娘生的呢,怎么能叫姨娘不叫娘呢?
到底是在乡下长大的姑娘,估计是第一次进那种大户人家,所以不懂这里面的规矩,杜榆好心为她解释,“只要不是正房太太生的,都得叫生母为姨娘!”
玉芬忙道:“那得多吃亏啊,一辈子郁闷死了,你怎么就知道?”
杜榆道:“书上都有讲的,大户人家,所有的孩子都得叫正房为娘,别人只能叫姨娘。不然就是坏了规矩,是要被罚的。”
“啧啧,这样你一说,这大户人家也没有啥好的。”亲生的不叫娘,这有什么好的?要是有人不让自己叫自己的娘为娘,她肯定不干。她非得闹翻天不成!
玉芬回去就把这个事儿告诉了她娘,玉芬娘就说道:“你个小孩子家家的,知道这个干啥?你才多大?懂个啥?”
玉芬道:“我去杜榆那里,上次从秦员外那边听了,觉得奇怪呗,就跟杜榆说了。”
“你是说,是杜榆告诉你的?”玉芬娘问道。
玉芬点头,“她说她从书上看到的。娘,是不是真的啊。”
☆、48 喜事儿
“真的假的;和你有啥关系?小孩子别听这乱七八糟的。以后这样的事儿,也别逮着人就问。”玉芬娘觉得杜榆这小丫头懂得也太多了吧;就说小姑娘不能读书,不然这知道的多了;心就安定不下来。
“那就是这事儿是真的咯!这也太奇怪了;怎么就不能叫娘了呢,不是她生的吗?”玉芬纠结了。
玉芬娘责怪道:“天天这脑袋里都想的啥,这和你有啥关系?去去去,赶紧给我把针线拿起来。”觉得自家闺女就是闲的,才想东想西。真是的;这关她啥事儿啊。就去了一趟秦家,这就奇怪了起来。
玉芬嘟起了嘴;她真是讨厌针线活儿!
八月十五,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当然,如果你都已经有了儿媳妇了,那就可以不用了,下一辈的儿孙们自己走自己的。
难得杜家把地里的粮食都收起来了,这也不担心粮食不够吃了。
村里有些人家是以前就没有准备粮食,然后借,这到了收获的季节,除了要还粮食,还得交租子(有些人田不够,就得朝地主家里租地),这一来二去的,手头上还剩下三瓜两枣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直到二丫跑过来对杜榆说,杜榆才知道荷花的奶奶把荷花给卖给人牙子了。
二丫气愤的说道:“我看那老妖婆不把自己的孙女给卖光了,她就不消停!”
这老婆子真的太可恨了,几个孙女她是一个一个的卖,如今连荷花也给卖了,前面荷花的两个姐姐,一个被她卖给别人当了童养媳,还有一个是年初的时候卖的,这到了年下,她又卖了,剩下还有一个最小的孙女,估计也逃不出被卖的命运。
也就是她小孙子不会被卖,因为那是要给他们家传宗接代的。
这个时候的女孩子,就那么的不值钱?
想着荷花以前经常跟杜榆去挖野菜,荷花还透露了,自己想去当丫鬟的想法,杜榆无比庆幸自己是生在杜家。
试想,如果自己的奶奶是那荷花奶奶,她能反抗吗?就那小身板,也反抗不了,被毒打一顿不说,到头来,还是要被卖出去,完全没有人权。
或许荷花被卖出去,比在这边生活的要好一些,在这里,荷花天天都要挨打,还吃不饱,穿的也不暖和,也许,在外面,她至少是能吃饱的,因为能买的起人的人家,至少不会在吃食上还不能温饱。
只能这样想了,杜榆自己也没有本事来解救荷花,她统共身上没有一文钱,好不容易赚了一回钱,都是在奶奶的腰包里呢,她要是敢去跟荷花奶奶说,你不能把荷花给卖了,估计人家眼都不扫你一下的。
何况,自家和荷花奶奶还有矛盾的。她只能从心里祝愿荷花在外面要比在家里过的好。
大姑母和大姑父带着孩子们都来了,中秋节,大姑父那边的活儿也手工了,主家也要过节。
二姑母也赶着过来了,手里也是带了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