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归服,同时让他们有足够的“自由”。归服的部落,需要为“远征军”提供食物和一些“劳役”,而作为报偿,可以获得“庇护”………如果他们与其他部落发生冲突,隋军会站在他们一边。

    二月十九日,苏定方的部属也登了陆,与林那所部会师,见了面,苏定方只说是褚大人怕林那势单力薄,派自己来增援。

    如此一来,隋军的力量大增,邻近的四个土著部落三个归服,一个被打败以后迁移。苏定方“照方抓药”,封三部首领“土司”。本来,此权在理藩院,但是为着方便,征小流求时,我便把封一等子爵及以下土著首领的权限暂时“下放”给了褚遂良。而褚遂良又临时给了苏定方封立男爵“土司”的权力。

    不过,人马壮大了,问题也就来了………谁说了算?要知道,两人动机是不一样的,而出发时也没有谁服从谁的任命。

    再说了,人一下子增加那么多,陆上的船上的,一两千号人要吃饭,就靠这三个“土司”两千号自己吃饱都勉强的人供着,哪里够?

    于是两人一合计,干脆,分吧。

    本来,林那的打算,就是登陆以后,先沿着海边走,看能不能找到阿来的蛛丝马迹,只是自己兵力有限,往左走往右走,这是个问题。

    现在,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林那领五百人,外带征集的一百土人………总得有向导………往西,苏定方带着五百人和一百土人往东,其他人留守林那寨。此外,八条战船中的五条驶回台湾,一来是给朱宽通报一下近来的情况,那些土人的“男爵”也需要朝廷予以确认,二来也好从台湾带些补给,台湾虽然也是刚开发,但是总比这里的“原始社会”还强许多,趁着台风季节来临前,运些东西总是好的,第三,是要医生,作为在闽地和流求都打过仗的人,苏定方和林那都明白大森林里到了热天流行的“瘴疠”有多么可怕。

    三月初一,两人分兵。

第一百七十八章  南进吕宋2
    林那登陆后不久,阿来就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到头了。

    他知道,以自己所在的这个只不过一千多人的部落的实力,根本不可能是隋军的对手。

    但是,他不甘心坐以待毙。

    于是,阿来开始在土著中大力宣扬隋军的残暴贪婪,他们会夺走土人最后一个引以为傲的牛角,抢走最后一件蔽体的皮毛。

    然后,他向自己的情人请缨,愿意联络其他的部族,对抗那群“强盗”。

    虽然有些舍不得,“女王”还是听从了他。

    走了我就不打算回来了。

    不过,阿来还是“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使命”。

    带着“女王”给他的几十个随从,还有自己的十几个死党………有些逃亡者已经“成家立业”,不愿再继续亡命天涯了,阿来开始向南面出发。

    向南,南边的大森林和山地,是挡住隋军最好的屏障。

    经过每一个部落………因为有“女王”的“介绍信”,即便一些并不友好的部落也没有对他们采取武力,阿来都要告诉他们:“北面来了一群恶魔,他们会抢光你们的东西,烧光你们的草房,占有你们的妻子和女儿。”

    阿来的工作是有成效的。

    而林那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离寻找的目标不再遥远了。

    可是,他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边打边走。

    一路之上,会有许许多多的部落需要征服,与流求相比,这里的部落人口常常更少,一两千人,就已经是大部落了,而数百人的部落,则比比皆是。

    这些部落,当然不能是隋军的对手。

    一些部落投降了,一些部落在战败后开始了迁移。

    隋军面前,出现了一座高山(今菲律宾中科迪勒拉山)。

    阿来曾经栖身的那处部落,正是生活在这座高山的西坡。

    真正的对手终于出现了。现在,在“女王”的周围,已经聚集了二三十个部落,这其中当然有阿来鼓动来的,还有在隋军打击下不断西移而来的几个部落,总共有将近两万的人口。

    也就是说,“女王”可以调动数千“大军”,十几倍于林那的兵力,虽然装备极差,但是“女王”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虽然是北部沿海最大的一个部落,“女王”也没有想过自己居然有可能指挥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

    尽管也听说过隋军的厉害,但是“女王”不相信,还有谁能够战胜自己这样一支空前强大的力量。

    三月二十一日,一场“大战”在大山东面的山坡上展开了。

    一面,是五百多隋军………一路征战,难免会有些损失,其中包括近百名土著,不过,对于这些人,林那并不担心,他很清楚,土著的忠诚只对自己的部落有效,而这些人的部落已经归附,他们都有亲人在隋军控制的地方,如果落到其他部落手里,他们并不可能比在隋军这边的结局更好。

    另一面,是二十多个土著部落的六千多名勇士,从十三岁到五十岁,几乎所有可以拿起武器的男人都在这里了。

    土人挥舞着手中武器,大声呐喊着,顺着山坡冲向稍低处的隋军,这些战士表现出了原始民族特有的勇悍。

    但是山下的隋军,主要也是由闽越人构成的,其他是少量的汉人、土著和流求人,他们在勇气方面,与对手相差并不太远。而隋军的手里,更有着在当时堪称先进的武器,对没有盔甲护体的土著,弩箭的威力又增强了不少。

    在密集的箭雨中,土著战士不断有人倒下。

    终于,勇气在死亡的威胁前崩溃了,慌乱,继而是溃退。

    土人丢下了数以百计的同伴,逃到山上的丛林中去了,林那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损失,却击毙了四百多的敌人,还有两百多伤者和近百肢体健全的俘虏。

    手下人建议将这些俘虏全部杀死,林那没有同意。毕竟,还是受了朝廷“多年教育”的。

    受伤者被全部予以了医治,虽然死亡依旧不可避免,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足以活了下来。

    你们是愿意走还是愿意留?走,我放你们回去,留,就加入我的队伍。

    这足以令俘虏们莫名诧异加喜出望外了,在他们的记忆中,大概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大多数人选择回去,还是有几十个土人留了下来。

    林那需要向导和“翻译”。

    向西,是险峻的大山,向南,是茂密的原始森林。

    林那不得不再次停顿下来,在山脉的东坡建立起一个新的基地(今菲律宾卡林厄巴饶省克拉维利亚),并以自己妻子的名义加以命名“阿莲寨”。一路上,林那收服了三个新的部落,一千六七百土著,此后不久,又有两个原本生活在大山东边的部落主动前来归顺………隋军强大的战斗力令土人感到震撼,此后林那医治和释放战俘的行为,又在土人联盟中产生了不小的震动,而对于这两个部落,抛弃家园寄人篱下的日子更不好过。

    东路的苏定方沿着海岸线一路向东,同样是进展顺利,到了三月中旬,已经到了吕宋岛的东北端,从这里就只有往南了,但沿着东海岸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山(今马德雷山),再往前,虽然土著的抵抗并不可怕,但相对于林那的队伍而言,苏定方的部下大多是从内地来的汉人士兵,对这里的水土,更加难服。于是,苏定方放弃了进一步前进的打算,在海边建起一座城寨………定方寨(今圣安娜)。一路上的土著,有四个,大约一千五百人口归附,其他还有两个,逃入了森林之中。

    不久之后的五月初,海船返回了,朱宽甚至还加派了一艘战船和两艘较大的民间渔船,整个台湾水师只有二十条战船,现在有九条用到了吕宋,而同一时期,在小流求的也只有六艘,可见朝廷对经营吕宋的重视。船队带来大批给养,以及一百名流求土著、五十名闽越族士兵和三十名汉军组成的援军,一百多名汉族移民也随船抵达,本来这些人是打算移民台东的,但朱宽还是决定先把他们安顿到吕宋,而另外有一百名士兵,被派驻在流南和其他三个“巡检司”。

    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具、渔具和水稻种子,他们被集中安置在林那寨。

    二十多个出身在岭南、闽南,熟悉瘴疠的医生也被派了过来………本来是安排在台湾的,现在也优先补充吕宋了。

    接下来的日子,林那继续呆在阿莲寨,寻找通过大山阻隔的机会………土人依据地形化整为零的“游击战”,还是给隋军增加了不小的麻烦,伤亡也开始出现了。

    而苏定方则挑选了一百名汉军,加上新补充的流求、闽越族战士和部分当地土著,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队伍,沿着林那寨旁的那条河流(卡加延河),向南进发了。

    起先,进展还是很顺利的,丛林中的部落,比起沿海,人数更少,也就更加弱小,对于这些“入侵者”,完全没有抵抗的能力,或者投降,或者躲避,不过半月功夫,这支队伍就沿着河流向内陆挺进了一百余里(今土格加劳附近)。

    但是真正的敌人………东南亚的雨季………还是到来了,河水上涨,山洪爆发,使得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而热带的疫病也开始困扰着他们,连苏定方自己都染上了病。

    两个丛林中的部落趁机袭击了这支已经陷入困境的“远征军”,四十多名士兵战死,还又要几乎相当的则被疫病夺去了生命。

    后方,已经“归顺”的一些部落也开始重新变成敌人。

    无奈之下,苏定方选择了退却,他们在林那寨以南大约四十里的地方(今加塔兰一带)才算稳住了脚跟,并且使几个反叛的部落重新降服。

    六月底,苏定方回到林那寨的时候,三百部属只剩下大约两百人。好在经过医生的调理,加上身体原本不错,苏定方很快恢复了健康。不久,在林那寨以南大约四十里,隋军建起了“云林寨”。这样,在吕宋岛北部,隋军建起了以林那寨为中心的四座“丁”字形城寨,收服了当地十来个大小部落,六七千的土著。

第一百七十九章  李密奉旨节度北极之地
    平定了叛乱,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元妃的逝去,的确是件令人悲痛的事情,何况她还留下了两个没有成年的女孩。

    贵妃和淑妃做了两个孩子的新母亲,兰儿出嫁,贵妃身边正是寂寞,而淑妃也一直没有孩子。

    不过作为一个帝王,注定了对一个妃子的哀伤不会持续得太久。还在为元妃治丧的时候,册立新妃的事情就已经被提了出来。

    作为大隋的皇帝,是不可以没有一位鲜卑族出身的后妃的。虽然,此时的鲜卑族已经汉化,看上去与汉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正如一个大学毕业的外地青年,在北京打拼了二三十年,买了房买了车娶了老婆也生了孩子,张口是地道的北京话,可是你问他是哪里人,他还得说:“我是铁岭的。”

    在公元七世纪初,汉化的鲜卑人,毕竟还是鲜卑人。

    帝王的婚姻,注定了无法摆脱政治。

    元妃这个鲜卑出身的妃子走了,就必须要有一个新的出身高贵的鲜卑族女子补上。

    最好,是出自元、宇文或者独孤这三个鲜卑高族。

    大业二十二年(公元六二六年)九月,也就在平定杨万石叛乱的同时,我选择了十九岁的独孤氏作为“端妃”。

    十月初一,大婚,以叛乱未定,一切从简。

    算起来,此时的杨广,已经是五十七岁了,不过我的感觉还算不错,如果按张明德算,我还只是四十岁,正当壮年。看来,伴随我穿越了千年的,不止是过去………准确地讲,该是未来………的记忆,还有些别的东西。

    杨广的父亲杨坚,在老婆独孤氏在世的时候,只找了两个“小老婆”,然而在五十八岁到六十二岁的四年之间,却添了数以千计的“小老婆”。年龄,并不是帝王纳妃的障碍。

    也就在这个时候,为了安抚湖衣,我封了杨晋为“山阳县公”,毕竟是没有名分,出身“不正”啊。为了让儿子有个名分,湖衣没有少在我的耳边哭诉,使得我近来甚至不大敢去“双燕山庄”了。

    至于金嫔的儿子杨昺,则也被封做“韩郡王”,新罗是辰韩的后裔,而杨昺有着新罗血统。金嫔母以子贵,也被册封“金妃”。

    然而我的桃花运却还没有结束。

    十月,归武可汗阿史那结度亡故。

    问题出来了,阿史那结度死的时候,不过三四十岁,留下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因为儿子年幼………这一年只有十一岁,阿史那结度居然没有象其他可汗那样请求立世子。

    突厥在继承问题上,既可以父传子,又可以兄传弟,而在以往,兄终弟及的事情反而更加多见。

    如果立了世子并且通过了朝廷的批准,一切都好办,可现在的情况是没有。

    一部分人认为,虽然没有世子,但阿史那结度只有一个儿子,临终前又有说让儿子继位的话,当然该让他的儿子阿史那高云继位。

    而其他人则称,所谓遗言纯属伪造,并无证据,况且阿史那高云没有被朝廷册封为世子,就应该让更适合的人来继承。

    阿史那结度有一个弟弟阿史那利度,时年三十岁,跟随阿史那结度征战多年,与乳臭未干的阿史那高云比起来,更得到大多数部众的拥戴。

    支持阿史那高云的,自然是她母亲的一族,还有阿史那利度的亲信大臣夷特尔克,其实夷特尔克也并非完全出自对阿史那结度的忠诚,立一个小孩子做新可汗,自己才可以大权在握。

    于是夷特尔克与可贺顿密谋,借为阿史那结度出葬的机会,杀死阿史那利度,拥戴阿史那高云继位。可是负责这项暗杀使命的一个下级军官,在家中醉酒,无意中对妻子透露出这个阴谋,而他的妻子又把消息透露给自己的兄弟,他的兄弟,却是阿史那利度的支持者,获悉阴谋后,立刻告知了阿史那利度。阿史那利度先下手为强,起兵杀死了夷特尔克与可贺顿,囚禁阿史那高云,自立为可汗。

    不论阿史那利度是早有预谋还是被逼无奈,杀嫂囚侄,擅自废立,总是不合规矩的,当时还是安北都护大将军的李靖派单于都护将军尉迟恭责问,阿史那利度哪敢与大隋为敌?慌忙辩解,为了让大隋息怒,将妹妹献给了我。那阿史那氏年方十八,姿容也算俏丽,加之笼络突厥人的需要,入宫后被封为嫔。

    至于阿史那利度,在朝廷册立后,理所当然地成为第二任的归武可汗,阿史那高云则被封作“千户”,授予伯爵,领母族及夷特尔克族人八百余户,由阿史那利度于东南划出一片草场放牧。

    大业二十三年(公元六二七年)正月初五,于阗、高昌两州都督至东都觐见;初八,漠南、漠北诸铁勒、突厥都督使臣觐见,而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尔和阿史那大奈更是亲临东都陛见。

    正月初十,新罗、百济国王及金浩直的使者觐见;十二日,接受契丹、靺鞨等东北诸部使者;十三日,接见吐谷浑诸汗;十五日,接见西南诸夷都督及暹罗、文单、扶南等属国使臣……

    二月初一,李世民率部奇袭辽东半岛,攻克卑沙城(今辽宁大连东北登沙河一带),因守军抵抗甚烈,隋军死伤千余,李世民盛怒之下,将被俘者千人“尽屠之”,城中百姓也遭累及,幸存者皆弃城而走,邻近的高句丽人也四散逃离,唯有被高句丽贵族充做奴隶的汉人(中国战乱时,常有百姓逃入高句丽)和靺鞨人千余未去,李世民乃“编之入籍,复其为平民”,并挑选精壮者百余补入军中,称“辽东营”,又以卑沙城不易守,将其拆毁,在其西南置“捷顺城”(今旅顺),又在捷顺城与卑沙城之间地势要害之处建起“金汤寨”(今金州西南关山岭),这里地形突由开阔转为狭窄,易守难攻,是屏蔽捷顺城的要冲,以隋军五百及辽东营防备。因为辽东营军士曾经被高句丽人当做奴隶,对高句丽人尤其怀恨,常“私出劫掠”,李世民也不加禁止。三月初,高句丽军五千攻金汤寨,李世民已经领主力离开,从海路入萨水劫掠,干扰高句丽的春耕,金汤寨以区区六百守军,居然打退敌军,而辽东营阵亡者十之六七,不得不撤销编制,余部编入其他各营。

    不过李世民的水师在萨水“大捷”………其实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战斗,掳高句丽人口三千而回。

    四月初一,诏命改捷顺城为旅顺镇,作为辽东水师的基地,并置“金州屯田校尉府”。

    四月初三,诏许李密卸任安东都护大将军,以李世民接任“靺鞨及黑水都护将军”,兼任“契丹、奚、霫等部都护将军”,其他尚有“室韦都护将军”,各有任命,不再设置安东都护大将军。李密加封“魏国公”,拜“兵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