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故事-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陬E要干什么,会不会像一些人所想的“崔郊这下子可有好戏看了”?而崔则知道他自己已然闯下大祸,但急切间便连出避也都来不及了,遂只得硬着头皮去叩见于帅。于一把握住崔的手,激动地说:“‘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该是您写的吧?40万钱那可真是小事一桩呀!您为何还要吝惜一封书信,不把这事儿早点告诉我呢?”说完,就叫那婢女出来,当即把她归还了崔,同时还赠送给他俩许多嫁妆和钱财。这事不但说明了重才的于公本人也是一介豪俊之士,这才造就了人间的一桩美好姻缘;而且它还因此衍化出了一句熟语:“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只是幸运得很,故事中的主人公“萧郎”崔郊最终并没有做了那灵慧婢女的“路人”!
  同样也几乎成了“路人”的另一位“萧郎”,大概可算是比崔郊要早些时候的中唐著名诗人戎昱了。
  扶风人戎昱的字号及其生卒年,②跟崔郊一样,也都只是一个“不详”。然而他长得一表人才,风度翩翩,而且善于谈吐,娓娓动听处使人刹那间便会忘记了倦怠。他少年时已踏上赶考进士之旅,但他久久未能如愿;于是他就去纵游名山大川。即便家境再贫困,他也仍能做到意气风发,绝不颓唐。戎昱在四川曾遇见过大诗人杜甫,而且他的诗作也得到过老杜的交口称赏。
  一天月夜,正在廉察桂林的李夔在他那宽大的官衙里,忽然间听到附近有人在吟诗,其声音极为清切而悠扬,心中不觉大为惊讶;细细玩味那诗后,他又极为赞赏着了。第二天起来一问,有人告诉他那是诗人戎昱在吟诗。李夔当即聘请戎作他的幕僚,还给了他极高的待遇,以便给自己出谋划策。后来中丞崔瓘在湖南时,③他想把自己那国色天香的女儿许配给戎,但他嫌戎的姓不好听(“戎”字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有对我国西部地区民族的谑称之意),说只要戎昱改掉姓氏便可把女儿嫁给他。但戎昱当即就不干了,并写了一首诗婉转地表示谢绝,其中有句说:
  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
  这里用“一诺千金”的典故,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既要像汉代以诚信著称于世的贤士季布那样忠于李夔的栽培,因为戎觉得李大夫已经很是厚待自己了;同时,戎也委婉地辞谢了崔家这“千金”小姐。总而言之,崔家这“千金”是不如自己当年对李大夫所承诺过的“千金”重要!
  事实上,戎昱这诗名委实也够大了,以至于连皇帝也都知道了他的姓名。由于诗名颇大,起先许多手握重权的将相都曾礼聘他出任幕僚。有说大书法家颜真卿担任征南将军时就曾聘请他担任从事,那当然并不确切;④但他曾作为卫伯玉等人的从事,却大致不差。之后,戎昱也曾以刺史的职衔出任过几个地方的军政长官,但他却又一再受到贬谪,这就使他的行迹显得颇为颠沛了。再后来,他把家眷安顿到了陇西。当时边境地区并不安宁,尤其在宪宗时,边境地区的战争此起彼伏,大大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稳定。有大臣提出像汉朝那样,把皇帝女儿亦即公主嫁给当地少数民族的头头,以求得安定团结;但宪宗对此却犹豫不决。


不信萧郎是路人(2)


  一次临朝时,正在为此事苦恼的宪宗就感叹说:“近来听说起一个诗人,其名字稍微有点生僻,你们可知道那是谁吗?”宰相当即回答说,那大概就是冷朝阳抑或就是包子虚了吧?宪宗摇了摇头,颇为失望地看了他们一眼,然后吟起了他所记得的那首《咏史》诗来: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净沙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⑤
  于是,大臣们便知道皇帝要说的就是戎昱了。此时,宪宗又说:“想想当年那个一心要和戎的魏绛,其实他是多么胆怯;而现在,戎昱的见解却又是多么精妙啊!”此后,士林中一再传扬着这件事,这无疑就让戎昱感到很为体面了。
  至于几乎要成了“路人”“萧郎”的戎昱,他一生中居然与此相关的不幸情事还有两次呢!当时晋公韩滉正坐镇浙西,戎昱则任韩手下的刺史。郡邑中有一名既漂亮又能歌善舞的酒妓,戎昱对她很有好感,而且两人的关系也处得相当不错。但浙西一些属官乐将为了讨好韩公,就将这女子的特殊才能向上报告。韩公把她召到乐籍,因为这样就可使她作为经常支配着的“官妓”。见此情形,戎昱自然不敢留恋着不让去了。不久,戎昱在湖上写了一首歌词赠给这酒妓,并对她说:“如果他们要听歌,那你就唱它吧。”
  大摆酒席请客的韩公这次显得尤其高兴,而这酒妓唱的歌果然是戎给写的词句。一曲完毕,韩公便禁不住疑惑地问询:“戎使君莫非对你很有感情呀?”这酒妓惊悸地站了起来,怯怯地说了声“是的”。话音刚落,她的眼泪就唰地流了出来。韩公让她去更换衣服,当时在座的宾客不知道将会出现什么不测之事,都暗暗地为她捏上一把冷汗。而韩公遂把那个乐将叫来大骂一通道:“戎使君可是天下名士,这你知道吗!他对这位郡妓有感情,你为何还这样不识好歹,却去把她召来,以至使我也铸下了大错!”韩公当即命手下人把那乐将揍了十大板子,这才罢手。同时还给了这酒妓100匹好布料,让她跟戎昱成亲去。戎昱他俩便极为高兴地拜谢;而戎当时所写的诗说:
  好去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恋,欲别频啼四五声。
  另有一次,戎昱这事也跟上文曾提到过的于頔有关。当时有人从湖南零陵回来,对于公说起戎使君手下有一名能歌善舞的漂亮歌妓,作为上级的于公就命人把她召唤过来,戎当然不敢抗命了。尽管他也拖延了一月,这歌女最终还是被送了过来。在宴席上,大为兴奋的于公便让她唱首歌听听,这歌妓当即唱起戎专门写给她的歌词:
  宝钿香娥翡翠裙,妆成掩泣欲行云。
  殷勤好取襄王意,莫向阳台梦使君。⑥
  这诗用当年楚国大文人宋玉文章里的故事,说明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为她再做什么了,只希望她好好去伺候新主人,也不必在往后的欢乐生活中再追忆起自己。这固然只是戎诗人极为无奈的话头而已。
  但于公听了此歌,当下不由感叹道:“大丈夫不能在世上建功立业,为将来的人们所称赞;现在却为了自己一刹那的娱乐,去夺取别人所爱着的女人,这怎么能行呢!”他当即赠给该歌妓许多钱币和布帛,让她回到戎的身边不算,还特意亲手写了一封书信让她捎去,真诚地向戎诗人表示了他自己那深切的歉意。
  按:① 此据《英雄传》及《云溪友议》,而《唐诗纪事》则认为该婢女原即归崔郊自有。② 《直斋书录解题》卷16认为他是扶风人;而《唐才子传》等则以为“荆南人”,恐怕不确。③ 此据《唐才子传》等,而《云溪友议》卷下及《唐诗纪事》则以为是李銮,俟考。④ 此据《唐才子传》等,因《旧唐书·颜真卿传》固然未尝记载颜曾作过征南将军。⑤ 将、为,均为平声。⑥钿,平仄两读,此为仄声;音“甸”。


势盛杨家真炙手


  ——杜甫愤斥奢靡无耻的皇亲国戚
  唐王朝,尤其是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无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王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
  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韩休等忠心爱国者为丞相,大力整顿相应弊政,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增,以至被后世称之为“开元盛世”。然而,玄宗后来居然任用了奸诈成性的李林甫为相,政治便开始出现腐败的苗头。天宝四年(745年),他在封杨玉环为贵妃后,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遂越发腐败了。此后他还依次封赠玉环的姊妹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及秦国夫人。她们出入宫廷,肆无忌惮,可以想见她们那“势倾天下”的吓人权力了。①
  而杨玉环的堂兄杨钊也由于杨贵妃的得势而平步青云,在他担任御史时就被玄宗赐名“国忠”,以示恩宠。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死后,原本是武则天面首张易之的儿子而其后却冒姓杨的杨国忠,居然做上了丞相;而玄宗也竟然把全国的军政事务交给杨国忠处理。此时的杨家,由于他们兄妹“势倾天下”,遂开始了结党营私,专干些非法的事情,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终于导致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
  正像所有腐败现象的前期一样,杨家兄妹之间不但花天酒地,而且杨国忠还毫无廉耻地跟虢国夫人通奸。他们如此淫乱的生活,居然也得到了玄宗皇帝的纵容;而老百姓则固然是有苦难言。
  古历三月三日这个作为传统节日的上巳节,人们为了除去不祥气氛,便又到水边去“修禊”。天宝十二年,杨家一帮人不但去参加了这样的活动,而且还大张旗鼓地到曲江附近游春野宴,喧闹异常。大诗人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这些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全诗云: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②
  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按:① 语本《旧唐书·杨贵妃传》。② 我国诗歌史上把那些每句押韵的诗作称为“柏梁体”诗,而此诗几乎每句都用韵,似乎也可称为该体中的一个变格。


绿叶阴中怅杜郎——风流大诗人的凄美人生


  晚唐大诗人杜牧跟著名诗人张祜极为要好。一次,作客淮南的张到官府赴宴时,看到杜也在座。而当时,两人都爱恋座中一位漂亮的歌妓,于是决定索取骰子用赌输赢的方式来决定谁有权去继续爱恋。以诗作的杰出成就比肩于大诗人老杜杜甫而被后人称为小杜的杜牧(当然也可称之为杜郎,如宋人姜夔《扬州慢》中“杜郎俊赏”云云,所指便是杜牧),当下遂开始悠然吟道:
  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
  张祜一听,也不甘示弱地接口续吟着:
  但须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因露指尖。①
  语音刚落,两人就不觉大笑着,反而把原本赌酒取妓的事儿给忘了。
  这无非只是杜郎香艳生活的一段小小插曲。而自称“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小杜,据《杜牧别传》记载,在扬州时,由于他的高远抱负未能如愿,便纵情于声色之好,所谓“每夕为狭斜游,所至成欢,无不会意”,即是对他这段生活的真切记录。然而,这眠花宿柳之事一旦多了,自然不能不引起他的上级、时任淮南节度使后来又成为宰相的牛僧孺的关切。牛暗中叫人收集了大量关于杜郎“狭斜游”的资料,一天下班后把这些资料交给他。杜郎知道这是牛的好意,心中委实感激牛相的不尽关爱,为此他也曾自励发愤要有一番作为。但当时社会并不允许他的救世抱负得以实现,所以他便又回到了纵情声色之中。尽管他为人“刚直有奇节”,②可知他本质上乃是一位极具正义感的诗人。
  后来杜郎以御史官的职衔出任洛阳时,正碰上司徒李愿罢官闲居在家;杜获悉他家的声妓之妙为当时第一,而且李又喜欢宴请朝中的名士来附庸风雅。许多在朝做官的也罢,诗人名流也好,没有不受到邀请而参加宴会的。但李担心杜这专门视察官员行事优劣的御史,一旦临场会搅乱他家宴会的场面,就不敢邀请他;尽管杜早已是声明卓著的诗人和社会名流。然而,杜遂通过朋友表明自己并不想为难李,只是希望也能参加他家的盛会而已;李不得已同意了。一到现场,杜郎对着酒菜独自豪饮,一副旁若无人的神态。此时,歌妓一百多人已在翩翩起舞了,这使得众多来客也不由心醉神迷。而杜则独坐在那里,偶尔也看到有他中意的,便站起来往南面走过去,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忽然他瞪着眼睛注视着前方,接连喝完满满三大杯,转头问李道:“听说您家有一个叫紫云英的,不知是哪一位?”李心神不安地指给他看。杜又是一阵子凝视,赞叹道:“嗯,果然名不虚传!那就把她送给我好了。”李一听,顿时把刚才还担心杜捅娄子的那种忧虑抛到了九霄云外,当即大笑起来,并连连说道:“您要是喜欢,只管将去得了!”说到这里,李笑得连腰都快直不起来了;不明真相的众声妓跟着主人的笑声也都娇笑了起来。
  不用说,整个宴会就这样地喧闹开了。杜郎又接连满饮了三大杯,然后站起来朗吟道: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忽发狂言惊四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吟罢此诗,杜郎这闲宕散逸的神态,在场的一干客人都觉得没人能赶得上他。
  这说的都还只是杜激扬意气中的事儿,而下文所说的这桩情事却是他心中永远难以消释的痛。
  文宗大和末年(836年),杜凭着侍御史的职衔又到江西宣州出任幕僚。只是他行踪所到之处,都没有碰见心中想要找的女人。后来他心想浙江湖州历代都是著名的州郡,那里不仅风景奇美,尤其是人文荟萃,同时还蕴藏着许多美女,于是他便极想去游历一番了。况且,当时在任的崔姓刺史又是他所欣赏、并曾予提拔过的;而崔也很明白杜的用意,所以等到杜到来,崔尽其所能地将那些美丽的歌姬舞女提供给杜选择。但杜凝视一番后,竟一个劲儿地摇头,并叹口气说:“美矣,未尽善也!”崔一听,也不觉有些失望了,只得竖起耳朵听他有何高见。杜沉思一下说:“您能不能搞一次水上游玩活动?届时全州士民将都会来观看,我也出来走走看看,或许能找到心中比较满意的。”
  崔照办了。活动举行的当天,来观看热闹的市民真可谓人山人海;热浪与江水齐飞,心情共红妆一色。然而,杜仍没有找到一个使他中意的。就在活动正要收场时,蓦然间他发现在靠岸的船只上,有一个老太太手拉着一位红妆少女在张望着什么。该少女年纪约摸十来岁,杜火烧火燎地跑过去定睛看着,然后他欣喜若狂地喊着:“啊!这可真是国色天香的人儿啊!以前的无非都只是摆设罢了!”于是他便使人邀请这母女俩到大船中来坐谈。她们由于不知要干什么,心中都很害怕。杜郎对老人说:“我并不是现在就要纳娶您女儿,我是为以后做准备的。”老太太和她女儿这才放下了刚才还悬着的心。而老太太则颇为沉稳地问询:“如果将来失信,那又将怎样?”杜说:“我用不了十年时间就要来这里担任地方官的,你就等我十年好了。如果届时我还不来,那么你就是嫁人,我也决不会责怪你们!”听罢这话,老太太便答应了;于是杜遂用十分丰厚的礼品下了聘礼,然后高兴地同这母女俩作别。
  回到朝廷后,杜心中常常惦念着这湖州女孩,但由于他的官职仍还很低,所以一直未能去成。后来他又做过诸如黄州、池州、睦州等处地方官,但都没有中意的,心中便越发想念她了。直到他朋友周墀当上了宰相,杜便一连写了三封信,要求能调到湖州任太守。等到宣宗大中三年(849年),终于如愿以偿的他急忙派人去寻找当年跟他订有盟约的那母女俩。然而,此时距离他们初次见面已有14年了。
  那女子终于被找到。手下差役禀告说,对方已经出嫁三年了;而且,她也已成了三个小孩的母亲。杜郎刹那间便愣住了,许久才醒悟过来的他便急切召见她们来问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太太担心杜会夺走她女儿似的,就把她三个小外甥也一同带上了。杜郎伤心而且不无懊恼地问道:“我们不是订过盟约说好让你女儿嫁给我吗?那为什么还反悔把她嫁给了别人?”这老太太镇定地答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