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81-伤寒大白-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是者乃传经之热病,如是者乃直中阴经之寒病,并立篇中,互相发明,相得益彰。奈后人 
见同在篇中,不究何者为阴,何者为阳。不知伤寒热症,不独北方。南方亦有;中寒之症, 
惟北方有之,南方甚少。故仲景以不发热,神气清,小便白,六脉迟,口中和,不消水,定 
为三阴寒症,再无差误也。例如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辈,少阴病下利脉微,与白通汤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者,厥阴病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者,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俱用四逆汤。凡此皆三阴寒症也。 

总论
阴症似阳论
属性:阴症者,不从阳经传入,寒邪直中三阴之症也。夫阴症而见阴象,人人知之;设阴症而反见 
阳热之象,人则惑之矣。例如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 
恶寒,其面赤色,或咽痛者;厥阴伤寒六七日,不下利便发热而利者;大汗出,热不去,内 
拘急,四肢疼者;与夫阴极发燥,欲坐泥水井中者。凡此皆是阴症似阳之症。然究其实,则 
大有分别者也。按下利清谷,手足厥逆,已是阴症;且得脉微欲绝,则阴症更有确据。此之 
不恶寒,面赤色,乃是真阳外脱;此之咽痛,乃是虚阳上浮。又按三阳合病下利,初起即发 
热而利。今不发热,不下利,即初起不发热之互词。直至六七日后发热下利,则发热乃真阳 
外越,下利乃是真阴下竭矣。再按阳邪之症,若大汗出,热必去;若大汗出,不拘急,四肢 
不疼。今大汗出,热反不去,反拘急,四肢反痛,则此之大汗出,非表邪之汗,乃是亡阳之 
汗;此之热不去,非阳邪之热,乃是虚阳外脱之热;此之拘急身痛,非表症之候,乃是亡阳 
身痛之候矣。 

总论
阳症似阴论
属性:阳症者,即《内经》伤寒之热病也。使阳症而见热象,人所易知。阳症而反见阴寒之象,则人 
惑之矣。例如太阴病,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秽腐当去故也;少阴病四逆,其 
人或咳或悸,四逆散主之;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而用大承气汤者;厥阴病手足厥冷,用 
吐之者;厥阴先发热而发厥冷,用四逆散者。凡此皆是阳症似阴之症。又如原病式云∶阴厥 
者,元病脉候皆为阴症,身凉不渴,神志清爽,脉迟而微,未尝见一些阳症者也;阳厥者, 
元病脉候皆为阳症,忽尔厥冷,烦渴昏沉,脉虽细而沉数,此是阳症似阴也。 

总论
宜发表论
属性:宜发表者,邪在肌表,郁而发热,故用发汗散邪之法。症在太阳者,羌独败毒散煎汤连饮; 
里有热者,羌活冲和汤。此二方,即以麻黄、桂枝辛温汤中,化立辛凉散表,以治南方伤寒 
发汗解肌之法。症见阳明,则从干葛汤中去麻黄桂枝,更名升麻干葛汤,平淡轻清之味。惟 
少阳一症,仍照小柴胡汤;但以寒多者,倍加羌活、防风减黄芩治之。若三阳俱见症者,三 
经合参用药。故曰恶寒身痛者,宜发表。支节烦疼者,宜发表。头痛项强者,宜发表。四肢 
常冷者,宜发表。四肢拘紧不能转侧者,宜发表。面赤身热,两足常冷,或脉沉伏者,宜发 
表。时刻呻吟,语言不足,无汗烦躁者,宜发表。身体乍轻乍重,转侧或难或易,宜发表。 
身痛乍在四肢,乍在胸背,到底无定者,宜发表。洒洒恶风,皮肤大热,宜发表。以上三阳 
经表邪之症,故用发表之法。 

总论
忌发表论
属性:忌发表者,表邪已解,身汗已多,无表症,不必再用升提发散。故曰手足多汗,恶热不恶寒 
者,忌发表。口渴唇焦,热而消水者,忌发表。口燥咽干,脉沉而数,忌发表。潮热谵语, 
舌赤生刺,忌发表。心腹胀满,二便赤涩,忌发表。又有汗出太过,后反恶寒身痛,脉大而 
空,此是阳虚亡阳之症,宜温补真阳,更忌发表。若汗出太多,津液消耗,时或恶寒,时或 
身痛,脉细而数,似表症实非表症,此是阴虚生内热,宜养阴生津液,亦忌发表。又恶寒身 
痛,头痛项强,脉沉而细,此痉病血虚也,忌发表。 

总论
宜清里论
属性:表邪已解,表汗已多,热邪传里,里有结热,宜清里。故心烦多汗不得卧者,宜用黄连阿胶 
汤。恶热多汗,唇焦消水者,宜人参白虎汤。神志不清,脉沉数大者,宜陶氏导赤各半汤。 
口渴舌刺,潮热便闭者,宜凉膈散。赤 已透,多汗烦热者,宜化 汤。肠胃热结,大便不 
通,宜调胃承气汤。欲便而不得便,时转臭气,小腹胀满,下症悉具,宜三乙承气汤。 

总论
忌清里论
属性:清里之药,但能解里热,不能解表热。故凡身热无汗,头痛身痛,忌清里。手足逆冷,身热 
脉伏,忌清里。脉浮身热,忌清里。 痧未透,忌清里。口干不渴,渴不消水,忌清里。二 
便清利,里无热结,忌清里。舌苔而滑,身热足冷,忌清里。身热面赤,表汗未彻,忌清 
里。谵语狂言,渴不消水,呕吐恶心,脉滑不数,痰食滞于中焦者,忌清里。 紫不化,口 
反不渴,脉反不数者,阳明湿毒,非血热也,忌清里。血蓄上焦,漱水不咽者,忌清里。胁 
痛干呕,口反不渴,水饮内停者,忌清里。阴极发燥,不能消水,脉迟下利,面赤戴阳者, 
阴症也,忌清里。 

总论
宜和解论
属性:病在表则发汗;病在里则清下;病在半表半里则宜和解;病有表复有里则宜和解。和解之法, 
视某经有某邪,用某经发表药一二味以散邪。视某经有里热者,用某经退热之药一二味以清 
里,和解表里,内外分消而病愈矣。仲景以桂枝五苓散,和解太阳里多表少之症;越婢汤, 
和解太阳表多里少之症。干葛汤,和解阳明表多里少之症;干葛石膏汤,和解阳明里多表少 
之症。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症。推而广之,二阳合病有表复有里者,二味表药以 
解表,二味凉药以清里;三阳合病有表复有里者,三味以解表,三味以清里。大凡和解之法, 
散表清里又加和中之药,助其胃气,和其表里。例如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症,以柴胡散表邪 
而治恶寒,以黄芩清里热而治发热,再加人参,甘草、广皮以和中气,而和解之义始彰,和 
解之名始称耳。 

总论
忌和解论
属性:忌和解者,以和解之药发表清里,杂合互用者也。若表邪未散,误用和解,内有一半寒药, 
恐表汗不出。若热邪在里,误用和解,内有一半辛散之药,里热不宜。即遇一半表一半里之 
症,仲景未尝概以和解施治。故曰表症急者,先发其表,后攻其里。与夫里症悉具,若有一 
些恶寒头痛之症,即当从太阳施治。故仲景于太阳症中,虽立和解之方而不明言和解,惟少 
阳症中,乃明言和解治法,深恐太阳表症居多,难于和解耳。少阳经络,已具半表半里,故 
宜和解,然亦必始太阳而后传少阳乃可。若初起即见少阳,又兼太阳恶寒者,即为太阳少阳 
症,尚从太阳施治,亦不从少阳和解,方中惟加柴胡耳。 

总论
宜吐法论
属性:宜吐法者,邪结中脘,食填太仓,痰饮内伏。胸前作痛,右关脉大,或反沉,或下部有脉, 
上部无脉,皆宜吐法。故曰病在膈上,病在胸中,宜吐之。食在上脘,胸满多痰,宜吐之, 
华佗云∶伤寒三四日,邪在胸中,宜吐之。凡吐用瓜蒂散,或淡盐汤,或温茶汤,弱者用人 
参芦。然终不若家秘吐法,欲散风只用防风一味,欲散结只用枳壳一味,欲解烦用山栀一 
味,身痛用羌活一味,头痛用川芎一味,煎汤温服,少顷,即以鸟羽探吐,不伤胃气。 

总论
忌吐法论
属性:忌吐法者,病不在上,胸无凝滞,不必吐之。仲景云∶关上脉细,以医吐之过也。太阳病吐 
之,反不恶寒,不欲近食者,此医吐之内烦也。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 
者,不可吐下。故凡老弱虚人,忌吐法。久病虚弱,忌吐法。内伤本元,忌吐法。六脉空 
大,忌吐法。脉细无神,忌吐法。胃虚食少,忌吐法。时时眩冒,忌吐法。胎前产后,忌吐 
法。痈疽溃后,金疮失血,忌吐法。古人虽以汗吐下三法,以治外感,然吐下二法,亦要小心者也。 

总论
宜温经论
属性:仲景于三阴篇,详注温经救里之法。曰∶太阴自利不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少阴病 
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 
外热者。通脉四逆汤。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若膈上有 
寒,饮干呕者,不可吐,急温之。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 
之。厥阴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又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以上皆是三阴经中寒之阴症,故宜温经救里。 

总论
忌温经论
属性:温经一法,但治直中阴经之中寒症,仲景同论《伤寒论》者,原以阴阳并立,互相查考,故同 
列一论,正所以分别伤寒阳症中寒阴症也。后人不达本意,见同在《伤寒论》中将谓伤寒中亦 
有中寒者,则误甚矣。故伤寒表邪发热多恶寒,绝似中寒,忌温经。伤寒协热下利,洞泄水 
谷,绝似寒利,忌温经。伤寒热深厥深,四肢厥冷,绝似阴症,忌温经。伤寒阳邪脉伏,绝 
似阴症,脉伏,忌温经。夏秋暑泻,身冷脉伏,绝似里寒,忌温经。 

总论
宜攻下论
属性:宜攻下者,表汗已出,表邪已解,热结在里,而有诸般下症者。故仲景立诸承气汤以下燥 
粪,抵当汤、桃仁汤以下瘀血。大小陷胸汤以攻结胸。诸泻汤以攻痞满。然原分急下,可 
下、宜下、微和胃气,俟之,导法缓急轻重。故曰∶身无大热,腹胀满,大便不通者,宜攻 
下。潮热多汗,大便硬,欲大便不得,大便时下臭气者,宜攻下。口燥咽干而渴,大便不 
通,手足 汗出,舌上微黄者,宜攻下。以上下燥粪者也。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者,宜攻 
下。心下胀满,漱水在口,不得下咽者,宜攻下。此下淤血者也。误下后,身无热,脉不 
浮,心下硬痛,有下症者,宜攻下。此下结胸者也。按仲景攻下之法,不详于大便秘结条 
中,反详于自汗条内。良以攻下一法,最怕表邪未散,表汗未出,今自汗则表邪散者多矣。 

总论
忌攻下论
属性:忌攻下者,有表邪未解,未可攻下者,有里气虚寒,不可攻下者,有津竭血燥,忌攻下者; 
有阳明不实,不必攻下者,有无一下症,不犯攻下者,有虽热无结,本非攻下者;有身热脉 
大,禁攻下者,有 痧未透,攻下则内伏者;有邪汗未透,攻下则邪伏者;有手足不温,攻 
下则脉伏不出者。故曰∶恶寒身痛,太阳症未罢,不可下。结胸症,脉浮大,不可下。阳明 
病,面赤色,表症也,不可下。服小承气汤不失臭气者,无燥屎也,不可攻下。脉浮数者, 
表脉也,不可攻下。脉虚细者,正气虚也,不可攻下。伤寒热久,津液干枯,自汗复发其 
汗,津液重伤,不可攻下。与厥冷、虚家、久病、新产、脉微,并不可攻下也。是以仲景攻 
下真诀,惟以表症之解与不解,腹中气之转失与不转失,脐腹之痛与不痛,脉之浮与不浮。 
实与不实,汗之多与不多,小便之利与不利,里热之甚与不甚,津液之干与不干,屎之硬与 
不硬、溏与不溏,以消悉大下、微下、和之,俟之,导之之法,示后人临症斟酌,庶无早下 
误下之患。 

总论
宜消导论
属性:消导一法,《伤寒》未有条目,然细玩之,有云胸中邪气,胃中有燥粪五六枚,又以川连泻心汤 
消痞满,以栀子豆豉加枳壳治食复,比例而推,则伤寒夹食者,亦可拟以消导之治矣。余尝 
治外感兼有食滞者,用发表之药,汗不出,表不解,后用消导之法而汗出病愈者。又尝用清 
里之药而里热不除,后用消导而热退者。又尝治谵妄,用清热之味不效,后用消导而热退谵 
妄止者。更有 痧内伏,连用升提而不出,用消导而 现邪解者。 痧不化,服化 凉解之 
药,愈见昏沉,用消导而 化神清者。如是则外感门汗、下、和、解温、清、之外,余又不 
得不补消导一法。仲景有下法,治下部大肠之实。余今补消导法,治上部胃家之实。夫大肠 
之实,在下部,行之即是消之。胃家之实,在上部,消之即是行之也。总之,发热不解,胸 
前饱闷,右关脉滑,宜消导;谵妄,口不干渴不消水,脉大不数者,此食滞中焦也,宜消 
导;发狂奔走,强壮有力者,宜消导;口噤不语,如醉如痴,脉滑不数,口不干渴,此痰饮 
食滞也,宜消导。然消导之法,必要详明所伤何物,如谷食则用神曲、麦芽,肉食则用楂 
肉、三棱,面食用莱菔子。气食相凝,多加枳实。甘寒停食,平胃保和散加白豆蔻等,辛温以散之。 

总论
忌消导论
属性:消导一法,原为内伤饮食而设。若外虽感冒,内不伤食,又何必消导?况有中气虚弱,不能 
运化,虚痰停结,症形似实,其实因虚致是,此实中有虚之症,原用不得消导者。故胸不饱 
闷,忌消导。右脉空大,胃脉双弦,忌消导。口燥消渴,久病不食,忌消导。时时泄泻,胃 
素有病,忌消导。曾服克伐在前,后乃停滞不化者,忌消导。 

总论
宜补虚论
属性:邪之所凑,其正必虚,故凡外感症,必因元气虚,然后外邪入之。是以仲景一百一十三方, 
用人参者居半。盖以元气虚弱之人,患外感必用人参三五分,或入表药之中,扶元气,助药 
力,逐出表邪;或入和解药中,扶助胃气,敷布药力,和解邪气内外分消;或入清里药中, 
退邪热津液得以自还。例如治太阳表邪不解,脉弱不能作汗,而用人参败毒散者;少阳半表 
半里,用和解方中,加人参于柴胡汤者,阳明口干舌燥,用白虎而加人参者。夫曰补虚不过 
以人参少许,加入发表、和解、清里药中,同建祛邪去病之功。原非以人参加于补气养荣四 
君八物汤中,同行温补之例。 

总论
忌补虚论
属性:伤寒用补,必得邪散病除,然后补其正气。若邪气方盛,不用祛邪,先用补药。则邪得补愈 
甚。方书云∶留而不去,反成其实。是以伤寒初起,未经汗吐下者,忌补虚。阳明胃实,燥 
实痞满,忌补虚。胸膈饱闷,身痛无汗,忌补虚。热结在里,脉数沉实,忌补虚。烦躁闷 
乱,六脉潜伏,忌补虚。阳症似阴,小便赤涩,忌补虚。 痧未出,忌补虚。大便结硬,忌 
补虚。舌刺唇焦,忌补虚。神昏闷乱,忌补虚。热瘀发黄,忌补虚。蓄血发狂,忌补虚。 

总论
误下不宜再下论
属性:太阳症反下之,太阳表症已解,心下满,按之大痛者,为大结胸,用大陷胸汤丸下之。若不 
大痛,为小结胸症,用小陷胸汤以和解,不用下法。若但心下痞满,而不痛者,为痞气,用 
泻心汤和解心下。要知下后若下症仍急者,不得已而用大陷胸汤以再下。若下后不见下症, 
岂有再行之理?今因误下再下之说,不论有下症无下症,悉用再下,甚至误下太早,表邪内 
陷,内乱神明,亦执误下再下之法。不知恶寒拘紧,身痛发热,皆是皮毛经络之病,未入肠 
胃脏腑者也,切不可下。故外感之邪,从毛窍而入,必使之仍从毛窍而出。若不从表散,反 
用下行,不死不休。夫下之一法,原为内有燥屎,腹满胀实,不得出而用者。苟外邪得解, 
大便自顺,何苦推肠刮腹,伤津竭液乎!不知身发寒热,其病在外,见症治症,发散为捷。 
故《内经》云∶因于暑,体若燔炭,汗出则散。此言因于暑热,若外冒表邪者,尚要汗出,况 
因于风寒者乎!世之治外感发热,不用升发胃气,敷布胃汁作汗外解,良由不识外感发热 
症,必要从毛窍而出耳。 

卷一
恶寒
属性:秦子曰∶恶寒恶风,以一症而分轻重。恶风者,见风则恶,无风即止;恶寒者,即无风亦恶 
寒。恶寒、恶风、发热皆是表邪,虽里症悉具,若有一些恶寒、头疼、身痛、手足冷,即是 
表邪,宜先解表,不宜清里攻下。然恶寒有阴症阳症分别,不发热,脉沉迟,口不干,神清 
便清,阴症恶寒,治宜温经。发热脉数,头痛心烦,阳症恶寒,治宜散表。然温经散表各有 
分别,太阳症,无汗恶寒,发热脉浮紧,为表邪伤营,宜发汗,西北冬月,用麻黄汤,南方 
三时,用加减羌活汤、十味芎苏散。有汗恶风发热,脉浮缓,为表邪伤卫,宜解肌,西北冬 
月,桂枝汤,南方三时,加减防风汤。阳明症,目痛,脉浮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