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个名字………喜儿,不过又一想,白毛女不也叫杨喜儿吗?于是赶紧换了个名字………佳音。  二月十九是皇后的生辰,她许是许久没有过过了,当我主动提出给她庆贺生辰的时候,她流露出的幸福,大概是我这一年半里见过的最深的一次。  二月二十一,东北捷报,高句丽军为了“收复失地”,集结八万大军进攻扶余………现在该叫龙泉城。正如虞世基所言,百济和新罗并没有采取什么盟友应有的支援行动,但隋军和靺鞨三部的联军还是大败高句丽军,斩杀高句丽军近万,俘者三万。张衡又用这三万战俘换回了三万已经快要被折磨的没有人形的前东征军战俘。此前,靺鞨夺取扶余时,李密也从靺鞨人手里接回了一万多前东征军战俘。这样一来,还活着的前东征军战俘,已经陆续回来了九成多。  这次大战的另外一个后果,是生活在难河(今松花江)流域的另外两个靺鞨部族………安车骨部和拂涅部请求归顺。这两部请求归顺,却是因为夹在粟末和黑水一南一北两个强部之间,总受欺负,便想“找棵大树好乘凉”。我于是封安车骨部酋长“铁力都督、铁力公”,拂涅部酋长“湄沱都督、湄沱公”………因其地东有湄沱湖,也就是今天的中俄边界的兴凯湖。  却说韦云起、沈光到了东北,立即着手兴建新城和营寨,契丹几次进攻,都被击退,到了十二月,新城已经初见规模………其实所谓燕郡,是比辽东郡还要空架子的架子郡,三个屯垦区,总共不过万余百姓,新城此时不过一个纯军事意义的要塞。  我原本还给韦云起派了一万突厥军队的,可是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磨磨蹭蹭,才在十二月底派来三千多老弱残兵。我于是写信对他进行斥责,说他不约束好契丹人、奚人,使其经常袭扰辽西、渔阳。毕竟,这时的东突厥还是大隋名义上的藩属。阿史那咄吉的回信,却称契丹人和奚人素来不服管教,自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之类推脱责任的话。  够了!我要的就是你管不了也不想管的态度。三千老弱病残?好得很,多了精了我还不放心呢。  大业十年正月,韦云起开始动作了。  但他的对象,却不是契丹,而是奚。  相比契丹,奚要好对付得多,柿子先拣软的捏嘛。  这个时候,奚人正在和契丹人打仗,其实不光和契丹人,奚人自己也在打仗,两千隋军和三千突厥军突然出现,着实让他们慌了。突厥兵虽然都是老弱病残,可吓唬人还是可以的。  不过韦云起却不动手,他要劝降………谁归顺大隋,不仅不打,大隋还要帮他打对手。  本来嘛,主要就是为了打契丹来的。  于是到了二月中旬,韦云起那里也来了捷报:奚人五部归降三部,一部不降,被韦云起联合其他几部灭了,然后瓜分………人口、土地,大隋得四成,奚人三部各两成,牛马财物尽由三部和突厥人瓜分。那点破东西,说实话,大隋根本没有看在眼里。还有一部,因为和契丹联合,暂时没动。韦云起奏折里为归降的三部请封,我于是参照靺鞨先例,封三部酋长分别为松漠都督、饶乐都督和濡水都督,当然也封了所谓的“公”。  接下来,韦云起又和奚人做起了交易………换地。  这回拿到的土地和人口,人好办,有腿,走就是,可地走不了啊,而被灭的那个部落,又和大隋离得稍微有那么点远。  所以,韦云起就得换地,用跟大隋不接壤的地,换其他三部接壤的地,为了能够顺利换地,韦云起给了个“促销价”………你给我一百亩,我还你一百二十亩。这样一来,那些新上任的都督们自然乐意。换来的地,韦云起也不独吞,南边一块给了渔阳郡,东边一溜给了辽西郡,自己的燕郡只留下了东北一小块。  这一下其它两个郡就有点不大好意思了:“老韦啊,你看我是不是也该给你点啥呀?”  粮食种子、农具?没有问题。农夫?多了没有,给个几百人你看行不?  韦云起把带回的五六千奚人中,挑出五百精壮男子,交给沈光编练骑兵,又从三个都督那里借来六百精骑,交给四位偏将统带。还多出五千奚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韦云起把他们编入三个屯垦区,使其“汉化”。  当然,韦云起这些举措,都是依例上报朝廷了的,而我自然是四个字:准其所请。

第三十五章 选拔人才
    春天来了。  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这一日,同了一干后妃和沈莺去御花园放风筝。  我近来心情大好,其他人心情也都不错。  沈莺已经许久没有回过御花园,如今故地重游,当然分外亲切。  我近来多数时候还是宿在皇后宫中,元荣妃而今已经恢复,她那里也去的多些。其他五个妃子,皇后一再劝我不要冷落,所以我一个月里,也还记得应上一两次景。这里面,贵妃、淑妃和顺妃,似乎又喜欢的多些。不管怎么说,宫中自此总算没有怨妇,大家自然也都开心。  同去的还有赵王杨杲、安阳公主兰儿和三个皇孙。哦,还有我的小佳音,也在奶娘的怀中,跟在荣妃身侧。  我虽然对他们学业管的紧,不过对他们孩子的天性,却少约束,想来他们现在,倒比过去或许更多几分童趣。兰儿最是淘气,这也难怪,佳音尚在襁褓,不可能和他们一道玩耍,五人中,她年纪最小,又是唯一的女孩,自然人人让着。  正玩着,兰儿突然跑到我的身边,扬起小脸看我:“父皇,兰儿有事要求父皇。”  “哦?”我俯下身,笑着问她,“兰儿求父皇什么事啊?”  “父皇,兰儿也要去读书。”她认真地对我说。  “一个女孩子家,读什么书?”贵妃小声训斥她。她却撅起小嘴:“他们能读书,我为什么不能?”  我呵呵笑道:“好,父皇准了,明天兰儿也去读书。”  兰儿听了,却似乎还有些不信:“父皇说的可当真?”  “君无戏言。”  兰儿高兴地给我一跪:“谢父皇。”然后爬起来,连裙子上的土也不拍,跳着跑向她的那群哥哥和侄儿:“读书喽,我明天也读书喽。”一个宫女赶紧追过去给她整理衣服。  贵妃在旁小声说:“皇上不该宠坏了兰儿。”  “想读书总是好的。”我转头去看荣妃,“等佳音大了,也叫她去读书。”  “那好啊,臣妾正后悔没有读过书,比不上沈莺妹妹有学问。”荣妃说,她似乎又想到什么,“只是等佳音能读书时,只怕连兰儿都要嫁人了,没个伴,太孤单了,皇上还是早些让沈莺妹妹也生一个,到时好给佳音做伴。”沈莺听她说,立时羞红了脸,又用牙齿轻咬了下唇,偷眼看我。  “偏你会绕舌头,”皇后也来打趣,“看让沈妹妹都不好意思了。就不兴皇上和其他妹妹们生几个给你的佳音做伴?”  “朕便叫你自己再生一个。”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说出这样一句,这下,轮到元荣妃自己脸红了。  的确是“君无戏言”,兰儿第二天便真的也去读书了。读书虽然辛苦,不过每日散了学,大家都可以再在一起玩上一个时辰,倒也开心。  三月初八,诏令除两都宫殿,只留西都附近终南山的终南宫(我如果去西都,夏天可以到那里避暑)、嵩高山的嵩阳宫,以及涿郡、丹阳(今南京)、太原、余杭、南郡(今湖北江陵)等地共七座行宫,其余皆废,交地方做他用,所有宫女宦官,补充两都。  江都的行宫,我是早就拿出来做了学宫,其中原由,大家都清楚,我不再赘述。不过当时,却引起朝野大哗………皇帝原先是最钟爱江都行宫的。不过由此,大家也更明白………皇帝现在是真的不一样了。  三月初十,下诏工部设运河监,运河沿途各郡设漕运官,管理运河疏浚、运输事宜。大运河毕竟是可以利国利民,泽被千年的工程,决不可荒废了。好在疏浚、漕运,动用民力,官府都要照价付银,不仅不扰民,还为许多人带来了生计。同日,还下旨在运河的一处要处浚仪设开封郡。  接下来,是沈莺和荣妃的生日,我自然不会忘记。  四月初一,文武两科开科。  文科叫安邦科,武科叫定国科,安邦定国,实在是我的期望。  安邦科考策论,也就是治国之策。我今年钦定的考题,是“论天下安定民不思变”。  定国科又分“运筹帷幄”和“弓马娴熟”两项。运筹帷幄其实就是主要考兵法,武艺为辅,而弓马娴熟却是武艺为主兵法为辅。  我为了防范舞弊,尽量想了许多办法。其实那时的舞弊和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比起来,实在太小儿科。我自己就是身经百考深知舞弊之道的,所谓“知己知彼”。  那个时代的作弊,绝没有什么高科技,无非串通考官、夹带和冒名顶替。  第一步,自然是要防范考生和考官串通舞弊。遴选考官是十分重要的,这首届科举,正主考是苏威,副主考是新任礼部尚书张须陀。考题保密也很重要,题目是我选的,直到开考前一个时辰,考生们都入了场,才由许安交到考官手中。其他如糊名、誊抄之举,当然也是全盘照搬。当然,这主要是“文考”,“武考”又要有所不同的。  第二步便是防夹带。考生到京报名,便集中安排居住,入考场照例搜身完毕,却还要“沐浴净身”以示庄严………其实我是怕有人把东西抄在身上,然后换上统一配发的“考服”………如此想在衣服上做名堂也不可能。完事后,考生被带入考场………一个三面封闭的小隔间,就如大家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一样。  对于冒名顶替,那年头没有什么照片之类,本是最难防范,不过我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前面说过,考生报名后是由官府安排集中居住的,有士兵看护,基本就是坐牢一般,当然待遇不同。考完却也是如此居住,直到发榜、委任,然后就会有画师来给有幸“金榜题名”者画像………这些画师画的形象,比照片也差不了多少,又有吏部(或者兵部)官员登记造册,再然后是由禁军士兵“护送”上任,到了地方办理交接、见过上下级,还要公开坐堂和老百姓见个面,这才算完成手续,“护送”的禁军回来复命。而正七品以上官吏更是每年要考核一次………考虑到交通问题,边远地区的官员往返一次要好几个月,在我进一步的改革措施中,郡县官员就不必进京“面圣”了。官员升迁调任,也得先到京里报到,吏部(或者兵部)会拿了“画影”对照,如果不幸变化太大,就要麻烦你老好好解释了。  我的想法其实简单,多半是没有真才实学又有钱有权的主,才会找人代考,而被找的枪手,却往往是有真本事的。我开科的目的,无外是为国求才,只要有才,我用了便是,你若好好做官好好办事,照样升你的官,而如果你渎职腐败,自然再按国法处置。比如说张三替李四去考,中了进士,当了县丞,那你张三以后就是李四大人,做的好,以后还可以当县令当太守,至于真李四,对不起,你该干嘛干嘛去吧。  如果有人检举怎么办?当然也得依法办事,替考者革职拿问,处一两年的徒刑,不过如果政声好,老百姓保,还可以从轻处罚。而被替考者,却要罚银子,判流刑,罚的更重,本来嘛,你小子仗着有点钱就想玩歪门邪道,肯定不是好东西。如此一来,至少被替考者是不会因为“赔了夫人”又“折兵”了。既然找枪手没有用,又有哪个愿意把白花花的银子打水漂?一两次科考下来,自然没有冒名顶替的事情了。

第三十六章 选拔人才2
  因为准备充分,科考进行的还是比较顺利的。  最后一轮是殿试,我亲自主考,几个名字吸引了我的主意。  安邦科: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运筹帷幄:李靖、徐世绩。  弓马娴熟:单雄信、宇文成都、杜伏威、侯君集。  这徐世绩、单雄信和杜伏威都是曾经造反又被招安的,原本派了小差事,可这些都是一时豪杰,那些小差事如何放在眼里?听说开科取士,而且不计较以前是否做过“反贼”,自然想来博个功名。顺便提醒一下,徐世绩又名徐绩,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徐茂功,以后又更名李绩,不过我如果做得好,他改名的几率可以为零。  这些人全部在我的“黑名单”上,除了单雄信跟了王世充,宇文成都是宇文化及的儿子,其他人都在李世民名字周围。  不过,这些人都是人才,别人可以用,我为什么不可以?  考试结果,果然是意料之中,正所谓“是金子总要发光”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理所当然点了安邦科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运筹帷幄的“状元”是李靖,弓马娴熟的“武状元”自然归了武艺超群的宇文成都,其他人也榜上有名。  单雄信派去了东北的韦云起哪里做从六品的郎将,杜伏威归了窦建德,这两位大员而今已然是我的心腹。张须陀调京,所部归秦琼和罗士信分领,徐世绩和侯君集分别去了他两位手下,因为张须陀的缘故,我对秦、罗二将是放心的。  宇文成都被我留作了正六品侍卫,基本是顶了沈光的缺,也许是小时候看过《说唐》的原因,我对他印象不错。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和李靖都留在东都,我打算重用。杜如晦是在吏部当差,房玄龄是民部,李靖自然是兵部,都委了正六品或者从六品,魏征则给那些皇家子弟做老师,而今那里已经有了一个响亮的“校名”………英华殿。中国古代宫廷,有文华殿、武英殿,我取英华,正是寓意文武双全。  一干文武进士,自然是各有安排。去年反腐,河南、河北、山东和江南很是罢免了一批官员,除了一些要紧位子,或者正副职双双落马的,已经安排了顶替,大多还是空悬的,这批人正好补缺,边疆新设的郡、卫,也需要人手。  忙完文武科举,工农两科也紧锣密鼓上了日程,这却是我的“首创”,目的是不想陷入传统科举日后会走上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老路。  工科称“百业科”,分设“营建将作(工程建筑)”、“沟渠水利”、“冶金制炼”、“矿冶采掘”、“机关机巧(机械设计和手工制作)”、“悬壶济世(医科)”和“算学经营(数学财会商贸)”七项。农科则称“国本科”,有“稻禾(南方作物)”、“麦粟(北方作物)”、“畜牧”、“渔猎”、“蚕桑”、“棉麻”和“茶油”七项。可以说是涵盖了当时工农业生产的主要范围,目的并非培养一批官员,而是希望引起社会对工农业的重视,提高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生产水平。这几科当然也并没有什么“状元”、“进士”的头衔,佼佼者会给个从六品的散官(有官职无实权),在民部或者工部的“专家库”………当然当时不叫这个名字………备案,相当于做个技术顾问,每月可以领笔俸禄,在乡里也可以享受相当级别的礼遇,并且如果需要,会给个有实权的差事也不一定。“悬壶济世”的前两名,更是会进太医院。而其他“高中”的,会被安排到“育所”任教,成为“吃公家饭”的。所有能够进京“赶考”的………事先当然也要在地方上进行选拔,东都毕竟也“接待能力”有限………一律免当年赋税,而次年的赋税也可减半,并且所有食宿交通都是“公款报销”。  只是这工农两科,虽然不似文武科举那么严,却很花时间,有的如“稻禾”、“麦粟”,一考就是小半年时间,好在这些人大多穷苦出身,吃住都不讲究。事务实在繁琐,我只交代个大略,余下的就全由民部和工部去筹划了。  为了使科举规范化制度化,我下旨今后三年一科,必要时还可以根据需要临时加开“恩科”,只是项目设置就不那么全,比如要打仗扩军,就只开武科。今后官员任命,主要通过科举,当然也可以有皇帝开“特例”的时候,并且军中升职,除科举外,普通士兵还可以通过军功升迁。  科举的事情有些眉目,天气又热了。端午祭完屈原,五月初九,移驾嵩阳宫。这次去嵩高山的,有所有的七个后妃和婕妤沈莺。扩建后嵩阳宫宏大许多,不过倒的确如我所要求的做到了不奢华,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内宫用的还是嵩阳观修缮的老房子,新建的基本上是供大臣用的,怎么敢比内宫规制更高?  沈莺和荣妃都是头一遭来的嵩阳宫,尤其沈莺,本是江南水乡女子,到了北方又一直困在金丝鸟笼般的皇宫中,这般高山风景,却是头次领略,自然处处稀奇。  然而,即使在风景如画的嵩高山,我的心思,也大半在新政上,科举之后,新的举措也开始出台。所以,我只在五月十一带着一班人众去了邻近的古刹少林寺,做了番布施,并且赐方丈住持“弘德法师”的名号,心底却是想了以后少林寺该不会随了别人比如李世民与我为敌………不过按说少林寺其实是助李世民打王世充,倒与我无关,不过拉拉关系总是好的。  五月十三,领了皇后等一班后妃和沈莺她们看了日出。  接下来,我又该忙了。沈莺仍然如在宫中一样,还是在这嵩阳宫的临时“御书房”侍奉。她的江南小菜和点心,成了我纷繁政务中最好的“营养品”。皇后怕一干人等无聊,再争风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