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官途-第2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大人让我送一样东西给你。”   
说着,他一摆手,立玄上来两个人从院子里的冰井中拉上了一个小箱子,小箱子一圈还凝着厚厚的一层冰。邵闻达上前用小铁棍敲掉边缘的冰块,他将箱子盖打开,里面赫然是一个人头,看得出人头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经过特殊处理,面目仍然栩栩如生,一个。肥胖如猪的男人,正是秦王朱樉的人头。   
十三郎凝视着这个和他有着血海深仇的大明王爷,他的目光异常复杂,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李大人说曾答应过你,总有一天会把秦王的人头交给你,现在大人履行了诺言,这个人头随你处置。”   
十三郎上前捧起人头,他死死地盯着它,忽然他仰头狂笑起来,狠狠地将人头砸在地上,用脚拼命踩它,直至把它踩得粉碎,所有的人都默默地看着他在尽情地发泄,没有一个人去阻拦。   
十三郎浑身筋疲力尽,他跪在地上捂脸失声痛哭起来,“大哥,打死你的狗王终于死了,你在九泉下可以瞑自了   
十三郎悲伤地哭着,良久。他毅然抹去眼泪对邵文达道:“主公替我报了血海深仇,我这条命随时可以给他,请你说吧!主公要我做什么?"   
邵闻达点了点头,沉声道:“大人确实有重要任务交给你,此任务非你莫属。”   
……   
两天后的下午,朱棣的大队抵达了太原,他并没有急着进城,而是在距北大营五里外扎下了营盘,他随即下令,命朱高熙即刻来见他。   
大约等了半个时辰,他的传令兵来报,二王子病重,不能前来,朱棣冷笑一声,想以装病来博得自己的同情吗?现在他心硬如铁,就算儿子断胳膊断腿,也休想改变自己的决心。   
“不管病得再垂,也要立刻来见我,就算用担架也要给我抬来。”朱棣下达了最后通牒。   
但朱高熙还是没有来,他的借口是腿骨断了,担架也无法躺小动一下就痛得要死去,朱棣对儿子的无赖恼怒之极,他不耐烦地一挥手,冷冷下令道:“向全军传达我的命令。从即刻起,二王子不再是山西都督,同时免去邱福副将一职,山西军队由我自领,命所有指挥使立刻前来见我。”   
传令兵再一次骑马向大营奔去,此时天已经黑了,远方大营在夜色中俨如一条蜷盘着的黑色大蛇,辕门前的两盏大灯笼仿佛它的两只眼睛,在黑夜中格外地狰狞,朱棣站帐门前凝望着远方的大营,不知为什么,他今晚竟有一种不祥之感。   
第二百九十四章 燕王之死(下)   
“殿下,好像不对!”   
一名亲兵指着远方的大营低喊道:“殿下快看,军营中有士兵出动。”   
朱棣的脸色变的异常严肃,他也看见了,黑暗中营门开了,黑簇簇的人影涌出营门之外,不知有几千几万人,朱棣一咬牙低声骂道:“孽障!”   
“全军上马!”他一声令下,三千护兵纷纷翻身上马,也不顾营盘,护卫着朱棣调头就走,但是已经晚了,从南面也冲一彪军,为首大将邱福拦住了去路。北大营的士兵也追了上幕,两支大军左右夹击,将燕王的队伍团团围在中间。   
朱棣勃然大怒,他纵马上前厉声喝道:“你们反了吗?竟敢拦截我的去路!”   
第一排的数百骑兵都羞惭地低下头,谁也不敢和朱棣对望,朱棣看集了对方的心虚,他抽出剑再次大喝道:“你们统统给我闪开,挡我者死!”   
喊完,他举剑纵马前冲,几百骑兵吓得纷纷向两边闪开,就在这时,斜刺里冲出一支军队。硬生生地将燕王的军队一冲为二。近千骑兵将燕王和他的数十名亲卫团团围了起来,其他亲兵顿时急红了眼,纷纷冲上来要拼命。   
大将邱福拱手道:“殿下,我们绝对没有伤害殿下的企图,请殿下喊住军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伤。”   
“统统住手!”随着朱棣的一声高喝,士兵都平静下来。   
朱棣冷冷注视着邱福道:“我待你不薄,你为何要背叛于我?”   
“殿下。臣绝对没有背叛殿下,臣只是希望在立嗣一事上能听从我们的建议,请立二王子为世子。”   
“请立二王子为世子!”众军一齐大喊,叫喊耸惊天动地,惊得朱棣连连后退几步,他忽然感到了一丝不妙,若再拖下去,士兵可能就会失控了。   
朱棣急思对策。他忽然对邱福道:“我那个想当燕王的儿子在哪里?让他来见我!”   
“二王子受伤,不能骑马,若殿下要见他,可去军营,请殿下早做决定,臣要控制不住军队了。”   
眼前的形势已经十分危急;朱棣决定先佯做答应,等回北平后再来收拾他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不要被扣为阶下囚,想到这,他立刻答应道:“好吧!我随你们前往大营,去见你们的主帅。”   
包围他的士兵开了一个口子,一千余名朱高熙的骑兵簇拥他前往大营,而他的亲卫则被数万大军团团包围住,等待达成最后的妥协。   
朱棣憋了一肚子的怒火,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居然被儿子逼宫,而且下面的大将也一个不听他的,这些都可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他却没有想到。他所提拔的将领早已经被换了,全部换成了朱高熙的心腹,这些将领怎么可能听他的。   
“小畜生,你还有脸见我吗?”   
朱棣也不等通报。一把掀开帐帘冲了进去,只见帅帐里朱高熙正搂着两个半裸的粉头喝酒,除了他的贴身侍卫吴思外,帅帐里再没有别人。   
朱高熙显然没有想到父王会突然闯进来,他刚刚得到消息,父王已经被包围了,心中得意,便找来两个私藏的粉头喝酒,没想到父王却冲了进来,朱高熙吓的一下子站了起来,结结巴巴道:“父王,你、你怎么来了!”   
朱高熙只有三分逼宫之心,而七分却是受了吕思远的撺掇,所以他不敢去见父亲,此刻父亲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他心中不由又慌又乱,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朱棣望着这个不肖之子,眼睛里都快喷出火来,他大喝一声道:“畜生,你给我跪下!”   
这时,营帐外冲进来了十几名朱高熙的亲兵,将朱林团团围住,朱高熙心中渐渐平静下来,他挥了挥手,命亲兵和粉头都退下,营帐里安静下来。   
“父王,请坐吧!我们谈一谈。”   
朱棣忍住一口气。坐了下来,“你有什么想和我谈的?”   
“父王,恕孩儿无礼。孩儿想质问父王一句,本来父王是占了绝对优势,雄兵六十万,可一举荡平南朝,可为什么却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连粮食都要仰仗敌人供给。”   
“这就是你和父亲说话的态度吗?”   
“孩儿不敢;但这是山西八万将士的共同心声,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父王犹豫不决。放弃了大好的机会,如果父王再传位给世子那样的柔弱之主,所有将士都必将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大家希望父王立我为嗣,以最强硬的姿态杀入南方,给大家荣华富贵……”   
“呸!”朱高熙话没有说完,便被朱棣唾了一脸,“你这个王八蛋,你以为夺取帝王就是打打杀杀吗?你以为你敌得过李维正的新式火器吗?要依了你话直冲南朝,所有人才是死无葬身之地,幸亏我清醒,没有改立你为世子。否则我的基业都会毁在你的手上。”   
朱高熙擦去脸上的唾沫,他恼羞成怒了,恶狠狠道:“今天你已经被我的八万大军包围。你交也得交,不交也得交,你今天不把燕王之位让给我,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你敢弑父!”朱棣再也克制不住心中的愤怒了,他拔出剑吼道:“畜生,我今天就杀了你!”   
他抡剑便向儿子砍去,朱高熙措不及防,一剑被砍中了肩膀,顿时血涌如注,朱棣一言不发,铁青着脸挥剑向他脖子砍去,朱高熙大骇,他举起椅子抵挡,“咔嚓!,椅子被砍成两半,朱林大喝一声,剑锋直取朱高熙颈上人头。   
“来人啊!快来救我!”   
朱高熙嘶声狂喊,血流满他一身,他已经快支持不住了,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只见一道寒光飞闪,朱棣突然定住了,他一动不动,不可思议地望着角落里的一个黑影,又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前胸,前胸渐渐地变红了,血迹越来越大,朱棣大叫一声,剑‘当啷’落地,他直挺挺地仰天倒下,眼睛瞪得暴突,随着最后一丝生机从他的眼中消失,一代枭雄就这样惨死在儿子的手中。   
几十名侍卫冲进营帐,眼前的情形使他们无比震惊,燕王殿下死了。朱高熙也惊呆了,他慢慢跪在父亲面前,手颤抖着在他眼前晃了晃。他无力地一坐在地上,脑海里一片空白,“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忽然,他回头冷厉地盯着吴思,“你、你好大的胆子,竟敢杀我父亲!”   
吴思惨然一笑,仰天长啸:“我心愿已了,死不足惜!”   
他反手一刀,插入了自己的心脏,他也缓缓到下了,大帐里一片寂静。这时吕思远冲了进来,他一眼看见了已安详闭上眼睛的十三郎,泪水也涌入了他眼中,“好!好!死得好!”   
“师傅,我们现在怎么办?”   
朱高熙跳了起来,惊慌失措道:“难道要我背上弑父之名吗?”   
“不!燕王殿下是被他的亲兵主将杨彦所杀,杨彦和南朝勾结,背主求荣。”   
吕思远擦去眼角泪水,冷然道:“现在要立刻下令,杀尽王爷的亲兵。不准一个人逃脱。”   
……   
天启二年正月二十二日,燕王朱棣被其次子误杀身亡,朱高熙杀尽其亲兵,却把责任推给了南朝,他随即攻占太原,以太原为都城,自立为燕王,并向兄长朱高炽下最后通蝶。命其向自己投降。   
得知父王被杀的消息,朱高炽悲痛万分,他下令满城举哀,并檄文天下,揭露朱高熙弑父的罪恶,同时在大将朱能的拥立下,朱高炽继位燕王,这样,北方出现了两个燕王。他们已经势不两立,朱高熙抢先一步。他亲率六万大军从井险进攻河北,朱高炽也急令大将朱能率五万军迎战,内战的风云在激荡在燕地上空。   
……   
政事堂天宝阁内,七位平章事正在商议放开匠籍和向琉球大岛移民的事情,放开匠籍是新任工部尚书卓敬的建议,这也是顺应商业发展的要求,随着商业的蓬勃发展,大明王朝已经渐渐形成了五大商业中心,京城、杭州府、成都府小武昌府和辽东金州府,商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作坊的兴盛。   
尤其是江浙一带的工坊已经出现了规模性经营,苏州府的丝仿业便是其中的代表,全城手工作坊遍布,其中超过千张织机的人家就有二十户之多,这样不仅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而且对能工巧匠也是极为需求。而目前大明依然实行着严格的匠户制度,仅在京城一地,就有数十万人之多,这些匠户都被官府控制。没有人身自由,即使能接一点散活也必须要得到官府同意,然后子袭父业。代代相传。   
工部尚书卓敬侃侃而谈:“各位大臣,我可以举一个例子,福州林家是有名的造船世家,他在去年夏天便申请了我大明的第一家私人船厂。专门为贸易商打造海船,现在他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五年之后,他几次对我说想扩大规模,希望我能放一些造船匠户给他,他愿意出高薪聘请,但我大明律令,匠户不能被私人工坊雇佣,这样就出现了民间苦无工匠无法扩大规模,而京城匠户又无活可干,生活贫困,同时也不能收徒传授技艺,这一切就是被一个小小的户籍所限制,所以工部正式提出取消匠户限制,以促进我大明工商的繁荣。”   
“可如果放开了匠户,官府的定量怎么办?”礼部尚书齐泰有些担忧道。   
李维正笑了笑接口道:“这一点齐大人不用担心,我们只是放开了匠户的人身自由,这并不是说能工巧匠们就消失了,官府的活可以交给一些大,坊去做,材料、工人都不用官府再去操心,成本帐私人工坊比我们会算,我们最后只管结帐付钱。”   
他站起身又对众人道: “其实太祖皇帝给官员们定的俸禄并不低。一个官员需要无数农民来养活。可最后大家却依然一贫如洗,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朝廷的税赋太少了,大家想想宋朝,工商业发达,朝廷一年的税收甚至超过一亿贯,这是何等富裕,也没有见什么农民吃不饱大规模造反的事情,所以我主张以农为本,以工商富国,以海外扩张强国,这样二十年后,我大明民富国强。又何惧草原北戎!”   
众人皆连连点头,这时,门外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卫官出现在门口,他低声喊道:“相国,有大事!”   
李维正见他神情紧张,不由一愣,便走上前问道:“出什么事了?”   
侍卫官在李维正耳边低语几句。李维正的眼睛一亮,他点点头,走回了会议中。他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对众人道:“最新消息,太原发生兵变,燕王被其子高熙所杀!”   
所有人都被惊呆了,瞬间,天宝阁中欢声雷动消息迅速传到各大朝房,到处都是激动地欢呼声,整个京城都沸腾了。   
第二百九十五章 远方来客   
入空睛朗,一朵朵白云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上。海面上波澜不惊,只有成群地海鸥在海面上盘旋、鸣叫,这是广州南部的海面,距零仃洋海口还有八十里。一队二十五艘商船组成的船队正劈波斩浪地航行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之中。它们鼓足风帆,满载希望向自己的家乡疾驶而去。   
广州自古就是南方的通商中心,无论唐宋这里都是海外贸易极为繁华之港,直到元朝,这里依然是南方的贸易大港,虽然明初海禁了二十余年,可一旦解除海禁,这里的贸易事业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恢复之快,令人惊讶不已,而大大小小的商人们平时看不见,可这一两年却纷纷跳了出来,他撕去了种田者的伪装,开始重操旧业。   
在紧靠广州港码头附近有一处由数十个仓库组成的建筑群,不远处就是当年李维正办案的迎宾馆,现在又重新恢复为南藩馆,由广东市般司进行管理,专门给南洋过来的商人暂住,而这几十个仓库便是去年才刚刚成立的海商馆了。也就是相对于后世的海外贸易创业园,一些有着雄厚资本的大户人家便已经成立商号了。   
这天早上,海商旁的一座茶楼里已是高朋满座;生意各外兴隆,其实不只是今天,这几天天天如此,原因是零仃洋海口附近的烽火台传来了消息,两个月前去勃泥国的商船回来了,使商人们格外兴奋,每天一大早便聚集在茶楼里等待消息。   
这次去南洋的商队是大明取消海禁后的五支民间商船队之一,船东并不是一人,而是由五个大商号组成,其中最大的一个商号叫缘福堂,这支商队中有五艘船是它的,除了这五个商号外,还有六艘官船,官船本身不进行贸易,而走向数百名中小商人出租舱位,收取舱位租金。   
茶楼的掌柜姓施。是个五十岁的中年男人,长得肤黑瘦小,不过他的人缘却很多,几乎所有的商人他都认识,施掌柜从今天早上四更便起床忙碌。他也知道商船这两天要到了,这两天将是他生意兴隆的日子。   
施掌柜已经劳累了近一个半时辰,着实有些疲惫了,大部分客人已经到了,茶馆里坐满了人,热闹喧阅,几个伙计正忙碌地添茶端点心,施掌柜偷得片刻闲暇,正坐在柜台后打盹,这时,大门外匆匆走进一人,一进门便声如洪钟般地喊道:“施掌柜,我的位子还在不在了?”   
施掌柜被惊醒。他见来人是做茶叶生意的商人刘原,是他茶楼的老主顾,他连忙站起身拱手笑道:“刘东主怎么现在才来。很抱歉,位子已经没有了,不过我可以替你找一个能看见码头的位子。”   
“今天确实来晚了一点,不过值啊!我搞到了一份四天前的《京报》,上面有重大消息。”   
刘原擦了一把满头大汗,拉开嗓子对众人喊道:“你们知道京城最新发生了什么大事吗?”   
他话音一落,十几名商人纷纷围拢匕来,这里离京城较远,京城最快的报纸也是六七天前的了,这些商人最关心的就是《京报》和《大明新闻快报》,这两份报纸专门刊登朝廷大事,尤其是夏天以后,各种重大的举措陆续出台。都是极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老刘,是不是燕军投降了?”一名商人急切地问道,几个月前,燕王的两个儿子爆发内战,在北平和保定府两地一连打了三场大战役,死伤十几万军队。可谓两败俱伤,十天的前的报纸刊登。朝廷决定出兵平息河其战乱小让许多关心河北局势的人急切想知道结果。   
“老刘,上个月有消息说全国要统一商税,是不是正式条文出来了?”另一名商人问道。   
“都不是!”刘原摇头得意地笑道:“是朝廷成立了远征舰队,准备在明年春天护送百艘商船赴西方贸易,正在向全国征集两千名愿意去西方贸易的商人。我们广东的名额排第一位,有四百五十个名额,各位。发财的机会来了。”   
刘原的这个消息就如同炸了窝一样,茶楼里顿时一片吵嚷之声,近百人围着刘原。要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