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性文化心理透视:心颤-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鸵T丁�
  英国文学家劳伦斯说:“爱,严格来说是一种旅行。”“爱,就是在创造的欢欣中使精神与精神、肉体与肉体相吸的引力。但是,如果一切都束缚在爱中,就不会有再多爱了。因此说,对那些爱中的人来说,旅行比到达终点更好。因为,到达意味着穿过了爱,或者干脆说,以一种新的超越完成了爱。到达,意味着走完爱旅之后的巨大欢乐。”他还说:“爱是朝天上旅行的。”这种论述与许多坚信浪漫之爱的人们的想法相一致。
  生活中,许多浪漫主义文学家、艺术家,都经历过这种不断追寻的“浪漫的爱”。拜伦、雪莱、彭斯、卢梭、乔治桑、雨果、哥德、海涅、普希金……不胜枚举。他们都是一生追逐理想爱情而不懈。他们把对爱、对美和自由的追求由一个美丽女子做象征,以达到梦想的神圣境界。
  诗人徐志摩“竭全力以斗”而逃出了“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家庭,止绝了与原妻张幼仪的婚姻“苦痛”。历经苦难与相爱至深的美貌才女陆小曼结合,但其结果仍是无可奈何的幻灭。婚前在给陆小曼的信中,他称:“我站在你的对面,我的泪上的光芒与你的泪上的光芒针对着,交换着。你的灵性渐渐的化入了我的,我也与你一样的觉悟了,一个新来的影响在我的人格中四布的贯彻。——现在我连平视都不敢了。我从你的苦恼与悲惨的情感里憬悟了你的告诫的灵魂的真际。这是上帝神光的反映,我自己不由得降低了下去。现在我只能仰着头献给你我有限的真情与真爱,声明我的惊讶与赞美。” 
                  
婚外性关系的心理轨迹(2)
  “你已激动了我的痴情,我说出来你不要怕,我有时真想拉你一同死去,去到绝对死的寂灭里去实现完全的爱,去到普通的黑暗里去寻找惟一的光明。”
  然而,就在结婚的初期,彼此的理解和交融立即发生了严重的障碍。诗人曾经在日记中说“恋爱是生命的中心与精华;恋爱的成功是生命的成功,恋爱的失败,是生命的失败,这是不容疑义的。”失败的悲剧上演,比他想象的要快得多。障碍他们的,显然不仅仅是原本隐掩去的缺点、弱点或琐碎的家务,而是严重的理解错位,是原本就难以沟通、理解的精神世界的差异。“蓦然回首”涌起的激情,在心灵贴近的时候降温,恰恰被拥抱在胸膛的灵魂所冲淡。
  记录结婚不久心灵感叹的《眉轩琐语》中,徐志摩说:“曼的身体最叫我愁。一天二十四小时,她没有小半天完全舒服,我没有小半天完全定心。给我勇气,给我力量,天!”
  “女人心眼儿多,心眼儿小,男人听不惯她们的说话。”“最容易化最难化的是一样东西——女人的心。”“我想在霜浓月淡的冬夜独自写几行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但我却跟着人们到涂蜡的跳舞厅去艳羡仕女们发金光的鞋袜。”“天是在沉闷中过的,到哪儿都觉得无聊,冷。”
  “咱们久别见面,也该有相当表示,你老是那坐着躺着不起身,我枉然每回想张开胳膊来抱你亲你,一进家门,总是扫兴。”
  诗人为追寻爱的理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后,在新的婚姻中陷入精神幻灭之中。
  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向安娜贝拉小姐寄出了求婚信,当得到肯定答复后,诗人感到全身涨痛般的强烈欢喜。可是订婚才几个月,他便大大失望了。他发觉,他和安娜贝拉在一块儿的时候,自己非常憋闷。他希望自己的感情世界一任自己的自由。因为他的身心在指引着他,使他任性地奔逸于无垠的宇宙中,他渴望独自在这种幻想和感情的世界中漫游。只有普通的地上生活才和妻子在一道。可什么时候他想享受普通的地上生活呢?也许他本人也把握不定那变幻莫测的风从哪个方向吹来。同时,他也不想去介入妻子的感情和幻想的世界。他感到,让别人介入他奔放自由的感情世界是难堪的痛苦,这造成他精神上很大的压抑。结婚以后,对妻子的反感在与日俱增,他不喜欢妻子那副贞淑的样子,而在婚前,他是多么的欣赏安娜贝拉“贞淑”的美德啊!他无法忍受婚姻中个性的摩擦,“他想沉默,她却当他生气;他喜欢说俏皮话,她却认为那是诽谤别人;他非常厌恶陈腐的道德,她却立刻上纲到宗教教义的高度来说是道德。”处在家庭之笼的诗人,愤怒地宣称:“我厌恶那种古板正经样子的女人……”爱情转移的时候,拜伦与妻子分居,当时他们刚刚结婚一年零三个月。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在他的作品中以救人的笔触描绘了爱情关系的深刻戏剧性,也道出了“浪漫的爱”的追求者的痴情与痛苦。他的作品的主人公毕巧林曾一度坠入情网,但是他失望了。他玩弄梅丽公主的感情,扮演了混世魔王的角色,他如一个离开了天国的天使,郁郁寡欢,饱尝了幻想与高傲的痛苦。可是,在决斗前的最后一夜,他发出了内心深处的独白:“我活着是为什么呢?……我的爱没有给任何人带来幸福,因为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所爱的人牺牲过什么东西;我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快活才去爱的;我贪婪地啜尝着她们的恋情、她们的温存、她们的快乐和苦痛,只是来满足我内心奇怪的欲求罢了——可是我从未能使自己满足。”
  在这些情感丰富、充满幻想的人们那里,永恒的爱的理想只是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在斯汤达的《红与黑》中,等待死亡的于连哀伤地对德·瑞那夫人说:“如果不是你这次到监狱来探望我的话,我大概至死也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主人公包尔康斯基公爵在临终前,怀着快乐又痛苦的心情向爱人倾诉:“没有人像您一样给我那种柔和的宁静感觉。”诗人哥德在74岁垂暮之年对一个17岁的少女怀着同生平最后一次爱情告别的心情,写下了《玛丽亚温泉歌》:“没有出路,只有无穷的眼泪”:
  你流吧,即使你汹涌如泉,
  也浇不灭胸中的烈焰!
  生死搏斗的折磨,
  把我的心儿撕裂!
  爱,只有在即将无法再拥有的时候才看到、感到它的存在。这种追寻者不是在爱着某个人,爱的是内心中的理想——爱情本身。
  其实,风流才子们的心理,也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性心理本身是追求完美的心理。文人们的文采飞扬,情感横溢的诗行丽句,其实也包含了许多人生哲理。“美好的爱情是文人笔下编造出来的”——用这种一言以蔽之的说法把浪漫的、美好的爱与现实的爱截然分开,放弃追求,把前者让给海市蜃楼,此生不再希望,也是不可取的。——因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定哪一天,“理想”又死灰复燃。
  因此,回避没有用。如果将审视的目光拉开一些、扫描中的理性成分多一些,那么,婚外性爱关系心理漩涡,可能会给人们心理修养提供一些昭示:
  其一,以“此岸性”取代“彼岸性”。人是主观能动的,而心理调整,是人的主观能动力最重要的体现。心理调整,是此岸的人性关照,现实的婚姻,是相爱者共同达到理想彼岸的航船。否则,理想与浪漫,就是永远达不到的彼岸。一旦“登陆”,“彼岸”又游离到新的彼岸,而自己依然是航行者和探索者。这正是因不满而追求的心理状态。而放弃主观能动的心理调整,就等于一个永远希冀着彼岸,又永远没有航船的人,彼岸所有的美好只能淹没在此岸的现实中,进而转化为心灰意冷、万念俱灭。因而,在此岸与彼岸的分裂中,绝不能放弃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主观人为。在此岸与彼岸的连接中,只能有一个重要的中介,也就是主观人为!通过主观人为来实现理想,把理想——现实融解在实际的主观追求的过程之中,这是性爱心理平衡的理性前提。 
                  
婚外性关系的心理轨迹(3)
  其二,用“自己创造”取代“守株待兔”。婚外恋者都有“守株待兔”式的心理模式:总认为兔子已经跑了,我的兔子还没有来,而自己手中掌握的那份幸福——自己的婚姻,无论如何不是最好的。最好的在哪里?在即将来临的那只兔子。这里,婚外恋者在期望、等待、选择中下功夫,却从来不会在调整、发掘、更新中去拥抱已经得到的幸福。——他们忽略了创造。这一部分人的婚外恋往往难以持久,除了许多社会因素的作用以外,还有心理上的原因:一旦得到了,新的不满已经在潜伏,他们又在潜意识中期待着新的兔子。
  其三,以“内向开源”取代“外向求索”。一位婚外恋者曾这样为自己的行为解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大夫的千古佳句,成为他的“理论依据”。本来,为了理想的爱情确可以生命不息,求索不止,但如果只是不断地寻找新的“理想的”异型,屈原大夫的诗句还是免了罢。另外两句诗,用在这里倒是贴切。一句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另一句是宋朝诗人夏元鼎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性爱生活中,追求没有缺口的月亮,穷其一生也难以满足,而将功夫下在婚姻的“改革挖潜”、“开源节流”上,则完全可能有意外的收获。琼瑶笔下,一位女主人公苦苦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一旦回过头来,从苦苦追求自己的人那里得到深沉博大的爱,这时她才发现,那个遥远的、“理想”的人根本比不上自己身边的人。在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也有类似的情节。这倒应了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已经拥有的,才是可以通过更新、调整而不断增进和谐、增进情感的。
  理想主义,其实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精神领域,从柏拉图、康帕内拉等推出理论形态的理想主义蓝图,到宗教信仰中理想天国的梦幻招引,从闵采尔等人通过实践而试图实现完美社会,到历史上许多民族或群体不断寻找共同的精神依托,理想主义的旗帜总是在飘扬。尽管“乌托邦”“太阳城”等根本无法实现,但要求泯灭这种理想设计、幻想人们放弃幻想,本身也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这就是说,即使是背离现实的空想,其产生本身也是一种现实。要求放弃空想的“理想”本身,也是一种空想。因为,人的心理需求当中,既有利益需求,也有精神需求。性爱中的爱的追求提高到人生理想追求的层次,把性爱的欲望理想化,把性爱的追求和人生完美追求联系在一起,这不是一种病态,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一些浪漫的诗人只不过是众多具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的典型代表而已。然而,许多理想主义的性爱追求者,往往把追求当成了一种无休止的寻找、选择,而不是当成一种现实的创造与更新的生活过程。即,他们无休止地期待着一个天生的理想的化身,在遥远的地方等待着自己,而现实生活中,这种理想的化身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就连他自己也不可能完美无缺。这种状态趋向的结果,一是理想永远在彼岸、束之高阁,二是一旦理想破灭就万念俱灰。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一个十分漫长的阶段,婚姻生活带有更大的现实性,心理修养不可能逃避这种现实的制约。只求婚外,忽略婚内;只顾彼岸,放弃此岸;只要天降,不要现实,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心理逃避。
  现实的土壤更适合婚姻的花木生长,一切耕耘、培育、灌溉、修整,才会使这株大树开花结果,也才能真正绽放出理想的光彩。
  2。婚外恋心理特色:分裂、冲突、痛苦
  男人一般色胆要比色心小;女人一般是贼胆要比贼心大。
  ——仔细观察,这句话还真有几分道理。你看啊,有婚外恋情结的男人如果处于蠢蠢欲动状态,常常是缩手缩脚,瞻前顾后,畏葸不前。即使是鼓足勇气终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被形容为偷鸡摸狗,拈花惹草等等,总之脸上无光,心里有愧,蝇营狗苟。而女的往往是不动则已,动则来真格的,别来光想不做,光说不练那一套,有外遇就是有外遇,姑奶奶咱红杏就是出墙了咋的,妹妹大胆往前走。
  不绝对,不都这样。但的确有一定代表性。
  这种“男女有别”的情况,的确有点不好把握。不过,认真分析,男的是在行动前、行动中的整个过程都矛盾重重,人好像分成两半,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女的在行动以前内心思想斗争更加激烈,行动阶段后期也更脆弱,特别容易受到打击或陷入精神创伤,只不过在行动阶段的前期,沉湎于直觉和眼前,显得不管不顾。如此看来,只有阶段性差异或形式上的不同特色,没有实质不同。故而谈论婚外恋心理问题,还要男女统筹,不搞“非国民待遇”。
  婚外恋者的情感是分裂的。婚外恋者的心理是冲突的。婚外恋者的感受是痛苦的。
  管婚内生活也有矛盾和痛苦,但一般来说矛盾没有激化,而矛盾冲突的表现时起时伏。
  但婚外恋者则长期处于分裂、矛盾的痛苦之中。
  因为性爱心理是每个人心理路程的一个侧面,是社会心理的一个部分,不可能不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于是,潇洒中不知是对还是错,刺激中不知是福还是祸。 
                  
婚外性关系的心理轨迹(4)
 ~神分析学派的一个极大贡献,就是提出无意识概念,并对无意识层面进行了剖析。无意识指被压抑或排斥的、意识层面以下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这种意识层面无时不在,比意识更为长远和活跃,就连睡梦中都是无意识的天下。从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的一般学说来看,无意识层面,实际上是和意识层面不协调、不一致的部位,是人的统一的心理王国之中一块没有臣服和归顺的领地。或者可以说,是人的心理版图上一块“特区”,往往具有“一国两制”的特殊性。在意识中,无意识往往被否认、被压抑、被忽略。在这里,往往形成一块诸侯王国,由本能所直接决定的欲望,往往无法由意识层面去进行管理,“政策调整”也往往失效。
  无意识也被称为“下意识”“潜意识”。社会意识的整体系统,也会有“特区”——社会上对婚外恋、一夜情等等,也会网开一面地给予一定程度的接纳、甚至崇尚。然而,社会意识不可能为婚外恋推出一部堂而皇之、公开正统的意识体系。
  选择婚外恋是个人的自由,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加以指责,往往是十分乏力的。即使道德“底线”,也很难得到权威的解释和哲理的支撑。但是,社会现实中一夫一妻制的顽强,以及维护一夫一妻制的“主流意识”的同样顽强,不是靠说得清、道得明的伦理论证来支撑的,而是靠说不清、道不明、潜移默化的观念、舆论来支撑的,甚至是靠社会成员莫名其妙的内心自责来支撑的。即:无论你说得头头是道,无论你将伦理批得体无完肤,主流模式总是在实际地发挥作用。而人们、尤其是大众的观念和心态,总是向主流模式所体现的价值靠拢和倾斜的。
  原因在哪里?就在于,一夫一妻制不是靠任何人为设计和强权推行而延伸到今天的。历史上统治者精心构筑的,是事实上的一夫多妻,而不是一夫一妻制。强权所极力推行并维护的,是皇室“合法”地嫔妃如云、显贵“合法”地妻妾成群。剥夺和压抑人民群众性权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万恶淫为首”……等等等等,是以统治者的垄断性权、被统治者性权被残酷剥夺为条件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说得已经好听多了,已经大大地被美化了,历史上的基本世态是“礼制不上大夫,权利不下庶人”。以为荒淫无耻是对纲常礼教的反叛,实在是天大的误解,荒淫无耻和纲常礼教从来都是相互勾连、密切配合的。荒淫无耻者是纲常礼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在强制下对于纲常礼教的遵循者是性权被大量剥夺者。中国历史上事实上的“一夫多妻”,是有条件的,第一是极权专制,第二是等级格序,第三是太监、战争、徭役、戍边、农奴。可以说,事实上的一夫多妻制与事实上的奴隶制相辅相成。性权不平等,对性权的大量剥夺,在主流“意识形态”中锻造强大的性压抑和性禁锢的锁链,是嫔妃如云、妻妾成群、二房三房等等的社会条件。
  因此,一夫一妻制在历史上一直延续到今天,并长期占据主流婚姻模式的地位,绝不是人为设计、人为推行的结果,而是自然而然地、历史地运行的结果。任何人都无法对此享有发明专利权。这样的对偶制,是人性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一种本质体现,是比较能够实现性权平等、性别平等的一种婚姻模式。性压抑,往往伴随着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性垄断,一个是性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