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不下来还是个问题。”
  杜有良吓着了,“妹夫啊,我老八辈子都后悔死了,我这去赔礼了,恨不得下跪了,也不成,我实在是没辙了。要不,妹夫你给我支个招!”
  二管事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你该不会是从来没有给你爹娘养老钱吧。你得放点血!”
  杜有良叹道:“我现在就是放血,那边也不稀罕了!我这三瓜两枣的,能有啥用,还不是给我赶回来了?”
  二管事心道,你这还是舍不得钱那,没见过这么抠的,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哼,他已经后悔娶了小刘氏了,要不是以前看着杜柳在秦家混得还不错,然后这杜柳也不知道从哪里打听了自己要续弦,就拖了关系,找了管事娘子跟自己说了这门亲,他才不会答应呢。
  现在知道这一大家子把杜秀才一家子得罪的够狠,他这弄得也有些尴尬了。
  好在自家员外目前还没有和杜秀才成为莫逆之交,不然他肯定会后悔死的!
  二管事也不过是过来提醒这个姐夫,免得以后更后悔,反正他该说的也就说了,怎么做也就是他的事儿了,二管事想着,以后他自己也可以和杜秀才搞好关系,反正小刘氏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儿。
  在二管事走后,杜有良是坐立难安,真没有想到,自己的哥哥的运气那么好,还救了秦员外的外甥,这又让秦员外欠了他的情。
  自己是不是太自信了,觉得自己的女儿救了小少爷,人家就要记着一辈子,以后好报答?
  杜有良决定了,以后逢年过节的时候,还是要买上东西去看爹娘的,至少要让人面上觉得是自己还是孝敬爹娘的。
  面上的关系好就成,至于内里,他根本就没有那个本事,弄得和以前一样,那么就少花那个心思呢。
  等柳儿长大了,再做计较好了。唉,他真是后悔了,为啥要分家分出来呢?要是不分家,他现在还享着大哥的福呢,不像现在这样,自己要靠自己。
  而且有个很难搞的娘,完全就是不给自己机会!还有个大哥,也是不好说话。唉,杜有良后悔的要命!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他能咋办?脸皮都豁出去了,还是不成!
  再说,他也不想让自己的媳妇再受委屈,今天二管事这个妹夫说的话,杜有良是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现在只有寄希望于大女儿能够再和秦家打赏关系了!
  从杜有忠回来,就有人上门求对联了,倒是杜老爷子退居二线了。
  杜老爷子也不恼火,他儿子有出息,还是他教出来的,人家看中他儿子,那就是看中他这老子,他嫉妒个啥啊。所以每天也乐滋滋的。
  “爹,我和二弟商量了,准备在集市上摆个摊子,专门卖对联。”杜大郎和自家爹商量。
  杜有忠听了,也没有说反对,就问道:“你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杜大郎说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现在年关快到了,我们摆摊卖对联,一来是可以自己赚个零花钱,二来是也能知道赚钱的不容易,知道些人情世故,看到书本上看不到的东西。”
  杜有忠听了点头,直接同意了,儿子们有想法,只要想法是正确的,那他就会支持的。
  不在乎他能赚多少钱,能通过这个事儿,对自身有益,就很不错了,那些只知道死读书的书呆子,以后对自己和别人也没有什么益处。
  “大哥,你真的说了?爹同意了没有?”杜榆忙问道。
  杜二郎忙抢着说道:“咱爹同意了,咱们这就开始吧。”
  杜榆说道:“大哥二哥,咱们最好去隔壁的村子里,别人不认识我们才好,不然爷爷那边不好说。”
  杜大郎点头,“这个,我也想了,我们就去盘山镇,我已经打听了,后天他们那边就有个大集市,咱们就去那边摆摊去。”
  三兄妹可是私底下都商量好了,不过这摆摊,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你这对联也得有写好的,然后还有那些需要你当场写的,笔墨和红纸都要带上,然后嘛,这做生意,首先你要会吆喝,对于他们三个来说,这可是人生第一次。
  万事开头难,不过他们三个是不会退缩的。齐氏是要告诉的,说心里话,齐氏是不想这三个去干这个事儿的,毕竟都才这么大,还要到隔壁镇上,万一被人欺负了怎么办?
  可是他们的老子乐意,她也不好反对了。
  “别让你们爷知道了,不然他又该叨叨了。”齐氏是这样说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要是和自家爷讲明白了,他或许能理解?但是这话不好说,还是先瞒着吧。
  说的是卖对联,当然这红纸啥的都要去买,好在家里这些天,别人都上门来求对联,他们就是有红纸,也不会感到怪异。
  然后就是大郎一个人写对联,杜有忠这次一点儿也不帮着儿子们,认为这事儿他们既然提出来了,就该自己一手操办,就连写对联也是。
  所以杜榆和二郎都帮着裁纸,磨墨,大郎负责写,好在屋子现在多,写完了,放在地上晾干了,然后卷起来。杜榆专门给收拾起来,这些可都是赶集的时候要卖的。
  因为不知道卖得出去卖不出去,他们也没有敢多弄,到了赶集的时候,架上了驴车,因为家里地多了,收成也多了,杜有贤他们现在也没有卖豆腐了,驴车到了这个时候,都是闲着的呢。
  把准备的东西拿了一个篮子给装好了,杜榆还要求把一个小案桌给带上,到时候自家大哥可以现成的写对联,而且空余的地方也可以摆对联。
  “真的就让他们三个去了?”胡氏有些不放心,这兄妹三个可是第一次这样出去,还是隔壁镇上的,万一遇到地痞之类的,那可咋办?
  “万事都有第一次,孩子们都要长大,咱们得适当的放手,不然永远都是小孩子。”杜有忠说道。
  相比较家里大人的担心,杜榆他们三兄妹都挺兴奋,杜大郎赶着驴车,二郎还摇头晃脑的背了一些书,真是好不惬意。
  “一会儿二哥记得吆喝啊,不然人不上来。”杜榆笑着说道。
  “没问题,看我的吧。”
  这话现在说的挺欢实,可是真的到了摆摊的地方,东西都摆好了,杜二郎又突然觉得不好意思了,他张了几次口,都没有喊出来。
  杜榆心里直笑,虽然这天儿挺冷的,但是内心是火热的。
  他们占的地方不算是中心,但是也不偏,杜榆还专门转了一圈,发现卖对联的摆摊的还真没有!
  不知道别人过年的时候,都是在哪里弄的对联呢?
  杜大郎笑着说道:“不用着急,既然榆儿说没有别人摆摊,那咱们是头一份,肯定是有人过来买,一会儿我把字写上了,你们就在旁边给人拿对联就成。”
  果然等日头渐渐升起来后,来赶集的人多了起来,大家都是要买年货的,见到了这卖对联的摊子,都会停下来问问价格。杜榆看这人声鼎沸的样子,看来是真的不用吆喝了。
 

☆、85 取之有道

  “一副对联是六文钱;您要是买两幅;我们只收十一文钱。”这就是所谓的优惠政策,他们已经算好了成本了;连带的红纸和笔墨人工等等;一副对联需要四文钱左右;他们就赚两文钱。买两幅赚三文钱;虽然少赚一文,但是比买一幅多赚一文呢。
  “太贵了;能不能便宜一些?”有人问道。
  “这个价格已经很公道了,您看看这字,再看看这纸;可都是一等一的;您到哪里也买不到这么便宜又实惠的对联了!”杜榆笑着对来者说道。
  “你这小姑娘;嘴巴挺伶俐,那好,你给我来两幅吧,要寓意好的!”
  “行,保证让您满意!”杜榆也不含糊,“咱们都是庄户人家,最喜欢的是五谷丰登,也喜欢财源广进,我就给您拿这两幅怎么样!”
  “哈哈,这两副好,我就要这两幅了!”
  妥妥的十一文钱到手,杜榆恨不得举起胜利的手势,二郎也反应过来了,忙跟着招呼客人,说话也越来越利索。没一会儿,也卖了好几副了!
  过年了,谁家不买对联呢?以前都是求着人给自家写对联的,还要带上东西,说些好话,现在有专门来卖对联的,还不如在这里买呢。
  所以杜榆他们这边的生意很是不错,而且大郎还开始边写边卖了,因为有些客人要的对联,他们这边没有,只能现写,这样一来,还有好几个围观的,看大郎这么大的年纪,能写一手漂亮的字,真的是都惊叹不已。
  有人就打听了,这看起来都是读书的娃,为啥还出来卖对联呢?
  有人就脑补了,肯定是家境贫寒,为了读书和养家,不得不出来卖对联呗。
  这样一脑补,来买对联的人就更多了。天气虽然很冷,可是杜榆他们都忙得出汗了。
  “我说小秀才,你们在这里摆摊,也得拜码头是吧。”来了一群跟混混一样的人,杜大郎给这几个人做了个揖,把已经准备好的铜钱递了过去,来这边摆摊,已经和周围的人打听好了,这边有收保护费的,就是所谓的摊位费,看着这几个人是跟混混一样,其实是这盘山镇编外的‘捕
  快’,没有俸禄,但是也是维持次序的,他们主要就是靠收这保护费过日子。
  你要是不给,他们绝对会把你的摊子给砸了的,让你得不偿失。
  “看来还挺懂规矩,那你们继续,以后也祝你们生意兴隆!”这群人又去别处收保护费了。
  二郎嘟噜道:“刚才赚的钱,全部都便宜了他们了!”真是太亏了!
  杜榆忙道:“二哥说话小声些,到时候他们听见了,把咱们的摊子给砸了,就可不是只亏那一点钱了,咱们打起精神来,后面赚得都是咱们自己的了!”
  “榆儿说的很对,二郎,小心祸从口出。”任何地方都少不了这样的人,在盘水镇还好一些,那边有刘捕头,他们肯定不会受欺负,可是他们就是不想在那种保护下,才来的盘山镇,既然选择了这里,就要适应这里的规矩。
  旁边卖干货的中年汉子说道:“是啊,前几天,有一个新来的,死活不给摊位费,就被人把东西全部给砸了,还把人也给打伤了,你们说,这多不值?交吧交吧,谁让咱们不是这镇上的人呢?占了人家的地儿做买卖,就必须得交钱那。”
  杜二郎听着这个,有些吓着了,杜榆安慰他道:“没事儿,咱们不是交了吗?他们不会找咱们麻烦的。”
  接下来,还是有很多来买对联的,中午的时候,他们用钱买了三个烧饼吃了,到了下午,带来的对联和红纸都用完了,还有人要买,都没有货了。只能是失望而归。
  还有人给他们建议,可以搭配一些年画卖,这样买的人会更多。因为大家买年画还要去铺子里买去,要是这边有,那不是省时间和精力了?
  这个主意不错,他们决定下次再来的时候,就这样,能赚钱,为啥要那么的清高?一张年画能赚一文钱,都是好的。
  沉甸甸的钱袋子,让杜大郎装着了,其实杜二郎倒是很想拿在手里,可是到底是怕自己给弄丢了。
  三兄妹收了摊子,坐上驴车回家去了。
  胡氏这都一直在门口看着呢,直到看到了这三兄妹,这才放心下来,还一叠声的问道:“有没有人找你们麻烦?冷不冷?快回去烤手去!”
  “娘,您应该问我们生意咋样?嘿嘿,咱们今天卖的特别好呢,好多人都夸大哥,说他小小年纪,都能写那么漂亮的字,以后肯定是大有前途!”杜榆笑着说道。
  谁家母亲不喜欢听别人夸自己的孩子?胡氏自然也不例外,脸上都挂着笑,其他的人也都围了起来,问了他们三兄妹在盘山镇的情况。
  看着倒在桌子上的铜钱,杜有全惊道:“我的妈啊,这么多钱!”
  杜有德笑道:“你要是能写一笔好字,也能赚这么多。”
  “四哥,你就别消遣我了,我就不是那块儿料。”当初自家爹也不是没有教自己读书写字,可是自己就是写不好,弄得爹的火气就大了,最后他也就不写了,真是没有那方面的天赋,要让他去种地,那还差不多!
  杜老爷子又是最后一个知道的,还是生了一回闷气,然后杜有忠单独找了他,说了好半天,他才把气给消了。
  听儿子们都围着只为了说钱的事儿,就说道:“学什么不好,只学了满肚子的铜臭气。大郎他们这出去可不是为了赚钱去的,人生百态,出去是为了长见识。”
  今天大儿子跟自己说了,就是要让孩子们多见识见识人生百态,以后更容易变通一些,杜老爷子才没有生气的。
  杜有全他们才不和杜老爷子计较呢,反正看着钱就是舒坦!
  “让大郎他们数一数呗,看看今天一天赚了多少钱!”
  数钱这个事儿嘛,大家都喜欢干,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把钱给数好了,一共是三百一十二文钱,这刨去成本,竟然赚了一百零一文钱!
  “我的个乖乖,这一天都能赚一百文那,这要是天天都去,那一个月就是,我算一算啊,十天是一两银子,三十天就是三两了,这可真是赚钱!”
  “你那是说的天天,哪里能天天都有赶集的?”杜有德给杜有全泼冷水。
  杜有全笑道:“我这不就是那么一说嘛,反正这对联挺赚钱的。”
  “赚钱也不能当营生,”杜老爷子说道,“大郎他们只不过是偶尔为之,哪里能当成是天天做的生意?”
  反正杜老爷子是不允许的。齐氏在这里发话了,“这钱都是他们三个小的赚的,我这里也不收了,你们自己留着,当零花钱吧。”
  孙子们都能赚钱了,齐氏自然是高兴的,现在日子也过的好了,她也不必啥都收到手里,平时儿媳妇们做针线赚的私房钱,她都是让他们各自留着的,所以杜榆他们手头上也有了这点儿钱。
  要做就做好了,他们已经决定下次的时候,带上年画一起卖,赚的钱也多,还方便了大家。
  这年画就是去镇上的杂货铺,买的数量多,直接用的批发价,反正他们也不在盘水镇卖,打听了附近几个镇上或者村子里有赶集的地方,就赶着驴车过去摆摊,这样干了十来天,他们赚的竟然有快二两银子的赚头了!
  为了表示庆祝,兄妹三个用自己赚的钱买了肉和骨头,让大家吃一顿好的。
  齐氏虽然嘴上说,赚了两个钱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可是嘴角还是翘了起来,这可是她孙子赚钱孝敬她的,能不高兴吗?
  虽然不是她一个人吃,可是现在不是她管家吗,就相当于孙子们是为了她给大家补一补了。
  陈氏对杜榆他们开玩笑说道:“明年把五婶带上吧,五婶也跟着赚赚钱。我给你们打下手好了。”
  “五婶明年就看不上我们这些钱了,说不定我五叔都要开始给人打家具了,那时候赚钱可是一大把一大把的。”
  杜有全的岳父是个木匠,娶了陈氏以后,陈氏也求着自己的爹带一带杜有全,这事儿齐氏也是同意了的,反正以后他们老两口不在了,也不能让老大带着他们一辈子,自己有个手艺也好。
  何况这是老五的岳父自己同意的,以后老五真的出师了,他赚的钱,齐氏也不会全要,他们小两口留一部分,上交一部分,齐氏对儿子媳妇都是一视同仁。
  老三呢,以后和他媳妇有个磨豆腐的手艺,也吃不了啥亏,就是老四,还不知道有个啥营生好,要不行,就还是种田好了,他大哥肯定不会不管他的,而且这种田是大家伙的事儿,像这做家具,和磨豆腐,只能是额外的收益了,农闲的时候,能干的。
  老三两口子早就想继续磨豆腐了,毕竟只有那样,他们才能攒上私房钱,齐氏也想着,等明年就让他们继续吧,总不能只顾眼前,不顾以后。他们在农闲的时候,赚点钱也是可以的!
  陈氏自然喜欢自己的丈夫早日出师了,她爹就是给人做家具,这日子越过越好的,当然,她是不会说啥分家的蠢话的,大伯都是秀才了,背靠大树好乘凉,没有别的烦恼,才能在农闲的时候,赚更多的钱。
 

☆、86 胭脂米

  时间飞快;转眼间杜榆的爹在锦溪书院已经教了两年的书了,这是第三年。
  这一年;因为是乡试年,很多想去乡试的秀才们都开始准备了。
  去年的时候;胡鑫通过了童子试;倒在了院试上面;不过他已经是童生了,今年只要考过了院试;就能成为秀才。
  不得不说;人和人很不同啊,胡鑫读书是真的不错,去年的时候;他才十四岁,就能成为童生,在云阳县也算是很不错的了。
  开春的时候,胡鑫去了省城,准备这一次把院试给拿下,这不,都已经考完了,正等着消息呢。
  “大表哥要是通过了,那乡试的时候,是不是要和我爹一起去啊。”杜榆问道。
  胡大舅笑道:“这哪成?你大表哥还小,至少也得再等个三年,才能把学问弄好呢。”
  胡大舅带着季氏也过来县城,等消息了,对大儿子他是很放心,从小就爱读书,虽然第一次考秀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