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静。
一天早上,杜丽萍去了近郊的小作坊教导新一批的学徒,李倩蓉和几个老街坊坐在门前聊着天;几个巡逻的解放军从身边走过,老人们虽然被子女勒令留在家里,但也听说过红军在广州的事迹;纷纷招呼他们休息、喝水。
这几年,李倩蓉的视力每况愈下就算他人站在她面前,她也要眯起眼很幸苦才能依稀看清他人的样子;这时,她觉得有个红军看了她一眼楞了一下,而后一步步向她靠近:“妈?”站在她面前时喊了一句。
她很疑惑:“你系?”眯起眼想看清来人,他伸手在她眼前晃了晃,眼神暗淡一下:“妈,我系天佑丫,黄天佑!阿妈嘅眼点呀?”
“天佑?你是天佑?无可能!天佑他早就唔系啦,你唔好呃我离个伯爷婆。”
“我知,我嗰阵畀红军救咗,而家先返嚟见你;你知唔知我周围搵你哋啊?”
李倩蓉听了,瑟瑟的伸手在男人的脸上细细抚摸,摸出既熟悉又陌生的轮廓;满是皱纹的脸上流下激动的泪水:“系,系,你系天佑。”
“黄同志,这位是?”同行的一个红军过来问,“张连长,这位是我的母亲。”
“哦,那好,你今晚就留在这里和你的母亲好好聚聚,不用回部队。”
“谢谢,张连长。” “多谢。”“没没,黄同志是我们连的好同志,我们就先走了。”
他们走远后,黄天佑小心扶着李倩蓉进屋;张望着不见杜丽萍的身影不禁问:“妈,丽萍呢?”
“佢去咗郊外细作坊开班授徒,教人哋刺绣吖。” “咁犀利。”
傍晚,杜丽萍带着几个学徒回家吃饭;在巷子口远远的看见李倩蓉倚在门边巴望着,觉得奇怪加快脚步:“妈,点解企喺呢度唔入屋度?我唔系畀隔离银姨帮手煮饭咩?”
“伯佑好!” “伯佑好。”
杜丽萍的学徒纷纷向她打招呼,往屋里张望着,想帮忙把她扶进屋里;李倩蓉摇头步伐蹒跚地拉着女儿往屋里走:“萍,你睇边个返嚟呀?”
“边个丫?”
她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母亲如此高兴的样子,也十分好奇;搀扶着李倩蓉进入饭厅,看见正忙着把饭菜摆上桌的熟悉身影的一霎,整个人愣住了久久不能自已:“天佑”
黄天佑听见立即放下手里的碗筷,向她走去:“丽萍,我返嚟喇。”
熟悉的声音、熟悉的模样,还有那熟悉的、温暖的怀抱对此刻的杜丽萍来说都仿如隔世。
晚上入睡前,这对分离多年的夫妻终于可以坐下来聊聊往事;黄天佑一字一句讲起他在前线的经历:原来当年他跟着国民党的军队一路向北前进,到达南京的时候的确遭到日军的埋伏而全军覆没;他也身受重伤奄奄一息,本想着可能回不来了;千钧一发之际听到消息的一支红军在日军走后及时赶到,把他从成千上万的死人堆里挖了出来,送到军营治疗;身体恢复以后他投身了红军,成为一名通讯员跟着军队走南闯北。
他试过写信回上海,都被退回来,邮戳上写着查无此人;那段日子他很是担心,害怕着她们母女是否出了事;一路部队解放东北、天津、成都、上海等地,没有放弃寻找的机会;尤其是到达上海的时候,他循着曾经熟悉的街道回到他们的居所却找不着,但在附近遇上当年的报社的老板,他告诉他她们已经回到广州,一切安好。
于是,他跟随张实杰的部队一路南下解放广州,从而归来;说着黄天佑脱下军装向妻子展示他死里逃生留下的伤疤,记忆里曾经白皙、细致的胸膛、后背上布满条条已然褪色的疤痕,显得狰狞可怕、触目惊心;使杜丽萍看着就心痛。
那时街坊邻里都觉得家人有人是当兵的,是无上的荣誉,所以对杜丽萍一家十分羡慕;起初也的确如此,让家人过了几年安稳日子。
1950年,黄天佑和杜丽萍的一对儿女——黄国明、黄惠芳相继出生;已半个身埋进黄土的李倩蓉终于等到“抱孙子”。
1957年,76岁的李倩蓉安然过世,她很是伤心,却没想到这会是一件幸事,由此使老母亲避免了多年后的“文/革”灾难。
几年后,大力推行共产主义的呼声向广州蔓延,在丈夫的劝说下,她不得不停止了小作坊和生意回去看家,虽不情愿也只能向情势低头。
随后,十年“文革”来了;有专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曾经说过:“文/革”十年,让中国倒退三十年;可见它的发生对中国的深远影响有多严重,对当时的广州、那时的杜丽萍等一众小市民亦然。
已经在家相夫教子多年的杜丽萍也未能幸免遇难,她曾经读过书、做过小生意,被说成奉行资本主义、间/谍,被人从家中捉/走关进牢房,走的那天她的两个孩子刚下乡不久;听说母亲突然被捉走两人不知所措,连忙托人给远在北京的黄天佑削去书信;黄天佑得知消息立即赶回广州向上级说明情况,她曾经的学生听说消息,也从全国各地、甚至从海外回来为她奔走。
十一天后,她终于被释放,在丈夫的搀扶下回到家中;也是这场磨难使她落下满身病痛,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每下雨天便发作苦不堪言。
文革过后,中国恢复高考、知青返城,他们的儿女——黄国明和黄惠芳带着妻子、丈夫,还有自己的儿女回到广州城,和两位老人一起同住;一家乐也融融,算是又过了几年平静日子。
1985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方针,在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个消息在当时的广州掀起一番巨浪,很多有志者开始做起了小生意,连黄国明也在朋友的怂恿下到处凑钱想下海试一试;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塌糊涂;成功与失败在这群“排头兵”身上交相辉映,烙下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同年,广州的商业开始蓬勃发展,已经65岁高龄的杜丽萍还念念不忘祖宗家业的事;天天嚷嚷着要开作坊,儿孙们怕累着她都极力劝阻;老人家有着自己的脾气,不让就装病,让他们束手无策。
老伴黄天佑知道她已经憋了十几年,如果不让她了了心愿恐怕就再无机会;便反过来劝说子女帮她开个小作坊,可谁都不敢告诉她,如今的“广绣”已经不复从前,就当是给她消遣。
1993年,74岁的黄天佑与世长辞,送葬的那天天色昏暗,就如送葬的家人的心情;只有杜丽萍没流一滴眼泪,一直微笑着、看着丈夫的遗体藏入黄土;有嫡孙好奇问她:“太嫲,点解阿爷死咗,你都唔喊嘅?”
“老天爷畀你太爷多生咗几十年,都陪我几十年;应该知足喇!”说着这话的时候,孙子看到她浑浊的溢满了对老伴的不舍和爱。
7年后,杜丽萍也在工作时因突发心脏病离开人世;当学徒发现之际,她的头静静地垂着,闭着眼睛像是往日午时打瞌睡一样,十分安详;手里还捉着金针定格在下针的瞬间,身前的转轴上是她刚完成的作品《莲花》,图中的白莲屹立在碧绿的荷叶和湖水间,含苞待放的花蕾栩栩如生。
那一年,她刚满80岁。
作者有话要说:
☆、心安的人
周蔓进入剧组后,见到很多以前只能在电视上才能见着的明星,更和他们成为朋友;因为有了之前一个月的准备,开拍后很快便能入戏,常常被导演称赞;这些种种使她兴奋、快乐,很想与人分享,因此每晚与杨逸凌的长途电话都成为她的宣泄口。
他总是静静听着,偶尔嗯两声、称赞几句,彼此的默契犹如热恋中的男女。
一天夜里,周蔓和同剧组的工作人员一起回到酒店;吃过饭、备好明天要演的台词,夜已深;她洗洗就要睡,门外突然传来敲门声,她挠挠脑袋猜测着可能是剧组分配的生活助理:“小玲吗?等一下,我就来。”
便去开门,站在门外的却是风尘仆仆的杨逸凌,嘴角轻翘带着惬意的表情问:“小玲是谁?”
她一怔:“我的生活助理。”盯着眼前许久不见的男人一会才回神:“逸凌!你怎么来了?”
侧身让他进房间,探头瞧了瞧走廊里没有人才泱泱缩回去关上门,边给他彻茶便问:“逸凌,你的行李呢?” “没。”
“来,给;你究竟来干嘛的?” “来看你。”
“准备留多久?”
他一怔看了她一眼,在她身畔坐下半倚着她,低沉的声音传来:“你,不想见着我。”小心翼翼,像个害怕做错事的孩子。
“不,我在想如果你留的时间久,我明天给你买些衣服。”
“看情况,一个人在这边,还习惯吗?” “嗯。”
“那就好。” “逸凌,你很累吗?” “有点。”
“快洗洗睡吧,我的床分你一半。” “嗯。”
趁着杨逸凌去洗澡的空挡,周蔓找了找没有找到第二张被子;又不想去打扰服务员,想了想对从浴室出来的杨逸凌:“逸凌,将就一下;我找不到被子。”
杨逸凌耸耸肩擦干头发,等她睡下以后熄了灯,悄悄钻进被子里把她纳进怀里紧紧抱着、脸庞埋在她的肩窝里;明明醒着却不吭声,快一年的相处使周蔓熟知身后男人的个性,他坚毅、稳重,像一座大山给人无时无刻的依靠;哪像此刻,特像个稚气未脱的孩子,黏着她;一定有什么发生了?
她转过身伏着他的胸膛:“说吧,是不是北京那里发生了什么事?”
杨逸凌紧了紧手臂,抬头把下巴搁在她的发旋上:“卓晨的老婆上个星期生了,不足月,是个女婴。”
“哦,母女平安吗?”
“依颖还好,已经回家卓晨在照顾着;不过女婴还在医院保温箱住着,现在还没出来,医生说难保不会出问题。”
“嘿,你在为卓晨夫妻担心?”
“你拍完这部戏回去以后,我带你去看看他们。”
“好,别担心,会好的。” “嗯,睡吧,明天你还要赶戏。” “嗯。”
夜深了,窗外的皎洁月色如流水般透过玻璃倾泻而入,在幽暗的空间里、在地板上无声翻滚着;怀里的人儿已经熟睡了,呼吸低微、悠长;他却毫无睡意,静静凝视着她的睡容,整理着这段日子的心路历程。
当他决定让这份悸动在心底放任自流之际,才晓得这份悸动背后的力量宛如潮水般汹涌足以淹死他、也颠覆了他从前对爱情的定义。
他就像瞬间回到青春期、那个初试恋爱的毛头小子,怀着患得患失的心情去爱着倾慕的女生;即疯狂无畏,又忐忑不安;想捉紧她,又怕吓到他,更怕失去她。
那天在妇产科的手术室门外,看着卓晨因为杜依颖迟迟没有出来,急得像个盲头苍蝇一直乱撞,焦急等待;他突然感到一种无法名状的恐惧,害怕有一天她也会一样使他担心;不安无法宣泄、一直压抑着,终于今天忍不住抛下工作搭飞机来广州。
他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见她,不过,见到她的喜悦,与此刻紧拥着她的踏实感;渐渐替代了不安。
次日清晨,周蔓要出门的时刻他还在睡,侧身卷曲成虾米状放松、悠然,卸下所有伪装;周蔓一边整理背包,一边叮咛:“逸凌,我和剧组的人借了套衣服给你;他和你一般高应该适合的,我放这里,你记得穿;还有,如果你觉得闷可以去越秀公园走走,很近,广州的地标就在那儿。”
被吵醒的他眯着眼盯着她在眼前晃来晃去,等她说完突然勾勾手指;怎么了?
周蔓没弄懂他的意思,听话的俯下身;床上的男人忽然撑起上半身就着奇怪的姿势在她唇上轻啄了一下:“路上小心!”
又倒回去继续睡,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可怜的周蔓吓得同手同脚出门,站在走廊上大口呼吸以平复狂跳的心脏。
饰演年轻时期的“黄天佑”的赖修昊和助手从她身边经过,调侃道:“碧儿,发烧了,脸这么红?”
助手听后连忙问:“要紧吗?要不要去看医生?”演员的情况关系到整个团队的进度,不得不提防。
“没关系。”
回到片场推入拍摄,拍完那场“跟踪”戏后中场休息,周蔓回到场边让助手补妆、玩手机,才看到杨逸凌发来的微信:“碧儿,我先回北京;你自己小心。”
她看看时间才十点,拨通了他的电话,嘟了两声后:“喂?”
“逸凌,你现在就走?” “嗯,公司还有事要处理。”
“额,既然忙就别来嘛。”她侧着脸让发型师方便弄头发,脸上的失望他无法知晓。
“想你了,你想我留下?”
“嗯,本想和你到广州塔坐跳楼机,下次吧。”
很快,有关“杜丽萍”年轻时代在广州生活的戏份算是完毕,经由情节和时间的过度要转战上海;循例到达的那天晚上她都向杨逸凌报备,电话那头的男人静静听着,偶尔传来翻书的声音;让她想起刚到杨家的那顿宵夜,匆匆说几句就准备挂了;但杨逸凌却不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好吧,她只能继续和他聊;渐渐地变成自说自话,再后来躺在床上睡着;等第二天醒来,手里还握着手机;她点开看见通话结束时间是今天凌晨一点,她睡着很久以后;这个男人做起事来就不要命,她在心里诽谤道。
第二天,周蔓重新投入拍摄,按着剧本走“杜丽萍”会带着母亲和失去家人的“黄天佑”混在群众演员装成的 “难民“堆里涌进上海,在上海的英法公共租界里度过7年时光,周蔓的戏份占了两年,戏份简单主讲一些平静、琐碎的生活。
拍那场“难民”戏时导演为了逼真,封锁了一条街,街道的两旁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外国建筑,看起来特有味道。
为了突出硝烟弥漫的效果,导演在拍摄时在场外弄起黑黑的浓烟飘散在场景里有点呛鼻;周蔓和赖修昊扶着饰演“李倩蓉”的老演员混在人堆里先前直走,身边的群演争先恐后使场面很混乱,却是导演想要的的;老演员不小心摔倒,周蔓第一反应便去扶,谁知老演员不领情瞪她一眼,自己故作艰难的爬起来把手搭在他和她肩上继续走。
拍完后,周蔓坐在角落一直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想来想去忽然意识到那时导演没有喊停,摄影机一直对着他们;老演员是在示意她,想把动作融进戏里;如此一来,她这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对老一辈的敬业更多了份钦佩。
一周后,周蔓的戏份到了最后一天;是一场哭戏,说的是“杜丽萍”日夜苦等远在前线的丈夫的书信,却等来死亡的噩耗;因绝望而昏倒,醒来后抱着书信失声痛哭。
周蔓一次就过,很流畅;和大家翻看视频的时候,被赞表情自然、真情流露像是真的在等待某人;她笑了笑,没有说出来她从前便是经历着这种无望的等待。
人总是健忘的,林氏夫妇和杨逸凌的悉心照料使她差点遗忘曾苦苦坚持的事;拍摄时情绪与气氛的感染,勾起相似的回忆、想起那个人。
他曾许诺会回到她的身边,但一走便是二十年;了无音讯,像是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一般;这个诺言从前未能兑现,如今更无兑现的可能,可悲、可气。
作者有话要说:
☆、过去
两日后,她告别剧组的众人回到北京,去了趟老宅探望两位老人,再回家;沈姨还是如初来时的不温不火,但眼神和动作里没有了戒备和恐惧,待她如自己的孩子,这让她有些高兴。
晚上,杨逸凌回家看见她有些愕然,责备她没有通知他;周蔓就当没听见,他也没辙。
次日回到公司,她所在那期培训班已经完毕,那时班里的几个苗子早已脱颖而出成为公司的新人、成为她的师姐;亦然让她混在新一批新生里补上遗落的功课;或许是拍戏让她更快乐、或许她在模特方面的确没有天分,亦然和林振庭便开始想着让她转型。
周末,杨逸凌带着她到卓家看望初愈的杜依颖,正好碰上两人准备去往医院看宝宝,便一起同行;一路上,杨逸凌和卓晨在前面开车,她和杜依颖坐在后座聊天;天南地北什么都说,从工作到生活,渐渐说起生产的事。
那天,杜依颖半夜便开始腹痛,推进手术室几个小时抱抱还是没有出来的意思;使她的主治医生很是着急,害怕孩子在子宫里闷太久会出问题;直到女婴的响亮啼哭声响彻整个手术室,大家才松口气,而她就像重活一下,更懂得作为母亲的幸苦。
到了医院,得知宝宝已经从保温箱出来,转到育婴室;护士把她抱出来给四人看,她很可爱、很漂亮,静静的睡着任由他们逗弄,转换着试抱;而后,卓晨和杜依颖到医生处询问抱抱的情况,杨逸凌牵着她站在育婴室外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往里面张望。
育婴室里很安静,小床上的宝宝形态各异;有的津津有味吮着手指、有的好好睡着,还有的留意到外面的他们,手舞足蹈想表达点什么;他们都是父母的宝贝、是未来的希望。
周蔓想福